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本里近50位诗人,究竟谁是少年英雄?杭州少年这样说……

初中课本里近50位诗人,究竟谁是少年英雄?杭州少年这样说……

首页角色扮演执剑凌云更新时间:2024-07-27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

由钱江晚报发起并主办的“浙江少年诗词大会”,“名师观察团”版块2022年全新亮相,邀请全省语文名师,作为名师观察员,指导同学们学诗词。首位观察员是浙江中学语文界的“传说”之一、杭州高级中学启成学校语文老师蔡少军,他想请同学们一起聊聊那些少年英雄——

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公事当孥云”,意思是少年应当有凌云壮志。初中课本共选录了84首古代诗歌,涉及近50位诗人。这些诗人中不乏少年英雄。你能从中找出一位,根据他(她)的少年英雄事迹,为其写一则300 字左右的评语吗?

题目一出,反响热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眼中的少年英雄都有谁吧。(文末有最新一期的题目,想参与答题的同学,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升学宝”,进入底部菜单“阅鹿书院”,点击“投稿”后上传。)

李 清 照

——杭州启成学校 706班 张哲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中叱咤风云的,大多是雄赳赳的男儿。但我要说的是才女李清照。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李清照才华横溢,一生作了70多首宋词,几乎每一首都千古流传。她借海棠花开隐喻自己的青春,她明白青春是短暂的,要更加努力,像叶一般,像花一样,愈是风欺雪压,愈是绿肥红瘦,绿得更翠,红得更艳。

豆蔻年华的她,便能作词。一次聚会于庭,她喝醉后不知归路。于是坐船划入藕花深处,恍惚着,迷糊着,作出《如梦令》,醒后,发现自己的作品已轰动整座城市。

她虽是女儿身,却有着男儿的雄心,她如同《镜花缘》里的花神,无视异性,勇往直前;她如同《魔童降世》里的哪吒,我命不由我不由天,是弱是强,自有心中说了算。

古稀之年的她,怀着对亲人、故土的思念与失望,停在了南宋的土地上。

骆 宾 王

——杭州启成学校 704班 黄睿妍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骆宾王这句诗大概是“写坏了”,因为这个咏鹅少年之后的经历,也如同那鹅身上羽毛一样,一片惨白。

他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官又总是当不长。第一次在李元庆府中当幕僚,当了六年发现李元庆连自己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年轻气盛的骆宾王痛骂一顿后扬长而去。多年后历尽沧桑的他回首往事,说道:“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

后来官当了又罢,罢了又当。52岁的他本想再战官场,却闻边疆被犯,他立时弃笔从戎,提起了守卫国家的刀,在西域的风沙里,长途跋涉,捍卫国土。

后人这么评价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骆宾王的一生,活得非常直接,年少时才华横溢,行事酒脱,爱与恨不经意间就流露在笔端。

尽管万事无常,并不都顺遂人意,但咏鹅少年的一生,也从末低下过他那高贵的头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谭 嗣 同

——杭州启成学校 901班 汪余奕

说起“少年英雄”,我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是《潼关》的作者谭嗣同。这首诗是他18岁时所写,“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抒发了作者当时昂扬进取的心情。

谭嗣同在5岁时得了一场重病,昏了三日后复生,故名“复生”。19岁时,他离家出走,游历各地结交名士,参与了公车上书无果,又在第二年结识了梁启超等人。

深知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后,谭嗣同加入维新派,以自己的力量舒眉一搏。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决心以自己的栖牲向封建王朝做最后一次反抗,留下了那句“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用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李 白

——杭州启成学校 703班 徐子睿

一谈到李白,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他写的诗,比如我很喜欢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李白年少时还是一名剑客,据说,他的剑术在大唐排名第二,仅次于他的师父裴旻。据统计,他的诗作里提到剑的名篇,就有40首以上。尤其是一首《侠客行》不仅表达了他深厚的游侠情结,还被金庸先生选作为小说《侠客行》的开篇词。

“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仗剑江湖,一不为红颜,二不为权势,三不为开宗立派。李白练剑,就如他的宝剑名一样——青莲,超凡脱俗。自古文人执剑,是为展君子之风。李白不但是君子,更是谪仙人,他自己也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拨却白云见青天,掇头里许便成仙。”

吾愿意成为和李白同时代的剑客。

李 贺

——杭州启成学校 801班 王子贤

李贺,他是一位非常勤奋努力的人,可是没有多少人真正认识他。

他自幼便知道自身的不足,发奋苦读,读完了所有可以找到的书,期望可以通过科举中榜。但是无情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因他父亲的名字里有“晋”字通“进”,便不可以参加“进士”考试。但是李贺没有放弃,每天清早吃过饭,他便骑着一匹马,“踏清秋”。他几乎每天都在写诗,不断地灯下练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了不少惊人之作。

