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西游记 第二回:沧海桑田诞天骄,归绥百召筑青城

自驾西游记 第二回:沧海桑田诞天骄,归绥百召筑青城

首页角色扮演饮血龙纹更新时间:2024-07-27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4月8日,看过乌兰哈达火山群后,驱车向西南220km,到达呼和浩特。从这天开始就较少走高速了,路上时间更长,但更便宜,景观也更丰富。

呼市休息一晚,第二天参观了内蒙古博物院。之前在呼伦贝尔一文中提到呼伦贝尔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他们是如何从草原一隅扩散到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广袤土地?内蒙古不仅有草原,还有森林和荒漠,多样的地质孕育了怎样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这些问题在博物院都能找到答案。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新城区新华东街,一处宽阔广场上两座新颖的建筑即是博物院大楼,外观恢宏,线条流畅,是呼和浩特乃至整个内蒙古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广场四周还有其他展馆等文化建筑,大都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美感,让人眼前一亮。

华美建筑中收藏着一部厚重的“百科全书”,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的生态变迁史和草原文明的发展史,如果错过这些知识,接下来的旅程多多少少会有些无的放矢。

首先来了解一下内蒙古地区的生态变迁。

内蒙古在距今大约20亿年前是一片生活着菌藻类生物的汪洋大海,经过数亿年演变,无脊椎动物在内蒙古海洋中繁衍起来,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物世界。到距今约2亿5200万年的中生代,这里的地理环境大变,河湖遍布,气候湿润,植物茂盛,爬行动物迅速发展,其中的恐龙在白垩纪占据了统治地位。

(晚白垩世的内蒙古赞格尔龟化石和窃蛋龙模型)

内蒙古地区是恐龙集中活动的家园,诸多地区因盛产恐龙化石而蜚声中外,如锡林郭勒的二连盐池、巴彦淖尔的巴彦满达呼、鄂尔多斯的查布地区、阿拉善的大水沟、赤峰的宁城等等。

(查干诺尔龙骨,查干诺尔龙是亚洲白垩纪时期体型最大的恐龙,体长26米)

又经过亿万年的沧桑变幻,荒芜和绿洲交替变更,形成了今天内蒙古层次分明、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东西横跨2400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有茫茫林海、无垠草原、广袤沙漠和众多河流湖泊,为生物生息繁衍提供了优越条件,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草原是内蒙古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纵横几千公里的大草原占土地总面积的55.4%,使得内蒙古成为我国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内蒙古草原从东到西包括森林草原带、典型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森林草原是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带,森林与草原植被共存,位于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针叶林带边缘。典型草原从东北的呼伦贝尔到鄂尔多斯高原东部,跨度可达1700公里。荒漠草原是草原到沙漠的过渡地带,分布于典型草原以西,从内蒙古高原中部向西延伸到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这些草原地带涵盖了内蒙古鼎鼎有名的五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

荒漠是内蒙古另一大主要地貌,主要位于西部,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这里生态条件严酷,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土地贫瘠。荒漠包括沙地、沙漠和戈壁。沙地是在半湿润、半干旱条件下的沙质地带,在风和水的作用下,既有起伏的沙丘,也有茂密的植被;沙漠是荒漠、半荒漠中的沙质地带,风力作用下形成大小各异的沙丘,沙丘之间呈面积不等的丘间低地;戈壁是荒漠、半荒漠区域内以砾石和碎石覆盖的地区。内蒙古五处有名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彦温都尔沙漠和库布齐沙漠。

接下来是从旧石器时代到草原文明的人文陈列。

内蒙古地区的史前文化被誉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旧石器时代,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始人类在此使用打制石器,从事采集狩猎活动,过着群居生活。如今内蒙古地区共发现2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距今50多万年跨越到距今1万年,石器制作从早期的石核、石片都晚期的石叶、细石叶,代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不同阶段,反映出人类从“直立人”到“智人”的发展历程。

(鄂尔多斯乌兰沐沦遗址出土的石核)

人类社会大约于距今12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同期的内蒙古遗址大都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孕育北方新石器文化的摇篮。这一时期内蒙古先后出现了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

下图为兴隆洼遗址的人猪合葬场景复原:人骨右侧有两具完整的猪骨架,一雌一雄,上下排放,具有明显的原始宗教意义,是以猪为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

