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丝”逆袭上位,第二代反其道而行,却成了民族英雄。

“屌丝”逆袭上位,第二代反其道而行,却成了民族英雄。

首页卡牌对战南明英杰传更新时间:2024-06-30

本文有些长,如果您决定要把它看完,那么老苔有几点温馨提示:抽烟的一定要做足储备,喝茶的一定要烧足开水,至于吃货,也有必要备一点泡面、点心之类,以备不时之需。因为老苔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伏案三天未曾动势,翻阅关于郑成功的各种资料不下20余本,本本仔细阅读,舍同求异,不敢有稍许遗漏,好不容易成文了,又如小炉匠一般修修补补,然后才一字一句的搬上电脑,其艰辛程度,不亚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故而奉劝诸位,不要太过焦急,慢慢阅读,权当是在野地里看狗尾巴花,在调剂您心情的同时,期望您能有一个异于阅读历史的感觉。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已经成为历史定案,却不单单是因为他收复了台湾。更重要的一点是满清政府已经入主中原,大陆全部沦陷,作为大明朝福建总兵的郑芝龙也向清朝缴械投降了,而郑成功毅然与父亲决裂,勇敢的扛起抗清大旗,至死不休。这一不屈的民族气节,才是他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根本原因。

要追寻这一段历史,必须从头说起,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

(1)

巴达维亚

摊开世界地图,可以看见在地图正中有一大块绿色的大陆,那是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的上方(北方),与中国南海之间的太平洋面上,有一片散碎的岛屿,那些岛屿除了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以外,绝大部分属于被称为“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好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国家一直被欧洲一些国家轮番殖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又经过几轮独立战争,才向全世界宣告独立。

早在十五世纪的时候,印度尼西亚就开始遭受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等殖民者的奴役,到了十六世纪末期,荷兰人来了,它赶走上述殖民国家,对印度尼西亚进行单独的殖民统治。

印度尼西亚首都是雅加达,从十五世纪开始,就是太平洋上最为闻名的商业港口。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将总部设在雅加达,并换上了荷兰的名字,叫做——巴达维亚。

请记住,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部设在巴达维亚。

(2)

沈有容谕退红毛番

红毛番,是中国人对荷兰人的蔑称,大约是因为他们的头发呈棕红色的缘故。

万历二十年,是公元1592年,葡萄牙航海者在澳门登陆,重金贿赂澳门官员,乞一席之地用以补充淡水和修理船只,进而慢慢扩大,竟然搭棚建屋,公然居住了下来。但每年都给中国政府缴纳若干租金,朝廷也就默许了这一行为。为了将他们与汉民区分开来,并能有效管理他们,明朝官员设立了闸门,晓谕葡萄牙人不许越界,这样,葡萄牙人就将澳门作为他们贸易的据点,光明正大的在哪儿居住了下来。每当他们行船经过台湾岛北面的时候,远远望过来,只见到树木青葱,山林如画,都不由得称颂道“好美丽的岛屿呀。”这是欧洲人发现台湾岛的最早记录。

万历三十年,是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刚刚成立。

公司成立之初,首先派一支小船队去中国,要求一定要载着大炮去,碰见不听话的国家,就用大炮轰到他听话为止。

这支小船队来到广东珠海,要求通商,当地官员不许。

不知道为什么,遭到拒绝以后的荷兰人没有用大炮,而是悄没声息的走了。大约荷兰人心里这样想:“这么长的海岸线,你这儿不许通商,那边儿一定允许。”便驾船到澳门去碰运气,澳门海边早有葡萄牙人住着,我的食盆里岂容你荷兰人置喙,不由分说,操枪就打,却被荷兰人的大炮轰得抬不起头来,赶紧向明朝驻军求救,最后在葡萄牙人和明朝军队的联手打击下,荷兰人败了。没有办法,只得驾船北上,想到厦门碰碰运气,结果又遭到厦门守军毫不留情的打击,仍然不得上岸。无奈,又忽忽悠悠的调转船头回到珠海,这一次他们没有打,也知道自己打不过,老老实实派人上岸,正式向当局提出通商要求,仍然遭到了当地官员的拒绝。

荷兰人没有办法,向巴达维亚总部要求调兵。

接受任务的是亚洲船队指挥官韦麻郎。

1604年8月7日,韦麻郎率领舰队从总部巴达维亚出发,行驶到中途,在马拉群岛补给的时候,韦麻郎碰见了一位熟人。

这个熟人名叫李锦,另外有两个搭档,一个叫潘秀,一个叫郭震,都是中国人,老家福建海澄。他们长期在中国、马来和印尼间往来走私,往往搭乘荷兰商船,因而与荷兰人十分熟悉,并且懂得荷兰语。

他们知道了韦麻郎将要率队远赴中国,心想,搭上这些船坚炮利的朋友一起去中国,怎么也比自己跑单帮要好得多。便积极给韦麻郎出主意。

李锦说:“想通商,最好是漳州,漳州之南有澎湖,是南北交通要道,如果能占据澎湖,要通商不难。”

韦麻郎告诉他:“就是因为当地官员不许通商,我这才受命来打的。”

李锦又说:“打,固然简单,最后弄得官怨民惧,也于通商不利。”

韦麻郎问:“就是占了澎湖,当地守土官就不管吗?最终还不是要打。”

李锦献计,道:“不如重金贿赂当地官员,官员认可了,朝廷也会默许,葡萄牙人就是这样拿到澳门的。”

