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拜佛,何以烧香

求神拜佛,何以烧香

首页角色扮演掌心三寸是人间完整版更新时间:2024-05-11

文/墨尔本人

举头三尺有神明,

不畏人言己自知。

掌心三寸是人间,

寸心可达九重天。

今年的高等考试如约而至。

我从新闻上看到,某个考场前,有家长在校外焚香祷告、跪拜磕头。

这番庄重的仪式,有些人呵斥为“愚昧迷信”,有些人则感慨可伶天下父母情。

也是,不管灵验与否都是报以期待,图个心安。

若为心安,那么无所谓对错。若是报以期待,只能说是在“缘木求鱼”了。

漫天神灵,若有“人性”,为何要担你因果,成你之美?落得他人口舌?

若无“人性”,喜怒哀乐对其而言,都不会多瞧一眼。

人生几多烦恼,往往庸人自扰。

所以烧香与焚香,何用之有?

燃香祈愿

香的文化由来已久。

常见的捧状、粉状是线香

燃烧的过程是焚香,将香粉放于容器燃烧是为捻香

在古代广泛用于祭祀鬼神,通常在香炉里燃烧,而其灰烬称之为香火或香灰。

古人认为神灵能够吸食香气,故而在神像前经常焚香祷告,以香气作为媒介沟通鬼神,从而期盼满足自己的愿望,或是灭灾解难。

若为部落、王朝的祭祀者,那么往往是问询天灾,以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神灵无欲

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写到: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若用此言来推理,也不知这长寿之人的食物是不是香气?

想想肯定不对,没人能靠它来长生不老,五谷杂粮才是人的生存之本。

但是后面一句不食者不死而神,说明神灵不需要食物也能永存世间。

既然神灵无所求身外之物,超脱于人世之间,为何要听你之言,助你成事。

对你无所求,怎会如你愿?

品香十德

“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

—— 黄庭坚

香艺在唐宋时期进一步发展。

那个“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的黄庭坚,也是嗜香如命的妙人。甚至为此写出了品香“十德”:

感格鬼神、清净心身。

能除污秽、能觉睡眠。

静中成友、尘里偷闲。

多而不厌、寡而为足。

久藏不朽、常用无障。

与先秦时期的香艺一样,一开始都是当做沟通鬼神的媒介。

看这十句真言,从开始的祭祀之用,转而类似于岐黄之术的医用,直至后来作为人的怡情之物

不得不说,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它自身的归宿。

那为何到了现代,又演变成了祈愿之物,甚至成为了心安之所

烧香拜佛

佛教讲究因果,德业。

今生的财富、健康和寿命等等,都是前世的修行得来的。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之道,逃脱不得。

佛陀连王位都可以舍弃,还会去贪图一柱香吗?

佛家讲究众生平等,这可不是信奉人生际遇和地位平等,而是对于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的喜怒哀乐,用一颗平等之心去对待。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的人要去“缘木求鱼”呢?

“人争一口气”是真,“佛争一柱香”只是你以己度人的猜想而已。

相由心生,不外如是。

信佛,相信的是经书教义,更是相信佛学的因果与德业,善恶之心的祸福。

佛陀不会因为一根香烛,而对你有所区别对待,只会告诉你放弃利己之心,要常怀利他之心

拜佛,不是俯首称臣,是让你放下执念,放下傲慢。

不要过分追求自身得失,专注于内在的“修心”。想要一颗成功的“果”,就要在开始结出努力的“因”。

烧香祷告的寺庙不是你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临时抱佛脚”也都是世人急功近利般自欺欺人罢了。

焚香求道

道教《受持诸品咒》中记载: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

看到这也就明白,道家的焚香可不是为了取悦“三清”,更不是为了身外之物、名利之流,而是为了自身得以清静。

这也和“老庄”思想一致,收束杂念,以达顺应天道,追求个人逍遥的境界。

在道家看来,向神灵敬香就要遵守香的本质。而做人更要持有“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心香是指心怀善念,不生邪心。

身香是说品行中正,不做坏事。

口香遵守积累口德,不说秽语。

………

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辩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时移世易的后果就是,事物早已脱离了它的本质。

一切的一切,都是现代人曲解了香艺文化的真谛,急切地追求身外之物的嫁接而已。

一人成行,三人成虎。

香艺文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愈演愈烈。

所以:

烧香拜佛,忘却利己、常怀利他,谨记因果,放下执念。

焚香求道,修生养性,不假外物,身心清静,逍遥自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