下图为红山文化戴尖帽红陶女神像: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其经济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辅以渔猎,建筑、制陶、玉雕、泥塑等手工业兴起,晚期社会结构分化,出现掌管祭祀的特权阶层,等级制度确立,文明曙光显露,神像反映了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

距今4000年前后,中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经历了一个由高温湿润向低温干冷的渐变过程,导致农耕文明衰落和原始畜牧业兴起。青铜器的使用、方国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本地区进入更高文明阶段,先后诞生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青铜文明(大致相当于夏商时期)。

(嵌贝彩绘陶鬲和彩绘陶鼎)

(窃曲纹青铜簋)

春秋战国时期,内蒙古高原生活着林胡、楼烦、东胡、匈奴等民族,中原诸侯国中的燕、赵、秦三国与其接壤,互相之间时有冲突。后来三国将其辖境扩展到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筑长城,置郡县,开始了中原政权对古代内蒙地区的有效治理。

下图为出土于鄂尔多斯的战国时期的鹰顶金冠饰,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匈奴酋长金冠饰。

两汉时期,称雄于内蒙古高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主要为匈奴、鲜卑和乌桓,他们与汉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初因国力较弱,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国力大增,开始北征匈奴。西汉时期修筑内外长城,阴山南北遍筑障塞,增设郡县,迁徙人口,发展农业,对这一地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图为汉武帝为抵御匈奴入侵建造的居延障城(模型),障城是汉塞沿线最严密的防御设施,同时也是边防最高级别官员的治所和居室。

下图为镶宝石金冠饰,造型独特,工艺繁复精湛,应为受希腊影响的中亚地区文物,发现于内蒙古,表明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是草原丝路肇兴的见证。

下图为汉朝的龙首青铜灶,灶是当时中原定居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在内蒙古长城地带的汉墓中,多作为冥器出现。

(汉朝的红彩陶马)

下图的嵌贝青铜鹿镇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天然交融的杰作,镂雕卧鹿,内包贝壳,鹿表面有彩绘及鎏金,造型生动,巧夺天工。

魏晋南北朝时,匈奴、乌桓等民族多迁入内地,鲜卑则分化出诸多部落,逐渐成为蒙古高原最为强盛的部族,羯、氐、羌各族也纷纷进入蒙古,“五胡”先后建立多个地方性割据政权,最终内蒙古东北的鲜卑拓跋统一中国北方,开创了北魏,与南朝形成对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

(北魏的舞乐陶俑)

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的一千三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走向大一统、大融合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主体的草原文明孕育、发展、壮大的历史时期,崛起于大兴安岭北端的鲜卑民族在南迁过程中迅速壮大,助推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明的融合,为中原传统文化注入了生机活力,为隋唐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唐代的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

公元六世纪末,北周外戚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继而平定南陈,至此结束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南北对峙的局面。与随后的隋唐盛世同期,蒙古高原上新兴的游牧民族——突厥、回纥、契丹、蒙兀室韦等次第登上历史舞台,其中契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契丹发端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是鲜卑宇文部后裔,北魏时形成八部联盟,隋唐时势力强盛,五代时建立了强大的辽国。辽国历九帝,立国二百余年,先后灭后唐、后晋、吞并燕云,与北宋签订“檀渊之盟”,达到鼎盛,契丹采用“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因俗而治”方针,促进了契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十二世纪初期,契丹宗族倾轧,国力衰微,最终灭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遗族分散于大漠南北,融入女真、蒙古等其他民族。

(辽国的骨鸣镝)

下图为辽代的黄金覆面,为殡葬服饰的组成部分,是死者身份地位的象征,为辽代等级观念在葬俗中的反映。

女真原为契丹的藩属,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于1115年建立大金,金朝历十帝,共120年,鼎盛时期统治疆域包括今天的淮河、秦岭以北,还有中原、漠南草原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金朝建立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契丹宣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1234年在南宋和蒙古的夹击下灭亡。

(金朝的兔毫碗)

北方草原民族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要说其中影响最大最广的,莫过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蒙古与契丹一样,也是古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均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西汉初,东胡与匈奴争雄失败,退保山中,形成后来的乌桓、鲜卑,后鲜卑的一支拓跋鲜卑南迁建立北魏,而仍居原地的各部落统称为“室韦”。唐代室韦中的一部叫“蒙兀室韦”,他们是最早的蒙古人。