韦麻郎认为此计甚妙。

于是,一同来到中国。李锦还依照韦麻郎的口气,给福建巡抚徐学聚和兵备守将陶拱圣各写了书信,并带上重金,令朋友潘秀和郭震两人一同上岸去行贿。

守将陶拱圣接到潘秀递来的书信和贿金,大怒,立即将潘秀下狱。可见,封建时代的官员,也有这样“拒腐蚀永不沾”的清廉官员。同来的郭震见此行状,也不敢给徐学聚巡抚去送信,吓得远远地跑了。

李锦在船上等不见回音,自己悄悄潜入漳州,打听送信的情况,结果被守军抓住,一并下狱。

韦麻郎在海上等了许久不见音讯,以为是被这些中国的骗子们骗了,在大骂一通之后,也无可奈何,然而他觉得虽然被骗了,但占据澎湖的建议还是很不错的,便指挥兵士登上澎湖岛。

那时候的澎湖岛,正是春汛之后,冬汛之前,恰值每年两次驻兵的间隙,所以无人阻拦。荷兰人如入无人之境,发木筑屋,挖坑掘壕,做长久驻扎的准备。

守将陶拱圣闻知消息,多次派人往澎湖交涉,无果。

敌情便上报到漳州总兵施德政案前。

施德政闻报,马上调都司沈有容,命其带兵赴澎湖与荷兰人交涉。都司,全名叫都指挥司,是官署的名称,其最高长官,类似于后来的城防司令一职。

沈有容,安徽宣城人,自幼好习兵事,智勇双全,曾随大军援战朝鲜,多次与日本人交战,因功升至都司。

两年前,有一股倭寇占据台湾西岸,四处剽掠,使那一带商旅渔民不得安生,为了剿灭他们,巡抚密令沈有容潜至台南,先行剿灭盘踞在台南大员的日寇巢穴,使这股倭寇无枝可依。沈有容奉命率领24舟出行,行到澎湖附近遭遇飓风,仅存14舟,其余全被飓风吹散。沈有容不畏艰险,督促剩余14舟继续前行,“与潮俱没”、“与浪俱出”,终抵台湾。日寇出船来战,沈有容沉着应战,冷静指挥,日寇渐渐不支,将大量军用物资投入海中,引诱明军打捞以减缓攻势。在沈有容的督促下,明军不为所动,攻击愈加激烈,最终放火成功,烧毁六艘敌船,斩首15级,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终于将日寇赶出台湾,并救出被日寇掠去的漳州渔民300余人,给西岸剿灭倭寇的战斗以有力支持,这一战,使沈有容在沿海一带声名鹊起。

沈有容本次奉命赴澎湖交涉,就怀着“说不退就打退”的雄心,于1604年11月18日,率五十艘帆船到达澎湖,但见荷兰人的战舰体型庞大,个个在我船十倍以上。

假如沈有容是丛林里一只雄狮,现在他面对的是一头大象。假如沈有容是海里一只鳄鱼,现在他要面对的是一只鲸鲨。读史至此,不由得为处于敌强我弱状态下的沈有容担心。

但沈有容全无惧色,昂然登上荷舰,面对充满敌意的韦麻郎,他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先将政府不同意通商的原因讲清楚,再有意透露了当局准备出兵进剿他们的意图,还将大船更容易放火焚烧的知识给傲慢的韦麻郎普及了一遍,最后讲解了自己焚烧日寇军舰的案例。至于韦麻郎舰队的去留问题,请你韦麻郎自己裁夺。

韦麻郎思之良久,认为目前接济不至,日久必被困,且有被消灭的可能,遂决定撤离。1604年12月15日,韦麻郎起锚回他的巴达维亚去了。

李锦、潘秀、郭震(后被抓捕)三人,被以通敌论罪,公开斩首。沈有容被人们赞为“才气双全”的良将,澎湖人民为他树碑立传。公元1919年出土的“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碑”,现存于澎湖马宫镇的妈祖宫里。

诸君读到这儿,大约有些焦急了,说好的郑成功呢?

老苔晓谕各位,要想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首先必须知道,台湾是在什么时间的什么情况下丢掉的,所以,这不是故弄玄虚的拖延,确实是这一段历史不得不说。

我们的目光,现在还在历史深处。

在韦麻郎占据澎湖的八月份,不要说郑成功了,他的父亲郑芝龙在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一个小官吏家里嗷嗷待哺,他还是一个未满四个月的婴儿。

(3)

郑芝龙生平

郑芝龙,小名一官,生于1604年4月16日。“少落魄。从小习海事,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臂力,好拳棒。”

因为家计艰难,十七岁到澳门投奔舅父。

舅父黄程是个商人,在澳门做海外贸易。因为明朝倭寇泛滥,朝廷海禁比较严厉,所谓的海外贸易,就是偷偷摸摸的走私。黄程见郑芝龙聪明伶俐,就留在身边做个帮手。这期间,郑芝龙学会了许多语言,受葡萄牙人的影响,皈依了天主教,还起了一个外国名字,叫做尼古拉一官。我们不管他这些乱七八糟的称呼,贯彻始终的就称呼他大号:郑芝龙。

1623年,郑芝龙十九岁,舅父黄程派遣他乘坐日本华侨李旦的商船,运送一批货物到日本。

李旦,是著名的海盗。福建泉州人,16世纪末本来在菲律宾经商,因与西班牙统治者不合,转至日本九州岛定居,成为当地华侨领袖。他在日本海盗集团的帮助下,筹组武装船队,于日本、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间与荷兰、英国所经营的船只从事国际贸易往来,也从事海盗掠夺行为。据说,德川家康之所以能够统一日本,就是受到李旦的资助。因在海上作风强悍,被西洋人称为“中国船长”。是当时一位非常厉害的角色。

郑芝龙到了日本以后,就寄身在李旦门下,“父事之”。初时担任翻译等工作,逐渐成为李旦的得力助手,深得李旦信任,“抚为义子”。并在李旦的介绍下,娶了一位华侨女子翁氏为妻。

第二年,也就是1624年,郑芝龙不在日本,妻子翁氏到海滨拾贝壳,突然感觉要生产了,来不及回家,就在海滨一块巨石下,生出一个男婴,这男婴就是郑成功。那块巨石后来被称为“儿诞石”,巨石至今还在,旁边立有一碑,上书“郑成功儿诞石”六个汉字。

郑成功出生的时候,郑芝龙不在身边,他到哪里去了?

