山海经之谜:无启人的食土传说与不死之秘

山海经之谜:无启人的食土传说与不死之秘

首页角色扮演原始山海经更新时间:2024-08-02

1972年,震惊世界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被发现,随后在1973年底,3号汉墓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这次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公元前100多年前的帛书和竹简,其中帛书共计有20多种,字数高达12万。令人瞩目的是,这些珍贵的古籍中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古代中医学的著作。尽管它们与墓主人一同被埋入地下,时间定格在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但它们的成书年代可能要早得多。

在众多古籍中,有一张不起眼的帛书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张帛书可能隐藏着解开华夏上古神话中一个令人困惑的谜团的关键。而这个谜团的线索,还要从一本唐代的奇书说起。

这本书就是《酉阳杂俎》,它通常被认为是一本记录了各地奇闻怪物的博物类笔记小说。除了保存大量唐朝及以前的珍贵历史资料和民间风情外,《酉阳杂俎》中还记载了一段令人惊奇的传说。据书中所述, “无启民,居穴食土,其人死,其心不朽,埋之,百年化为人”。这描述了一种被称为“无启民”的奇异族群,他们居住在洞穴中,以土为食维持生命。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死后心脏不会停止跳动,只要将其重新埋入土中,经过百年岁月,这颗心脏便能重新化为人形。

尽管这样的记载在唐朝人看来可能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在我们现代人眼中,或许只会将其视为古人的奇思妙想或是荒诞不经的传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酉阳杂俎》中的这段记载并非孤例。在西晋博物学家张华的代表作《博物志》中,也有关于“无启民”的类似记载。这段内容虽然只有23个字,但几乎与《酉阳杂俎》中的描述如出一辙。更为有趣的是,《博物志》中还提到了“无启民”的另一个奇特特征——无男女之分。这意味着他们无法进行两性繁殖,从而繁衍后代。但既然他们的心脏可以埋在土里重生,那么他们或许并不需要依赖传统的繁殖方式。

那么,《博物志》中记载的“无启民”究竟是古人的流传还是当时人的臆造呢?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可以将目光投向稍晚于《博物志》的东晋著名殉诂学家郭璞。郭璞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无启民”。他的说法与《博物志》大致相同,而且他还指出这一传说源自于他对上古奇书《山海经》的一处批注。《山海经海外北经》开篇第二句就提到了“无綮之国在长*,为人无綮”。这里的“无綮”是什么意思并未明确说明,而且关于无綮人的其他细节也是一笔带过。那么郭璞为何会认为这个“无綮”之国与“无启”国有关呢?

首先,这可能是因为两者的发音相近。其次,郭璞在解读《山海经》时犯了一个错误。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了另一个奇怪的国度,一般被认为是后世流传的“无綮国”。原文描述说: “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这里的“继无”也通“无继”。在《山海经》的另一处记载中,有一种被称为无继的人,他们不食五谷,只以空气和鱼为食。研究者们认为“无继”意味着后继无人,这与郭璞所说的无启人不分男女相符。无继人以空气和鱼为食,与郭璞所说的食土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仍有一定的相似性。

关于无继人食气的描述,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超越常人的生存方式。而关于无骨是儋耳之子的说法,则进一步揭示了无继人的身世背景。《山海经大荒本经》中提到: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原来这个叫做“无骨”的来自牛黎之国,是儋耳所生。而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又提到: “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这表明儋耳是一个族群部落的名字,而儋耳极有可能是这个族群的首领,他是禺号所生。儋耳国的人都姓任,无继人也姓任。这说明无继人是儋耳的后代。

那么禺号又是谁呢?原来他是大名鼎鼎的四海神之一东海神禺虢的另一个名字,同时他也是远古东夷大神帝夋之子。至此,我们基本上就梳理清楚了无继人的祖先事迹。帝夋生禺号,禺号生儋耳,儋耳生无骨,无骨生无继。无继人原来是大神帝夋的直系后人。郭璞先生认为“无綮”的“綮”字是肥肠的意思,无綮就是无肠。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海外北经》中的无启通的是另一个“䏿”字, “䏿,腓肠也”,这个“腓肠”并不是肥肠,而指的是小腿肚子。也就是说,《海外北经》中的“无綮国”并不是“无启国”,而是其人没有小腿的奇怪国度。原文说无綮国在长股国东,所谓长股是大腿很长,长腿国的旁边是一个没有小腿的国度。类似的记载在《山海经》中很常见,符合全书的语言习惯。

在古老的文献《山海经》中,有一个神秘的国度被称为“无肠国”,这一记载与郭璞所述相吻合。据《大荒北经》描述,无肠国的人民以食鱼为生,与无继子有所关联。这一国家似乎与无继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继民以食气为特色,这一饮食习惯在家族线中独树一帜。

究竟什么是“食气”呢?它与后世传说中的神意不死族又有何关系?

