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埭之外有塘埭——记乐清西乡的海塘沿革

塘埭之外有塘埭——记乐清西乡的海塘沿革

首页冒险解谜大瓦砾小船更新时间:2024-05-09

“埭”字在东南沿海一带颇为常见,如汕头的上埭村、晋江的陈埭镇、惠安的埭透村、台州的东埭村、嘉兴的林埭镇等,在乐清也有很多称“埭”的地方,如前湖埭、后湖埭、项浦埭等,这些地名几乎都是因“埭”而得名。埭,《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为“坝”的方言称呼,多土筑,也有石筑或土石混合筑,有些埭会留有呈抛物线状的缓坡,以便小船从经埭阻隔的水域一端进入另一端。埭与塘互为依存,加以陡门,御潮排涝,构成海河水利防控工程体系,明隆庆《乐清县志》云:“河竭则干,海入则卤。故塘以捍海,埭以固河,而陡门以消息之,有相之道也。”

瓯江边老埭塘遗址。张良好 摄

古海塘的发端

千百年来,北白象一带的塘、埭随着前沿海涂的拓展、海岸线的外移而不断变化。乐清建县之初的东晋时期,虽然沿海一带的海退基本结束,但柳白平原的大部分地方仍为泥涂,涨潮时被海水覆盖。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夏,任永嘉郡太守第二年的谢灵运,驾舟到盘屿、白石等地行田(巡视农田),了解民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白石岩下径行田》等诗。盘屿,即明代开始改称磐石的地方,位于北白象西南首,原是海中的一个岛屿,后海退成陆。白石,位于北白象东北方向,在1亿多年前因地壳运动基本形成。从盘屿到白石,必经北白象。当谢灵运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一脚深一脚浅地登上人迹罕至的盘屿山顶时,放眼望去一派“莫辨洪波极”的景象。可见当时盘屿一带虽已脱海入陆,但仍处江面远比今天广阔的海口(瓯江口),潮汐滚滚直上山脚边的滩涂,山麓上屈指可数的耕地夹杂在浅泽湿地之间。浅泽里栽种的菱荷成熟在收,采菱女传来的“采菱歌”依稀可闻。视察盘屿后,谢灵运朝东北方向继续前行,途经北白象,“遨游碧沙渚”,一路上是洲渚迎立,碧水相伴。谢公所见的洲渚,大概有茗屿山、瑞里山、白象山(樟湾山)、小港山、大港山、孤屿,以及今天已夷为平地的石船山和众多无名的小沙洲等。茗屿山西北方向的赵岙,古称兆岙,“兆”系众多之意,说明当时该地有多个海湾山岙,至宋代赵姓人迁居此地,方更名赵岙。“兆岙”也许也曾入了谢公的眼帘。谢灵运驾舟往白石的路线,最大的可能是从重石山东首启航,经茗山东首、凰岙(今凤凰村)东首,再过白湖(今白石合湖村一带)入白石山,航程11公里左右,是盘屿到白石最近的距离。此路线,沿途四房山、瑞里山、樟湾山,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再往北是南岙、车岙、涂岙、凰岙、坭岙、大岙等地,这些地方基本处在距今3000多年前海岸线的位置,至谢灵运行田时,业已脱海成陆。至此,基本可以推定晋代至南北朝时期,沿上述路线已有零星且简陋的塘堤存在,只是没有完全相连成线。另外,高岙山、白鹭屿及沿象浦(今永乐河)的炉岙、印屿、项岙、东岙(今乐东)一线,也应该有零星的泥塘存在。

