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江湖只有你之滚滚长江东逝水

你的江湖只有你之滚滚长江东逝水

首页角色扮演谪仙归尘更新时间:2024-05-13



你的江湖只有你之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帘清梦

多少历史变迁

荡气回肠

多少婉转清韵

曲廊回转

独倚时光深处

流淌绵长幽柔

一瞬间

满目惆怅

写满唏嘘的音符

古韵飞扬

古曲回荡

重重地

叩击心门

牵起无数个芳菲的

美丽与悲愁

越过大明的青砖瓦墙

在江南一帘烟雨的诗韵里

彳亍蹒跚

离情别绪

离别

太匆匆

岁月

太无情

铭记

不为儿女情长

只为滋长这绵长情意

忘却

似东城的烟草

一川觳皱

青石砌成的街道

暮落中总萦绕几缕幽思

一壶浊酒问英雄

寂寞否?

默契揉进灵犀的文字

柔肠几许

夕阳几度

诗句里写满了相知相惜

你的路

我的路

未必苍茫无助

最近一直在看《明史》,大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朱氏一脉,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无论是版图疆域、经济文化、军事力量都是大汉族历代之极致。浓墨重彩的写完汉民族最后一笔。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明朝的文学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无唐宋之鼎盛,却也不乏大家名流。小说有四大名著之《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诗文前期有刘基、宋濂、高启,中后期有杨慎、 薛蕙、 华察、高叔嗣。

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是明后七子中诗歌成就颇高,命途多舛,才华横溢的杨慎。三国演义的卷首语就是出自他的代表作《临江仙》。

其实读过《三国》,熟悉罗贯中的人都知道,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而杨慎应该算是明朝中后期的诗人,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三国》为什么会用他的词作为主题曲?杨慎其人其诗又如何?

寻觅时光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是《三国演义》的卷首语,《三国》成书于明初,定稿于清朝。

中间经历了整整一个大明王朝。杨慎写这首词的时候,罗贯中早就不在人世了。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国》的版本,是由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毛纶、毛宗岗父子,仿照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假托得古本《三国》,对罗贯中原著进行删改,并在章回之间夹写批语,题为“圣叹外书”、“声山别集”,又伪作金圣叹序冠于卷首,名为第一才子书。

此即120回本,它取代旧本(240则)广为流行。

在情节上,毛氏父子对原书改动很大,增加、删削改动了一些原书中不拥汉兴刘的内容,使得故事情节性更强,忠君爱国的思想更为浓厚。

同时又增加了三国时期多篇名文,如前后出师表、铜雀台赋、讨曹操檄等。

又增加了后人多首诗词评判,为全书增色不少。杨慎此词即为此毛氏父子所加。

杨慎其人

杨慎一代著作大家,他的著述之富,在整个中国文学史、学术史上也极为罕见。

据传他生平著作约有四百余种,几百年来虽散佚不少,存留下来的依然十分可观。

经当代杨慎研究专家王文才考订,现存确凿无疑的杨慎著作还有两百二十多种。然杨慎虽然著作等身,人生却很是不幸。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

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其父为内阁首辅),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

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

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

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

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

后人辑为《升庵集》。

梦断江陵

1511年(正德六年),杨慎获殿试第一。

1524年因得罪世宗朱厚熜(就是后世颇有争议的嘉靖帝),杨升庵被发配到云南充军。他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到湖北江陵时。

正好,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

杨升庵感慨万千,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

千百年来,“长江”已经成为文人墨客走向成功或者失败的见证,悠悠江水,也见证了无数英雄消逝在历史的长河。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无数的仁人志士,英雄*客,也不过是这滔滔大江中翻飞的几多浪花而已。

是与非,成与败,甚至那些妄想子孙帝王万事之业者。无不成为史官笔下的阳谋与阴谋,*戮与明争暗斗。

那些渴望永恒的人,都成了权利和金钱的奴隶,以及后学者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这大好河山,巍巍青山,悠悠江水,亘古不变。

有人冷眼看穿了名和利,只不过是当权者驱使奴役的伎俩。

于是——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小者隐于野,独善其身;似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的樵夫,如孤舟蓑笠略显神秘的独钓者。中者隐于市;明哲保身,秉持中庸之道以全家保族。大者隐于朝,大智大愚,处之淡然以全身全家全社会。

真正的桃花源,不在别处,而在自己的心里。

如果你的心不静,即使躲到天涯海角,也依然心浮气躁。与其千辛万苦求诸于外,不如回过头来反观自己的心灵。

只有和自己和谐相处,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心无所系,随遇而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

但是——依然有人凭一腔热血,秉持人生在世,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虽宦海沉浮,仍刻苦学习,勤于著述,坚持“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这个人就是,杨慎。

后记:我读其诗其传,悟其一——人生在世没有捷径,只有蹊径!