李贺的诗被韩愈等大家赏识后,他没有骄傲,还是继续原先刻苦的学习方式。李贺的诗多为表达自己报效国家、为国征战沙场的情感。虽然多数时间都是怀才不遇,可这并没有影响李贺乐观积极的心态。

夏 完 淳

——杭州启成学校 706班 严锐

有人用“五岁读,七岁能诗文”的诗文来描述这位民族英雄——夏完淳。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熟读史书。岳飞、文天祥是他的偶像,他骨子里流淌着正义的血液,胸中拥有着一股浩然正气。他的整个家族多死于抗侵者,可谓是满门皆英烈。她的身世可谓是十分悲惨,这些亲人对夏完淳的影响巨大,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也就自然地渗入了夏完淳的观念里。在如花似玉的年纪,却背负着太多的东西,注定了这位少年的悲剧。所有的人死了,不愿做亡国之人的人,不仅国亡了,家也没了。偌大的河山,他总得做点什么,即使就只剩他孤身一人,也义无反顾。

虽然我们的生活并不像夏完纯那样到处战争,也不如夏完淳那样的孤独,但夏完淳可以做到义无反顾,我们也定可以。夏完淳在抗清战争中医就能做出好诗,更何况,我们的生活十分安定,又会有什么困难阻挡我们呢?

夏完淳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却可以影响深远。

辛 弃 疾

——杭州启成学校 802班 童彦铭

辛弃疾在22岁时便能在面对大印被窃,上司欲*,不知敌情的万分危急危机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性命作为军令状。当场通过大胆的推测,果断得行动抓捕了义端,获得上司的青睐。而且他敢于*人,刀上见血,可见不是只会写绣花枕头。后来起义军首领被叛徒所*,辛弃疾又携五十骑斩*叛徒,追回大印,全身而退。在南宋末年留下一段少年英雄的传奇。

22岁的他,在文人地位奇高的宋朝,去朝堂当个官写几首忧国忧民的的词,再假惺惺地哭一哭,等元兵一来马上投诚,不说大富大贵,也能衣食无忧。而且他“归正人”的身份也并不受待见,处处被歧视。但他在家国大义面前义不容辞的站出来,大胆、细心、正义、勇敢、文采斐然。但当他回首前尘往事,也只能发出“可怜白发生”的叹息。没有亲眼目睹南宋的灭亡应该是这位一生坎坷的少年英雄最后的慰藉。

曹 操

——杭州启成学校 802班 王梓欣

“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多称之为“奸雄”,赋之与奸诈凶恶的形象。但他的雄心壮志,却是我们作为少年者应该学习的地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胸怀。

年少时的曹操虽由于家庭的原因一度表现为放荡,无赖。但他的内心里,却是个有抱负的人,从顽劣少年最终成为了一代枭雄。处于叛逆期的我们,处于顽劣时期的我们,只要心中有信念,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也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年少到晚年,曹操一直用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着自己,最终树立一番伟业。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一代枭雄的一生,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他的心胸开阔、不计前嫌,他的不拘小节、赏罚分明,他的行动力、坚韧性,更是我们新潮流时代下少年们应该拥有的品质。

陶 渊 明

——杭州启成学校 804班 王倩

陶渊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自幼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 “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然而,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陶渊明漠视钱财,淡泊名利,看清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本质以及官场的混乱不堪,毅然放弃了一切与自己的妻儿开始了隐居生活。尽管隐居生活很清贫,尽管这并没有十分热闹,但正是这样远离世俗、平凡无奇但又充满情趣的生活才能让陶渊明这样有抱负的人真正放松自己,轻轻得向自然诉说,真正打开自己的心,从而真正的成为自己!