这些泥塘到唐代前期,除了零星的修修补补,基本上变化不大。唐开元间(713~741),任乐成(亦作乐城,今乐清市)县尉不久的张子容,从县城往郡城,因“西行碍浅石”,而“北转入溪桥”,沿山路西行,过白湖,再渡江。事后他写了《自乐城赴永嘉,枉路泛白湖,寄松阳李少府》,从诗中可以得知当时合湖区域仍是“湖光风动摇”的湖泊,且面积不小;其次称“泛白湖”为“枉路”,说明沿盖竹山、界埭山(今界岱山)、湖潢山(今湖横山)、马山、高岙山应该有塘堤小路可通,但绝非官道。开元二十年(732)岁暮,诗人孟浩然(689~740)来乐清拜访张子容,张子容到上浦馆(又作象浦馆)迎接,久别相逢的两位老乡嘘寒问暖后,仍旧经象浦古道(今乐东村到白石大岙村),渡白湖到县城。

五六十年后,唐贞元间(785~805)任温州刺史的路应,大兴水利,“筑堤岳城(应作乐成或乐城,今乐清)、横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路应命乐清民众加固修筑原有零星的泥塘,使塘堤相连,从此柳白平原有了第一条较完整的古海塘,北白象境内自万南、南岙、旺林、高岙、白鹭屿至琯头约八九公里,塘外浅海滩涂盛产海鲜;塘内湿地湖泊面积逐渐缩小,阡陌桑田,可耕可种。至唐文宗开成间(836~840),任温州刺史的张又新效仿谢灵运行田之举到白石一带视察,所见“白石岩前湖水春”,与谢灵运时的“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相比,水域大幅缩减,水面也不再波澜壮阔。五代以后,尤其是北宋中后期,第一条古海塘之外(南侧)的潟湖和沼泽地逐渐得到开发,以山边小平地为主要集聚区,形成零星聚落。如五代石晋天福初(936~938),刘履康从福建迁居白象山南首的石船。天福六年(941),僧无所在馆头(今琯头)创建慈云院。北宋天圣九年(1031),地人陈氏舍宅创建白塔院,庆历七年(1047),白塔院附近建起白塔大桥。宋神宗(1067~1085在位)初期,曾任江浙宣谕使的孙如昊从富春徙居大港。

三山水闸及标准海塘。张良好 摄

围垦持续进行

南宋绍兴二年(1132),乐清县令刘默发动西乡民众,在路应修筑的泥塘基础上,“增加高广”,甃砌石块,成为官道,史称“刘公塘”;同时,浚深河道、沟通沿塘水系,形成运河(今称古运河)。从此,塘上车行马驰,络绎不绝;河内舟楫往来如织。南宋状元王十朋(1112~1171)曾言:“馆头(今琯头)驿道,实为来往之冲。积水潦以伤隄,致官私之病涉。欲捄泥涂之辱,輙兴畚锸之工。……将使泞不陷车,遂无六十里之患;庶几岸弗为谷,何止三千年之长。”(见《馆头甃官路疏》)。此时的刘公塘以水陆交通为主,基本结束御海潮、防卤水的历史使命。

南宋以降,围垦持续进行,沼泽湿地大幅减少而平原面积日益扩大,至元末明初,第二条古海塘呼之欲出。明永乐《乐清县志》载:“黄华塘、智广塘(道光《乐清县志》作知广塘)、陈家塘、朱家塘、白鹤塘、法空塘、普觉塘、八都塘、十一都塘、盘屿塘、重石塘。已上一十一塘共一带。去县西四十里,在长安(按:原文误为永康)、茗屿二乡。自黄花山(道光《乐清县志》作黄华山)至重石(道光《乐清县志》作重石山)四千一百六十五丈。”“支湾塘、田江塘。已上二塘共一带。去县西五十里,在茗屿乡。自重石山至馆头一千二百一十七丈。”“馆头塘、驿前塘、象浦塘。已上三塘共一带。去县西五十里,在茗屿乡。起自馆头至白鹭屿一千三百二十五丈。”柳白平原沿海黄华山至白鹭屿一带共16塘,被重石山、运河分割成3大段,这些海塘距现在的标准海塘大多不足1公里,最近的仅相距数十米。海塘附近建有黄花东大埭、黄花西大埭、曹田埭、项浦埭、东西浃埭、池岙埭、洋田埭、卢屿埭、新河埭、猫儿埭、沧下埭、营田埭、瓦砾埭、侯家埭、东浦埭、西浦埭、磐石埭、伍保埭、重石埭、馆头埭、箫埭、白鹭屿埭、黄香埭等23条埭,这些埭短则五六丈,长则三十余丈,分布在海塘外侧或入海河口,以备船只出入。塘埭之间又设黄花、白鹤、法空、盘石、支湾、馆头等6座陡门,用以排水防涝。这些规模宏大的捍海建筑,倾注了无数先辈的心血,他们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甚至躯体,筑起一道保卫农田、守护家园的防线。明隆庆《乐清县志》载:“今则西乡之水,深倍于前,而陡门塘埭以时修筑,故西乡之岁常稔。”由于埭塘常年有修固,乐清西乡农业兴旺,五谷丰登。