少年成名

公元1488年,在天府之国四川新都,一位在大明文坛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坛都有一席之地的杨慎出生了。

在大明王朝,他像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欧阳修、苏轼;

是集大成与一身大文豪,被后世称为明三大才子之首。

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官二代”。

祖父杨春,进士出身,虽不是大明高官,却也是学富五车,饱读诗书。

父亲杨廷和,是真正的大明高官,四朝元老,正德年间内阁首辅。

叔叔杨瑞红是兵部侍郎。

这样一位根正苗红的官二代,仕途坎坷,宦海沉浮,却是令人咋舌。

可是能家人的影响,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天资聪慧,好学上进。七岁研读唐人绝句,十一岁就学习写近体诗绝句、律诗。

十二岁就能模仿古人文风拟作《吊古战场文》,其中“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

(漂亮的女子如若身在青楼也就变得低贱了,江河阴暗处的苔藓在太阳照射之下也会干枯消散。寓意就是,君子当审时度势,洁身自好,适应环境,厚积薄发。)

被当时誉为奇句,广为传颂。

当时写完《吊古战场文》,他的叔叔兵部侍郎杨瑞红都不敢相信,据说抽了自己几个嘴巴子,让这位小侄子改写贾谊的《过秦论》,杨慎写完,杨瑞红拿去让父亲杨春观看,杨春当时激动地大喊,杨家出才子,堪比贾太傅。贾谊是汉初三大文赋家,司马迁对其评价极高,因贾谊《吊屈原赋》在《史记》中将贾谊和屈原的传记写在一起为《贾生屈原列传》。

贾谊这位西汉才调无论大才子一生坎坷,仕途郁郁寡欢而不得志。汉文帝给了他莫高的荣誉,也给了他无尽的憋屈。流放弃之不用,你有才华又能怎样?最终落了个“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心系苍生,心忧君王却愁苦抑郁,英年早逝。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似乎是一种宿命。

1700多年后的杨慎却和祖父少时夸奖的贾谊一般,一生悲苦。

较之贾谊,更甚。

崭露头角

公元1503年,15岁的杨慎陪同父亲守制(守制就是守孝,遵行居丧的制度)于新都,二十天就一字不漏的背下《易经》。

在新都的几年中,他便览群书,学问大进,心无旁骛一心读书。为他后来科举考试金榜题名进入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

守制回京路上,写了不少诗文,大多已经散佚,无从考证。我遍查资料,终不能一睹其早期诗作。

公元1508年,明正德三年,帝都北京。

又是一年国考(科考)时。

此时,这位来自新都(今成都)的21岁小伙踌躇满志地走进了考场。

他轻轻松松地答完了试卷,然后胸有成竹地离开了考场。

他有理由相信,自己的答卷十分完美。

果然,当时的文坛泰斗、主考官王鏊和梁储评卷之后,对这位考生的文章大加赞赏,毫不犹豫地把它评为了第一名。

可是,这时候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不可思议地发生了。

因为这些主考官们太喜爱这篇文章了,他们反复拜读,争相传阅。

在传阅过程中,蜡烛流下的烛花碰巧滴落在了卷面上,于是试卷被烧毁。

就这样,本来应该为新科状元,却因为这个奇葩的突发事件,名落孙山。

既然命中如此,那就等三年后再考吧。

三年后,第二次参加国考。

这次没有发生什么意外,24岁的他再次考取了第一名。

彼时的读卷官李东阳、刘忠、杨一清试卷“海涵地付,大放厥词”。

接下来杨慎便开始了施展抱负,大展宏图的时候了。

公元1512年,24岁的新科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相当于中央*处*一职,有点类似,就是皇帝的文秘。)从此伴君左右,正式登上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

因为从事是掌史,讲经,记录皇帝言行的工作,加上是皇帝身边的人,因此结交了当时文坛好多大家,像当时的大学士李东阳、杨一清、翰林院总裁蒋冕等。

最重要的是,他还忙里偷闲,利用工作之余进入皇家秘阁(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从而得以开阔视野、博览群书。甚至会利用职务的方面,去一些名流大家的府邸观看人家的藏书。

几年下来,杨慎的仕途之路越走越顺畅,文学创作也是佳作频现,声名鹊起。

可是——人的命运往往会出现逆转,就像你真的无法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一样!正当一颗政治新星冉冉升起之时,一起惊天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其一生的命运。

一场丝毫不亚于明初“蓝胡案”的另一场政治风波却悄然发生。

后记:我读其诗其传,悟其二——

古人古风才情雅韵,好山好水见仁见智。

借用苏洵的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天降大祸

高中状元的杨慎在当年的吏部考核中的评语是“文章克称乎科名,慎修允协乎名字”。(杨秘书的文章与状元的名声相符、品行与名字相称。)与此同时,其父杨廷和忍辱负重若干年,终于击垮了祸国殃民的大宦官刘瑾集团,已经出任了内阁首辅。

嘉靖二年,也就是公元1523年,35岁的杨慎奉旨参与《武宗实录》,(武宗何许人也?就是嘉靖帝的堂哥,明史中颇有争议的正德帝。)杨慎当时官职只是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按官职品阶还没有资格参与到先帝的史传编纂中,据我推测,其一是其文采学识,其二是其父大学士的身份,以及拥立新皇时的站位和功劳。