被李旦推荐给荷兰人当翻译去了。

在哪儿当翻译呢?

在澎湖。

(4)

荷兰人二返澎湖

荷兰人第一次载着巨炮没有轰开中国的大门,韦麻郎所率领的二路援军仅仅在澎湖住了一百多天,又被沈有容连骗带恐吓的说走了,十几年以来,巴达维亚总部的人心里一直不服但因为兵力稀少,又在马来、越南、泰国、印度等地多处用兵,尚无暇顾及中国。后来他们在日本平户设立了商馆跟日本通商,愈加觉得跟中国通商的重要性。

1621年,巴达维亚总部获得了一条消息,说是西班牙人准备占领台湾,专门抗击荷兰人。

巴达维亚总部决定先下手为强,再次出兵澎湖。

1622年,在司令雷约兹的带领下,八艘荷兰巨舰,载着2000名士兵,从巴达维亚起锚,*气腾腾远奔中国澎湖而去,途中还有四艘船舰加入了进来,于1622年7月11日在澎湖登陆。当时,澎湖又是每年两次驻兵的间隔期,岛上仅有居民一百余人。

雷约兹上岛以后,就在澎湖驱赶1150名中国人开始修筑炮台和城堡,并派人到台湾本岛勘察选址,做长久居住的打算。

澎湖岛上仅有居民一百余人,这1150名中国人是哪儿来的呢?在这里有一个悲惨的插曲。

雷约兹从巴达维亚起锚赶往中国的途中,就有四艘荷舰加入进来,随后还有两艘,却在马尼拉沿岸截击了两艘中国商船,他们掠货掳人,并放火将两艘商船烧沉。在赶往澎湖的途中,又截击了第三艘中国商船,如法炮制,共计俘虏中国人800名。在到达澎湖附近,又截击了第四搜中国商船,依然是截货掳人烧船,又俘虏了200名中国人,加上澎湖岛上原有的150名中国人,共计1150名。

这些中国人在澎湖岛上被强迫为荷兰人修筑炮台和城堡,因怕逃跑,两人一组连起来,少水少食重苦力,共折磨死一大半,剩余571人。剩余的人则于工程完工以后,被送往巴达维亚,运输途中死亡473人,全部扔进海里。抵达巴达维亚以后,又有65人因为饮水中毒而死,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1150名中国人,仅有33人幸存。

这1150人中,有商人,有旅客,有船员,也有水手,他们的母亲,妻子、儿女,只知道自己的亲人在外边谋生,他们怎么能知道,亲人们遭了荷兰人的毒手,早已经惨死他乡了。

这些凄惨的冤魂,又有谁来为他们鸣不平?

这些含恨的亡人,又有谁来替他们报仇雪恨?

马克思指出:

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他不愧是伟人,一眼就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灵魂深处。

(5)

中国再次逼退荷兰人

雷约兹在澎湖一边修筑城堡,一边想在沿海各处找一个地方登陆。对于雷约兹带队登陆福建和广东,官方态度非常明朗,一个字:“打!”所以,雷约兹在沿海并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受了很大的损失。

但对于雷约兹占领澎湖岛这一侵略行为,中国官方第一态度就是和谈。

福建巡抚多次派人告诉荷兰人:“你们搬走吧。”

荷兰人赖着不走,反而死气白咧的要求通商。

通商,拿今天的眼光来看,根本就不算一件什么大事,互通有无,还可以增加自己的赋税。但在明朝之初,太祖朱元璋只认为土地是大明帝国的支柱,商业往来,都属于富裕的流民,难于管理,所以政策是重农抑商。对于海外,一怕退居沿海岛屿上的对手方国珍等残部回大陆捣乱,也怕元朝余孽反攻倒算,还有日本的倭寇,沿海的海盗等,都是不易消灭的势力,干脆来个完全锁国,不许片板下海的海禁政策。虽然后来明成祖朱棣曾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但海禁政策依然不松。

1623年2月11日,雷约兹亲自上岸,找到福建巡抚谈判,中国要求荷兰人必须从澎湖撤走,如果荷兰人撤走了,福建方面将允许与其通商。谈判中无人提及那一千多中国冤魂。

雷约兹无耻而狡猾的说:“我没有从澎湖撤走的权利,这要看巴达维亚总部的意思。”

次日,福建巡抚就派人赴巴达维亚,与荷兰总督交涉,以福建沿海通商为条件,要求荷兰人从澎湖撤走。交涉回来的结果如下:

一、荷兰要求中国沿海口岸全部开放通商;

二、割让澎湖岛;

三、禁止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通商。

四、已集结大舰赶赴澎湖,如不同意上述条件,必动干戈。

在交涉过程中,新任福建巡抚南居益到任。南居益知道和平解决澎湖问题已没有希望,于当年奏请朝廷,必须武力收复澎湖,得到朝廷准许。

1624年初,巡抚南居益为了便于掌握战况,将衙门从漳州迁往厦门。(赞一个)