包括北白象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自古以来饱受台风、洪涝之灾,古老的塘埭面对大海总是处在艰难博弈之中,紧挨北白象东南部的七里大埭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清乾隆间(1736~1795),贡生郑光夔等倡捐筑七里大埭。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发大水,毁坏七里大埭,永嘉永场(今属龙湾区)梁凤翥有田七百余亩在七里等处,倾其私资,力筑大埭,由是家道中落。咸丰三年(1853)六月,连下大雨10多天,七里大埭再度被洪水冲毁,海水倒灌柳白平原,海蜇随潮漂至白石溪滩。三重闾(今北白象三重炉)赵振川慷慨解囊,斥资五百金,筑备埭于干河(今白慎河七里段),以*水势。是年仲冬,万家垟(今北白象万南)倪醇士和吕岙(今柳市南吕岙)徐惇士、柳市(今柳市后街)吴荆山、蟾河堡(今柳市蟾东)施兰友、黄华(今柳市黄华堡)郑夔甫等5人捐献巨资,并亲赴现场,协力修筑大埭,“将成,潮卒至,埭崩无撮土存。如是者三,沉二大船亦无效……将合龙而潮又至,徐公跨板于两端,愤而中立其上,厉声曰:‘我侪之力竭矣,天而不佑斯民,我宁与俱陷耳。’”(见《七贤碑记》),筑埭之巨艰及筑埭者百折不挠、舍生忘死之精神跃然纸上。苍天不负有心人,七里大埭在他们的努力下终于告成,又筑七间陡门桥(现改建为慎江大桥),以绝水患。赵振川、倪醇士等7人被后人誉为“治水七贤”,民国24年(1935)倪醇士曾孙倪悟真撰《七贤碑记》,金丝河叶正度书丹,碑刻今存七贤纪念馆。赵振川,字秉轩,生平乐善好施,多有义举,除出资筑七里备埭外,还曾与举人蔡保东等一起调停同治四年(1865)发生的蟾河堡与湖头两地巨案。光绪元年(1875),其姻晚生杨锦荣为之撰《秉轩公七十三岁荣寿叙》,由此推算赵振川生于嘉庆八年(1803)。倪醇士(1824~1855),名朝熙,榜名兆禧,字春台,号醇士,系增广生,授训导衔。家富,凡公益之事,均踊跃参与,除出资筑七里大埭外,曾组织乡民操办团练,向军队捐输军饷。擅诗,著有《梧石山房吟草》。卒于咸丰五年(1855)八月十一日,年仅三十二岁。

无独有偶,位于北白象莲池头村东南方向的万桥埭,也在咸丰三年被潮水冲毁。万桥埭,清道光《乐清县志》未见记载,始建时间应在道光中后期,后在其周边形成自然村,以埭名村,称“万丈埭”,属万仓村。万桥埭毁坏后,莲池头陈瑞熊、陈配锦等率众重筑,并设民渡一艘,又于同治间(1862~1874)创筑马道,方便民众渡船。陈配锦,字綗堂,廩膳生,为人有胆略。道光二十一年(1841)有海贼作乱,配锦与从兄陈瑞熊组织团练并联络邻村民团将其击退。热心教育事业,与弟配良出资修缮金鳌书院,捐良田50亩,资助书院为膏火。