不久,杨慎就被晋升为经筵讲官(高级伴读、皇家讲师),当上了年仅14岁的嘉靖帝的老师。在此期间,杨慎借讲书之机,联系朝政旁敲侧击,教育开导嘉靖帝。

因正德帝在位时放任宦官刘瑾专权,最终致使朝野动荡,人心不稳。刘瑾虽被诛*,但其党徒佞宦张锐、于经等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大肆行贿,从中转圜,以赎罪之名得世宗(嘉靖帝)破例赦免。杨慎在经筵讲课时,特地选出《尚书》“舜典”一章,对嘉靖帝讲道:“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圣人设置赎刑,那是施用于一般的小过错,使平民改过自新。如果是首恶大奸,没有可以赎罪的道理。)嘉靖帝多聪明的一个人,听出了杨慎的话外之音,很不高兴。

在今天看来,杨慎只不过做了老师或者臣子该做的事情,可是真正把工作放在心间的的人,不见得受的领导的待见,这个在中国已经司空见惯了,杨慎的命运就是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缩影。

杨慎从此失宠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宦。

杨慎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之明朝理学思想盛行,入仕后的他,把刚正立朝、不避锋镝作为做官的准则,然而他没想到,自己将要为此付出一生的代价。

他在“大礼仪”中因触犯龙颜被远贬云南永昌,且至死未得到赦免。

“大礼仪”风波

什么是“大礼议”事件?

“大礼议”是嘉靖朝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就是嘉靖帝与武宗旧臣之间在继嗣再继统还是直接继统问题上的一场争论,焦点问题是如何确定嘉靖帝生父的尊号。武宗旧臣认为,嘉靖帝由外藩入继大统,应该先成为孝宗的嗣子,再继承皇位,这样才符合“兄终弟及”的祖训;而嘉靖帝却认为,武宗遗诏只让他“嗣皇帝位”,并未说让他先做皇子,继嗣再继统是割裂亲情、违悖常理。实际上,这个问题于嘉靖帝本人并无什么大的关系,有大关系的是他的父亲——若先继嗣再继统,那么嘉靖帝与武宗就成了宗法意义上的兄弟关系,嘉靖帝的皇考就是孝宗,自己的生父即兴献王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若直接继统,那么上面的这层关系就不复存在,嘉靖帝的皇考就是自己的生父。

其实说白了,就是活着的最高领袖为死去的父母争取名誉称号而折腾出来的惊天闹剧。

如果把明初太祖朱元璋一手炮制的“胡蓝案”视为巩固新兴地主利益,稳定皇权的战略需要,而大肆“反腐倡廉”,诛*士子和朝廷要员。大明要长治久安,需要知识分子献策进言,同时又特别担心士子们“拉帮结派”相互串联,位高权重,威胁皇权,“胡蓝案”——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胡惟庸案是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古训的最佳注脚。

血的教训,并没有使“士子”们忘记“学而优则仕”,没有忘记忠君爱国,匡正朝纲的使命。

“大礼仪”之争则是理学、心学思想与正统儒家“礼乐”治国的战争,原本是皇家家事,最后牵扯到“学术思想”,“政见不同”乃至于人身攻击,打击报复。这场争论的最后,估计已经忘记了最初的问题,直接上升到忠于君王还是忠于本心,忠于皇权还是忠于规矩。

杨慎父子以往政见并不统一,这一次爷俩出奇的一致,真的是上阵父子兵。杨父乃是内阁首辅,四朝元老,也是他一手保荐推举了当时还是藩王之子的嘉靖帝,他心里肯定想,你这帝位都是我给你争取的,你得听我的,你得给我面子。这一次帝相之争,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极限权力之争,专治独裁与迂腐文人自命清流之间的角逐。杨氏父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他们不是诤臣,嘉靖也不是明君;他们不是贤臣,嘉靖更不是昏君。他们的争执和国计民生没有丝毫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争论的事情和本职工作没有实质性关系,就一个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彼时的嘉靖帝,正值踌躇满志,准备大有作为,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一切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阻挡他成就大业者,都会成为炮灰。不要说你是帝师,助我上位者,“大礼仪”只是借口,有没有这场风波,杨慎父子的结局都已经被注定了。

因为,他们的功劳太大了,恩情也太重了。功劳大的不知道赏赐你什么好,恩情重的的一看见你就觉得,我欠你人情了,而且还是没有办法还的人情。

估计这人情也让年轻的皇帝内心无比惶恐,不知道该怎么安顿在朝野和士子们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杨氏父子,关键是他们一直都兢兢业业,对大明和他本人又是那样恪尽职守。没有半点问题,可以说很完美。结果人家天天想着找你的事,结果你们就按耐不住了,这次直接给嘉靖帝落下了口实,也给了收拾他们的机会。

先是逼退杨慎的父亲——内阁首辅,这位为了大明鞠躬尽瘁的四朝元老,于公元1524年致仕回乡。

失去作为父亲内阁首辅这棵大树庇护的杨慎,丝毫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人家不动你父亲,是因为暂时动不了,是因为杨廷和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可你不同,你是史官出生,文人模样,步入仕途才没几年,比起从小就生在帝王之家的嘉靖来说,论才学我不如你,论政治斗争,我分分钟灭了你。

后记:我读其诗其传,悟其三——

要么独善其身,保持沉默!

