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3-血火与毁灭

苏德战争3-血火与毁灭

首页角色扮演战火合击更新时间:2024-05-01

血火与毁灭

1941年6月22日,周日,中国传统的夏至,黑暗时间最短的夜晚。苏联红军刚在前一天按照传统狂欢庆祝了仲夏之夜。西部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21日很晚还在明斯克听音乐会。

凌晨2点10分,古德里安抵达集群指挥所。两天来他一直在用望远镜观察对手,后来他写道:“对俄罗斯人的仔细观察使我确信,他们丝毫没有怀疑我们的意图。从我们观察所可以看到,布列斯特要塞内,他们在军乐队的演奏声中布哨换岗。西布格河的河岸工事没有俄军守卫……突然袭击的前景如此广阔,以至于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值得进行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尽管命令要求这样做!”

凌晨3时,黎明即将开始,睡得正沉的人们丝毫没有察觉到若干德军小分队已经按计划潜入国境,切断了通讯线路、埋伏在交通枢纽、铁路等军事要点附近……

突然之间,伴随着刺耳的轰鸣,4千架飞机遮蔽了天空,俯冲而至倾泻下死亡;3千4百辆坦克、装甲车组成的钢铁洪流漫山遍野而来碾碎了阻挡它们的一切生灵、物体。一时间,天地变色,电闪雷鸣,地狱之门瞬间打开,战争的猛犬四处追逐着无辜的人群。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苦难的俄罗斯民族又一次陷入无尽的血与火之中……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了。

(战争初期1941.6-1942.11)

1.北方

在苏军西部5个边境军区中,波罗的海沿岸军区战备状态最差,因波罗的海沿岸3国在战前不久才并入苏联,离心力强、反苏情绪严重,各集团军布防尚未完成,可以说是一触即溃。德军长驱直入,4天推进300多公里,占领立陶宛,进入拉脱维亚。曼施坦因作为装甲箭头,身先士卒,少不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夺关落锁攻城拔寨,速度之快竟然到了孤军深入苏军阵营不止一次被围攻的地步,幸亏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再加上苏军此时战斗力尚弱,才化险为夷,还有数次不得不暂停步伐等待后面的大部队跟上。至7月上旬,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已完全占领波罗的海沿岸3国,逐渐深入俄罗斯腹地。

比较而言,北方集团军群的战果并不大,主要是失于地利。该作战区域遍布森林、沼泽、河流、湖泊,人烟稀少,极不利于大兵团、尤其是机械化大兵团行动。德军在此区域投入兵力相对也并不多,只有一个装甲集群辖2个装甲军,只能沿公路突进平推,然后两个集团军在两翼跟进。苏军且战且退,虽装备、人员均有不及,却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步步为营,一旦失利就迅速离开公路撤入森林地带,再充分利用地形进行袭扰,虽然遭受了重大损失,却保存了主要建制。

此时曼施坦因并不知道与他对垒的苏军中有位年仅35岁的少壮师长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切尔尼亚霍夫斯基1924年参军,此时任第28坦克师师长,率部在此与德军血战,部队伤亡惨重,坦克拼光了,改编成步兵241师,以血肉之躯继续拼搏、缠斗,拖延了德突击集群的快速推进,为后续部队争取了极其宝贵的布防时间。后来,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以钢铁意志和英勇善战极得瓦图京、华西列夫斯基赏识,1944年38岁成为苏军最年轻的方面军司令员,以东普鲁士的征服者而铭世……

(年轻的切尔尼亚霍夫斯基)

德军突入俄罗斯境内后,苏军的抵抗与反击明显增强。这首先是苏军反应过来了,转入了战时体制,第二梯队部队依次投入,并派遣伏罗希洛夫元帅为西北方向总指挥坐镇,以副总参谋长瓦图京为方向参谋长。其次是当战争进入俄罗斯境内后苏军的精神面貌明显有了不同,保卫自己世代家园故土的战士的决心是不可低估的。再者,虽然作用有限,苏军毕竟也利用了旧国境线上的防御工事——斯大林防线,多少发挥了一些作用。虽然如此,苏军到底力有不逮,实践证明伏罗希洛夫的指挥也不甚高明,瓦图京倒是制定了几次非常正确的反击计划,但是部队根本无力将计划变成现实。这样且战且退,开战两周,德军推进至列宁格勒100多公里处。至9月初,在德军与芬兰军队合击下,战火燃烧到了列宁格勒城下。接下来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历时9百天的围困了。

