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顾客就是上帝"似乎是一句随处可见的口号,但是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就不一定清楚了。在古代,上帝指的就是老天爷。《通典·礼典》中记载:“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到了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因为翻译的缘故,就把god翻译成上帝。并且西方并不会用上帝(god)这个词来表示对顾客的尊重,通常以"顾客优先"(customer first),"顾客总是对的"(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或者"顾客就是国王"(The Customer is King)等来表示对顾客的尊重。
更有趣的是,这说法是由一个日本的歌手三波春夫提出的,原意是“顾客就是神”,这个神是神道教中的神,然后这句话迅速被服务业追捧成为口号,经过中国式意译,"顾客就是上帝"这个说法就产生了 。
顾客变身上帝前,还当过一段时间同志。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吃大锅饭。而当时物质极度匮乏,营业员对顾客大多也都是爱理不理,上了年纪的人应该对那时候还有印象。顾客算哪根葱?大家都是同志,你能买到东西就算是不错了。而现在,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大部分的服务业为了抢生意,各种"微笑服务"、"顾客是上帝"、"顾客是衣食父母"等理念纷纷出炉,甚至还出现了跪式服务。
作为顾客,别人当你是上帝,但你可不能真当自己是上帝。最近就有这种事发生了,在江边露营点个外卖,边看风景边吃饭,很舒适的一件事,但有的人却不怀好意,外卖地址定位江边,外卖员打电话也不接,外卖员只能在江边从头找到尾。
这两人当时内心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如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神经都是绷得紧紧的,最后一根稻草压死骆驼情况并不少见。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而有涵养、懂得关爱他人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可。
虽然每个人的职业千差万别,但人与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是相互的,尊重顾客不等于顾客可以贬低别人。
生活中有不少顾客在点外卖的过程中都会让帮忙带点东西,烟酒、饮料等等,面对这种无礼的要求,大多数外卖小哥都会妥协,只是不想多一个差评或者是投诉,也不想为了这一单而耽误其他单的时间。但是这些的顾客要求别人提供额外服务的同时,会不会给别人小费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最终还是向生活低了头
服务业对一些过火的举动表现出一种大度、宽容,这是职业守则与道德修养。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们"的过火举动就具有合理性。服务业出售的只是服务,而不是个人的尊严。大家似乎都忘了,交易的前提就是法律和人格上的相互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