要么冷静理性,审时度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你永远都是最好的自己,如果你都不爱你,这世界还会有谁在乎你?

命途多舛

据说,杨慎最初的流放地为雁门关,雁门关——在今天的山西。

当时帝都北京流行一句民谣——“宁充口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

嘉靖大概也很喜欢这句民谣,于是就一改初衷,顺便安排杨慎到更为艰苦的地方去体验生活。距离北京3150多公里的云南保山,现在想想嘉靖帝真心狠,七彩云南是今天的旅游胜地,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古代的则被称为蛮荒之地,瘴雾丛生,穷山恶水之处。杨慎带着一身的杖伤,由夫人黄娥陪护从潞河买舟南下。

开始了前途未卜,颠沛流离的流放之路。他可能不会知道,这一走,他再也没有能够返回帝都北京。

一路颠簸,一路风尘。这些都能忍受,等待他们夫妻俩的还有一路的风险。

明朝有个大学者、地理学家罗洪先写过一首《醒世歌》——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贤良在困途。 

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得金千两,运去难赊酒一壶。 

堪叹眼前亲族友,谁人肯济急时无。

人在得意的时候,八竿子打不着边的人都会跑来和你套近乎;人在失意落魄的时候,树倒猢狲散,落井下石,趁你病要你命的人大有人在。

这或许就是当年鲁迅生生所说的,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杨慎是勇者,其拳拳之忠心、铮铮之铁骨可见一斑,只不过他没有把失意当做抱怨,可是怯者却把屠刀像他举了起来。

在流放途中,奄奄一息的杨慎又一次遭受了死神的无情考验。

不过这次惊天劫难的原因倒不是因他而起。而是因他父亲杨廷和时任内阁首辅时,一项利国利民大公无私的政策。想当年杨首辅在朱厚照(正德帝)崩逝,嘉靖帝还未即位时,曾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而当时的大明朝已经江河日下,千疮百孔,财政赤字累累。为了挽救日落西山的帝国,杨慎的父亲想尽一切办法,裁减了许多冒滥军为了挽救日落西山的帝国,杨总理想尽一切办法,裁减了许多冒滥军碌碌无为的官员。

杨内阁的这一举动,缓解了朝廷危机,使新皇站稳了脚跟,因为位高权重,并没有为自己招惹来麻烦。可是,有道是父债子还。杨慎就成为了他们打击报复的对象。

此时的杨慎命若游丝,只能坐在马车里让人拉着向流放地云南前行。

于是,这些被裁掉的小人们终于等来了机会。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小人”。

他们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害仅剩下半条命的流放犯杨慎。

在此生死存亡时刻,杨慎的聪明才智又一次救了自己。他心里有个信念,我不能死,或者说要死也不能死在他们这些人手中。

在行程中,他一路小心防备,命令车夫昼伏夜行,该停则行,该行则停,完全不安套路出牌。

就这样,经过与*手们数月的斗智斗勇,伤痕累累的杨慎最终有惊无险地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来到了湖北江陵。

为了照顾家中年迈的父母,也不忍爱妻与她同去边地受苦,杨慎在江陵与黄娥告别,只身前往云南。

伉俪情笃

1524年,十二月十五日,夜凉如水,正值天寒地冻。

在湖北荆州的破旧的驿站内,寒风刺骨,一对苦命鸳鸯失眠了。

男子身披枷锁,眉头紧锁,站在窗前,昏黄的烛光摇摇曳曳,墙上映着他骨瘦如柴的身影。

短短几个月,苍老了许多,满脸的疲惫,点点银丝散乱不堪。

他再也忍不住了,声音略带沙哑,强忍着泪水。

“夫人,你明天就回去吧,不用再送我了!一家老小,就交给你了!这一生能娶到你,可能是我最大的幸事吧!……”

从北京到山西,从山西到湖北,从湖北到云南,万里之遥,一路上,同样的话,他已经记不清说了多少遍。

一旁的女人拾掇着衣物,两颊满是泪痕,没有作声。

一夜无眠,一夜悲歌。

第二天,清晨。

男子孤身上路了,临行前留给妻子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大意是:

我亲爱的夫人啊,在这巴山楚水的渡口,我们就暂且告别吧。

我骑马南下云南,你乘舟西入巴蜀。

你我好像那沙洲上的飞鸟,不知何时才能双宿双飞。

只可恨那一轮圆月,总让人徒生思念。

一首离别词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后来,当妻子回到成都老家,又为丈夫写了一首七律:

雁飞曾不度(一作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天空飞来一朵云,可惜不是你。只愿衡阳的大雁,捎回你的只言片语。日夜盼你回家,等来了风,迎来了雨,唯独不见你。