2.中路

真正的灾难发生在西方面军。德军的突然袭击取得了极大的成功。22日当天,苏军1千2百余架飞机尚未起飞就在机场被击毁,其中大多数是西方面军空军的,军区空军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军区空军司令32岁的科佩茨少将深感自责,举枪自尽,以身殉职。这是位极其勇敢优秀的功勋飞行员,在西班牙内战中战绩卓著,只不过缺乏指挥经验。大清洗后缺少指挥员,火速提拔了很多年轻军官,造成这般恶果。在战争开始的6、7月间,有约20位将军兵败自*。倘若假以时日,多加历练……没有倘若了,历史不能假设。

白俄罗斯方向是德军的主攻方向。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霍特第3装甲集群分列白俄罗斯南北两翼,一路狂奔,势如惊马。整个德军的布势为标准的钳形攻势,两个装甲集群担任铁钳的两臂,两翼合围,向心突击,围歼当面苏军。25日,两个装甲集群已深入苏境纵深150-200公里。26日,两集群从南北两翼突入明斯克,27日建立联系,28日明斯克陷落,至此完成合围,德军初战告捷。

(巴巴罗萨行动)

此处的地形也对德军有利,国境线是个向西弯曲突出的弧线,称为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西方面军所属部队紧靠边界依次部署,就好像并肩站在德军张开的嘴边,德军两个装甲集群对准突出部的根部一突击,上下牙一合,苏军就被围了。

反观苏军完全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开战时,很多部队所属炮兵还在靶场打靶训练,完全没有准备。整个战线血雨腥风,一片混乱。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未在指挥部统揽全局上下联络,离开了指挥岗位去前线部队了解情况。这是个严重错误。指挥员亲临一线是可以的,很多时候还被视为勇气的表现。可那得分情况,一般有这么几类:战前亲自摸清敌情、战斗中时刻掌握敌情我情的最新变化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时间延误更好地及时应对、身先士卒激励士气。但是在战斗中,即便亲临火线也不能放弃指挥员的首要职责——对战斗进程全局的掌控。所以你会发现像古德里安、隆美尔这样喜欢超越战斗队形前沿指挥的将领,要么就带着通信车、通信工具时刻与指挥部、部队保持联系,要么就选个合适的时机不至于误事。像巴甫洛夫这样,时机也不对、也没有指定在家负责的代理人,去的部队已经处于溃败状态通讯中断无法跟指挥部保持联系,这样就等于放弃了指挥职责。导致群龙无首,雪上加霜。

战争的形态是在不断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战役的方式在改变、节奏在加速,空间在增大,时间在缩短。到了现在,多平台全方位对目标的导弹饱和攻击,更是以秒计算协同时间,力求在同一时刻所有导弹同时临空。巴甫洛夫显然out了,他以为战争一开始仍然会像一次大战那样,接敌——边境接触战——主力展开……,按部就班,所以他以为仍然会有时间。

相对于部队的失控与惊慌,莫斯科的应对要稍微条理一些,稍微,仅此而已。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用历史的目光看待,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是位毁誉参半的领袖,但所有的人都承认他的钢铁性格,从他投身共产主义运动时化名斯大林(意即钢铁),就可以看出他想成为这样的人。丘吉尔一生敌视共产主义,二战期间与苏联合作也是抱着“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的态度,用丘吉尔自己的话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他还说过:“斯大林是世界上无出其右的独裁者,他接受的是还在使用木犁的俄罗斯,而他留下的却是装备了核武器的俄国。”

