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望城湘江古镇群

诗话望城湘江古镇群

首页冒险解谜绝地危途更新时间:2024-08-02

诗话望城湘江古镇群

(原载《湖湘文化》2016年10月“望城湘江古镇群”专刊)

2016年的旧文,为助长沙望城区的全域旅游,重发此文。

乔口: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

乔口镇以乔江入湘江口而得名。乔江亦称乔口河,原名柳林江,在长沙市西北45公里湘江西岸,地处望城、湘阴两县交界处,为水路入长沙必经之地。明《一统志》云:“自益阳县界入湘江,即高口水也。”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达710平方公里。《明史·地理志》则云:“长沙县西北有乔江与资江合流处。”

唐大历(766—779)年间,无家可归的杜甫从蜀中远赴湖南,准备经潭州投奔旧日好友、任衡州刺史的韦之晋。于是,湖南、长沙、望城有幸迎来了这位千古诗圣。

杜甫自四川出三峡,泛舟江汉,先登临洞庭湖畔的天下名楼岳阳楼,写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著名诗句,然后行船入湘江,来到已属长沙北界的乔口。这里南距长沙六十里,杜甫写下了进入长沙的第一首诗《入乔口》:

漠漠旧京远,迟迟归路赊。

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

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

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

该诗纪行、写景、抒怀,情景交融,唱叹有致,起承转合,自然浑成。快感与悲歌交织,近长沙而怀贾谊,伤人亦自伤也。结尾一声嗟叹“凄恻近长沙”,杜甫是怀着凄凉哀伤的情感进入长沙的。但随着舟行湘江,目睹朝晖夕阴、山市睛岚,他又以素有的才情诗兴吟咏起潭州的民俗风情和自然界的无穷美景:“两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在诗人的笔下,盈盈一江春水,灿灿两岸春光,构成了令人陶醉的景致。舟过屈原在《九歌》中吟唱过的湘夫人祠,咏罢那里的汀树渚濒,杜甫又忍不住赞叹“湖南清绝地”!

从此,乔口名声远扬,引来无数诗人游访赋诗,仅“用杜工部韵”的诗就不下百首,但无一首能超过杜工部者。清乾隆进士唐仲冕的一首还算较好的,诗云:

湘北湖渚近,湖东云水赊。

铜官初度到,玉笥已披华。

村市孤灯直,岸边小树斜。

因怀旧风景,落雁向长沙。

诗中“玉笥”指乔口以北的玉笥山,相传屈原放逐沅湘时曾居此。杜甫的诗中则提到了“贾生”。屈原、贾谊、杜甫交织在一起,于是,古乔口镇有了纪念和祭祀屈、贾、杜三人的“三贤堂”。三贤堂即乔江书院的所在。明《一统志》云:“乔江书院在长沙县北九十里乔口镇,旧有三贤堂,祀屈原、贾谊、杜甫。元统(1333—1335)间,邑人黄澹设义学于此,诏赐今额。”

由于水陆交通便利,乔口镇自唐代起就成繁华集镇,镇内文人云集,歌舞升平,仅戏楼就有万寿宫、乾元宫、渐源寺等数座。渐源寺戏楼联云:

看这里替古人写照传神,莫道衣冠是假;

到此间愿诸君设身处地,要知善恶如斯。

乔口河原名柳林江,为什么又成了乔口河呢?原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三国周郎赤壁”之时,吴军驻扎在岳州,周瑜在前线指挥作战,而把心爱的夫人小乔安顿在柳林江口。历史上的周郎无论容貌风度,还是才华气质都令人倾倒,而小乔则仿佛笼在迷雾之中,她的名字就留下很多争议。杜牧诗云“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三国志》作“二桥”。