辛 弃 疾

——杭州启成学校 804班 朱益贤

辛弃疾幼时目睹金国之中受尽压迫和屈辱的中原百姓,于是在他心中埋下远大志向的种子,在契机下,他参加了起义,对抗金军。

辛弃疾的战绩,莫过于五十骑取万军之将。在辛弃疾与贾瑞归建康途中,耿京亲信叛变,投奔金军,起义军一哄而散,只余一小部分人马。辛弃疾知道了这件事后怒不可遏,带领五十骑兵前往金营,成功将叛者活捉后全身而退,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的武力,胆识,谋略不是一般人可比。

他一直都想重回战场,收复国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都写出了他的愿望。而他的豪迈文风也多少和战场经历有关系。

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有凌云壮志者往往有英雄气。王安石说“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少年人有坚强不屈,不怕挫败的精神,他们勇往直前,只因他们正当少年。

辛 弃 疾

——杭州启成学校 806班 费欣怡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辛弃疾,倒是爱国最合适不过了。

辛弃疾啊,可谓是一个全能天才,他26岁提出游击战的观点,30岁正确地预见未来。年轻的辛弃疾就借着赶考的机会,把金国各个地方的官府,机密机关都摸了个清,画了个细致的地图,几年后就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和金国死磕到底,二十三岁就带着五十个兄弟绑了叛国贼,这可是一点也不像个诗人。

可是呢,这用来报国的满腹才华又有什么用呢?他所做的一切都被那可恨的朝廷当做儿戏。这少年英雄啊,也被这朝廷给埋没了,他所能做的,也只是在战场上报国了。

他爱国,但恨朝廷,这矛盾吗?并不啊,他爱国,可他爱的是国,而不是那个使他怀才不遇的可恨的朝廷啊。他只希望国人平安,国家安康,而不是被朝廷折磨得无可救药。

可怜的少年英雄啊。

辛 弃 疾

——杭州启成学校 806班 于涵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年少英雄,少年便是人中龙凤。辛弃疾必然为其中之一。可少年英雄的背后是无人可诉的沉郁。

作为一个南宋遗民之后代,他从小便是在爷爷愿宋廷早日收复失地的希冀下长大的。在朝二十余年间,一直力主出兵。但军费一项,不知要抢多少人的荷包。于是,他无事不被针对,明升暗降,调远地方,还要把他打为罪官。花甲之年,接到朝廷佯装出兵的调令时,不明真相的他,是不是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辛弃疾远没有苏轼旷达,或者说他何曾真正放下?他比苏轼还苏轼的豪,是他的年少轻狂,真正上过的疆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他六十所做。诗中浩荡,何尝没有沉郁苍凉?那是他满心国忧,愁了一生。愚忠,忠了一辈子。从年少到年老,他的忠诚报国之志,从未改变。

李 白

——杭州启成学校 806班 崔樱桐

李白他袖袍尽揽月色的孤意,举杯饮得此生酣畅淋漓,以诗代剑斩破官场腌臜,挥毫写尽长安城的盛世与旖旎。川为他匍匐,任他拥吻寒山难触的脊骨,端起骄矜的傲气,又乘舟引着簇簇惊浪离去。酒入豪肠后蘸取三分醉意,举杯敬羁旅。年年岁岁的世尘,沾染不了他的眉目寒寂。无人与他共黄昏,即便有,也捱不过渺茫岁月。他曾落败,又从容提笔一书不得志的寂寥,再度续写天上人间的纸醉金迷,忘我歌颂这瞳瞳月光。

都颂他是天上仙,可他分明在这滚烫热烈的人世间,踉踉跄跄了几十年。

晏 殊

——杭州启成学校 806班 程壹

晏殊虽然没在战场上英勇*敌,热血报国,但他在军营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当时割据西北的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并出兵陕西,战事不利,边情告急,正值弱冠之年的晏殊并没有因此乱了阵脚,冷静的分析了不利局面,并提出战术,他的建议被仁宗所采纳,战况有所好转。

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便肩负着国家大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晏殊用行为诠释了顾炎武的这句话,是真正的国家英雄,“报效祖国”,四字通俗易懂,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很多人在年轻时都胸怀理想,但在进入社会,面对现实时,渐渐把最初的理想给忘记。不是他们不想去追寻,而是他们在困难面前认输了。他们只能得过且过了。但晏殊不同,他才华横溢,一生兢兢业业,精忠报国,为南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人刚简,早已显贵,却还清廉淳朴,心系人民,为百姓着想。所以我说,晏殊是当之无愧的少年英雄。

秋 瑾

——杭州启成学校 901班 冯艺

历史浩浩汤汤,有多少豪士拍浮其间,其中不乏年少英雄者,因之而歌咏,由之而奋袂。不必远溯,约两个甲子前的那日黎明,“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豪情,是那位女子年少壮怀激烈的折射与绝唱。

“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候。”秋瑾孩童时的稚语,如麦子在初秋便有麦芒,含苞的花亦有芳香,廓清乾坤的秉性在那一刻早已尘埃落定。虽身处那个风云乱世,略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她可以撬开封建礼教外壳的一角,得以窥探外界的群星闪耀,包括民主,包括女权。少年的心带着英雄的风,扑面而来。而直到东渡,她才知道自己并不茕茕孑立,英雄之气也开始除却吴钩空握而扬鞭绝尘。宣讲、谋划,以十万头颅,力挽乾坤,人去而鉴湖永存。