日日思君不见君,皇家何时放君归?写这首诗的女子,叫黄娥,她的丈夫,是杨慎。

杨慎的政治生活虽然十分坎坷,但爱情生活却很幸福美满。他的夫人黄娥,字秀眉,四川遂宁(又称黄安)人,长诗词,尤擅长散曲。

婚后他们夫妇感情非常融洽,在桂湖之滨过着诗情画意、相敬如宾的甜蜜生活。

他俩经常在湖畔散步,榴阁赋诗,相互酬答。

杨慎夫妇虽然情投意合,但并未陶醉于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

婚后第二年,在黄娥的支持和劝促下,升庵就动身进京复官。  

杨慎与黄娥的忠贞爱情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因为在他俩的生活旅途中,春光明媚的顺境是很短暂的,而更多的是漫长的急风暴雨的逆境。

当杨慎因仗义执言,遣戍滇南时,黄娥对丈夫不仅毫无怨言,而且深表同情,曲意劝慰,殷勤照顾。

可能是上天对杨慎的怜悯吧!这位饱受苦难的诗人,万幸还有不离不弃的妻子,于滚滚红尘中,相伴相守。

此后,黄娥曾越山涉水,到云南永昌探望杨慎,并在戍所住过两年的光阴。

这是比山盟海誓还要让人感动的诺言,这是比缠绵悱恻还要让人动容的真情,陆游与唐婉,苏轼与王弗,元稹与韦丛,亦不过如此。

得妻如卿,夫复何求。

杨慎说——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自古好男儿志在四方,君王不仁,我辈仓惶,

从此大丈夫远离朝堂,抛弃妻子,几多凄凉。

黄娥说——

青山隐隐,行人去,雁声不到,马蹄渐远。

征人远行,不思量,相见无期,愁断肝肠。

后记:我读其诗其传,悟其四——苦难对于智者是砥砺向上的力量,人生路漫漫,谁能保证明天定会是艳阳高照,有可能是阴云密布,

甚至狂风暴雨。请学会珍惜身边人,我们永远都只懂得对别人好,

往往忽略了身边的人,当你得意,踌躇满志——你会发现,围绕在你身边的,大多都是有求于你的;当你失意,无助绝望时——你才发现,原来陪你你身边的正是你以往忽略的人,我们习惯把这些人称之为——爱人、亲人、家人,因为只有他们不会计较你是否成功或者失败

、得意还是失意,生活不易,请珍惜眼前人!

厚积薄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的一生仿佛雪泥鸿爪,雪地上,留下那几个浅浅的脚印。又能如何呢?如果你的梦想在蓝天,那就向上飞,如果你的梦想在远方,

那就向前走。

公元1097年,苏轼好不容易熟悉了广东的生活,这个适应性极强,随遇而安的大文豪又接到了学生(宋哲宗)的诏书,苏轼看都没有看,就对长子苏迈说,收拾行李,咱们又得走了。

历史惊人的相似,大文豪苏轼,他的一生也是充满了传奇与故事,晚年连续被贬官,当时的皇帝也是他的学生——宋哲宗,从中原一路贬,连续贬,直至贬到儋县(今海南儋州)。

500年后,大明的杨慎也开始了流放的生活。

不同的是,一个被贬东南,一个流放西南。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晚年,得到徽宗大赦,虽归京途中死于常州,身虽不能回归中原,心中终究没有带着遗憾离开。

杨慎呢?他比苏轼更悲催。

公元1525年,37岁的杨慎开始了近40年的流放生活。

途径湘西,古楚民风淳朴,他想起了被楚顷襄王流放汨罗江畔的屈原,情不自禁的大声悲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这位中国第一位伟大而杰出的诗人,是流放途中杨慎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柱。

杨慎并没有被流放和未知的仕途而消极避世,并未因环境恶劣而落寞颓废,仍然奋发有为,不愿向奸佞妥协。他的耳畔不时会想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途径贵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的(今梓桐县)的李白,感叹——

远游吊屈子,长流悲谪仙。

我行更迢递,千载同潸然。——《恩谴戌滇纪行》

到达云南后,孤苦无依的杨慎开始纵情山水,足迹遍及滇西北和滇南。由于天生的人格魅力,杨慎渐渐结交了一大批诗文好友,他们经常诗酒唱和。

他不仅寄情山水,潜心学问研究,而且出入石井乡里,部落村寨涉及各个领域。七彩云南,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之一,也孕育了滇地独有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奇花异草、山泉瀑布是最容易让文人歌咏和赞美的了。

都说史家之不幸,乃是诗家之大幸。上苍是公平的。被流放的杨慎,仕途不济,却成就了他的文治诗情。机遇总是给那天有准备的人。

有些人一出生就荣华富贵,有些人自小便是家道贫寒,古人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杨慎失去了平步青云,位极人臣的机会,接下来的流放生活,他笔耕不辍,厚积薄发。试想,换做我们,是不是在如此颓靡、狼狈之时还能奋起而上,勇敢面对并有所成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杨慎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所到之处都有佳作传世。

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穷山绝域”而“绝世独立”、自方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赞山茶不畏严寒,“绿叶红英斗血开”的傲然风骨。

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开,与蜀葵相反”的唐婆镜花,就慨叹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征;唐婆镜花背日而开,应是诤臣的表现。