对比明清两代《乐清县志》可知,黄华至白鹭屿一带,清代比明代仅新增七里大埭和万桥埭两处埭,合计埭25处;海塘没有增减。明代原有6座陡门,至清代毁坏4座,道光《乐清县志》载:“白鹤陡、法空陡、支湾陡、馆头陡,今俱圮。”黄华陡门保持不变,磐石陡门一分为二:岩头陡门,在磐石南门外;西山陡门,在磐石西门外。

标准海塘屹立

民国期间,琯头至黄华一带有零星围塘,面积均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组织群众,于冬闲或八月大潮前对低矮单薄的海塘进行砌石护坡,加固维修。1973年12月,在七里大埭南首200米开外的软泥地基上新建慎江水闸,1975年7月竣工。1981年冬,加固三山片海塘(磐石横河至北白象垟田),取块石驳塘坎,塘外下脚抛乱石以消海浪。1990年,乐清县委、县政府提出“一定要把海塘建设成为东海长城”的构想,并成立标准海塘建设指挥部。至1993年,琯头至黄华一带海塘,以山为界分为5段,即琯头海塘(乌牛陡闸~琯头山)、芝湾塘(马蹄山~金额头)、田湾塘(金额头~田湾闸)、新陡门塘(田湾角~磐石陡)和瓯江塘(磐石山~黄华山外),合计20.55公里,其中琯头海塘及部分瓯江塘属北白象。1994年8月21日17号强台风过境,时值农历七月十五天文大潮,瓯江口潮位达7.4米,风浪爬高达11米,多处海塘损毁,海水倒灌,北白象境内的万仓、垟田等沿海村庄被毁民房195间。2000年,北白象境内三山片和琯头村同时开始修建标准海塘,防洪标准由原来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2001年9月竣工。2015年10月,在北白象仓下大河下游入瓯江处新建中型排涝挡潮水闸——三山水闸,2018年8月完工,担负起柳白平原三山片约19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

古老的塘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的被标准海塘所覆盖,有的改作他用或圮为遗址。如今,琯头至黄华一带的海塘全部为标准海塘,其间有较大陡门4处:磐石水闸、三山水闸、慎江水闸、黄华水闸,较大船闸1处:琯头船闸。2020年8月4日凌晨3时30分前后,“黑格比”强台风在乐清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风速38米/秒,大于1994年17号台风的最大风速37米/秒,但琯头至黄华沿海一带的海塘完好无损,固若金汤,海溢自然也没有机会像从前那样想来就来。

“黑格比”台风登陆前两天,我带了相机,从七里港里隆码头附近的踏步登上海塘,塘背平整畅通,视野开阔,我边走边拍,尽情地将蓝天白云、大海长堤以及微微起伏在江面上的巨轮融合在取景框中。一直走到位于垟田的中储粮库附近,塘堤分为两截,中间留了个通道,塘背离地大概两米多高,边上没有踏步,掉头返回又太远,我未加思索,便纵身跳了下来,只觉得脚底一震,隐隐作痛。几天后,痛楚加重,到骨科拍了片,才知道右脚脚后跟有微裂。以前常跳的高度,如今竟裂了骨头,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但也在常理之中,当年几岁,如今几岁,一如标准海塘之内的古海塘,从前在那里,如今在这里,相隔多则十来公里,少则三四公里,如此想来,变化是永远不变的规律。

不断南下的塘埭,开阔了平原的格局,繁华了人间的烟火,却也缩减了虾蟹蛤螺的栖息地。或许未来,海塘仍将继续外移,但是否好事?也许只有大海知道!

主要参考文献:

1、明永乐《乐清县志》

2、明隆庆《乐清县志》

3、清道光《乐清县志》

4、清光绪《乐清县志》

5、《乐清县志》(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1版)

6、《乐清市水利志》(河海大学出版社)

7、《北白象镇志》(中华书局)

8、《磐石镇志》,磐石镇志编纂委员会2005年

9、《黄华镇志》(海风出版社)

10、许宗斌:《往来成古今》(大众文艺出版社)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