史载二桥乃东汉太尉桥玄之女,“乔”为“桥”之误也。可是后人还是选择了用“小乔”这样温婉的称谓来匹配这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周瑜精通音律,《三国志》中有“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之记载。也就是说,在欣赏音乐时,即使他喝了三大盅酒,醉意醺然,弹奏者只要有细微的差错,他都能敏锐地觉察到,并立即扭头去看那个出错的人。相传弹奏曲子的小乔为了博得周郎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正如唐人李端《听筝》诗所赞: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湘江古镇的百姓津津乐道于“周郎和小乔”故事,因给“乔口”之名带来一束遐想。

铜官: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杜甫从乔口继续前行。一天午后,突发大风,杜甫在船中忽然见到左岸房舍密集,烟雾缭绕,经船夫打听,此处叫“铜官渚”。杜甫连忙叫船夫系缆落帆,拄杖走向山野。当时正当春播季节,丘冈地上,这边一团团火,那边一洼洼水,农夫们正忙着水耕火溽。目睹此景,杜甫写下《铜官渚守风》。该诗为大历四年春杜甫过铜官渚遇风泊舟时所作,诗云: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

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此诗写湘岸春耕前景物,诗风亲切自如,后人建有守风亭,刻此诗于亭内。“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寥寥十字,给人们留下了千余年前潭州先民们勤劳耕作的场景。

铜官渚即湘江流经铜官镇之处。铜官镇在距长沙城北六十里湘江东岸。此处为“楚铸钱处”,楚国在这里设置管理铸铜的“铜官”,后以铜官作为地名。

在用杜韵的同题诗中,也以清唐仲冕的《铜官渚用杜韵》最为有名,诗云:

落漕浦溆出,捩舵浅深间。

风送黄陵庙,烟横紫气山。

病嫌船偶侧,欢怪酒常悭。

云母堪为饵,停桡欲一攀。

黄陵庙在湘阴县境湘江边,从铜官渚往北顺舟四十里即到。传说舜帝陟方,娥皇、女英二妃从征,在此溺水。诗中“云母”系铜官山的别称,传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服之可长生。

在历代咏铜官的诗中,以伤感诗为多,如“星沙看咫尺,寒雁有遗声”(明詹士懿),“低徊杜陵老,一系守风船”(清彭开勋),“西风萧瑟铜官渚,饱听潇湘夜雨声”(清贺熙龄)等等,惟有王夫之的《铜官》吟兴亢奋,清新可读:

湘近波千缬,湖馀势一青。

自然成气象,终古幻苍冥。

影转帆随曲,苍来雁落汀。

正余吟兴好,新发洞庭舲。

铜官自唐代起即以出产陶瓷著名,为釉下多彩发源地,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今铜官镇南约4公里有石渚湖,北岸为唐铜官窑遗址。唐代铜官窑产品远销中亚、西亚等地,是中国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有关铜官窑的文献记载极少,仅有唐代湘籍诗人李群玉在《石渚》诗中作了一些描述:

古岸陶为器,高林一尽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迥野煤乱飞,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诗话铜官不得不说铜官窑的“瓷诗”。“瓷诗”是铜官窑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独一无二的诗歌类别,《全唐诗》不收它,因而对铜官窑深有研究的文物专家萧湘先生说它是“唐诗的弃儿”。

发现窑址有题诗的陶瓷器,始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初步清理,在已经发现的62首完整的陶瓷器题诗中,见于《全唐诗》和《全唐诗续补遗》者共9首,见于其他传世文献者1首;另外可确定的先唐诗1首。其他大多数则基本属于流行在市井巷里的歌谣,唐代潭州的民俗风情全凸现在这些瓷诗里。这类诗歌,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其一,反映离别与相思的。如: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其二,反映边塞征战的。如:

一日三场战,曾无赏罚为。

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归。

其三,反映宗教思想的。如:

念念催年促,犹如少水鱼。

劝诸行过众,修学香无馀。

其四,反映商贾经营活动的。如:

人归千里去,心画一杯中。

莫虑前途远,开航逐便风。

其五,反映游子与游人的。如:

