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古籍《三礼义宗》记载:“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此时,我国很多地区都呈现出一幅寒野苍茫、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二十四节气终而复始,大寒之后便是立春。因此,这漫漫冬雪中也暗藏着萌动的春意。
大寒花信:山矾是弟梅是兄
据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寒有三个候应,分别是初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和三候水泽腹坚。寥寥数语,便将古人认为最能代表大寒节气的自然现象一一道出。
关山月《北海之冬》。来自人民网书画频道“人民美术馆”
大寒第一候表现为母鸡开始孵育鸡雏,为自然万物重焕生机揭开了新篇章;到了第二候,鹰隼等禽鸟为了补充能量抵御严寒,便盘旋在空中寻找食物,体现出捕食能力极强的特点;第三候中,因阳气未达东风未至,北方大部分水域“至此则彻,上下皆凝”,一如唐代诗人孟郊在《苦寒吟》所言:“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此时,在结实的冰面上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冰上运动,最是应景。
陈湘波《东风信》。来自人民网书画频道“人民美术馆”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在我国传统文化和民谚民谣中,除了候应,古人还会以“二十四番花信”“十二姐妹花”和“十二月花神”等与不同的岁时节令一一对应。其中,大寒的花信分别是瑞香、兰花和山矾,斗寒傲霜的腊梅和婀娜生香的水仙也在此时绽放,为严寒的冬日带来一抹鲜花装点的浪漫。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一生酷爱水仙。《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一诗中,黄庭坚将水仙称为“寒花”,赞颂其是“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山矾是弟梅是兄”一句正描绘了大寒时节梅花、水仙、山矾等竞相绽放的美景。
冬日诗画:松柏青青贯四时
一边是冬之寒极,一边是春之序曲,古人常在此时吟诗作画,将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观、岁末迎年的风俗人情和辞旧迎新的所感所想等一一记录。“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在北宋诗人邵雍的《大寒吟》中,覆盖着白雪的石阶像是一张银床,屋檐垂挂的冰柱像是倒悬的钟乳石,入目皆是一片肃穆的冬景。
范宽(宋)《雪景寒林图》(局部)。来自人民网书画频道“人民美术馆”
古时取暖方式有限,大寒之“寒”在古诗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中展现了寒冬腊月的出行之“寒”——寒风呼啸而过刮走醉意,将手放在厚重冬衣中取暖却仅得“微温”;寒冬的深夜里“砚冰已合灯花老”,宋代诗人文同却“犹对群书拥敝袍”,不畏严寒自得其乐;此外,饮酒也是古人抵御冬寒的方式之一,在“大寒已过腊来时”,南宋诗人曾丰买酒备炭取暖,便有《冬行买酒炭自随》一诗流传后世。
贾冰吾《松梅颂国魂》。来自人民网书画频道“人民美术馆”
四季有序,万物有时,唯有耐寒坚韧的植物才能傲立于寒风霜雪。因此,古人常常将经冬不凋的松竹和迎寒绽放的梅等意象融入诗赋,抒发自己顽强不屈、不畏困苦的高洁志向。在一千多年前唐代的一个冬夜,诗人耿湋告别友人时写下了“愿保乔松质,青青过大寒”的诗句,在祝福友人的同时借以自勉;黄庭坚也曾写下两首题为《岁寒知松柏》的诗,通过描写历经严寒仍“青青贯四时”的松柏,表达自己初心不改的坚定信念。
民俗迎年:大寒岁底庆团圆
俗话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作为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时常与岁末重合。此时,人们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扫尘洁物,迎接重要的传统佳节——春节。
郭廓《年豆腐》。来自人民网书画频道“人民美术馆”
民间有“大寒迎年”的说法,在大寒至春节的这段时间里,有食糯、纵饮、做牙、扫尘、糊窗、蒸供、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风俗。其中,食糯是指大寒时节多地流行吃糯米饭、年糕、糍粑等食物的习俗。此外,人们还会准备祭品拜祭土地公,是为做牙;举家扫除去霉运,是为扫尘;用新纸裱糊窗户寓意“换吉祥”,是为糊窗;准备蒸制祭祀供品,是为蒸供;赶集采买年货,是为趁墟;洗去一年的烦恼晦气,是为洗浴;张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窗花等,是为贴年红……一项项迎年风俗循序渐进,待到贴年红时,新年便近在眼前了。
民谚有云:“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挥别大寒,不论是迎来节气立春、农历新年还是气候上的冰消雪融,我们都将相聚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孟丽媛)
来源: 人民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