2月8日,第一批明军进攻澎湖,夺回镇海港。

3月9日,第二批明军进攻澎湖,

6月22日,第三批明军进攻澎湖

7月29日,三批共一万多名明军士兵誓师发动总攻,分三路围攻荷兰炮台与城堡。

荷兰人眼看不支,难以久守。

就在这个时候,李旦带着郑芝龙从日本赶了过来。

在李丹和郑芝龙的斡旋下,双方达成了私下协议,荷兰人撤离澎湖,福建官方准许其驻扎台湾。司令官于1624年9月10日,率领十三艘船舰,退往台湾。

通晓闽南语、南京官话、日文、荷兰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的语言天才郑芝龙,在这个过程中,全程担任翻译。

为什么李旦与郑芝龙能参与到中国官方的工作中呢?原来是福建巡抚南居益在开战之初,既迫使李旦在福建的合作伙伴许心素,单人赴日本,专门邀请李旦作为中间人担保,促使荷兰人从澎湖拆城撤走,退往台湾。

福建巡抚南居益,为了尽快收复澎湖,完成自己在皇帝面前的承诺以显示干练,竟然做了软硬两手准备。而且在战斗中明明胜券在握,却忽然退兵,默许了荷兰人以澎湖换台湾的勾当,在这过程当中态度的明显变化,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交易。这种为一己之私而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官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会不会还有?只有天知道。

(6)

郑芝龙发迹

郑芝龙的发迹,除却自己的聪明伶俐以外,也离不开两个人的扶持,一个是李旦,一个叫颜思齐。

李旦,前文有介绍。颜思齐是谁呢?

颜思齐,漳州海澄人。1603年颜思齐14岁,因遭人欺凌,怒而*之,逃往日本做了海盗,不久大富。因为其广结豪杰,声名遐迩,成为在日华侨的领袖,身边聚集了一批留寓日本、从事海上冒险的闽南志士二十八人,并结拜为异性兄弟,颜思齐被众人推为盟主。

郑芝龙就是其中一员。

这些人因为不满德川家康的统治,密谋造反,不幸事泄,遭到当局追捕,分乘十三艘船逃往台湾。思齐见岛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辟,决意在此开疆拓土,干一番事业。台湾原住民以为是外敌侵犯,聚族攻击。颜思齐加以安抚,双方商定疆界,互不侵扰。与此同时,派人率船队赴漳州、泉州老家招募移民来台湾开垦荒地,前后共计招来三千余众,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颜思齐依然不忘旧业,经常在海上抢劫过往船只,成为东南亚一带有名的海盗。

颜思齐在日本密谋造反的时候,郑芝龙受李旦指派,正在越南经商,因而没有参与他们的事情。

荷兰人从澎湖撤到台湾,李旦还给颜思齐写信,请他照顾、款待荷兰的朋友。当荷兰人在台湾立住脚以后,郑芝龙即加入颜思齐的团队,一边组织开垦荒地,一边出海抢劫,在荷兰人的帮助下,也对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商船动手。

郑成功整整一岁的时候,也就是1625年8月,李旦在日本平户突然病逝,这个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船长”的厉害角色,平生积攒了富可敌国的家产,在海外的,大半落进了“义子”郑芝龙的腰包。而在福建的所有资财,全被他的生前好友许心素所鲸吞。

这一年对郑芝龙来说也是吉星高照的一年,该是他发迹的时候。刚刚获得了李旦无以计数的家产,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复下来,同年10月23日,结拜的大哥颜思齐又病逝于台湾,这一帮子海盗突然就群龙无首了,他们吵吵了两个多月,于年底,众人一致推举郑芝龙为盟主,希望他带领大家,继续植根台湾垦荒和海盗事业。

郑芝龙自立门户了。

他毕竟自小参与海盗事业,跟着李旦走南漂北,见多识广,不是一个只会抢劫的莽夫,他对其中的各种利弊看得清清楚楚。他将现有人马分成若干部分,增设参谋、总监军、督运监守、左右谋士等官职,各司其职。还将部下分为十八先锋,在台湾开始分地封官,树旗招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最有别于其他海盗的管理条款,就是他严格规定的“四禁一给”政策,即:禁止奸淫,禁止*人,禁攻城堡,禁害败将,给贫困的平民以钱米,凡所到地方,但令报水而已(报水,是指勒令富户缴钱)。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使郑芝龙名声大振,归附者如流水般滔滔不绝,势力迅速壮大。建立了初具规模的郑氏地方统治政权。

郑芝龙接手的时候,只有十几条大船,用了不到一年时间,1626年船数已增至120艘;到1627年,船数增至700余艘;到1628年,郑芝龙已经拥有大小船只1000余艘,包括许多外番巨舰,徒众已达到三万余人,成为环中国海首屈一指的武装力量。

(7)

热兰遮城与赤嵌楼

荷兰人占领澎湖的时候,舰队司令是雷约兹,后来在明朝的各种压力下雷约兹强力提出辞职,巴达维亚总部只得再派宋克接替了雷约兹,宋克在李丹和郑芝龙的斡旋下撤离了澎湖进入台湾,他就是荷兰人在台湾的第一届*。为了方便叙述,必须给这个*封个官职。

有史料把宋克称作台湾第一任总督,这是不对的。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的负责人称作总督,宋克到台湾,充其量是公司一个大区总经理,不应该称总督,按我们现在的习惯,应该称它为“宋总”。但这个称呼听起来商业味道过浓而行政色彩太淡,又考虑到这个公司本来就秉承了国家意志,代国家对别的地区行使殖民统治,有充足的行政权力,所以还是称为行政长官比较合适。