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

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

其六,很可能是反映歌楼妓馆的。如:

二八谁家女,临河洗旧妆。

水流红粉尽,风送绮罗香。

还有反映其他方面的。如:

春水春满池,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啼春声。

这60多首诗中,按已公布的统计数字,大约题诗瓷器总共有113件,其中同一首诗分别题于20件瓷器以上的有“日日思前路”、“一别行千里”、“只愁啼鸟别,恨送古人多,去后看明月,风光处处过”、“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等4首。“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一诗题于14件瓷器上,其余有21首诗分别题于2—9件瓷器上,一诗一件瓷器的有36首。一首诗题于多少件瓷器上,反映了这种瓷器生产量的批量,其生产量的多寡又是市场需求量的反映。市场需求是反映社会心理需求的,这些数据可能有助于认识这些瓷器题诗的特色,亦可以从陈设欣赏角度去看瓷器题诗的神韵。

上述瓷诗产生在中唐“安史之乱”后。其时南方以都会为中心的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仍在相对安定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城市市民阶层形成一种上升的社会势力,力量不断壮大,地位日益提高,掌握着都市的经济,带来了都市的繁荣,还不断孕育着新的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地处洞庭湖滨、湘江下游的铜官窑,以其十分方便的交通条件,将产品集散于江淮、江南等地的都会中心。

而瓷器上所题都市商贾、歌楼妓馆、游子旅人的诗歌,又根植于都市社会的土壤,成为中唐时期新兴的市民文学的一个品种。铜官窑瓷诗的多数不能登大雅之堂。其内容不歌颂皇室、不抒写文人学士们谈贫诉苦之情、不谈论国制朝章、也不热衷于佛理宣传。它在创作上以写实为宗,开宗明义,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毫无造作。在艺术风格上吸取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市民需要、商贾喜爱的新品种——瓷诗,开诗入瓷的先河。

唐代铜官窑遗址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铜官古镇则公布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靖港:沩水西来驶,湘流北汇清

靖港与铜官隔湘江而望,镇以港而名。靖港原名沩港,系沩水入湘口之一。昔为天然良港,曾为湘米、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为长沙县境第一繁荣集镇,有“小汉口”之称,今存百年老街和宁邑八元堂、杨泗庙塔、临水戏台等古迹。

明《一统志》云:“靖港在长沙县西北五十里,自宁乡县流至东北入湘”,“唐李靖讨萧铣驻兵于此”。当地百姓为纪念李靖,遂把“沩港”改为“靖港”。清同治《长沙县志》亦载“唐李靖驻兵于此,秋毫无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清代宁乡籍诗人彭开勋《靖港》一诗道出了靖港之名的来历。诗云:

李靖攻萧铣,当年此驻兵。

令严师惧将,人去港留名。

沩水西来驶,湘流北汇清。

客船云集处,残夜火犹明。

李靖(571—649),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少通书史,隋大业末为马邑郡丞。高祖定京师,本欲斩之,而以壮士将其释放,被召入秦王幕府。从讨王世充,以功授开府。武德四年(621)授行军总管,委以军政,讨萧铣,领军镇守长沙湘江沩水港口,后度岭至桂林,收复整个湖南地区,分道抚慰,南方悉定。封永康郡公。百姓为感佩其功德,特在靖港镇立李靖祠以祀,旧有戏台,其联云:

溯湘水南来,百里河山,仗此楼台锁住;

唱大江东去,九天烟云,好凭弦管吹开。

靖港扼湘江逆上长沙之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太平天国战争中靖港成为重要战场,咸丰四年二月初九(1854年3月7日)太平军征湘军占领靖港,四月初二(4月28日),石贞祥率征湘军大败曾国藩水师于靖港。曾国藩在靖港对岸铜官渚愤而投江,遇救。后湘军水师彭玉麟、陆师塔齐布等合力攻击太平军,转败为胜,四月初八(5月4日)太平军自靖港退守岳州。望城绅士、谭嗣同的岳父李寿蓉特作《靖江览古即呈星使曾涤生(国藩)侍郎》诗以贺:

湘流北去界青枫,

驻节依依李卫公。

萧氏何人图割据,

楚江曾此识英雄。

跳梁又聚群蛮族,

傅垒争思上将功。

谁扫氛埃护城郭,

万家香火祝南丰。

靖港古镇庙宇众多,以紫云宫最为有名。紫云宫位于沩水入湘江口之北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主祀民间传说中的平浪王杨泗将军,又称杨泗庙。同时也祭祀儒、道、佛三教和民间诸神。可说是集宗教、民间信仰和本地神仙于一体的复合庙宇。紫云宫檐牙高啄,铁马叮咚,琉璃瓦盖,金碧辉煌。正殿雄伟高大,两侧配殿对称。进出大庙,并排分设左、中、右三座圆拱石门:东侧门内,石人石马,鞍镫俱全;正门前两尊石狮,爪牙毕露,鬃毛旋卷,昂首怒目,踞地相望而坐。尤以母狮腹前之幼狮,栩栩如生,狮子口含石球,人手探入可拨球旋转,但不能取出,制作巧妙。光绪年间,紫云宫明净法师建镜湘楼,落成之日宴集道俗,著名诗僧释敬安(八指头陀)作诗寄题:

靖港古屯戍,熊湘资咽喉。

帆航接洞庭,津鼓连橘洲。

开士审其要,排云建飞楼。

秋霞澄夕阴,月影碎川流。

良辰集道俗,广坐罗珍羞。

奇文耀华藻,玄论豁昏幽。

兹会吾不与,情往如同游。

川途咫尺间,来去千万舟。

取意各自适,谢彼波中鸥。

登上镜湘楼,极目水乡,尽收眼底,居中一层南向题写“数峰青”三字,系清末侯锷楼手笔。底层有戏台,戏台联云:

高阁俯南溟,看九万里鹏飞,无数云澜生眼底;

重湖通左蠡,听卅六湾渔唱,大千风月入怀来。

靖港古镇今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新康:万里鱼龙伏,三更鸟兽呼

新康镇以新康河而名。新康河即沩水流入望城县的一段。大清《一统志》称:“沩江在宁乡县一百五十里,源出大沩水,东北流入长沙县界,名新康河,又东北入湘。”沩水入湘江处,称新康口,其北岸即新康镇。新康口扼湘北水上要冲,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水经注》载:“新阳(宁乡)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长沙)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城访古录》据此断定:“新康河即古之沩口戍也。”

杜甫入长沙逆湘流而上第三站便是新康,其名作《北风》诗即在新康所作,杜原注:“新康江口,信宿方行。”诗曰:

春生南国瘴,气待北风苏。

向晚霾残日,初霄鼓大炉。

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

万里鱼龙伏,三更鸟兽呼。

涤除贪破浪,愁绝付摧枯。

执热沉沉在,凌寒往往须。

且知宽病胏,不敢恨危途。

再宿烦舟子,衰容问仆夫。

今晨非盛怒,便道即长驱。

隐几看帆席,云山涌坐隅。

此诗记顺风行舟湘水,咏北风声威。在贫病交加的作者眼中,北风有驱除瘴疠之功、摧枯拉朽之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清诗人唐仲冕也和有一首,亦堪称佳作。诗云:

顺飙催片席,息困胜皋苏。

影度桥头驿,光生竹火炉。

九秋一色水,三十六湾湖。

泽畔寒鱼跃,湖边落雁呼。

稻粳无滞穗,萑苇半殁枯。

望国村烟近,还家钓艇须。

虽多耽岁月,已渐尽程途。

天上长沙子,人间屈大夫。

昔贤当侘傺,吾道免驰驱。

遄过新康市,维舟岳麓隅。

新康有“戏乡”之称。清代新康形成集镇,十分繁华,有前清举人袁松岸所撰《新康戏楼》联为证:

