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再次发现陆浑戎王墓:独特“头蹄葬”仪式背后的远古秘密

洛阳再次发现陆浑戎王墓:独特“头蹄葬”仪式背后的远古秘密

首页冒险解谜青铜蹄更新时间:2024-06-21

中原腹地的戎人国家

徐阳戎人墓车马坑

洛阳徐阳村发现戎人王级大墓的消息,近日很多朋友都关注到了。大家可能会问:这墓葬是如何确定为戎人王墓的呢?其中考古学层面的关键判断因素之一,是戎人独特的“头蹄葬”习俗。

什么是头蹄葬?顾名思义,就是以牛、马、羊等家畜的头和蹄随葬于墓中的祭祀坑。徐阳墓地是从2013年开始发掘的,到目前为为止已经清理了了150座墓葬,其中大中型墓12座,都有对应的陪葬车马坑、马牛羊头蹄祭祀坑。

河南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墓葬群,是从2013年开始发掘的,为春秋时期陆浑之戎贵族墓葬群,甚至戎王也在其中。

“陆浑”,戎人建立的部族政权。戎人本为中原诸国对西北一带游牧民族的统称,陆浑之“浑”,

意思是“水势浩大”,引申为“军队阵容强大”,这很符合戎人好战的特质。陆浑戎是当时唯一进入中原建国的戎人部族。

进入中原之前的陆浑戎故地,应在陕西秦岭以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载,“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有史家推断,之前的陆浑国,可能是在秦晋交界处,为便于放开手打架,所以两个大国把碍手碍脚的陆浑国迁走。

洛阳是秦晋楚等大国环绕的四战之地,戎人在此仅仅生存了100多年,就被晋国灭了。

在晋楚之间两头得罪

《史记·楚世家》记载:“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楚庄王八年,是公元前606年,楚军以陆浑戎亲近晋国为由,对之进行了讨伐。也正是在这洛阳西南之地,楚庄王问前来劳军的东周宗室王孙满“鼎重几何”。

楚庄王这次出征,顺利击败了晋国,取而代之成了中原新霸主。然后,陆浑戎见风使舵投向了楚国。但是墙头草不见得能左右逢源,有时也可能是两头不讨好,陆浑戎就是这样,投向楚国后又得罪了晋国。

这是公元前525年,晋国大将荀吴以祭祀洛水的名义带兵入周,其真正目标是陆浑。陆浑人毫无准备,于是被以勾结楚国的名义灭国,陆浑国君流亡楚国,国人四散,从此没入历史深处。

头蹄葬:戎人墓的标志

马家塬出土车辆复原

发现徐阳戎人墓葬群之前,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的多处戎人墓葬中,都有发现头蹄葬习俗。特别典型者,甘肃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的战国晚期西戎墓葬群,共58座墓葬和1个祭祀坑。从2006年到2011年,共发掘了20座墓,1座祭祀坑。

有考古学家称,“在张家川,如果关山草原是一座散发着唐宋味道的显性文化血脉,那么深藏在大地之下现已揭开神秘面纱的马家塬墓葬,则代表西戎文化的隐形血脉。”这里正是公元前8世纪秦国先民与西戎反复争斗的所在。

2006年,由于盗墓贼的盗掘,考古工作者被迫对马家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然后,意外挖出了惊人豪华的车辆、黄金装饰品,来自异域的玻璃……

马家塬战国墓地的墓葬形制为土洞墓,这是先秦西北少数民族专属的墓葬形式。但不一样的是,马家原墓葬居然有阶梯式墓道,其中1号墓九级,3号墓七级。按照中原地区常理,墓道越长、越宽,台阶数也相应越多,而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也就更加高贵。

马家塬墓葬充满北亚青铜文化斯基泰文化风情的器物

另外就是,墓口、墓道内发现了多个马头、马蹄、牛头,仅一号墓就发现了22具牛头。古代中原地区推崇的葬俗是“古不墓祭”,就是不在墓前祭祀。像马家原这样在墓葬外进行的祭祀,是不合于中原礼制的。何况,就算是要进行祭祀,也有少牢、太牢这样固定的祭品组合,不会用马头,更不可能用马蹄。这就很好地证明了墓主人的戎狄属性。但这恰恰也是他们的“视死如生 ”:戎狄是半定居半游牧民族,骑马和放牧牛羊,都是他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元素。

马家塬墓葬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M17祭祀坑,规整的长方形,马、牛、羊头及蹄骨叠了四层。鉴定结果显示,其中牛114头,马99匹,羊91头。另外,马家原M4有四具马的全副骨架,脊椎向上,呈趴卧状,吻部朝向东侧,应该是把马*死后,再特意摆放成趴卧姿势,然后再将精美绝伦的车辆放在马尸上面。和中原墓葬通常单设车马坑的方式不同,这里的车和家畜头蹄,是放置在一起的。这也是马家原墓地典型的异族特征。

头蹄葬墓地连成线=十五英寸等雨线

一条古长城,分割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看,墓里只仅埋藏家畜的头蹄葬,分布线已经很清晰:蒙古高原北部、西部,天山山脉北麓伊犁河流域。最早的是公元前11世纪的蒙古高原各地墓葬群,一般会把头蹄葬祭祀坑设在坟墓周围的石堆里。然后是甘肃宁夏地区的春秋战国墓地:甘肃马家原、宁夏清水河等等,甚至内蒙和东北也有。显然,头蹄葬是这些地区游牧民族丧葬仪式的共同特征。还有,各地都有用马匹来给男性墓主随葬的情况,说明当时已经存在不同性别殉葬不同家畜的意识。

把这些具有头蹄葬特质的墓葬点连成线,会发现它和两条特殊的线在走向上基本一致:一是十五英寸等雨线、一是古长城沿线。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黄仁宇先生曾提出,长城大致建在“十五英寸等雨线”上。这也就是说,中国所特有的气候环境,成就了长城。湿热东南季风和西北干燥风沙,正是在这条线上聚首。这条线东南侧的中原地区,雨量适中,所以“农业茂盛,人口繁殖”:这条线线西北一侧的人们,则因气候干燥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因为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原和塞北民族之间争斗数千年。游牧者需要草场饲喂牲畜,农耕者要开荒种田,于是他们便在长城一线发生了碰撞与交融。这条线串联起了张家川马家原墓地、秦安王洼墓地、固原墓葬群、中卫墓葬群、鄂尔多斯地区墓葬群、包头西园墓地、凉城附近墓葬群,以及齐齐哈尔泰来县平洋墓地,这些墓葬中都有头蹄葬现象。

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动物的种属和数量,以及处理方式。这条线东南侧,比较受中原文化影响,半游牧或接近定居生活状态了,因此习惯宰*家畜,又如马家塬墓群很有特色的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墓,以及用阶梯的级数来分等级,这明显是受到了中原及秦文化的影响,出土的车更是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这条线西北侧,一般会单独埋葬整马,还有口含马衔的马头,说明生活还是游牧状态。

墓葬形制的混搭,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华夏族在争斗中融合的历史过程,它们都凝聚在了这些考古遗存遗物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