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篇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中世纪黑暗,人文主义觉醒

建筑篇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中世纪黑暗,人文主义觉醒

首页卡牌对战黑暗文艺复兴更新时间:2024-05-11

文艺复兴运动 [Renaissance],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扩展到西欧各地,16世纪达到鼎盛。文艺复兴以恢复古典古代文化为名,但绝非简单的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艺术方方面面的创新发展。

1493出版的佛罗伦萨城市木刻版画,哈特曼·谢德尔[Hartmann Schedel]

意大利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主要活动的地方。当时佛罗伦萨商业繁荣,工商业快速发展,还有保留了很多古代文化和古罗马建筑,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客观条件。特别在15世纪前后,统治佛罗伦萨的美迪奇家族 [Medici family] 热衷赞助不同的艺术家,让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顶峰。

意大利文艺复兴按照艺术门类分为建筑篇、绘画篇、雕塑篇,第一篇是最能体现“复兴”本质的建筑篇。

01文艺复兴早期

文艺复兴建筑师的“复兴”的是古罗马建筑厚重庄严的光学效果和古典优雅风格,以及研究古代建筑形式在当时适用性,而非要重新使用古代的构造方式。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建筑设计最重要的两位人物,分别是利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ptista Alberti]和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阿尔伯蒂

阿尔伯蒂被誉为是真正作为复兴时期的代表建筑师,将文艺复兴建筑的营造提高到理论高度。他最重要的著作是在1443-1452年完成《论建筑》[De re aedificatoria],在书中他提出了“美”的标准,包括:数字[numerus]、比例[finitio]和分布[collocaito],这些概念的综合就组成阿尔伯蒂建筑美学的核心概念“和谐”[concinnitas]。“美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各个局部的呼应与协调,就如数字、比例与分布,彼此协调一致一样,或者说,这是自然所呼唤的一种规则。”

《论建筑》1541版的扉页

阿尔伯蒂并不注重建筑实践设计,他很少设计被实际建造出来,其中佛罗伦萨的新圣玛利亚教堂[Santa Maria Novella]立面设计是少数完成的作品之一。由当地的纺织品商人乔万尼·迪·保罗·鲁切莱[Giovanni di Paolo Rucellai]委托阿尔伯蒂设计,黑白相间的大理石立面运用了单纯的数学比例,在上下两层间加入卷涡纹让视觉过渡更加舒服,立柱都采用了古典柱式。

新圣玛利亚教堂

新圣玛利亚教堂顶部

卷涡纹

阿尔伯蒂另一个重要的建筑是圣安德烈亚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ndrea],由卢多维科三世·冈萨加委托于1462年开始建造,被认为是阿尔伯特最完整的作品之一。教堂的正立面参考古罗马的图拉真凯旋门设计而成,中间是拱门,两侧装饰科林斯柱式。最令人瞩目的是教堂中的巨大筒形拱顶,当时的建筑已经很少采用这么大的拱顶,很可能阿尔伯特参考了古罗马的马克森提乌斯和君士坦丁大教堂。

圣安德烈亚大教堂正面

筒形拱顶

布鲁内莱斯基

布鲁内莱斯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最负盛名的建筑师,他的建筑设计为文艺复兴建筑带来了新风格。他把古典柱式重新引入到建筑来追求建筑人格化,并通过单纯地运用基本几何形状和简单的数学比例来实现几何化,特别强调建筑内部空间的集中性。

布鲁内莱斯基最著名的作品是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形拱顶。大教堂始建于1296年,由建筑师阿尔诺夫·迪·卡姆比奥[Arnolfo di Cambio]设计,当建造跨度40多米的巨大拱顶之时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布鲁内莱斯基提出了自己可行方案,采用了建有8根主肋和16根小肋的尖拱,大大减少了圆顶的重量和侧推力,使得圆顶十分稳固。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圆顶

圆顶内部

圣洛伦佐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Lorenzo]也是布鲁内莱斯基设计,教堂以拉丁十字交叉口处的正方形开间作基本的立体单元,将整个教堂按照1:2、1:4的数学比例来安排,使得空间布局理性而明朗。

圣洛伦佐大教堂

圣洛伦佐大教堂内部

圣灵教堂[Basilica of Santa Maria del Santo Spirito]认为是布鲁内莱斯基最成熟的方案。连续的走廊环绕着整个空间,基本的方形在这些规则连续的走廊里被一再重复,十字交叉部位、侧翼以及圣坛,每个方形都是由四个小方形组成,中殿则包含了四个这样的大方形,走廊中还加入了半圆形壁龛。

圣灵教堂

教堂内部

02 艺复兴盛期

文艺复兴盛期的建筑师已经能得心应手的运用古典风格,和谐的秩序在建筑师多纳托·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的作品中达到完美。

布拉曼特

布拉曼特在米兰和米兰附近留下了许多建筑,这些作品被视为15世纪建筑设计的总结。在法国占领米兰后,他去了罗马,在罗马留下了最有名的作品坦比哀多小教堂[Tempietto]。

坦比哀多小教堂的建造是受命于西班牙皇室,为纪念圣彼得,其设计灵感可能来自罗马维斯塔神庙[Temple of Vesta],圆形集中式建筑充满了美感和宗教感,各个建筑部件的比例都经过严谨计算。柱式采用了象征男性的多利克式柱子,以呼应圣彼得作为男性的殉教者。

坦比哀多小教堂

教堂结构图

教堂顶部

03手法主义时期

手法主义,也会译为“矫饰主义”大约在1525-1600年之间偏离文艺复兴设计的和谐之美的一种倾向,手法主义最初可能批评模仿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晚期“手法”的作品。此时,古典语言仍被不断重复,但和谐和秩序逐渐消失,古典装饰语言、壁画、雕塑都被以非常规的方式融入建筑空间中,建筑形式中充斥着紧张感、冲突性和戏剧化。

手法主义最具代表作品是米开朗基罗的劳伦廷图书馆、圣彼得大教堂穹顶和后殿,以及朱利奥·罗马诺[Giulio Romano]设计的泰宫。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很善于运用各种元素,层次丰富,立体感很强,光影变化剧烈,风格刚劲有力,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他也善于把雕刻同建筑结合起来,常常不顾建筑的结构逻辑,有意破坏承重构件的理性形式,表现出一种激动的、不安的情绪。

米开朗基罗的劳伦廷图书馆[Laurentian Library]是手法主义最具代表性作品,建筑在这里成为情感体验的对象,古典元素造成紧张感和戏剧冲突性。前厅表现出很强的空间整体性,正中的楼梯造型富有变化,局部的曲线处理与四壁的刚劲的直线成对比强烈。

劳伦廷图书馆楼梯

劳伦廷图书馆内部

圣彼得大教堂圣坛部分的平面是根据布拉曼帖的原来设计加以修改而成的。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圆顶设计。圆顶的轮廓饱满而有张力,12根肋加强了这个印象。鼓座上的壁柱、断折檐部和龛造成明确的节奏,并有圣坛墙面上的壁柱等建筑元素与之呼应。

圣彼得大教堂

圆顶内部

圆顶细节

罗马诺

泰宫[Palazzo del Te]是罗马诺的代表作品之一,他受到米开朗琪罗影响,在风格上开始追求出人意表的戏剧性效果。泰宫的主入口与轴线成直角,整个构图并不对称,在庭院的三槽石脱离了原有的位置而断落,更加强了这种效果。壁画、雕塑都以非常规的方式融入建筑空间中,显示出冲突而怪异的趣味。

泰宫

庭院

内部壁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