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中突破边界,向辽阔之地敞开
——读《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作者:易彦妮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是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80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书信集,最初刊载于日本新潮的文学杂志《小说幻冬》,引发了热烈关注。今年9月该书中文译本出版,豆瓣评分9.3,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一位是日本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者,一位是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却主动选择进入“夜世界”的“叛逆”作家,两位从不同视角出发的女性围绕恋爱、婚姻、母女关系、工作、独立、自由等与当下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十二个话题,展开了一场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这部颇具话题度的“女性主义往复书简”也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以“始于极限”作为本书的题目渊源有自。上野千鹤子与铃木凉美之间的通信始于2020年5月,正是全球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下的第一个春天。当日常生活不得不回归一种静默时刻,这两位年龄相差35岁、具有不同生活经历和视野的女士展开了长达一年的书信来往。一位是生活在东京的城市中心的青年女作家,一位是在山林宽敞的藏书室里写作的女性学者,在大数据时代,她们以书信讨论的方式为当下的读者呈现了一种内省自身的深度对话模式。从日本“红灯区”的真实经历,再到文艺理论、社会思潮、当下热议话题和部分具有“症候性”的刑事案件,“始于极限”的通信也带来了具有无限可能的思考延展空间。当箭在弦上,书信在一字一句来往搏击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重新激活常识,重新建设自身。
来自上野千鹤子的敏锐观察,构成了这部“女性主义往复书简”真诚而不失锐利的基调。早在对话之初,铃木凉美、上野千鹤子两位女士在不同程度上体认到自己所置身的资本主义市场被凝视、被展览的位置。在首次通信的交锋中,当铃木凉美一再避开以“受害者”姿态陈述自己年轻时进入日本“红灯区”的影响,上野千鹤子以率直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痛了就喊痛,人的尊严就从这里开始。要对自己诚实,不要欺骗自己。”比如谈到母女关系、两性关系,工作、独立、自由等话题,在上野千鹤子的温柔注视下,铃木凉美所代表的年轻一代普遍的困惑与纠葛逐渐敞开。两位女性努力将自己置于社会结构中重新理解个人与社会、时代之间共通的疼痛,共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始于极限”的出发点,让人联想到视野界限之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在内外面的摇摆之间,那种悬而未决的状态有一种奇异的张力。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了长篇小说《简·爱》,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在顶楼上那场戛然而止的远眺,对“一种能超出那个极限的眼力”的渴望,显示了当时一位普通女性处境的困窘。而在埃莱娜·费兰特创作的“那不勒斯四部曲”里,当主人公莉拉与好友们一起放烟火时,也经历了“界限消失”的震颤时刻,“极限”或者“界限”,意味着自身视野的边界,而视域汇合的尝试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也会在思维的不断磨砺中收获馈赠。
令人惊喜的是,通过对不同话题的探讨,《始于极限》一书提供了某种将日常生活的具体经验置于更开阔的范畴之中思考的范式:如果说铃木凉美这位“叛逆”的人气作家通过亲身经验讲述了自身价值观的形塑和面对挥之不去的“前史”的无力感,那么上野千鹤子则以犀利的眼光洞察着这种叙述所遮蔽的、逃逸的深层逻辑,以女性主义潮流亲历者的立场捕捉代际经验的异同之处,并为当代女性的诸多日常困惑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
书中,即将步入38岁的铃木凉美与没有选择生育子女的上野千鹤子之间的通信形成了“对镜自照”的关系,两位女士开始从叙述的表象切入内心的幽深处,坦率地写下自己年轻时的困惑不安,重新审视深埋在心底的挫伤情绪。与此同时,她们与记忆深处的祖母、母亲等逝去的亲人对话,在这条渊深的血缘之河里认取自身的成长历程。早年的茫然困顿,在血液里沸腾的热望,带领她们各自的“叛逆”奔赴不同的实践场所:社会学、文学、新闻传媒……因为锐利的追问,因为诚挚的回应,在书信中不经意间流溢出的赤身经验和思考资源,往往超出了对特定话题的探讨范围。以诚恳的文字展开颇具生命力的互动,使得两位女士逐渐放下最初的戒备之心,从幽暗之处生长出互相辨认、努力回应并理解对方文字的内在情谊;真诚的对话、结实的思索和时刻指向自身的利刃,也使得这些通信文章愈发闪烁着熠熠光泽。
即使中日两国的文化语境与女性处境并不完全相同,即使本书里的讨论并非那么“悦耳”,但这段通信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立场:它既是两位女士由默默关注对方到逐渐以书信建立情谊的见证,其中触及的议题也如同藤蔓般伸向书信以外的真实世界。当通信行至尾声,无论是上野千鹤子真诚地希望听到更多来自男性的声音,还是铃木凉美意识到个人视野的有限性,置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处境下的她们始终坚持自我成长的态度使人心生敬畏。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的深层力量在于,不闪躲、不避退,在当下时代努力地“破镜而出”,时刻在对话中感知刺入背脊的那匹利刃的力量,并通过真诚的对话尝试理解彼此、进入对方思考脉络之中。毕竟,这部“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关于日本当下女性生活的讨论并不是为了互相说服对方,而是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不同个体经验的有效补充,为彼此、为读者提供有效的思考资源和不断更新自我的精神能量:在当下的时时刻刻,敞开自我的边界,向更广阔处倾听不同国族、不同阶级、不同代际的声音,在生生不息的旷野天地里,自由自在地选择“成为”自己。
(作者易彦妮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