确认战争爆发后,铁木辛哥、朱可夫立刻去克里姆林宫,看到斯大林脸色苍白,后来的几天也表现出罕见的消沉、失态、暴怒。朱可夫说:“斯大林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绝不是胆小怕事。只有一次我见他有点泄气,就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因为他对战争可以避免的信念破灭了。”斯大林心里非常明白自己的失算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损失,也非常明白大家心里都清楚。巨大的打击差一点将他击垮,差一点!好在没过多久,他又站了起来,在伙伴们的鼓励下,以其一贯的钢铁意志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当然,刚开始他的统帅方式还很笨拙、低劣、失误百出,但是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以巨大的代价、高昂的学费成长为当之无愧的国家领袖、最高统帅。

22日当天中午,斯大林留下瓦图京掌管总参,派遣沙波什尼科夫、库利克到西方面军,朱可夫到西南方面军担任统帅部代表,指挥当面部队。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决定,要是将朱可夫派到西方面军可能会缓解一下紧迫局面。历史不能假设。

和布琼尼一样,库利克的个人勇敢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幸的是,库利克几乎一上战场就和后方失去了联系。很长一段时间,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都害怕他是陷入包围,甚至被德军俘虏了,为此还专门派好几批人去寻找他。当终于在混乱的战场上找到库利克时,这位最高统帅部代表正在履行一个连长的职责,忙着把溃退下来的散兵截住并组织起来。从此斯大林开始对这位伙伴在复杂局势下掌握部队和应变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同日,失态的斯大林发布总军事委员会第3号命令,要求全体苏军在23—24日转入反攻,将战争推进到敌方境内。西南方面军首长以及在此督战的朱可夫都表示反对,不知己也不知彼,此时最好的措施应该是收拢部队固守防御,并摸清敌情,积蓄反攻力量。瓦图京说:这是最高统帅亲自下达的。这是又一个令人扼腕之处。

对于西方面军来说,事实上是将更多的部队投入到了德军的包围圈中。而且反击部队尚处于防御状态,人员、装备等等各方面都没有积蓄好力量,各部队协同也是一片混乱。方面军副司令员博尔金将军,拟用2个机械化军、1个骑兵军组成集群实施反突击。部队还在防御接敌,无法集结,通信联络无法达成,行军序列遭敌机轰炸损失惨重,根本无法实施。

再者,将明斯克附近的部队推向前线,加剧了明斯克的空虚。当德军铁钳合拢时,明斯克只剩下了后勤部门和正准备开拔的4个师。最终酿成了战争中第一个悲剧。

开战第6天,虽经4个师两天顽强抵抗,明斯克不出意料之外地陷落了,城市以西是个长度近200公里的包围圈。只有很少的部队、民政单位在包围圈合拢前撤出。7月3日,包围圈内的苏军失去有组织抵抗,8日,枪声逐渐熄灭。少数小股部队利用间隙冲出了重围,还有少数跑进了森林。后来白俄罗斯是游击战打得最激烈的地区,这也是因素之一。此战苏军仅被俘官兵即达28万,损失坦克2500辆左右。包围圈外方面军部队仅余20个师,且人员、装备损失率都在50%以上,甚至达到90%,几乎丧失战斗力。司令员巴甫洛夫及方面军指挥部及时撤了出来,数位军、师级指挥员被俘,数位将军阵亡殉国,其中包括列宁格勒高级骑兵学校进修班1924级同学尼基京,“一位聪明、坚毅、勇敢的骑兵军长”。这只是开始,阵亡的名单还很长……

失利的压力足以令人崩溃。

26日,斯大林给正在西南方面军的朱可夫打电话:“西方面军形势严重。敌人逼近明斯克,我不明白巴甫洛夫是怎么了。库利克元帅不知道在哪里,沙波什尼科夫元帅生病了……”将其火速召回,从机场直接去了斯大林办公室。大本营的人们见到的朱可夫脸色苍白眼中布满血丝火气冲天。朱可夫眼里的铁木辛哥、瓦图京在斯大林面前笔直站着,苍白瘦削眼里布满血丝,斯大林也不比他俩更好。