1624年9月,荷兰人撤离澎湖进入台湾,宋克,就是历史上荷兰人殖民台湾的第一任行政长官。

荷兰人在台湾一个名叫大员(今天台南市安平区)的狭长小岛上驻扎了下来,随即在北线尾岛开设商馆,并大兴土木,经过四年时间,在大员修建了一座城堡,此后,这里就是荷兰殖民台湾的统治中枢。这座城堡是个荷兰名字,翻译成汉文,就叫热兰遮城。

1625年,荷兰人以十五捆棉花和花布为代价,从原住民平埔族新港社购买了一块地方,建立市镇,取名普罗汶蒂亚,并强令住在北线尾岛的中国人全部迁到那里去,后来为了抵御原住民和汉人的反抗,又全部改建成石头城,因为在赤嵌地区,汉民都叫他“番仔楼”、“红毛楼”,习惯上把它叫做“赤嵌楼”。这两处地方都是荷兰人殖民台湾的标志性建筑。

荷兰人到达台湾以后,首先与日本发生了严重冲突。甚至发生了日本人绑架行政长官的事件。这件事情,惊动了双方最高当权者,中间的曲折过程,出奇的搞笑,估计小说家也不敢那样写,但最终还是解决了。在这里不单独叙述。

除此之外,荷兰人还面临以下困境:

一、中国沿海海盗猖獗,使得他们对中国的贸易难以展开,

二、西班牙人于1626年占领了台湾北部基隆地区,长达十六年时间,与他们成为鼎足之势。

三、台湾原住民与汉民的强力抵抗。

针对这些困难,荷兰人从1624年踏上台湾开始,到1646年郑芝龙投降清朝,荷兰人用了22年时间,才将前两项麻烦基本解决清楚,彻底占据了台湾,这也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全岛沦陷。而在荷兰人占据台湾期间,台湾汉人和少数民族的反抗,此起彼伏,从来就没有停过。这些不屈的反抗故事,以后有专门的介绍。

(8)

郑芝龙归顺明朝

1627年,郑成功这一年三岁。

明朝官方从海上退回陆地,但环中国海并不是权力真空,欧洲各国商船兵舰横行,环海各国海盗风起云涌,那是一个强者为王,大炮射程之内可以恣意作为的时代。但在这诸多武装力量中,郑芝龙这一支,是最为强悍的武装力量。

郑芝龙的不断壮大,引起明朝廷的恐慌,多次进剿都无功而返,不得已而用招抚一策。1627年,泉州知府招抚郑芝龙,郑芝龙率众到了泉州,与知府见面以后,却发现知府有解散他武装的企图,于是马上撤离泉州,重新回到台湾。

在台湾的经营中,他延续颜思齐“开荒种植”的政策,大量从大陆招收灾民、无业游民,以及被各种势力压榨而*的农民,到台湾开荒种地,“每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全部自掏腰包,在郑芝龙的经营下,台湾历史上第一次掀起了移民高潮。

但这样的经营,在岛上,与荷兰人有地盘之争,在海上,双方船只不断发生摩擦,日积月累,郑芝龙与台湾荷兰殖民者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曾爆发过一次大战,但荷兰统治者败在了郑芝龙手下。

1628年崇祯皇帝继位,有朝臣奏道:“海盗郑芝龙,生长于泉,聚徒数万,劫富施贫,民不畏官而畏盗。”崇祯皇帝闻奏,联想到内陆暴民蜂起,北部后金势力盘踞山海关外虎视眈眈,国家正是用人之际,遂有了招安郑芝龙的旨意。郑芝龙也正想投降明朝中央政府,光明正大的做一回官,以光宗耀祖。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崇祯帝亲封“五虎游击将军”。仍率原部,离开他多年经营的海上贸易根据地台湾,坐镇闽海。

郑芝龙投降明朝以后,做了游击将军,于是弃台湾于不顾,开始在大陆置办家产。他的部下就有很多人想不通,觉得做了官军还不如做海盗自由,况且郑芝龙一个人得了将军的封号,别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便起了反叛之心。郑芝龙还沉浸在做官的喜悦之中回不过神来,忽略了部下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忽然就有部下反叛,而且拉走了200余艘战船。这些反叛出去的部下分为三股,其中李魁齐、钟斌两股各自自立门户,刘香直接投靠了荷兰人。

不知道是谁说过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而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直接说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根本上,朋友的反目,团体之间的分分合合,除了利益的纠缠以外还会有什么原因呢?

郑芝龙归顺朝廷之初曾经表示,将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为己任,现在自己的部下成了海盗,还出去做了“夷寇”的帮凶,纯粹是对他声名和忠心的践踏,不由得大怒,分别于1630年和1631年,剿平了李魁齐和钟斌两股,并在两年后,当荷兰人因为郑芝龙的压力而与刘香分手以后,他又将刘香剿灭,此役,共斩头622颗,生擒147人。

当时福建巡抚给朝廷的奏折中有这样一段话:“主将郑芝龙英风贯耳,豪气凌云,身为大将而身先士卒,冒矢石于波涛,手持兵刃与部将奋力齐击,投元凶于烈焰之中,攻当首论。”将自己的拜把子兄弟亲手投入烈焰之中烧死,这也是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关于江湖兄弟之间最让人心痛的结局之一。

可以想见兄弟相残时的惨烈。

(9)

