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狮子的原产地,自然狮群也从未迁徙到中国大地,但狮子的身影却遍及我国的大街小巷。从帝王将相陵墓前的石像生,到衙前庙后的石狮雕像;从陕北农村炕头的小狮雕,到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狮子舞;从刺绣陶瓷染织上的狮子像,到桥梁宗祠塔寺屋顶的狮形建筑小品等,中国大地上可谓无处不见狮子。
狮子是我们星球目前最庞大的猫科食肉动物,从生态和环境适应的角度看,它们主要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草地或者灌木丛与低矮旱林;地理上主要分布在炎热的非洲大陆,南亚次大陆也有少量狮群活动。
2014年2月,英国《BMC进化生物学》杂志刊文指出,狮子起源于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等地,时间约在12万年以前。大约在两万年前,部分狮子家族逐渐走出非洲,开始了自己的迁徙和旅行,最远抵达印度等地。
与狮子生态旅行的有限地域不同,狮子的文化之旅可谓凿通东西、横贯南北,在全世界多个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身型与身影。
古希腊陶瓶上的怪兽格里芬(狮子和鹰的合体),埃及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亚述王朝石刻上的皇帝猎狮图,伊拉克尼努尔塔神庙的翼狮,土耳其萨马尔城门口的守门石狮,印度国徽上的三头狮子,柬埔寨热带雨林深处吴哥窟和印尼巴厘岛古旧佛寺中形态各异、数量繁多的石狮,遍布中国街头巷尾各种大小石狮像以及全世界华人社区的“舞狮”习俗,等等。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领域的狮群活动范围有所萎缩,但在文化领域,狮子却越来越多地在世界多地现身,并从非洲猛兽变成了人们的门前萌宠。
狮子东进:
西域雄狮的汉地情缘
从时间上看,自东汉起,狮子就与中国人的生活建立密切的关系,并随着华人的迁徙来到世界各地。因为对狮子的钟爱,海外不少地区的人士甚至将狮子等同于中国。威震世界的拿破仑皇帝就曾说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它苏醒过来,必将震撼世界!”
在中文典籍中,关于狮子的最早记录来自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和汉初的《尔雅》。彼时狮子不叫狮子,还叫狻猊。《穆天子传》说“狻猊日走五百里”,《尔雅·释兽》篇也说“狻麑如猫,食虎豹”,西晋郭璞注曰“即师子也,出西域。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犎牛及师子”。其中,“狻麑”即狻猊。李零先生打趣说:中国有老虎,没有狮子,要想解释狮子,只好借助老虎(古代,猫也指毛色浅淡的老虎)。当然,狮子自西而东来到中国,首先走的是一条“进贡之路”。
西汉“文景之治”之后,帝国国力渐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将大汉帝国的雄风西传,也将帝国边境以西遥远地方的珍奇带回长安,这其中就有狮子的身影。《汉书·西域传下》中记载说:“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故能睹犀布、玳瑁,则建珠崖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牂柯、越巂,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到了东汉,史书上关于西域各国进贡狮子的记录多了起来。《后汉书》中至少有5次提及月氏(今中亚)、安息(今伊朗)、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国为汉室送来狮子,为我们勾勒出一条自中亚到长安的狮子进贡线路。
如《后汉书·班超传》中说:“章帝建初四年(79)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又如《后汉书·和帝纪》记载:“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冬十一月,安息国遣使献师子及条枝大爵。”条枝大爵,即条枝国的鸵鸟。《后汉书·西域传》又有“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的记录。
依照汉朝的交通条件和后勤补给能力,从中亚即便是从中国新疆喀什沿丝绸之路将一头狮子运到长安,也得经过大漠、流沙,跨越上万里路程,这无疑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情,所以至今仍有学者怀疑,两汉时期的中原人是否真的有眼福能看到活体的狮子。