诤臣往往受到诌媚佞臣的排挤和诬害,无耻小人又经常乔装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难辨,真假难分。

在咏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起初他还坚信,总有一天朝廷会像其他,会再次起用。

所以,他在诗中自信的写到——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即使被流放,仍然关心百姓疾苦,不忘国事。以流放之身为民请命。正义凛然写下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

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过去,始终没有关于赦免他的半点消息。

江花江草每年同,君不见,憔悴已成翁。

山风山雨山花红,空悲切,往事已成空。

是啊,漫长的三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已经鬓发苍苍,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时光的无情流逝,使得杨慎的生平抱负,都黯然消散在岁月中。

后记:我读其诗其传,悟其五——

磨难是化了妆的幸福,有些人,面对厄运,笑着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有些人,面对嘲笑,大声吼道——狗依然在狂吠,骆驼依然再前行!

踽踽独行

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 当自学问中来。

——《明史 杨慎传》

个人的天生资质不值得依靠,每天新修德业,应该从学习中来。

大明以武力立国,却倡导以文治国。

当时谁是文坛领袖?有人说是程朱理学,有人说是陆王心学,杨慎被流放后,说——

那好,你们都等着。他擦去眼角的泪,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从怀里掏出小本本,提纲挈领写下了一句——君子以尊德性而道问学。这句话出自《中庸》,一句话就给儒学定了基调,修德性和作研究是学习的一体两面,不能割裂啊。

接着,这位失宠的人在手头没有典籍古书的恶劣环境下,全靠当年的记忆,便开始和两位前辈对话了。

朱熹老师,您的理学,老是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我们都学不下去了。关键是后学者大都断章取义,歪曲理解您老的真意。

陆九渊博士,您的“六经皆我注”比我狂,但是成天“求诸本心”也不能当饭吃啊!我就是按照你的理论做当官的,结果悲催了,初心我坚持了,也被流放了。

你的思想是不是不靠谱,是我错了,还是你的理论有问题。

人天生都像一张纸一样,洁白简单。

可是有多少人能保持——童真、童心、童趣不变。

成长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人变得成熟了,伪善了。

只有极少数人抱着一颗赤子之心。

最怕的是失去本心,好多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最恐怖的是被现实打击的失去斗志,失去计较。

值得欣喜的是,杨慎不是这样的。

他的一番言论,已经把当世两大主流学派都得罪了。

无妨无妨,只见他轻掩书卷,略有所思,我已经这样了,还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还有什么是不能接受的。

得之我幸 ,不得我命。

这样还不够啊,我还要评古论今,道出心中最强音。

于是,杨慎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词作——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二十一史弹词》

论道德,远古的三皇五帝最好,论功名,后来就有夏、商、周三朝。战国七雄和春秋五霸纷争了很多年,短短的一瞬间就经历了兴亡变迁。史书上那些王侯将相的姓名,早已变成北邙山下无数荒坟野丘。

就好比,前人播种,自然有后人来收割,历史上的龙争虎斗又有什么好谈论的。

这首诗被冯梦龙放在《东周列国志》的开篇,杨慎比东周列国志作者冯梦早了近百年。

杨慎秉持的不是据理力争无果之后的抱怨,而是踽踽独行的执着与清高。

他学会让步于权贵,让步与命运。

让步,不是懦弱,而是修养,让步,不是不争,而是尊重,让步,不止是一种品德,更是灵魂的高贵与安然。

让步之后呢?便是著作等身,青史留名。

说在后面的话:

今天状态欠佳,就写这么多吧!这个系列也进入尾声了。心音共鸣,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在我们成长历程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痕,不要指望进入你生命的所有人,都能留下点什么,有时候回忆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你努力要留住的美好,可能等你回过神来,原来都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

美好不在于你,而在于你的心!

后记:我读其诗其传,悟其六——

《周易》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厄运不是抱怨,抱怨会让你迷失,更不是无尽的埋怨抑或炫耀。

抱怨是一种毒药。

它摧毁你的意志,透支你的灵魂,削减你的热情。

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抱怨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让心灵越来越失衡,越来越扭曲,凡事多找方法,少找借口,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在奔跑!与其抱怨,不如——打磨其器,假以时日。

终会雨过天晴,那时——花儿别样红!彩虹别样美!

你才可以,笑对春风!

青史留名

说在前面的话

昨天情绪低落,没有更新,坐在电脑前一个字都打不出来。

因为昨天是12月23日,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连呼吸都有点困难的日子,81年前悲剧,伴随着昨天被刷爆的朋友圈,一张张图片,一声声呐喊,仿佛那一场噩梦就在眼前。

上午10时,我们再次“以国之名”,祭奠30余万死难同胞。

每一位南京大屠*的遇难者——都是国家之伤、民族之痛。

每一位长在新时期的中国人——都应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祭奠、回忆就像是把已经愈合的伤口重新撕开一样。

痛,撕心裂肺的疼。耻,憋屈愤怒的伤。

我们铭记同胞在81年前遭受的苦难,是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缅怀,更是传递出捍卫历史真相,守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这些让我想到了,我最近写的杨慎,以及给杨慎带来无尽苦难的大明王朝。一度时间我曾恨那个让杨慎流放滇南的帝王,怨那个是非不分、羸弱落后的大明。