郑芝龙的壮大

1631年,郑成功七岁。

郑芝龙得了李旦大部分家财,又做了好多年的海盗,投降明朝以后,他不想再漂泊了,要过上正常的安静的生活,于是在晋江安海镇建置豪华府邸,历时3年又2个月告峻,成为郑芝龙拥兵自守的军事据点和海上贸易基地。并于1931年,把一直生活在日本的妻子翁氏和长子郑成功接回中国,安置在新建的豪华府邸。

1633年。郑芝龙与台湾的荷兰人又爆发了冲突,这次不是与郑芝龙私人的矛盾,而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与郑芝龙所代表的明朝政府之间的矛盾。因为此前,在郑成功多次剿灭海盗的战斗中,荷兰人不计前嫌,主动给与郑成功极为积极地帮助,包括火炮和战舰,想以此换取郑成功对其贸易的支持,郑成功有”通商“的承诺。但时任福建巡抚的邹维链态度极其强硬,使得郑芝龙给荷兰人的空头支票无法兑现,荷兰人千方百计也没有拿到通商权,万般无奈,又从巴达维亚调兵,准备用武力彻底解决中国问题。

于是,中荷之间又爆发了一场有历史记载的海战,叫做金门海战。在这一战中,中方取得了极大的胜利,荷兰侵略者败得体无完肤。

金门海战,虽然是朝廷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这场战斗中所依靠的主要力量还是郑芝龙,从此以后,东南海权全部落在了郑芝龙一人手中。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此战役后,也深深认识到自己与郑芝龙武力之间的差距,巴达维亚方面放弃了武力解决中国问题的想法,荷兰在台湾的行政长官,也放弃了与刘香的合作,转而与郑芝龙合作起来。他们双方的合作关系,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以后。

郑芝龙对于环中国海海权的控制,使得无论哪个国家还是那个贸易团体,都必须依附到郑芝龙的保护之下,每年按时缴纳保护费若干,由郑芝龙在收到钱以后发给郑家令旗一面,否则,将难逃被劫的命运。郑芝龙因此而年收入在千万以上。通商范围扩大到:占城、吕宋、魍港、北港、大员、平户、长崎、孟买、万丹、旧港、巴达维亚、马六甲、柬埔寨、暹罗等东洋和南洋的绝大部分地方。

据估计,那个时候郑芝龙的军力,除了汉人,还包括日本人、朝鲜人、南岛语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高达二十万人以上。拥有的大、小船只战舰,超过三千艘。成为华东与华南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对郑芝龙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官员经商”。但那时候郑芝龙的势力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朝廷已无力约束。

但自从郑芝龙掌握海权以后,环中国海从此“海纷顿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郑芝龙也用自己的收入,交接朝中显贵,终使自己官至福建总兵之职,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也因为了郑芝龙的保护,环中国海海岸线上的人民,得以从纷乱的战争中有片刻喘息的机会。

(10)

郑成功

啰啰嗦嗦陈列了上述许多杂七杂八,都是为了给压轴的主角铺垫,然而往往到了主角登场的时候,故事也就到了尾声。

1631年,郑成功七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国了,就在他家的豪华府邸里读书。虽然郑芝龙不爱好读书,但对他儿子郑成功的读书却抓得非常紧。除了规定的四书五经以外,还要研习孙武兵法,也要练习武艺。所以,少年时候的郑成功,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中国儒家教育。

15岁中秀才,并考取“廪膳生”。廪膳生,在明清两代由公家给以膳食的学生。国家养着你读书,对于寒门学子来说,那是一种福利。对于郑成功来说,仅仅只是一种荣誉而已。

18岁,郑成功娶妻,次年生长子,取名郑经。

1644年,是一个闰年,属猴,注定这一年的中国纷乱无序。

1、清世祖顺治在盛京登基称帝。

2、大顺朝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称帝。

3、大西朝张献忠在成都登基称帝。

4、大明朝崇祯皇帝在北京以身殉国。

5、明朝皇室福王朱由崧,五月份在南京称帝,以明年为弘光元年。开启了南明历史。

虽然长江以北闹得乱七八糟,但长江以南还相对平静。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以后,封郑芝龙为南安伯。在明朝,公侯伯爵的封号是很尊贵的,都享受着超一品的待遇。从封号“南安伯”来看,是弘光帝偏安江南一隅的心理写照,也是他必须倚重郑芝龙武装力量的明显表示。

这一年,郑成功21岁。在南京国子监读书,投师钱谦益门下。

钱谦益是谁?是明万历朝的探花,官至礼部侍郎,后来是东林党的领袖。

钱谦益的学问不错,但这个人的人品有些问题。最著名的轶事是他六十多岁的时候还娶了十几岁的江南名妓柳如是。

在那个年代,士大夫涉身青楼,狎妓寻欢,会被视为风流倜傥,但要娶回家,而且还要大张旗鼓的娶回家,就会被视为违悖人伦,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据说结婚当天,钱谦益把排场搞得很大,引得围观的群众纷纷向他们的婚船上抛掷石子。

又据说钱谦益有一天对柳如是说:“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如是俏皮地回答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这些不知是真是假的闺房私话竟然成为公众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其中蕴含的讥讽、嘲笑和艳羡等复杂情绪,不言而喻。

但钱谦益最后剃发降清了。

可见,一个人如果有了并不高雅的格局,无论知识怎样渊博,最终还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人。

郑成功投到这种人的门下,能学到什么呢?