唐代初年,人们依旧为狮子运送而感慨万千。贞观九年(635),康居国进贡大唐活狮一头,太宗李世民喜出望外,命虞世南作《狮子赋》一篇表达狮子东进的艰难。赋曰:“有绝域之神兽(狮子),因重译而来扰。其所居也,岩磴深阻,盘纡绝峻。翠岭万重,琼崖千仞。马顿辔而莫外,车摧轮而不进。聚方服之君长,召积风而奉进。尔乃发鸟弋,过白狼。逾绝,跨飞梁,越流沙而遥集,超积石而高骧。”
从东汉至唐的六七百年间,西域雄狮历经艰难来到中原,我们虽无法想象这一猛兽在长途跋涉后是否还能保持自己在草原上的风姿,但仅凭身型,狮子就已经力压老虎,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头号猛兽。在旧时中国,每朝每代都有打虎英雄,但从未有过“打狮英雄”,倒不是狮子不会伤人,而是狮子更凶猛、珍贵,打不得也打不起。
从东汉开始,狮子造型的雕刻造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流行。早期的中国狮像四蹄站立,身型消瘦,肌肉紧绷,仰头挺胸,面目可怖,犹如正在草原上捕猎。如四川高颐阙石狮、陕西咸阳出土的东汉石辟邪、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石狮等,造型皆属此类。
明清之后,狮子造型的“狗”化倾向明显,往往雌雄成对,公狮踩绣球一统寰宇,母狮抚幼崽子嗣繁盛,狮像皆后腿伏地,前腿站立,体型丰满肥硕,头略歪,口中含一石球,尾巴弯曲,样貌憨态可掬,像极了“看门狗”。此外,人们模仿狮子动作而创作的狮子舞或舞狮更是风靡南北中国,成为汉族地区重要的节庆民俗。
狮子自西而来,如此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其原因是复杂的。有一种分析认为,是佛教流行加速了狮子造型及狮子图案在中国大地的传播。
佛教对狮子有着极高的评价,如早期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和《大智度论》中,都将佛陀比喻为狮子,因为狮子仪态威猛,降伏无畏。而《维摩经》中更是将狮子完美化:“斯物也,动则撼山岳,静则好香火。喜动也,怒双睛以电射,揭一吼而雷震。咆哮则惊天怖地,风卷云席;奋威则百兽率走,足绝跄地。象罴(pí)则巨大巍峨,见狮影而惊奔;虎狼则凶残暴劲,闻狮声而望风。好静也,闭双眼以假寐,卧爪牙而毛绵绵。坐禅则天地合一,日月辉宇宙之光;入定则历劫不动,星辰耀太极之荒。青牛为老大舐犊,见温馨而谦让;白鹤有高洁风尚,阅清白而赞扬。”
狮子南下:热带雨林的狮影重重
从生态上看,狮子只有在广袤的草原上才能奔跑如电,才能雄霸一方。而在原始雨林之中,面对高树密林,狮子肯定无法施展拳脚。然而,东进中国之外,狮子的南下同样风生水起,炎热多雨的中南半岛就有狮影重重。
以泰国为例,无论是在城市或乡村,人们都能在寺庙、市政建筑或住宅门口看到狮子的踪影。这种浑身青铜色的狮子名叫辛格或辛哈,其面目狰狞,双眼圆睁,狮口大开,牙齿整齐而锋利,头顶的鬣毛如钢针、如子弹顺势排列至耳垂以下,极为凶悍地为人们守候家园。
除了辛格,泰国北部寺庙或古迹中还有一种狮子与大象的合体猛兽科查斯,造型上在狮身上增加了象鼻、象牙、象耳等元素,其身型更为高大,体态更加雄伟。
泰国寺庙前的狮子雕像
泰国继续向南,在马六甲海峡北侧还有一座叫狮城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成书于1535年的《马来纪年》记载说,14世纪时,三佛齐王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一位王子途经马六甲,在今天新加坡某处看到一只漂亮的狮子,于是将此处命名为“新加坡”,取梵语“狮城”之意。如今,高高竖立在这座花园城市中心的那尊喷水的鱼尾狮雕像,已经成为新加坡的象征。
新加坡的鱼尾狮雕像
中南半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要数吴哥窟遗址的大量石狮雕像。柬埔寨西北的暹粒地势平坦,降雨充沛,加上中南半岛最大的萨里洞湖滋养,使这里林木森茂,树大根深。公元800年左右,鼎盛时代的真腊王朝在这片热带雨林中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弘的石头之城——吴哥窟。
就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神庙、佛窟、宫殿中,笔者发现了不少狮子的踪影。在大吴哥的巴戎寺以及周萨神庙、东梅奔寺、神牛寺等地,都有相当数量的狮子雕像。石狮雕像最多的要数因陀罗跋摩一世的国庙巴孔寺,这是一座四四方方、逐层向上收缩的石头神庙,每层每面入口处都有两尊石狮,加上东西南北四个角落的红砖塔楼上的狮子,一处遗址上的狮子雕像就达64尊。
这些狮子均为蹲坐像,通高1.6米左右,两前腿绷直站立,后腿弯曲与着地而坐的屁股曲线完好吻合。狮像屁股丰满圆润,狮尾沿脊椎向上自然紧贴背部,并一直延伸到后脑勺。狮头偏大,呈45度上仰。狮子头上没有中国式的“疙瘩”,而是一缕缕的流苏状小包。狮子眼睛浑圆如球、直视前方,口微张,牙齿排列整齐,口中无石球,但嘴唇明显较厚,胸前花纹为波浪形。其形象与真实狮子相差较大,在外形上与中国明清以后的石狮雕像略同。
吴哥窟普利哥寺门前的石狮