与屈辱的近代百年相比较,大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是显得那么可敬!我承认我有点情绪化了,可是对于这些事,终理性不起来。

大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向来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其实了解历史,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哪个王朝在后世人的眼中是完美的,毕竟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特征。

读诗,我们倡导还原诗人创作的情境;读史,我个人觉得很难做到理性认知。

明朝没有宋代经济繁荣,没有清代制度完善,机构健全,没有唐代包容开放,没有元代疆域辽阔,没有汉代那样显赫的武功,没有秦代那样庞大的兵团。

但是——他比秦代拥有更精*国防力量,单兵装备更加完备,五六万人就可以组织一场战略战役,不再需要几十万人的大规模决战。

他比汉代拥有更稳定的边境,驱逐了蒙古铁骑,消灭了鞑靼与靺鞨,不再担心军阀割据和外敌长驱直入进入中原腹地。

他比唐代有更融合的民族交流和贸易,经济繁荣,资本运作更加完善。他显然比宋代的外交政策更强硬,有更加发达的城市群以及伟大的海上“丝绸之路”。

他比元代有更平等的臣民权益和人权。他比清代有更好的知识分子的自由,文人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写作权。明朝中后期,大明内忧外患,朝廷贪腐成风,西北流寇肆虐,东南沿海倭寇横行,眼看着大明摇摇欲坠,但在对待外地入侵之时,群臣上下一下,同仇敌忾拒敌于国门之外,使我华夏各族免于外族入侵。

南明后期,民族英雄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又一次捍卫了民族尊严。

用事实证明——国人不容辱,辱者必报!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在大明朝近280年的历史中,总共有16位皇帝,太祖朱元璋的几个藩王比较长寿。成祖朱棣一脉,也就是永乐一系的皇帝因为各种奇葩无比的原因,大多是英年早逝。

可嘉靖帝偏偏却是特例。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位心胸狭隘的帝王,主持并带领大明军民,成功的抵御并打败了肆虐东南沿海的倭寇,直到万历年间援朝抗倭,致使倭寇300余年再不敢犯我中华!

就是这位神奇的嘉靖帝,在我40余年,前面20年励精图治,后面却长达20余年不上朝。

从此,天天修道炼丹、服食汞铅等重金属(金丹)的虔诚道士不仅活了61岁,而且在位竟然长达45年之久。

头脑绝顶聪明,从仪礼到修道,万里江山社稷,何事不在掌控内。

权术极其高明,从文臣到武将,多年劳苦功高,几人能脱手心中。

更为要命的是——他还属于那种睚眦必报的刻薄寡恩之人。

更为可怕的是——日理万机的他还时刻惦记被流放的昔日的老师。

真的是相爱相*,即使杨慎流放到数千里外的蛮荒之地,嘉靖帝对他还是念念不忘。

所以闲来无事时,嘉靖帝经常问身边的官员们,“杨慎最近过得怎么样啊?”好在杨慎人缘很好,所以大家立即愁眉苦脸地答道,“他呀,现在糟老头一个,已经病入膏肓啦。”

于是,嘉靖同志心满意足地笑了。

嘉靖在位期间,曾经发布6次特赦令,但始终没有杨慎的名字。

这真的是天下奇闻,知道内情的人,肯定会认为君臣嫌隙颇深,难以调和,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这俩“基情”无限,因爱生恨呢。

后来杨慎的儿子长大成人,按照律例本来可以代替父亲留在云南,这样杨慎便能回乡。

可是朝廷却没有发来任何批示,云南地方官也不敢擅自许诺。

为此,他悲愤无比地写下了“千里有家归未得,可怜长作滇南人”的诗句。后来,在朋友的周旋下,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已经65岁的杨慎终于借兵役之名回到了老家。

仅仅过了6年,到了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冬,新任的云南巡抚又下令将他押回永昌卫。

古稀之年、多病之身,仍不被宽恕,可见嘉靖对杨慎的仇恨那是比山还高、比海更深。

著作等身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杨慎在云南苦苦煎熬了三十五年。

日盼夜盼,盼星星盼月亮,也没有盼到朝廷的大赦。

原来心存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被时间消磨在了滇南的山川中。

三十五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几乎就是一半的人生。

对杨慎来说,这是极其漫长的三十五年,令人叹惋的三十五年,同时也是成就伟大杨慎的三十五年。

正是如此恶劣、毫无退路的生存环境,成就了杨慎最为辉煌的人生。由于蛮荒之地文化教育及其落后,杨慎便在云南设馆讲学,广收学生,从而在各少数民族中掀起了学习汉文化的热潮。

在他的倾心教导下,云南出现了以“杨门七子”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更有4人史无前例地考中进士。

要知道,在杨慎入云南之前,整个云南在大明朝都没有出过一名进士。

就杨慎对传统学术的贡献而言,他博学多闻,毕生著作400余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皆为流放云南期间所作。

清苦的流放生活,使他成为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学家。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杨慎编撰的《南诏野史》《云南通志》等著作,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云南的历史地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此后的云南地方文化研究。

学术著作,可能大多数人不是特别感兴趣,诗词成就也是大明朝首屈一指。

一首《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就足以流芳百世,名传千古了!