从心至行,年少时的英气汇成浩然之气而成就壮哉之雄;蓦然回首,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故人犹在,昔志犹存。

王 安 石

——杭州启成学校 901班 张佑宁

初中教材中的王安石似乎让别人吃尽了苦头。苏轼、司马光、韩琦等文坛大家都是因反对变法而被宋神宗远贬异乡、芝残蕙焚。然而历史上的王安石,则是一个年少立志尽忠报国的少年英才。

王安石少年时就随父亲宦游各地,目睹了太多的民生疾苦。成年后,颇能体恤民瘼。此时的诗如《河北民》《久雨》等,都是反映了民间野老路叟的疾苦;而诗如《登飞来峰》《商鞅》《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等则生动反映了他试图廓清乾坤,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的豪情壮志。经济上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与军事上的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等都卓有成效,然而最后被小人任性妄为地错用,只留得荆文公一句“可惜风流总闲却”的浩叹。实见少年碧血丹心,终为小人歁世盗名而蔽。然而这机缘巧合,却为我们展现了逸怀浩气,也让《临川先生文集》得以编成传世,真不知是不是历史戏谑的一笔?

李 清 照

——杭州启成学校 902班 戎铃枝

论及“英雄”,人们的目光常投向男性,然而那些奔跑在历史舞台上的女性角色,其光芒透过时间的距离历久弥新。

“一代词宗”李清照,世人皆知其工诗能文,尤擅婉约,却忽视了浅斟低酌背后的铁血豪情。北宋末年,政治混乱,统治者昏聩奢靡,而年仅17岁的李清照已经透过深宅大院,流露出对家国社稷的深深忧患。她借古讽今,写下《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以唐灭教训警诫当权者。

北宋覆灭后,她在流亡中写下《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宁死不屈的英雄豪气跃然纸上,一个女子,虽无法奔赴战场,却用笔在风雨漂泊的王朝中发出理智清醒的声音,又有多少须眉可敌?李清照,绝不只是婉转绮媚,辗转温柔富贵乡,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女性代表,她有更多的价值留给今天的我们。

名 师 点 评

很高兴孩子们对课本中的诗人们有了新发现,如爱管闲事的骆宾王、大唐第二剑客李白、永远考不了试的李贺、古灵精怪又有男儿气的李清照、为国家复兴而献出生命的谭嗣同。

他们在写评论的时候,嘴角一定是含笑的,因为他们面对的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少年英雄,然后才是诗人。文学史的的高大上评价,不会让他们拥有这样的在场感。

出这道题,是想用“少年英雄”这样一个主题式阅读方法,让孩子近距离观察诗人,在年龄与心性上与之对接。诗歌学习永远不是局限于单一作品的闭环认知,开放、接近、代入、悦纳、感悟,才是把诗读得兴味盎然的途径。

这些少年们的眼里的少年英雄,有没有出乎你的意料?接下来,我们的投稿活动还将继续,可以用画的,把诗词画出来,也可以用写的,回答名师出的题目(投稿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升学宝”,进入底部菜单“阅鹿书院”,点击“投稿”后上传。)

本周“名师观察团”,我们邀请了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王杨军,他的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极具创意,“不走寻常路”的教学设计,被全国各地中学课堂广泛借鉴模仿。他也是知名教育短视频“语文山水”的创作者,在抖音上有近七百万粉丝,破两千万的点赞,一起来看看王老师出的题目吧——

名师观察团出题

仿写是写作练笔的捷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有两首词——

《行香子》(北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两首词,我认为是学生古词创作的最佳范本。聪明的你,也发挥你的才情,选择其中一首仿写吧。

内容上贴合生活,能够抒发自己的真实性情;形式上句末押韵,平

仄且不论。

我们将挑选一批最佳答案,刊登在下周《钱江晚报》成长读本上,想不想来试试?

投稿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升学宝”,进入底部菜单“阅鹿书院”,点击“投稿”后上传。

步骤一:

步骤二:

如果你热爱古诗词,如果你喜欢画画,还可以参加我们的活动——品诗中之意,绘画中之情。投稿方式同样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升学宝”,进入底部菜单“阅鹿书院”,点击“投稿”后上传。

优秀作品将亮相“成长读本”,并有机会成为“浙江少年诗词大会”决赛现场的题目。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