1000多年前,温州人周达观奉命出使真腊。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的记述,为我们留下了真腊王国鼎盛时期的珍贵画面。关于狮子,他在书中写道:“北池在城北五里,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数十间。金狮子、金佛、铜像、铜牛、铜马之属,皆有之。”这里的“金狮子”当然是指雕像,因为周达观知道真腊是不产狮子的。书中还继续写道:“兽有犀、象、野牛、山马,乃中国所无者,其余如虎、豹、熊罴、野猪、麋鹿、獐麂、猿、狐之类甚多。所不见者,狮子、猩猩、骆驼耳。”
“所不见者,狮子”当然是指自然的狮子。沿中南半岛继续南行,在印尼巴厘岛,仍能见到狮子的身影。巴厘岛地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缘,地理上距离大洋洲很近,文化上却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很深。4世纪时,婆罗门文化就已在岛上流行;8~12世纪,当伊斯兰教逐渐成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的主要信仰时,爪哇岛旁侧的巴厘岛却坚持着自己的婆罗门教传统。至今,巴厘岛市区都密集竖立毗湿奴、湿婆和大梵天的塑像,如果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在这些印度教神祇雕像上,有明显的狮子图案。除此之外,小部分寺庙门口也竖立有石狮像。逢年过节,巴厘岛上也有孩子们最喜爱的舞狮表演,不过其舞狮个体相对较小。
从地图上我们不难看出,狮子南行的线路与印度教、佛教南传高度吻合。作为古代文明的高地,印度又是狮子生活和栖息之地,长期以来,印度教、佛教对狮子的高度认同,对狮子的升华和神话,使狮子在这两种宗教中获得极高的地位。所以当宗教传播时,狮子也就一起随之传播,这就是我们能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看到狮子的原因了。
科纳克太阳神庙太阳寺庙入口处的一对石狮
狮子北上:欧洲民族的狮子情结
在欧洲,狮子是亦正亦邪的化身:一方面,狮子仪表堂堂、仪态威严,它家庭观念浓郁,从不独来独往,具有贵族的气质,古罗马人就把雄健的狮子视作自己民族的象征;另一方面,狮子凶残、嗜血、残忍,有欺负弱小的倾向,是扑向善良的恶兽,更是英雄着力扫除和屠*的对象,在希腊神话中,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就曾为保护牛群而追*过一头狮子。
在文艺复兴之城佛罗伦萨,狮子雕塑随处可见,有高墙上的狮头浮雕,有狮子造型的喷水池,也有狮口样子的大门门钉。当然最多的要数一个个单体大石狮了。在领主广场佣兵凉廊的台阶上,两尊石狮傲然站立,并被认为是佛罗伦萨城的象征。这两尊石狮均为站立状,腿下踩一石球,身型消瘦而矫健,浑身肌肉紧绷,狮头略下垂,嘴微张,鬣毛繁密并延伸至前胸,威风凛凛,整体造型与真狮无异。此外,在诸多神像的底座也都有狮头作为装饰,如著名诗人但丁像下侧就有两只蹲坐狮像护卫左右。
让我们把视线继续向北延伸,在辽阔的俄罗斯,人们也对狮子情有独钟。在俄罗斯西北最大的城市圣彼得堡,行走于街市上的人们总能和“狮子”擦身而过。苏联电影《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中有句著名的台词说:“圣彼得堡的狮子比住在这里的人还多。”在圣彼得堡,狮子可能出现在桥头,凝视川流不息的涅瓦河水;可能出现在宫殿门口,作忠诚的守候者;也可能出现在地砖上,仰望着蓝蓝的天空。有趣的是,这座城市的狮子造型极为多样,不仅有埃及的狮身人面像、酷似真狮的写真石像和极为抽象的写意狮像,甚至还有中国式狮子,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狮城”。
除了雕刻的狮子,欧洲人更喜欢将狮子形象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十二星座中有狮子座、古罗马斗兽场有专门的人狮争斗项目等。此外,他们还将狮子印在自己的国旗上,刻在自己的国徽上,所以我们能在西班牙国旗上看到一只白底紫狮,在英国国徽上发现三只金狮和一只红狮。法国人还将狮子作为汽车的头标,即著名的标致汽车;英国人则将狮子头画进热门足球俱乐部切尔西的队徽。与欧洲文化一脉相承的美国,狮子形象更是随处可见,好莱坞出品了动画片《狮子王》,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为自己公寓设计的旗子上就有一只很难分清头脚的狮子。
从地理上看,非洲大陆向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两个大洲最近之处是西班牙与摩洛哥间窄窄的直布罗陀海峡。只要愿意,非洲狮群只需越过这个最宽14千米的海峡就能来到欧洲大陆。当然,狮子们估计不大愿意离开牛羊肥美的非洲大草原,不愿到土地贫瘠的欧洲去谋生,但崇尚英雄的欧洲人却永远会乐此不疲地将非洲狮北运,并将这种非洲猛兽引入自己的生活。这就是非洲狮子北上的线路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