28日,斯大林携政治局主要成员到总参询问战况,声色俱厉表达着不满。贝利亚在旁边煽风点火,与铁木辛哥、朱可夫当着斯大林的面吵了起来,最后朱可夫尽力保持平静地说:“等我们了解清楚,会去克里姆林宫向你们汇报的。”斯大林也只好自找台阶,尽力克制:“那好,我们走吧,看来我们来的确实不是时候。”

有说法称,6月29日,斯大林全天没到克里姆林宫,也不打电话。莫洛托夫等人在孔策沃别墅找到他时,他沉默,憔悴,面容苍白,眼睛布满血丝。挫折感持续了一天,经过同志们的鼓励、婉转表达对其继续担任最高统帅的信赖,第二天斯大林又以其一贯的钢铁性格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但是也有力挺斯大林的历史学者说,斯大林即便在此时此刻也从来没有软弱过、离开过工作岗位、放弃过权力与职责,还列出了档案中的工作日志以兹证明。姑存此一说。

28日晚上,远东独立第1集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被急如星火召至莫斯科,铁木辛哥简要说明了前线的灾难形势,叶廖缅科震惊不已。铁木辛哥随即宣布,巴甫洛夫及其参谋长已被撤职,任命叶廖缅科为西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匆匆而去。

(右为叶廖缅科中将)

29日清晨,叶廖缅科到达巴甫洛夫的方面军指挥部。正在闷闷不乐吃早饭的巴甫洛夫看到叶廖缅科很惊讶:“什么风把你吹到这个糟糕透顶的地方来的?”

叶廖缅科一言不发地把撤职命令递给了巴甫洛夫。巴甫洛夫看完后脸色僵硬起来:“那么,我到那里去呢?”

“根据人民委员的命令,您应该去莫斯科。”

巴甫洛夫点了点头。然后茫然地辩解起来……

朱可夫的说法是,6月30日暴怒的斯大林命令总参谋部召回巴甫洛夫。7月1日巴甫洛夫出现在大本营,朱可夫说他变化很大,好不容易才认出他来,可怕的战争啊!斯大林同时命令梅赫利斯成立调查组,追究还有谁对失败负有责任。随即,巴甫洛夫与参谋长克里莫夫斯基赫、方面军通信主任格里高里耶夫和第4集团军司令员科罗布科夫等几位将军被送交军事法庭。审讯一开始,拟定为叛国罪,将军们不承认,申诉说愿意以列兵身份重上战场,判决书初稿到了斯大林案头,斯大林一拍桌子,把那些什么“资产阶级的无耻食客”之类的没用的修饰词划去,不要那些虚里八套的,钦定罪名:“背弃了军人誓言,玷污了红军战士的崇高称号,忘却了自己对祖国的责任,惊慌失措和懦弱、罪恶的无所作为、瓦解部队的指挥”,从重从快,处决了。并将此令传达至所有团级及以上指挥员。

斯大林在*鸡骇猴震慑诸将,下发的判决书中清楚无误地表达了该含义:

“……我警告,无论是谁,如果违背军人誓言、忘却对祖国的责任、玷污红军战士的崇高称号、表现懦弱和惊慌失措、擅离战斗岗位以及未经战斗即向敌人投降,都将受到军法最严厉的无情惩罚。”

这样做不恰当也没有必要,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的很多举动都存在很多问题。大家心里都清楚,把所有责任都落到西方面军一级是不对的。虽然出了几个叛将,但是确确实实绝大多数将领们都明白战争的意义和自身的指责,不需要采取这样的办法。

(巴甫洛夫大将)