好在郑成功在南京学习期间,与东林党众人结为师友。他们所标榜的“大义灭亲”、“忠君爱国”、“*身成仁”的思想,正与他自小所受到的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合拍,因而在这一段学习过程中,加强了他忠君爱国的传统道德观念。

1645年,清军渡过长江,下江南来了。

五月,清军攻克南京,弘光皇帝朱由崧被害。

六月,郑芝龙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即皇帝位,改元隆武。

郑芝龙因为拥戴之功,从南安伯晋升为平夷候,加太师衔。因为隆武皇帝此时正需要依靠郑芝龙这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进而又晋封为平国公。不读书的郑芝龙,从学徒、义子、商人、翻译、海盗、五虎游击将军、福建总兵、南安伯、平夷候、平国公,一步步走向他人生的顶点。

郑成功的扬名天下,就从这儿开始。

八月,南京陷落以前赶回家备战的郑成功,被父亲郑芝龙引荐给隆武皇帝。

隆武皇帝见郑成功仪表堂堂,正气凛然,心理非常喜欢,拉着他的手诚恳的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皇帝以女儿给人做妻子,在封建时代是最高的荣誉,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朱姓赐给郑成功。自此,中外皆称“国姓爷”。

除此之外,隆武皇帝还给了郑成功以下权利:

1、掌宗人府。

2、掌禁军。

3、享受驸马的礼仪。

4、晋封忠孝伯,(与父亲郑芝龙的平夷候只差一级了)

5、赐尚方宝剑。

6、挂招讨大将军印。

7、将兵出镇仙霞关。

虽然不太明白这些封赏的轻重,但以现代的思想来感知这些官职、权力和荣誉,也能觉得郑成功已经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大员了。

在历史上,不管那一朝那一代,凡是在朝庭艰难时候所依重的人,全部是封赏越高,结局越惨,无一遗漏。远有大汉开国大将韩信,近有当朝辽东大帅袁崇焕,都是这样的结局。

那么,郑成功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诸位不要着急,吸一支烟,饮几口清茶,再推开窗户,极目远望几分钟,让疲惫的视神经缓缓劲儿以后,再来慢慢看。

主角刚刚出来,故事还很长很长。

(11)

烈屿会盟

烈屿,是位于福建金门和厦门之间的一座小岛。周围怪石林立,朝向海面有一条巷道,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然隘口,用一船封闭航道,此岛易守难攻。郑芝龙曾屯兵此岛,北上抗清以后,烈屿岛闲置在那里。

1646年,曾经是大明王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前一年在松锦战役中败给多尔衮,被俘。据说是被孝庄太后的柔情所动,剃发,投了清朝。被封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因为是福建人,便被多尔滚派回到南方,专门招降这些抗清义士们,郑芝龙当然是招降名单里的第一位。

清朝许诺给郑芝龙的职位是,封王位,兼理浙、闽、粤三省总督。郑芝龙因为王位而心动,决然剃发。郑成功曾苦苦劝谏父亲不要降清,甚至因之而跪哭良久,竟被其父郑芝龙斥为“不识时务”。好一个识时务的郑芝龙,好一个海盗出身的平国公,在利益面前,完全显示出一个商人的唯利是图,一个海盗的贪婪本性,毫不顾及民族大义,不顾及人臣之本,撇下了自己刚刚拥立的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投降了清朝,让开大路,使清军长驱直入福建,致使隆武帝被俘。

在福州,隆武帝坚拒投降,因绝食而殉国。(气节令人感佩)

郑成功在其叔父郑鸿逵的掩护下,与其父分手,带一旅人马,悄然退到烈屿岛,竖起抗清大旗。其父郑芝龙多次派人劝其放弃抵抗,辨明形势,向清朝投降,郑成功回复道:“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者。”决心抵抗到底。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岛会盟,明朝的故臣旧将齐聚烈屿岛。会盟现场供明太祖朱元璋牌位,众人祭奠,并盟誓恢复大明天下。郑成功在誓言中号召“天下英杰,共申大义。”打出了“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的旗号,一时间郑成功成为了抗清力量的领头羊。刚刚在广东肇庆称帝的永明王朱由榔,封郑成功为延平王,并奉诏令,改厦门为思明。

从1647年到1657年这十一年间,郑成功共与清军作战数十次,而且屡屡击败清军,成为东南沿海主要抗清力量。在这一段时间里,清朝主动找郑成功和谈六次,均以失败而告终。

1658年,永历帝朱由榔诏令郑成功北伐,郑成功帅兵17万,战船2000余艘,进抵南京城下,大江南北闻风而归附者有三洲二十四县,在这大好形势下,郑成功自谓清军必降,误中了清朝江南总兵的缓兵之计,卸甲欢宴,以饮酒捕鱼为乐,终于大败,又退至厦门。

(12)

抗清战争中,郑成功与台湾的关系

郑成功在沿海抗清的十几年中,其军费全赖于当年郑芝龙所建立的海上贸易航道。在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过程中,台湾荷兰人也帮了不少忙。他们一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

随着郑成功南京包围战役的失败而退回厦门,在台湾垦殖的汉人,纷纷传言,国姓爷要进兵台湾,收复故土了。这种传言,台湾的荷兰殖民者也有所耳闻,他们是相信的,因为岛上汉民对荷兰人管理的多次武力抗拒,他们本来就怀疑是因为郑成功私下的教唆和鼓动,所以,当郑成功屯兵金厦的时候,他们就认定这是郑成功进兵台湾的讯号,一边向上边报告,一边在台湾本岛加强防备。

这个时候,台湾的行政长官已经换成了揆一。他因为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后一任台湾行政长官而驰名于台湾历史。

巴达维亚总部在获得“郑成功将要进兵台湾”的消息以后,做出了两条针对措施:一是在公海上捕获郑成功的商船,二是禁止郑成功的商船进入马六甲海峡等地。以阻断郑成功的军费来源,打消郑成功进兵台湾的企图。