(折箭训子:蒙古早期传说——尼伦部女祖先阿阑豁阿看到诸子不和,以折一箭易,折一束箭难来教育他们要团结互助)

公元九世纪,蒙古人从额尔古纳河山林“熔铁出山”,西迁至草原,居于不儿罕山地区,形成众多氏族部落,这些部落分为两个部分——尼伦蒙古与迭儿列勤蒙古,成吉思汗就出自尼伦蒙古的孛儿只斤部。

(熔铁出山:蒙古人曾烧山熔铁,开山劈道,从山隘走出到原野)

诸部纷争激烈,天下扰攘,十二世纪中叶,铁木真(后来的成吉思汗)开始统一蒙古高原的大业,历尽艰辛,征战无数,到1206年,终于将互不统属、操持各种语言的部落统一于自己的旗帜下,这年春天,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举行大聚会,竖立国家旗帜——九游白旗,建立大蒙古国,并称“成吉思汗”,一个统一的蒙古共同体开始形成。

成吉思汗不仅能征善战,他还创立了完整的国家制度,包括组编千户、分封黄金家族、组建护卫亲军、颁布大扎撒法令、创制蒙古文字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他征讨西夏,进攻金国;收服畏兀儿,使新疆地区归附蒙古;追击高原残余敌对势力,灭亡西辽;又西征中亚哈喇子摸等国,使蒙古民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西夏的金碗)

下图为移相哥石碑(复制品),又名“成吉思汗石”,原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米塔什博物馆,碑文为畏兀体蒙文,汉译为“成吉思汗讨萨尔塔兀拉人还师,大蒙古国全体那颜聚会于不花苏赤孩之地之际,移相哥射矢中558米远”。它是现存最早的畏兀体蒙文石碑。

下图为成吉思汗赐丘处机圣旨石碑(复制),原件藏于青岛崂山太清宫。丘处机曾应成吉思汗召请,于1222年抵达大雪山(西征营帐所在),他力劝成吉思汗清心寡欲、减少*戮,成吉思汗感其道业精深,钦命他掌管中原地区道教事物。

成吉思汗去世后,其子孙继承统一事业,于1234年灭金,1247年使西藏归附蒙古,1253年降服云南大理,1279年灭亡南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其孙忽必烈于1260年称帝,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他倚重汉法,广纳贤士,建立了继承前代又有自己特点的国家统治制度。

(元代的五体文夜巡牌)

下图为元上都的主要宫殿——大安阁,仿北宋汴梁熙春阁形制,并拆下熙春阁木料运到元上都建造而成,是元朝皇帝登基、议政、修法、聚会、接见外国使者的地方。

元朝辽阔的疆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以及通达四方的驿路,使元代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天文、地理、水利等科学技术硕果累累,草原丝路空前繁荣,以元曲为代表的的文化艺术成就斐然,草原文化、汉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于此,融合发展。

(掐丝金花饰)

(高足金杯:属罗马器物,元代宫廷用金之风旷古未有,生活用器多用金银制成)

(元杂剧戏台)

下图的铜壶滴漏(原件藏于广州博物馆)是元代科技发达的物证,它是一座水钟计时器,比圭表、日晷计时更先进、准确,在日夜、阴晴等天气都可使用。最高的漏壶叫日壶,下面依次为月壶、星壶、受水壶,使用时将水注入日壶,壶嘴流下后依次注入月壶、星壶和受水壶,受水壶盖中央有一把铜尺,上刻十二时辰,铜尺前有木制浮箭,可随水位提高上升,从浮箭所指位置便可知时刻。

1368年元朝被明朝取代,退回草原的蒙古贵族仍保持汗统,史称“北元政权”,与明朝隔长城相望。在达延汗、俺答汗等杰出领袖的统治下,重新确立了黄金家族的统治,实现了与明朝的和平互市。1636年,漠南蒙古封建主率先归附清朝,到18世纪,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先后纳入清朝统治。清王朝在蒙古实行盟旗制度,优待王公贵族,大力推行藏传佛教,使蒙古地区社会较为安定。

(康熙御赐龙纹宝刀)

(清代的镶宝银乃穷冠)

除了以上民族,内蒙古地区还生活着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下面来看看他们的民俗风情。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这里设有各自的民族自治旗,为全国仅有的3个民族自治旗。