巴甫洛夫无疑是个悲剧性人物,而且是苏军这一类悲剧的典型代表。他的早期经历是充满光辉的,当团长时与朱可夫并为红军最早的2个坦克团团长,参加西班牙内战,获苏联英雄金星勋章,回国后担任红军汽车坦克装甲兵总监,自此身居高位,一路顺风。他提升得太快了,缺乏经验。而且别人都看出了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发展,他从西班牙回国后却转而走向相反的观点,主张将装甲部队解散用作步兵的支援兵力,殊为费解。后来朱可夫曾经跟斯大林说,你枪毙他有什么用,他就是个师长的料。当时战败的将领不止他一个,有的后来还成长为杰出统帅。即便是俄罗斯军事科学院今天也承认,如果没有大清洗,就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当时也不可能避免失败,只不过损失也许会小一些。斯大林也再没有采取过这样的极端措施。赫鲁晓夫时代,经家人上诉,苏联最高军事法院撤销了对其叛国罪的判决,恢复名誉。但是巴甫洛夫的历史名声毁了,直到今天,在诸多书籍、影视作品中仍然是一副愚蠢而又刚愎、自以为是的形象。

形势危急,叶廖缅科担任西方面军司令员两天后,铁木辛哥元帅被任命为西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转任副职,总参作战部长马兰金调任方面军参谋长。后方新军、二线部队依次顶了上来。科涅夫率领第19集团军赶赴西南前线途中接到命令,改赴维捷布斯克,与兄弟部队一起阻击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卢金率16集团军昼夜兼程。罗科索夫斯基被派到斯摩棱斯克方向收拢部队并指挥集团军级集群。战争还在继续……

3.南方

西南方向的情况也可以用且战且退来形容,但是比白俄罗斯方向要好很多。这首先是因为斯大林误判乌克兰是德军的主攻方向,调集精兵强将在此列阵以待。

而德军在此方向只有一个装甲集群,军力相对中央集团军群稍弱。德军最初也曾打算两翼合围,左路以波兰为出发地域,右路以罗马尼亚为出发地域,合围目标是基辅。后来觉得罗马尼亚方向横亘的两条大河是个障碍,也有说希特勒内心深处是担心从罗马尼亚发动攻势会激怒苏军对罗马尼亚反击危及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希特勒对罗马尼亚军队的战斗力指数也很清楚。总之是把钳形攻势变成了左勾拳,主攻箭头是赖歇瑙元帅的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

(巴巴罗萨行动中的南方态势)

基辅军区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普尔卡耶夫,副参谋长安东诺夫,作战部长兼副参谋长巴格拉米扬。安东诺夫后来历任各方面军参谋长,被华西列夫斯基选中担任副手,在华帅长期身兼大本营代表督战前线时以第一副长身份执掌中枢,1945年2月继华帅之后为参谋总长。普尔卡耶夫后来先后担任过集团军司令、方面军司令,1943年4月时为远东方面军司令员的阿纳帕先科大将不甘人后主动要求到前线参战,学习现代战争,积累实践经验,遂与普尔卡耶夫对调,8月,阿纳帕先科在前沿遭遇空袭阵亡,普尔卡耶夫自此任远东方面军司令员,1945年与兄弟部队共同实施了对日作战。

其麾下诸将有:波塔波夫、第5集团军司令员,科斯坚科、第26集团军司令员,穆兹琴科、第6集团军司令员,波涅杰林、第12集团军司令员。我之所以将这4位将军都列出,是因为他们都很智勇兼备,如果给他们时间都可能会成为苏军统帅,可惜他们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

基尔波诺斯上将是苏军“最有才*军事首长之一”,早期经历与大家类似,国内战争时为著名的乌克兰第1师副师长。苏芬战争中为师长,在突破敌维堡防御阵地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因英勇果敢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他对战争警惕性极敏锐,战前边防军多次发现敌方侵略迹象,诸如构筑进攻出发工事、侦察飞机越境等等,在向莫斯科报告并提出建议无果后,上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可以说将战争准备做到了极致。6月上旬末的军区军事委员会会议上,分析了当面敌情得出结论后决定,一线各部队进入国境线野营、各炮兵团从军区靶场归建、各部队储备好相应基数弹药油料、第二梯队各部队做好前移准备等等,只剩最后发布作战命令了。由于各种因素,很多工作到战争开始也没有完成,还有一些措施被莫斯科制止,但仍然起到了很大作用。

