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对雾霾的危害及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认识都始于柴静的那部《穹顶之下》。小柴以新闻人高度的责任感让我们意识到了美丽家园的脆弱和我们所有人应负的责任,令人敬佩。不过由于身份、专业及知识结构的限制,她的认识还有比较大的局限性,这点从她对丁仲礼院士的采访上可以明显地看出。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优秀地质及古生物学家,丁仲礼以锐利的目光和直白的表达直接戳穿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关于“碳排放份额分配”的陷阱。在计算机模拟的临界碳排放数值面前,发达国家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看似“严格”但实际对大格局影响甚微的“减排份额”,剩下的由发展中国家承担,如果达不到减排的目标就要掏钱贴补。问题在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完备并在此次会议前已经充分享受了高速增长带来的“发展红利”。而且他们的人口基数少,每人所分配的可排放份额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未来的节能减排也许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但对发展中国家则意味着生存、发展的限制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大幅度受阻,这是不公平也难以让人接受的。
面对这个明显的“陷阱”我们绝对不会往里跳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回归到不顾后果的,粗放的,对环境不友好的发展道路上去。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既保护好环境又让生活质量稳步推进呢?洒家以为,要想逆境突围,需整体考虑,下一盘大棋:在技术革新、市场投放、财政支持、政策保障、产业布局、城乡建设、舆论环境、公民教育等方面多管齐下,最终形成整体国民深入骨髓的意识和稳健提升的整体素质。让青山绿水永驻心间,才能期盼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首先是技术层面,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造成严重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的代价下取得的。很显然,这不是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也在逐渐抛弃这种发展模式。而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先进的科技帮助是不可或缺的。从媒体消息上看,近些年来我国在清洁能源的勘探、开采、储存、利用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风电、水电、核电、可燃冰开采等领域硕果累累;而且在“可控核聚变”这类前沿技术研究上一路领先,让人深感自豪。但是,冷静下来想想,我们不能满足于“实验室”状态的技术成就。它们的可实施性、效费比、安全性、成本控制等方面都制约着它们真正服务于民的前景。新技术的应用化、产业化、市场化、普及化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路,要想让新技术比较迅速地扩散,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优势以及它所带来的美好前景,还需要一个蓬勃发展的市场和一个开放友好的推广环境,这就牵扯到了国家/地方财政和政策的支持。
风力发电
太阳能发电
海浪发电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耗费不菲的成本,也需要时间来验证其效果。所以,从行政管理层面要想实打实地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环境治理等工作进行下去,光有舆论宣传上的造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出实际的政策优惠和行动扶持。对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推进,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及市场化推广必须予以足够的财政支持。我们不能强令一个财政比较贫困的地区再从捉襟见肘的经费中抽出一笔不菲的费用配合整体环保政策,换烧无污染燃料或者治理河道,更新废气过滤设备等。这样是得不偿失的,也是无法推行的。所以,要想把事情做好做顺利,该有的政策优惠、财政补贴和人员福利等必须要到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要有日趋成熟的市场。这是推动各个行业形成规模,良性发展的基础。当然,这涉及到产品质量、功能、价格、后勤保障、售后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顾客消费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共同推进,也需要政策扶植、技术科普、品牌宣传、试用体验等多重角度的支持。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新能源车市场发展个人认为是不错的。由于政府加大力度的购置政策倾斜加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造,我们已经可以看见诸多低噪音、零排放的电动公交、轿车等在大街小巷奔驰。但是其续航力的感人和电池组更换的难度依然是众多使用者吐槽的焦点。当然,对此我们需要长远考量,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当中,相信未来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良好地解决。况且,除了电能之外,氢能也是个不错的发展方向,还有其他技术,比如从植物中提取能够替代汽油的生物性燃料等。总之,多角度地探索和实验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可能性,也会在未来收获更多的惊喜。
综上所述,洒家觉得在目前严峻的环境下,实现“逆境突围”不是不可能。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尝试每一条具有积极意义的道路,同时积极同国际上客观友好的国家/机构进行合作,相信会走出一条新颖独特,和谐圆满的发展之路,为众生呈现一个温暖而充满生机的家园。
以上均个人浅见,纰漏多多,望大家海涵,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