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一幅鲜为人知的帛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幅宽50cm、长140cm的帛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为我们揭示了2000多年前先人们的神秘生活场景。帛书的最左边描绘了44位衣着各异的人,他们正在进行各种独特的引导动作。旁边配有文字,描述了这些导引动作的名称,如“仰呼”、“倚仗通阴阳”等。这幅生动的导引图,展现了古代人们的健身方式,被誉为华夏最早的体操图。

导引图的右侧是一段空白,紧接着是26行残缺的文字。经过解读,这些文字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其中十八行是一部论述人体经脉的医书,被命名为《阴阳十一脉灸法》。而另外八行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介绍的《却谷食气篇》。所谓“却谷”,即不食五谷,又称绝颗粒、休粮。而“食气”字面上看,即通过呼吸来吸收自然的真气。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正确地却谷和食气,以期实现长生甚至永生的愿望。

《却谷食气篇》首先介绍了却谷的方法。并非完全不吃东西,而是需要按照规律定量食用一种名为石韦的药草。而且服食的过程与月亮的阴晴规律息息相关。在却谷过程中,人体可能会产生不适,此时需要辅以食气之法。也就是采用“呴吹”的方式,并且食气过程中还需注意四时气候的变化、寒暑浊气的伤害以及食气时间的选择等,可谓是一本食气的实操方法指南。除此之外,在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十问》中,对于食气的要求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论述。具体方法文章中也有记载,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相关书籍看看, 这里不便过多赘述。

由此可见,《山海经》中关于无綮人时期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至少在汉朝时期,却谷食气已经成为大众能够自行使用的公开知识了。

食气之人最终又能达到什么效果呢?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朝初年有一位名叫王远知的修行者,一直在修炼食气之术。他长期以灵芝和白术等维持不食五谷的生活,最终活了100多岁。据说他百岁时依旧步履矫健,须发乌黑。更为神奇的是,传说他的须发能在黑白两色之间自由切换。王远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唐朝上清派茅山宗的一位著名道家人士。他曾受到隋唐几位帝王如杨坚、杨广、李渊、李世民的拜访。当年见隋炀帝杨广时,见他的须发忽然由黑变白,吓得杨广不知所措。然而,王远知刚一离开,他的须发又恢复乌黑如常。最终,王远知活到了107岁,也有人说他活了126岁。他死前给儿子王绍业的遗书中预言,王绍业65岁时会见到天子,70岁时会见到女性君王。后来,这些预言果然一一应验。

此外,《宋史隐逸传》中记载了北宋武当山九室岩石的道士陈抟。他服气辟谷20余年,仅靠每天饮几杯酒维持生命。陈抟同样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融合了儒、释、道三教之学说于易学之中,创立了先天易学,并著有无极图和先天图。他的学说是宋代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抟还自创了一个独特的睡功,可以一觉睡100多天不醒,醒来后精神焕发,神采飞扬。据说后周皇帝柴荣曾将他关在房中查验睡功,一月之中,陈抟不吃不喝,一直在熟睡之中。柴荣从此深信不疑,大为叹服。端拱二年七月(989年),陈抟在华山逝世,享年118岁。

除了上述例子外,《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过张良曾用导引辟谷治疗疾病,习炼轻身之功。《汉武帝外传》中则记载东汉方士王祯断谷200余年,肉色光美。葛洪在他的《抱补子内篇·杂应》中也提到了相关的内容。这些历史记载和传说都为我们揭示了食气之术的神奇之处以及它在古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

食气作为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通过却谷和食气的方式,人们期望能够实现长生甚至永生的愿望。虽然这些传说和记载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张和神秘色彩,但它们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人们生活方式和信仰的宝贵资料。

在古老的楚国,流传着一种神秘的养生法——却谷食气。屈原在他的楚辞中曾提及此法,而道家则将其吸收并发扬光大,视为修仙养生的秘诀。然而,当我们追溯山海经中关于无启民的记载时,发现他们似乎更早地实践了这种养生法。

无继民的祖先儋耳曾是食谷之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食谷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食气食鱼。这不禁让我们猜想,无继民是否是最早发现并运用却谷食气来强健体魄、延年益寿的民族呢?

《大戴礼记》中曾记载: “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似乎验证了无继民因食气而长寿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两晋时期,无继民被神话为心脏能百年化人的不死族无启人。这种演变或许源于民间流传过程中的神话变异,也可能是两晋时期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心中的寄托。

然而,我们仍有一个疑问:所谓的食气,真的只是呼吸吐纳大自然的空气吗?这个“气”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真实含义呢?

在古代先人的观念中, “气”并非单纯指大自然中的空气,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代表着通过呼吸和饮食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能量是维持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医中所说的气血运行的那个“气”,指的就是这种能量。古人认为,还有比这种能量更为高级的能量,同样用一个字来描述,与“气”字发音相同,称为“炁”。

“炁”在中古时期,尤其在道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被视为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是宇宙生命的原始能量。在道教世界观中, “气”代表无极,是先天之气,与道体类似,无始无终,不生不灭;而“炁”则是后天之气,由“气”所催生,并为“气”所驱使。

说到这里,我们就基本能理解古人想表达的意思了。古人认为,通过与大自然的气息相连通,调整身体内的气,达到人体机能的和谐高效运转。这一过程远非简单的断食或绝食,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体现在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是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探索。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了一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形象,这其实是古人对却谷时期的终极幻想。这种幻想被庄子赋予了生动的形象,成为了后世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神仙的原型。至于山海经中曾经记载的不食五谷、西风饮露的无继民,如今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

***该内容仅供娱乐,请勿过分解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