6月19日,战争的迹象已经很明显,各集团军纷纷报告当面的异常情况,德军开始撤去国境线上的工程障碍物、积聚炮弹与航空炸弹并直接堆放在地面上,这个潜台词就是马上就要使用不会长期存放。各部队请示对策,说白了就是问什么情况下可以开火,遗憾的是莫斯科的指令困住了部队的手脚。但根据朱可夫电令,同日开始组建方面军机关,并计划于22日7点前进驻指挥所。

21日夜德军司务长投诚,发生在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地域,消息迅疾上报至莫斯科。各级指挥官一边在想这是挑衅还是真的,一边焦急地等待答复和指令。

22日零时25分,军区通信枢纽开始接受莫斯科发来的电令,至2点半接收完毕。这时距战争已经只有一个小时了,来不及了。

有两个问题,其一是接收电报竟然需要两个小时。这首先是因为当时的通信技术还很落后不像现在,大家可以看看老电影增强一下感性认识。其次是斯大林犹豫不决,总想在最后一刻避免战争,所以报文极冗长详尽、措辞又极模棱两可。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不提前约定个简短的信号,遇到紧急情况就直接下达,这样从莫斯科到部队末梢时间仅需15—20分钟。信号是有的:实施“KOBO-41”,意为实施国境掩护计划。但是莫斯科没有这样做,从中也可以看出斯大林的狐疑和极力避免战争的心态。

战争爆发时,方面军机关还在行进过程中,司令员、参谋长及部分机关已到达指挥所,巴格拉米扬带着车队在路上目睹了空袭、感受到大地的颤动,还受到了战机俯冲攻击,6点多心急如焚到达指挥所时被暴怒失去自制的司令员、稍微克制的参谋长痛骂一顿。

作为一位卓越的司令员,基尔波诺斯很快恢复了常态,在首当其冲的所有方面军司令员中,被英国战史学者艾伯特·西顿称为:“是唯一能从德国入侵的震惊中立即恢复镇静的方面军司令员,并极其巧妙地指挥了所属部队的防御作战。”这是真实写照。

当晚,方面军司令部收到莫斯科要求次日开始反击的电令。巴格拉米扬详尽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他与参谋长普尔卡耶夫简单一商量,得出结论:根本无法进攻,然后拿着电文去见司令员和军事委员。司令员默不作声,军事委员主张执行命令。普尔卡耶夫对着地图,就像教授讲课一样力陈己见,条理清晰地从敌情谈到我情、从兵力配置到敌我对比,军事委员两次想打断都没能打断他的发言。参谋长最后的结论是:请求上级改变任务,一线部队顽强战斗迟滞敌军推进,掩护第二梯队部队二线展开组织坚固防御,做好准备后再行反攻。

军事委员瓦舒金开始指责参谋长,强调要考虑政治因素,不能放法西斯进入苏联内地等等,最后对普尔卡耶夫说:“……假如我不知道您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布尔什维克的话,我就会认为您惊慌失措了。”

对于经历过大清洗的将军们来说,这句话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普尔卡耶夫沉默了,咬紧了后槽牙,腮帮子鼓出了肌肉。

最终司令员决定执行命令,以方面军所属5个机械化军转隶各集团军实施反击。

此时朱可夫到达该方面军督战,据他回忆,他内心并不赞同反击,但是在与瓦图京通话确认是最高统帅的命令后,就开始执行命令。

各机械化军其实是从1940年才开始先后组建的,事实上到开战都没有组建完成。大都装备老旧轻型坦克,只有很少的T-34,汽车只有编制数的25%-30%,根本未完成机械化,所谓摩托化步兵只能徒步行进。也正因为如此,斯大林才会拼命拖延战争。但是现在,部队只能在各项准备都未齐备的情况下仓促投入,将仅有的油料、弹药集中供给一个先遣支队行动起来,这样形成逐次添油战术也就不奇怪了。所有的将领都承认,如果再顶几天,查明敌情针对性更强一些、准备工作更充分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