后记:我读其诗其传,悟其七——

热爱自由的人,大都承受不了孤独。

黄家驹唱过——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原谅我这一生挚爱自由而不勇敢,所以,我只好孤独。

简单即轻盈,可是好多事你根本简单不了,就像生活,你想过得简单,却常常像一首押韵的歌,得字斟句酌。

这样还好,比起偏见,最怕执见。

魂断江渚

在我的怀里

在你的眼里

那里春风沉醉

那里绿草如茵

月光把爱恋

洒满了湖面

两个人的篝火

照亮整个夜晚

多少年以后

如云般游走

那变换的脚步

让我们难牵手

这一生一世

有多少你我

被吞没在月光如水的夜里

多想某一天

往日又重现

我们流连忘返

在贝尔加湖畔

多少年以后

往事随云走

那纷飞的冰雪容不下那温柔

这一生一世

这时间太少

不够证明融化冰雪的深情

就在某一天

你忽然出现

你清澈又神秘

在贝尔加湖畔

你清澈又神秘

像贝尔加湖畔

听着李建这首《贝尔加湖畔》,想到了贝尔加的秋天,想到了苏武牧羊的北海,想到美如童话般的洱海,想到了漫长的冬季里踽踽独行者,想到了怒江畔落寞孤苦的杨慎。

他时而驻足怒江,植杖而耘耔,时而驾一叶扁舟, 登东皋以舒啸,时而嗔,时而笑,时而哭,时而唱,时而沉默寡言,时而奋笔疾书。

他——一脸清苦,眉宇间那双眸子却如孩子般澄澈。

人这一生,终会是要尘归尘,土归土的。

但是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哭着来,笑着走?

坚守本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流芳百世。

对于君王——他真正做到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对于百姓——他努力践行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大丈夫在世,无愧于心者几何?

要说心中有愧,杨慎只对一人,那就是结发妻子,始终不离不弃、不移不易。

替他操持家务,尽孝双亲,抚养幼子,无怨无悔的黄娥!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便是他们故事最美的诠释吧!

杨慎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曾经说——“临利不敢先入,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遭逢太平,以处安边,歌咏击壤,以终余年。天之顾畀厚矣,笃矣;吾之涯分止矣,足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眼前看到利益,不敢比别人快一步;需要见义时,不敢落后于他人。可能我做的事对自己的事业没啥帮助,但绝对对得起君王百姓。经历了冲击,留一条命安处云南,度过余生,这已经是上天对我的眷顾了。

公元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短暂归家,又被押解戍地,苦难一生的杨慎在云南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此时,他著作等身,名扬天下,一代名宿,魂断江渚。

千古兴亡,都是谈笑间,一堆白骨常埋,任晚风凭吊罢了!

杨慎的文学创作成就,得到诸多名家的推崇,如稍晚于他的李贽认为李谪仙(李白)、苏坡仙(苏轼)、杨戍仙(杨慎)可谓流光百世的蜀中三杰。

明代著名学者袁宏道认为自古以来“胸中有万卷书”的人十分少见,自王安石、苏轼以来的300多年间,只有杨慎、李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清初王夫之称杨慎的诗是“三百年来最上乘”,称杨慎为“千古第一诗人”。

近代学问家陈寅恪也说——

“杨用修(即杨慎)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比。”

在现代学者眼中,杨慎绝对属于超一流的词学大家。

宋代凡井水处皆唱柳永词,而明代不吃井水处亦唱升庵词,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词体的活力。

更为客观的评价是,纵观整个大明朝,以博学多才而论,有三人最强,而后世学者大都认为,其中以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

其他两位是大名鼎鼎的解缙与徐渭。

然而,杨慎最为后人所知的,

还是《三国演义》那首传诵千古的开篇词《临江仙》。

这是苦难一生的杨慎,阅尽世间百态,尝遍人情冷暖,

读透世事沧桑、看遍王朝兴衰的呕心沥血之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清初被放在《三国演义》的卷首,自己呢,仿佛被遗忘在历史的边边角角。

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还不止于此。

他的临终绝笔: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林。

归林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永为滇海囚,难做巴江叟。

什么仇什么怨?

如果上天能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轮回,

如果能回到当初,

……

后记:《你的江湖只有你之滚滚长江东逝水》系列今天终于写完了,期间恶补了《明史》、《大明那些事》、《杨慎传》、《大明帝王》等资料。原本只因《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生发感慨,却延及“杨慎”,小子无畏,汗颜汗颜。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诗不如读史,读史不如读传。

一直唏嘘,时不我待。

慨叹时光遗忘了我们,

可曾细想,我们又何曾没有辜负时光。

在写这些文字期间,

好多老友、学生一直激励着我,

我深知,造诣太浅,难入大雅之堂。

然岁月流逝,唯有坚持。

感恩你们!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