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潘妮妮】
奥运会有个一般性的默认规则,就是“体育让政治走开”,或者“体育与政治无关”。这个原则既好理解,但又不好理解。说它好理解,是因为运动员的拼搏是第一位的,不能让国际关系冲突和官僚行政逻辑影响运动员之间的竞技与交流。而说它不好理解,则是奥运会主要是以“民族国家”(也包括一些特殊情况的国际奥委会成员)为单位竞技,运动员也是代表国家,这就必然使之成为国家综合实力、体育事业发展能力,以及国民舆论向心力的展示,同时也是国家在各类相关协会里的软硬权力的比拼。
这就是“奥运无政治”的两面性:一方面是通过体育,把国家竞争用一种和平的方式表现出来,传递了人类共同挑战极限的美好愿景。但另一方面,作为和平的“战争”,它又必然激发民族国家民众之间的血脉偾张,以及政治与社会力量方面的相互较劲。
在本届的奥运会上,“乒乓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舆论引爆点,很多媒体和网友也把中日几次对决中的日本舆论作为观察日本对华态度,以及中日关系的镜子。我们一方面看到日本媒体对中日对决非常重视,拔高了胜负的意义,一些选手的发言也顺应了这种“打倒中国”的媒体气氛。
8月8日,《朝日新闻》新鲜出炉的民调显示,受访者最关心的比赛项目,“乒乓球”占第一位(17%),压倒了最大的夺金领域柔道(16%)和日本“国民运动”棒球(12%),其它项目都低于6%。《朝日新闻》的报道配图也是日本队获得混双金牌的场面。这显然无法用纯粹的“运动兴趣”来解释。而另一方面,也有网友指出,还是有很多日本网民表达了对选手的善意,同时也有若干日本选手和网民都表现出了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与友好的态度。
对于乒乓球这一运动,中日两国都寄托了特殊的思绪,因此,乒乓球比赛中日本舆论的两面性,其实恰好也是解释日本对华态度的一面折射镜。
我们先来看乒乓球运动对中国的特殊意义。实际上我觉得这次舆论爆发在乒乓球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即使在困难的外交环境中,乒乓在中国人心目中也一直是“民间友好”的永恒象征,因此被日本舆论搞了个措手不及。
*曾经说过,要把日本政府和人民分开。这句话其实包含有三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键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日本政府是“保守”派,采取亲美反共的政策,是区域和平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阻碍因素。相对的第二个含义是,日本人民(具体表现是进步主义政党和社会团体)是热爱和平,反对保守政府的美日同盟政策,反对美军基地,是区域和平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积极推动力量。而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含义是,相信日本人民热爱和平与支持中日友好的意愿能够转化为日本的国家政策。
在这种政治思想指导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国初期困难的外交环境中推动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人民外交(民间外交)”政策。而乒乓球在民间外交中居功至伟。最著名的无疑是中美之间的“乒乓球外交”,被视为两国关系破冰的标志事件,即“小球推动大球”。
1971年4月,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了友谊比赛。新华社发
除了中美“乒乓外交”外,各种高层访问中,以乒乓会友的场面也层出不穷。21世纪的著名案例就有2008年*胡锦涛访日时,在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陪同下,与东北话十级的日本国手福原爱进行了乒乓球对战。
而在乒乓球运动领域本身,也总是给人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平友好的感觉。最晚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乒乓球实力具有绝对优势,成为乒乓界的“世界中心”。但与此同时,中国乒乓球界也不断地向整个世界输出人才,包括球员与教练,毫不吝惜地分享训练方法与技术打法,也接受外国球员到中国训练。
中国乒乓球的这种“全球关怀”,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乒乓作为商业价值较低的冷门专业运动,需要特别的扶持,同时国内竞争太强,优秀的人才也需要更广泛多元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用乒乓球来发展民间友好的传统,确实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理念的基因表达,这种普及率高、大众参与门槛低,但是商业价值有限的体育项目,也许天生就有“社会主义”特色。
对于乒乓球迷而言,能一下说出很多“外国友人”的名字,而这几天,“1990年代乒乓内卷图”也在网上流传,勾勒了上世纪以来乒乓领域的N带N路实践。而中日乒乓交流还有其独特性。
由于美日同盟下日本对外政策的选择空间极其有限,中日关系长期“政冷经热”,即经济领域交流频繁且深入,但政治方面却难以建立稳定良性的互动结构。日本整体对华舆论则更多受到政治思维的影响,不断恶化。而乒乓交流则成为了一抹亮色。在笔者的印象中,除了1994年的小山智丽争议,中日乒乓球交流的基调总体是明快的。而且小山智丽争议也是主要围绕她个人情绪发泄方式与“让球”问题展开,核心反而是中国舆论自身的内省。
在东京奥运会的周期之前,国内球迷最熟悉的日本球员福原爱和石川佳纯,都是受过中国教练指导、中文方言流利,并征战国内俱乐部与中国国手姐妹相称的人物。福原爱在中日关系低谷时访问中国大使馆,在综艺节目中纠正日本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用标准的东北话表示,“我急得饭都吃不下,就想自己能做些什么,日本才派了60个救援人员,这xx哪够啊。”这话要是换个人来说,可能要被人说是表演,但爱酱说,中国群众一般是相信的。