这三个民族自古信奉万物有灵的萨满教,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萨满”是通古斯语中“明白”的意思,通古斯诸族认为萨满晓彻神意,是人神之间的使者。萨满通过跳神活动与神灵沟通,产生超自然神力,为本族消除灾祸,祈求丰收,驱邪治病,占卜未来。

游牧和狩猎时鄂温克族的主要生活方式,他们有的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有的以饲养驯鹿、游猎采集为生。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人与驯鹿朝夕相伴,视驯鹿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所以敖鲁古雅也被称为“驯鹿之乡”。

鄂伦春定居前是传统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中渔猎、采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定居后的鄂伦春人生存环境剧变,传统的狩猎文化日趋衰落,如今农业生产已成为鄂伦春人的主要经济形态。

以上是博物馆见闻。

在“天骄蒙古”陈列中提到,元朝的宗教兼容并蓄,蒙哥汗时期藏传佛教从西藏传入内地,忽必烈封藏族高僧八思巴为国师,藏传佛教在宫廷中受到极大尊崇,道教全真派因最先效力蒙古国统治集团,也获得较为优越的地位;随着中亚回回人大量迁徙内地,伊斯兰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一些蒙古、突厥民众原本信奉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后来中亚等地的基督教徒和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东来,基督教成为散步较广的宗教。

元代时,各种宗教都可以进行较自由的活动,在今天的呼和浩特,仍有这种开明文化的影响,清真寺、藏传佛寺在这里都能看到。

位于旧城区北门外的清真大寺是呼市诸多清真寺中最为有名的一座,始建于1693年,为康熙年间大批西部地区穆斯林迁到呼和浩特而建。整个建筑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兼容伊斯兰装饰艺术,庄严肃穆,布局严整,寺中有座望月楼,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可将青城(呼和浩特别名)山川物景收入眼底。

玉泉区的包尔汉佛塔是藏传佛教的标志建筑:

包尔汉佛塔一街之隔是汉传佛教的观音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呼和浩特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一座汉传佛教寺庙,古朴优雅而气势磅礴。

诸多宗教中最常见的还是藏传佛教,作为内蒙古唯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称,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召”,其中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等藏传佛寺都是呼市有名的景点。

大召位于玉泉区的大召文化旅游区,这是一个集广场、寺院、老街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广场中心是阿拉坦汗的雕塑,相对于成吉思汗,阿拉坦汗不那么有名,但他是呼和浩特城的始建者。

阿拉坦汗生于1508年,是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三万户首领,成吉思汗17世孙。他一生骁勇善战、军功卓著,又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是明朝土默川军事经济的开创者之一。公元1572-1575年,阿拉坦汗仿元大都体制建城,明朝政府赐名“归化”。归化城在大青山之阴,又因由青砖砌筑,远望一片青色,蒙古人叫城“库库和屯”(也即“呼和浩特”),汉译为“青色的城”,这就是呼和浩特又叫“青城”的由来。归化城是呼市旧城的雏形,清乾隆时在此地又建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就是在归化城和绥远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阿拉坦汗的夫人三娘子也是一位巾帼英雄,他们一起繁荣茶马互市,为蒙汉友好做出了贡献。

广场西侧是塞上老街,始建于明清,兴盛于民国,历经沧桑,古韵犹存,是呼和浩特保存完好、体现归绥旧貌的老街,380米的街道两侧有古玩字画、民族用品、特色产品等商铺,热闹非凡。

老街尽头是钟鼓楼,原为归化城北门,始建于1572年,曾是归化城最高大雄伟的建筑之一,登楼可撞吉祥钟、击平安鼓,远眺塞上老街和大召景观。

回到广场,穿过一座牌坊,八座白塔排列成队,塔后即为大召。

大召汉语意为“无量寺”,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数百年来一直是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以及中国北方名刹之一。

大召是土默特首领阿拉坦汗在青海仰华寺和西藏高僧会晤后,皈依佛教,返回漠南蒙古而建,为“伽蓝七堂式”,包括山门、天王殿、菩萨过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五重,东西跨院有汉白玉吉祥八塔、天王殿、弥勒佛殿等建筑,恢弘华丽,气度庄严。寺内所供玉佛、坛城及所藏壁画、碑刻,无不精美奇异,引人入胜。