郑成功针锋相对,下令封锁台湾,禁止一切商船与台湾荷兰人贸易,如有违抗者,立即用炮轰沉或者予以没收,打得荷兰人根本露不了头。这样的封锁持续了两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承受不了这样的商业损失,巴达维亚总部决定向郑成功求和。

1657年7月6日,揆一派遣代表携带书信,和送给郑成功、郑泰以及郑鸿逵的礼物,赶到厦门谈判,要求解禁通商。在这一次谈判过程中,何斌担任翻译。

何斌,与郑成功同乡,早年漂泊海上,也是半商半盗,后来随颜思齐入驻台湾,是郑芝龙曾经的部下,后来在台湾定居下来。因为他熟悉岛上情况,又通晓台湾岛上各民族语言,被荷兰人聘请为翻译。

这次谈判进行得十分顺利。荷兰人愿意接受郑成功的条件,每年纳税5000两,箭柸(?)十万支,硫磺一千担。郑成功宣布解禁。

历史,有时候就是被一个又一个细节串联起来的。在这次谈判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因为翻译何斌与郑家这些人都是老熟人,所以郑成功的财务大臣郑泰,就偷偷委托何斌,在台湾替郑成功收取商船出港关税,以充实军饷。何斌也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回到台湾以后立马着手,这一收就是一年多时间,荷兰人全然不知道。后来被人告发,荷兰人逮捕何斌,追索“非法收入”,再予以罚款后,将何斌释放。因为这一变故,何斌*了,他怀恨在心,下决心向荷兰人报仇。他报仇的方法,就是偷偷测绘了一条适宜于行船的水道,并画了地图,准备献给郑成功。

1660年,荷兰人派使者到厦门给郑成功纳税,仍然派遣何斌为翻译。何斌见到郑成功以后,献上了台湾港道、荷军兵力分布以及炮台设置的珍贵地图,并对郑成功说:“台湾物产丰富,有父辈经营的基础,赋税优厚,全落人外人之手,台湾人望国姓爷如盼雨露,欲图大事,必先取台湾以为根本之地。”

郑成功下座来,抚着何斌的背部说:“自北伐不成而退到海边以来,茫然无序,何先生突然指出这一条明路,令人眼前豁然一亮,你真是老天派来帮助我的贵人呀。”

送走纳税的代表以后,郑成功开始筹备征台事宜。

不久,何斌从台湾叛逃到厦门,荷兰人一片惊慌,行政长官揆一,一面做好热兰遮城和赤嵌城的城墙加固,以免储存弹药、集中粮食,还把各处汉人的头领们全部抓起来关进热兰遮城,以防止他们与郑成功沟通,又从巴达维亚调兵备战。

1661年正月,顺治帝福临驾崩,其子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清朝忙于丧事,无暇顾及东南沿海,再者巴达维亚总部没有得到台湾受攻击的讯息,又将援军调了回去,正是攻台的大好时机。

二月,郑成功留下长子郑经守厦门,自己带领三万士兵,乘500余艘舰船,从金门出发,分两批,浩浩荡荡*向台湾。

(13)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从1661年3月23日出发,到12月23日郑成功在赤嵌楼举行受降典礼,这一场战争正正打了十个月时间。

如果要描写这一场战争的过程,那也是颇费笔墨的事情,现在的无论电视剧,电影,还是各种资料,以及牵扯到这一场战争中的人,在他们的自传里、以及后人给他们的传记里,都从不同角度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描述。但也不能一点儿不提,所以,就如本文介绍这段六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一样,对这场战争的的过程只做简单的罗列。

郑成功率队从金门出发以后,经过一天一夜的航行,于次日到达澎湖,稍作休息,便于“风暴未息,风雨阴雾”之夜起航,于天亮以前,到达何斌所提供的水道外的停泊处。这一登陆点,恰恰避开了荷兰人的火炮,岸上人们知道国姓爷的船队来了,一时间涌来了成千上万的汉民和少数民族群众,他们自发的用手推车、牛车、扁担等工具帮助郑成功的大军运输武器、头盔、铁甲等军用物资上岸。而站在热兰遮城和赤嵌城上的荷兰军队,只能远远地眼巴巴的望着,是一群心中充满无限忧郁的观众。

行政长官揆一,派出200名士兵想来阻止郑成功登陆,其结果可想而知,除五十多人逃回赤嵌城以外,其余全部被歼。“是夜,舟齐到,泊禾寮港,登岸,扎营近街。”

从此日开始,郑成功攻台大军,一城一地,一村一巷的与荷兰殖民者战斗,直到收复台湾全岛。

1661年12月23日,揆一递交投降书,这是17世纪中国唯一接受的西方殖民者的投降书。

12月24日,郑成功与揆一双方交换战俘,台湾本岛荷兰人在热兰遮城集中。

12月29日,荷兰连同伤病员一起共900人全副武装,退出热兰遮城,分乘八艘船只,离开台湾,驶向巴达维亚。

台湾,终于回到了我们手中。

(14)

结尾

用“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视觉来看待人类竞争的结果,是不对的!

当满清王朝入主中原,郑芝龙的降清,为人们所唾弃,而郑成功的奋力抗清,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后人们纷纷喝彩,称呼他为民族英雄。这是人性中“忠诚”的魅力。

当郑成功困守台湾岛,孤悬海外的时候,又遭后人诟病,这是人类期望团结的本性使然。

成也罢,败也罢,只要你焕发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本真,你就是英雄。

因为人类,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