即便如此,仍然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德国版的战史、将领哈尔德、霍特等人的回忆录都承认,南方集团军群遇到了很大挫折,进展缓慢,没有取得更大战果。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在法国战场横冲直撞莫不辟易,此时举步维艰甚至无法完成向纵深战略目标长驱直入的战役任务。问题来了,状况大体相同的各机械化军在其他方面军的反击都失利了,在西南方面军却取得了如此殊为不易的战果。其中主客观原因固然不少,但足见基尔波诺斯的功力。

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日记中记载,德军在乌克兰战场“遇到了事先有充分准备的,组织得很好的抵抗。”这其中充满了苏军的英勇、责任、坚毅、悲壮、自我牺牲的故事。

朱可夫、瓦舒金亲赴各军督战。朱可夫去了里亚贝舍夫的第8机械化军,眼看着反突击取得相当战果,给予了里亚贝舍夫很高的评价。遗憾的是,里亚贝舍夫后来成了另一类型将军的典型。7月,里亚贝舍夫开始负责组建第38集团军,8月底取代能力不足、指挥笨拙遭遇重大损失的秋列涅夫大将为南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也是第1骑兵军的一名老骑兵,从开战时就指挥由敖德萨军区改编而成的南方面军,被证明不能胜任现代战争,自此调任大本营预备队的集团军司令、外高加索军区司令,当42年战火蔓延到该地区时曾再次短暂披挂上阵,却再未获重用。而临危受命的里亚贝舍夫也没有挽回危急局面,到10月被解职,重任集团军司令,在接下来的战役中也没有完成任务。失败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里亚贝舍夫确实也没有使人眼睛一亮的表现。残酷的战争不会给一名指挥官多次机会,更不会容忍挥霍机会。里亚贝舍夫就此失去了大本营的信任,职务起伏不定,再没有担任重要岗位,到1945年时在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任步兵军长,此时的方面军司令员,里亚贝舍夫上级的上级,是1941年与他并肩战斗的时任第9机械化军军长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

有时候想想,其实战争也是公平的,给了每个指挥官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干与意志,却不是每个指挥官都具备相应的才干。

罗科索夫斯基是个真正勇敢的人,战前别的军属炮兵部队都去靶场训练,鉴于形势,罗军长根本就没执行这个命令,他的炮兵是在原地完成了科目训练,后来战端一开,证明了此举的远见。6月21日军长原打算周末带3个师长一起去钓鱼放松一下,接到投诚德军士兵的警报,立刻与师长们交换了意见提高了警惕。22日4点,接到电令:打开绝密作战文书。但是按规定,只有遵照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或国防人民委员的指示才能拆封,现在只有第5集团军作战处副处长的签字。于是,罗科索夫斯基一面火急联系上级,一面召集副职、参谋长、特别处处长等人。等发现所有的通信联络都中断了,罗军长毅然担负起责任,拆开公文,按照计划预案行动起来。部队弹药、油料都不足,也没法找上级后勤申领,罗军长就命令打开附近的几座中心弹药库。弹药军需员以未接命令、不相统属、职责所在为由强烈反对,现场气氛火爆,罗科就以少将军长的身份命令、训斥、开收据,把他们打发了。对于一个从内务部监狱放出来时间不长的人来说,这样的勇气、这样的主动精神确实难得。

战争是残酷的,友邻第22机械化军军长孔德鲁谢夫将军阵亡,有些部队退却了,溃散了,一个师长跑进罗军长的指挥所,神情沮丧,语无伦次,直说就是吓破了胆。罗科索夫斯基对其大吼:“你给我马上住嘴!别再谈伤亡情况了,第22军还在战斗,赶紧去找自己的部队,和他们在一起!”