大召东侧街对面是席力图召,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是呼和浩特地区最著名的一座格鲁派寺院。召庙建筑宏伟,风格独特,号称东方一绝。庙内有81间瑰丽的经堂,为藏、汉风格相结合的混合式建筑,富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古典建筑艺术的杰作。

“席力图”意为“法座”,历史上,席力图召曾是藏族宗教领袖的法座之地,康熙曾亲临本召,赐名“延寿寺”,御赐经典、念珠等物,并御制两通“康熙纪功碑”,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写,记述了康熙西征噶尔丹的缘由与经过。

(御碑亭)

碑亭外,召庙还有牌楼、山门、钟楼、鼓楼、过殿、大经堂、佛殿等主体建筑,以及古佛塔、佛爷府、塔院等院落建筑。

(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

其中大经堂是召庙最精美的殿堂,合璧式建筑绚丽夺目,精美的彩绘图案、艳丽的琉璃砖瓦,加上殿顶的鎏金饰件,使整个经堂富丽堂皇、瑰丽无比。

塔院耸立的汉白玉佛塔又称“长寿佛塔”,造型优美,典雅庄重,秀丽又雄浑,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精美的一座清代覆钵式佛塔。

此外,在菩提过殿、古佛殿、美岱庙、长寿殿等佛殿中供奉有三世佛、弥勒佛(藏语称强巴)、八大药师、各形菩萨等,还有僧众诵经讲法的大堂,可在其中感受到藏传佛教的密宗氛围。

从席力图召继续往东可达五塔寺。

五塔寺又称“慈灯寺”,是小召属庙,原有三重院落,整体呈现为金刚界曼陀罗坛城,殿宇规模宏大,布局独特,是内蒙古唯一一座坛城寺院。

寺中有“呼和浩特召庙文化展”,从中可以了解藏传佛教和蒙古的不解渊源。

佛教于公元七世纪从印度传入西藏,九世纪被强力消灭,十世纪末再兴。藏传佛教十三世纪传入蒙古高原和汉族地区,俗称“喇嘛教”。藏传佛教注重教理辩论和密教修行,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蒙元时藏传佛教进入蒙古后曾一度衰落,明朝时阿拉坦汗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于青海会晤,正式信奉藏传佛教,标志其在漠南再度兴起。明清时,漠南地区人人信佛,呼和浩特召庙林立,佛光四溢,成为蒙古高原佛教文化中心。

下图为展览陈列的《甘珠尔》、《丹珠尔》、法器及金刚神像:

《甘珠尔》和《丹珠尔》是大藏经的两个部分,前者为佛语部,包括显、密经律共七类经典——戒律、般若、华严、宝积、经集、涅槃、密乘;后者为论部,包括经律的阐明和注疏、密教仪咒解释和无明杂著等。金刚神像有马头金刚、尸林主、尸林母等,形容可怖,有的饮血食心,令人胆寒,这些形象或仪轨都有对应的象征寓意。除了神秘,从经文可以看出藏传佛教是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系统,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更可说是一种文化,与汉地禅宗强调“悟”不同,藏传佛教是一种包含逻辑、思辨以及生活常识和工巧艺技的、由浅入深的教育。

五塔寺得名由来于寺中的金刚座舍利宝塔,这是一种源于印度阿育王时期(公元前3世纪)的五塔建筑。宝塔后的墙壁上嵌有石刻六道轮回图、须弥山分布图和蒙文石刻天文图,其中蒙文石刻天文图是世界上唯一用蒙文标注的石刻天文图,精确度高,极具科研价值。这座宝塔建于清代,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召庙,呼市另有一座绥远城将军衙署也值得一看。

绥远城将军衙署位于新华大街,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共有79位绥远将军在此掌印,号称“漠南第一府”。这里可以了解清代边防屯兵和八旗制度,还可以观览呼和浩特城市发展变迁历史。

除了历史,呼市也有现代都市的清新与时尚。

你可以在青城公园瞻仰丰碑、静观湖水:

你可以在大盛魁文创园感受万里茶道的昔日繁荣:

你可以在摩尔地下商业街沉浸老上海的复古风情:

也别忘了在大街小巷尝尝焙子、烧麦,赏赏传统手艺:

呼和浩特的旅程还未结束,下一篇我们将逛逛呼市南郊的青冢(昭君墓),然后继续西行,探索内蒙更多的风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