在日本舆论对华负面情绪日浓,经济领域友华人士又较难发声的情况下,福原爱和石川佳纯这样的日本乒乓球国手就成为中国一般民众感受中日“民间友好”存在的不二象征。
近期,在回忆婚变及日本舆论发难的时候,福原爱直言感谢来自中国的支持。
不过,在这个奥运周期,日本的乒乓球界也在发生变化。乒乓对日本其实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也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某种意义来说,乒乓也是日本“脱亚入欧”,在亚洲率先现代化的一个反映。
乒乓球据说由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贵族发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匈牙利获得了早期世锦赛九个冠军中的八个。1952年,一个名叫佐藤博治的制表匠带着覆盖7mm海绵橡胶泡沫的球拍来到孟买的世锦赛,打败了持硬球拍的欧洲选手。此时日本正从战败的废墟中艰难恢复,这个事件完美具备了让日本民族自尊心爆棚的关键要素:科技发展,西方文化,打败了西方人。
据说东京有一百万人走上街头欢迎他凯旋。整个50年代也成为日本乒乓球的时代,直到60年代中国乒乓球崛起为止。所以笔者有时候在想,日本媒体和个别球员长年无根据地指责中国队的球拍有问题,使用了特殊胶水,是不是也是出于自身的这种经历。
这个历史就决定了,一方面,日本乒乓球爱好者与参与者众多,与中国交流频繁,也能够充分欣赏中国的实力,把中国作为良性竞争的有力对手,把乒乓作为中日友好的抓手。但另一方面,在“共产主义”中国经济发展,中日民众生活水平差距缩小的今天,在乒乓球上“打倒中国”,又可能成为一个重拾“亚洲领导力”的精神象征,为颓废的国内舆论气氛注入一针信仰的力量。如果说福原爱代表的前者,那么在本次奥运会上,我们则更多地看到了后者。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开启了乒乓球的“断代培养”体制,抛弃传统培养体系下的中生代运动员,而将资源集中在“天才少年/女”上。在国内选拔苗子,从小送往欧洲进行更高水平的学习和训练,指派华裔教练为他们提供先进训练。同时,所有国际大赛的机会都给这些年轻运动员,不追求短期成绩,而是积累大赛经验,以求炼出克制中国的“大魔王”。
而2013年日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加之2012年和2016年奥运会日本乒乓球队都表现不俗,中日两国媒体都积极惊呼日本为“中国的唯一挑战者”。这就使得日本对奥运本土夺冠寄予厚望,对“断代计划”越发变本加厉,大规模媒体舆论与政治期待的过度介入,就必然改变球员在面对中国时的态度。
因此,中国观众可以看到,伊藤美诚和张本智和这样的00后小将,表现出了与福原爱完全不同的气质,这也许不仅仅是个人性格的缘故,也是因为不同时代的公众人物被寄予了不同的期待。伊藤和张本不仅背负着日本在东京本土“打倒中国”的政治期待,同时还需要在大众媒体的全方位关注下展现所谓“大和精神”。
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中的伊藤美诚,图自“朝日新闻”。
日本乒乓球运动的商业化与娱乐化运作开始得很早,也发展得非常完善,乒乓球运动员作为大众明星,需要符合赞助商与传媒界的规划。伊藤美诚与水谷隼获得东奥混双冠军后,著名青年演员菅田将晖在自己的广播里表示祝贺,提到他们的商业与媒体活动同属一个事务所运作,也算是同事。
相信很多人都注意到伊藤独特的发球姿势,也有很多专业人士评价这似乎在竞技上并没有特别的意义。若果真如此,那笔者认为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猜测,这是塑造媒体形象的一种做法。有过追星经验的读者应该知道,日本娱乐偶像通常都有自己的“决定性姿势”(“決めポーズ”),以便在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翻看日本媒体拍摄的伊藤比赛照片,她的发球准备姿势和独特的正面特写严肃表情都是被高频使用的素材。如果这个猜测成立,那无疑是政治与舆论趣味对正常运动规律的干预。
实际上,媒体的趣味和宣传需要对日本乒乓球发展的影响不止于此。很多乒乓球爱好者都注意到,日本在运动员选拔和训练上似乎过度注意“一招鲜”,而对基本功的训练较为忽视。这就导致日本少年/少女选手多有“横空出世”的亮眼表现,但后续缺乏变招很快被克制。例如平野美宇曾在2017年亚锦赛上连克中国三名国手夺冠,但后续发展却并不理想。
这里除了“断代培养”急于求成外,笔者以为也在于“天才少年/少女”这种戏剧性形象有强烈的媒体亲和性,有利于乒乓运动获取经济赞助,同时也扩大大众兴趣,提供运动普及性。同样,把“打倒中国”作为宣传重点本身也符合了当今日本媒体舆论的趣味。促进运动的大众化本身不是坏事,但过于陷于这种思维,不仅使年轻运动员背负了过重的期待,也不利于日本乒乓球运动真正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说起来,前阵子中文网络上也有发NHK制作的伊藤2020年赴中国参加国际乒联世界杯的贴身纪录片。这个纪录片让我想起了早年日本电视台制作的少女福原爱在中国训练的相关纪录片。同样是少女为了梦想在异国他乡打拼的故事,但在福原爱的纪录片中,似乎更多传达的是少女对异国环境的适应,与异国环境的和谐。而在NHK的纪录片中,则更多展示了少女面对的“苦难”,激发起日本观众的无限同情。
纪录片《伊藤美诚,中国重生之旅》中的片段
这样差异性的内容导向也并非一个运动员自己能够控制。也许,中日友好的政治愿望投射在一个性格本身比较欢实的孩子身上,就是福原爱。“打倒中国”的政治愿望投射在一个从小就比较克己的孩子身上,就是伊藤美诚。
日本民众热爱乒乓运动,支持乒乓运动员的情感是不变的,日本球迷中也不乏中国球员的拥趸,而中日民间交流的朴素情感能否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则还需要双方的细致努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