而罗科索夫斯基自己的部队,有个小细节,他禁止给军官、士官们发放带保护色的肩章和识别标志,自己从来都军容严整将星闪烁。因为他主张指挥员在战斗队形中应该与众不同,士兵们应该向指挥员看齐,指挥员自己应该感觉到士兵们正在注视着自己,以自己为榜样。类似的事情在巴顿、蒙哥马利身上都有过。

和其他兄弟部队一样,第9机械化军在反击中取得了战果,消耗了力量,6月30日开始以运动防御的姿态边打边撤。7月14日,罗科索夫斯基接到命令,只身前往莫斯科,随即受命前往斯摩棱斯克,新的困境和传奇在等待着他。

在所有回忆录里都没有提到的是第4机械化军军长弗拉索夫,其实他在战争初期表现也相当突出,随即于7月也被提升为第37集团军司令员参加了基辅保卫战发挥了很大作用功勋不小并在最终时刻幸运突围,在莫斯科战役中是获得红旗勋章的集团军司令员之一,却最终于1942年6月以集团军司令身份在沃尔霍夫前线被俘,也有说是主动投降,随即变节,并组织伪军为虎作伥,成了叛国贼的代名词。

西南前线敌众我寡的压力下打得最好的是卢金、波塔波夫两位将军。

6月26日,卢金受命,其第16集团军转隶西方面军,即刻开拔去斯摩棱斯克。到达舍佩托夫卡时,他惊讶发现此地尚未布防。此处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和后勤补给中心,是两个集团军的结合部,此时道路上正挤满了向后方逃难的平民和毫无秩序的溃退的部队。更危急的是德军已经发现了这个战役缺口,坦克纵队正滚滚而来。卢金的任务是迅速赶赴斯摩棱斯克,部队、指挥机关都已经走了,身边只有副官和几个卫兵,也没有通讯工具无法与上级、友邻联系。卢金当机立断,截住、收容了路经此地的所有调防、退却、零散分队人员,任命指挥员、重新编组,自作主张打开各仓库补充粮秣弹药,建立防御。这支临时拼凑的部队奇迹般的打退了德军所有进攻,坚守当地十余天,避免了德军的战役突破。事后方面军司令部搞清原委惊喜之余,未免脊背发凉冷汗直流。自此,这支部队作为“卢金集群”,得到了从大本营到方面军司令部的认可与称谓。

巴格拉米扬说,是卢金的机断行事和坚决挽救了我们。后来卢金调走后又说:这时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靠了这个人的意志和毅力才支持住的。他一走,这个牵制敌人重兵整整一个星期的、不断减员的英雄集群,实际上就不再作为一个军队组织存在了。

波塔波夫坦克兵少将曾在朱可夫任第4顿河哥萨克骑兵师师长时担任其下属团长,哈勒哈河战役时是坦克旅长、集群副司令,年初刚从机械化军长晋升为集团军司令员。年轻的兵种、年轻的将军,跟着牛人见识过、经历过血火考验,充满了活力、激情,其战争理念也很符合现代战争要求,在战前军区战役理论集训中的发言得到朱可夫的充分肯定。开战后,波塔波夫的第5集团军就一直是防御最坚定、反击最凶猛的部队。在苏德双方的战史记载、诸位将帅回忆录中都屡有提及,赞叹有加。甚至在他退却时,也充分利用了地形,大胆撤向德军意想不到又不利于装甲部队活动的东北方向普里皮亚特沼泽,喘息之后又冲出来对准德第6集团军、第1装甲集群侧后猛插一刀,时刻威胁着德军侧翼,被德国人敬畏地称为是“无与伦比的防御大师”。

到6月29-30日,方面军原本有限的力量耗尽了,即便瓦舒金亲临一线激励士气、以军法斥责,各级官兵使尽浑身解数,精神的因素毕竟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各部均蒙受重大损失,消耗殆尽,疲惫不堪。方面军及时指挥各部且战且退,避免了被围,保存了建制,号称没有一个师被围歼。而且还以波塔波夫的部队实施了反突击,掩护了当面行动,这是相当不易的。退而不乱,没有演变成溃败,需要极其深厚的功力,很少有人能做到。

瓦舒金,这个坚毅刚强而又狂热的政治工作者,巴格拉米扬说他那两天脸色苍白而沉默寡言,最终自*殉职。不管对他看法如何,殉职的那一刻,他是有担当的,可敬的。

各部队慢慢退至旧国境线,再慢慢向基辅退却……

怀念我们敬爱的“百夫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