湘水庆安澜,恰当古寺钟摇,锦缆牙樯千里集;

江村欣赛社,又听阳春调逸,渔歌樵唱万人欢。

新康戏乡的“庙戏”尤以辖神庙庙会名传遐迩。辖神庙位于新康沱市村市镇上。建庙时间无考,但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已具相当规模。同治年间重修,光绪十三年(1887)铸有丈余高的五层铁塔和大型香炉。庙分三进,砖木结构,地板、阶台为花岗石。庙前有广场,左右两侧各耸一20多米高的旗杆,旗杆顶上常悬挂镶有红色鳍形边的杏黄大旗。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为辖神庙的庙会日。

每逢庙会得连续唱戏10天,白天10台戏,由庙开支,晚上9台戏由当地行会开销。戏台设计巧妙,音响效果好,艺人们的道白、唱腔都非常宏亮。长沙省城的湘剧名角,如小生吴少芝、老生欧云霞、花脸廖松柱、小丑李少成、老旦盖梅先和“六岁红”等都是这里的常客,给庙会更添热闹气氛。庙会期间,镇上小商小贩众多,前来看戏的人山人海,既有农民,也有乡绅,还有城里来的阔太小姐。庙前戏楼佚名联云:

河山社稷为谁开,听残铁板铜琶,千古兴亡归眼底;

将相公侯由我作,看到忠肝义胆,万年史册系心头。

1959年因修筑防洪堤,辖神庙全部拆除,今已重建。

丁字镇:挂席三十里,晚风金紫湾

与新康隔江相望的是丁字镇。丁字镇以丁字湾而名。丁字湾,又名麻潭、金紫湾,是望城区湘江东岸一丁字型港湾,以盛产花岗石(麻石)而闻名。清同治《长沙县志》载:“丁字湾,县北四十里,砠石崔嵬,横出岸外,水至此出入纡回,形如丁字,故名。俗讹为金字湾,为省城水口,亦名金紫湾,有拗风,舟人于此落帆乃过。”曾掌教岳麓书院的清乾隆进士张九镒有《由星沙泊金紫湾》诗:

挂席三十里,晚风金紫湾。

天空微白水,云断更苍山。

星月孤篷外,渔灯小市间。

悠然把盏坐,沙鸟一声闲。

此诗写丁字湾的悠闲,而贺长龄之弟贺熙龄的《丁字湾》诗则是另一番景象,其险峻之状,实不可与悠闲之情同日而语。诗曰:

翠竹亭亭舞碧霄,

松杉千尺拂云梢。

悬岸绝境无人到,

管领烟霞太古樵。

丁字镇原有龙潭寺,建于清雍正年间。龙潭寺石雕代表丁字湾麻石雕塑工艺的最高水平。门首一对石狮,高3米许,大嘴内藏石球,球面光滑,人手探入可拨球转动,但球不能出。寺内鲁班殿置青石香案,高1米,长2.3米,正面镂空雕刻花卉,内刻算盘和石鸟笼。石算盘长20厘米,边、档、梁、珠分明,算盘珠粒能上下拨动。石鸟笼栏栅细若香签,笼内刻石鸟,振翅欲飞,张嘴似鸣叫。这些珍贵文物均毁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

麻潭又叫麻溪,清代成为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陶汝鼐之子、清初诗人陶之典《舟至麻溪》绘声绘色描写了麻溪的神奇景色,诗中云:

有客上扁舟,晓发资江浒。

双桨远烟鬟,江气豁天宇。

回听北塔钟,随风落遥浦。

沿岩补苍云,明镜流青薮。

曲邃入溪阿,山深面墙堵。

水逼无峰阴,雾近多细雨。

长汉泻怀间,双壁开云户。

沙尽石巉巉,疏凿劳神斧。

麻潭中的灵仙洞更是丁字湾的奇中之奇,清诗人邹南英《游灵仙洞》诗云:

何处见灵仙,洞中有石室。

奇木生洞口,洞深不可测。

秋高叶落时,远自龙潭出。

仿佛巴陵道,包山通地脉。

又如昭潭水,旋涡常潗潗。

伏流连洞庭,时见昭潭叶。

书堂山:稻香泉水涌,洗笔有泉池

书堂山原属丁字镇书堂山村,今置书堂山街道。书堂山因山形酷似笔架,故又称笔架山。这里是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乡。书堂山南坡会子塘有“洗笔泉”。山涧清泉流经于此,汇入一小池,“洗笔泉”三字即刻于池边花岗石上。字高18厘米,宽17厘米,阴文隶书,笔力遒劲。无镌者姓名及年代。相传为欧阳询及子欧阳通读书洗笔处。旧有书堂寺。寺周峰岭回环,涧壑幽邃;寺旁老树,皆大十围,寺前有石案,纹彩斑驳,传为询读书之案。询父子遗像祀寺中,寺门联云:

玉座息欧阳,万卷书香传宇宙;

名山藏太子,千秋堂构镇乾坤。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当过掌漏刻计时的太子率更令,故古诗文中皆称询为“太子”或“率更”。13岁那年,父欧阳纥任陈朝广州刺史,举兵反陈,失败被*,全家为此受到株连。询当从坐,匿而免,被他父亲的旧友中书令江总收养,并督教他经史书法。欧阳询聪敏勤学,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终成大家。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

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欧阳通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去世时,欧阳通还是少年,母亲徐氏盼望他继承父业,亲自督教书法。欧阳通在母亲鞭策下,每天旦夕临摹父亲书法,虽成就稍逊于欧阳询,但笔力险峻则更有过之,人们称其父子为“大小欧阳”。《书学史》云:“学有大小夏侯,书有大小欧阳。父掌邦礼,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对欧阳通赞誉有加,甚至认为他的功力在褚遂良之上。

因欧阳询父子的名气,书堂山和洗笔泉也成为千古名胜之地,历代寻访吟咏者不乏其人。清乾隆进士,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大书画家郑板桥就有诗咏《书堂山》:

麻潭长耸翠,石案永摊书。

双枫今夹道,桧柏古连株。

稻香泉水涌,洗笔有泉池。

书堂称故址,太子号围圩。

诗中麻潭即丁字湾。书堂山旧有八景:欧阳阁峙、玉案摊书、双枫夹道、桧柏连珠、稻香泉涌、洗笔泉池、读书台址、太子围圩。郑板桥诗巧妙地把此八景都概括进去了。

直接咏洗笔泉的诗也不少,如明代曹廷用《洗笔池》诗:

洗笔迹存人去远,

墨云浮水尚依然。

临池欲写当年事,

碧草凄凄锁暮烟。

清初龙孔然《洗笔池》诗:

墨云池上蒸蓬勃,

我欲邀之润笔花。

肉食阇黎消宿业,

鹅笼大令足传家。

非无宝壅宵烟贮,

恐似丰碑霹雳哗。

莫把藏身乌贼拟,

千秋潭帖勒长沙。

今寺宇被拆,老树早已不见踪影,欧阳阁与太子围或可寻到痕迹,惟有洗笔泉水长流不息,祭祀着这位在长沙土生土长的杰出书法家。

2006年发现稻香泉遗址,并出土“稻香泉”石碑,十足欧体。将碑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帖相对照,出土石碑上的泉字与欧帖上的泉字如出一辙。由此可断定“稻香泉”三字为欧阳询所书。

书堂山小镇今建成欧阳询文化园,恢复了“书堂八景”。文化园由“八区一街”组成,即:欧阳询纪念广场区、书堂八景文化游览区、书堂山森林生态游览区,书堂水库水上游览区,书法研究教育培训区、楠竹山农家休闲区、冲子湾艺术家区、书堂山会议接待区和文房四宝商业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