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面与爱国的关系

相面与爱国的关系

首页冒险解谜推理与吾友更新时间:2024-05-09

社会和私人是个集合和因子的关系,因而二者有着必然的相关性。

洪洞县里无好人。出自京剧《玉堂春》。其实说的是洪洞县衙无好人。因为封建社会衙门制度腐朽落后,有钱者任意犯法而不究,无钱者蒙冤受屈无人问,洪洞县衙没有为苏三主持公道的人,民女苏三因而悲呼“洪洞县里无好人”。这个就是由集合而推及个体。

天下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人。这话大体来自一个受伤的女人,面对自己的丈夫说出的气话,如果改嫁又遇到一个渣男,则可能会成为笃信的道理。这个就是由个体推及群体。

固然生活当中的推理,不需要数学那么严谨,有很多的经验成分,但是并不妨碍,很多人都是要坚持一点推理的。

正像孙膑顶风撒尿,庞涓就认为他确实疯了一样。

人的主观认定,往往具有赌的性质,也会导致有人钻空子。隋文帝杨坚是开国皇帝,崇尚俭朴,太子杨勇就比较真性情,喜欢铺张豪华,杨坚不喜欢。而杨广就投父亲的所好,穿粗布衣裳,远离女色,弄断琴弦,绝不搞声色犬马。结果后来者居上,当上了皇帝。

因而,要形成是非的结论其实很难,也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关。比如杨勇穿好吃好玩好,用文帝的角度看大大不好,但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他活得真实,符合正常人的情况。而穿旧、不爱好音乐、厌恶美女,怎么看都让人疑心,这里边还有不太礼貌、不懂礼乐以及会不会是个基的疑问吧?

更何况,在生活当中,很多状态是没有必要保持一致的。美女穿着趣味内衣在大街上招摇,恐怕丈夫的接受度不会高,但是在卧室之内,就不至于唐突。好好的一张琴,你个王子任其断弦、积尘,美女让其孤独、抑郁,如此暴殄天物,岂非怪哉?实际上,在自己生活区,做个正常人,与到外边去招猫逗狗,折柳攀花,还不是一个概念。所谓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这个实在,不是假道学。

我们今天的很多相面、识人的学问,自然也要声明,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人声称酒风看作风。逼人喝酒,三国演义里的张飞算是一号,他挤兑曹豹,曹豹又抬出了自己的姐夫吕布,偏偏张飞看不上吕布,于是乎痛打曹豹,弄丢了徐州。我军许世友大将喝酒,传说拿手枪监督。现在他的墓前还有一垛茅台墙。通常意义上,喝酒豪爽的当然相互之间对脾气,但是呢,喝酒打起来的也不少,彼此也都没少喝。

关于夹菜,也有经验之谈。有人养成了一些小动作,比如用自己的筷子把土豆丝、豆腐丝,挑起来搞来搞去。中国人本来喜欢群贤毕至,大桌吃饭,大碗喝酒,很不见外。公筷的时尚,一方面估计来自于西餐的影响,另一方面有时来自于一些民族习惯,还有就是如今疫情所倒逼。历史上并无这等十分的讲究。但是,用自己入过口的筷子,公然搅拌菜品,或是用自己的汤匙,为大家舀汤,这绝对是不讲究的。即使在家里边,也不应提倡。

对于此等行为,社会上是如何解读的呢?通常认为,这样的人物不可深交。因为这个动作体现了其太以自我为中心。从能力上他不足以成为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但是一旦涉及利益,恐怕其不能换位思考,虑及他人。

那这个人是不是可以看成为不见外呢?我想很难这么看问题。因为你只须夹一筷子菜,奈何用自己的唾液将全盘子菜“污染”一遍呢?即使是金兰之好,关键是没有这个必要。歃血为盟,那是放血,并非是大家互相吃唾沫。我有个同学,常常讲人性,比方说抗击新冠,上海一个干部耐不住压力自*,他的意思是禁足是不人性的,抗疫是不人性的。这里边当然又涉及到个体与群体的逻辑。我们知道,不论是打仗堵枪眼的,还是抗洪堵决口的,还是汶川地震从高空跳下的伞兵,个体地去看,都不太“人道”,但是从群体的角度看,这往往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并不涉及人性的问题,反而是人类文明的亮色。即使是宗教,无论是耶稣,还是释迦牟尼,哪个不付出牺牲?

所以,古人所谓妇人之仁,就是这种。其主要特点是,宁可坐视人畜饿死,但绝不*生蝗虫。

我有个同学,常常讲自由,当然主要是外国的自由,并各种表示中国气氛不对脾气。但是呢,每当我想起他因为酒家被抓,就觉得他追求的自由不能给予。为什么呢?一个不懂自律的人,呼唤的自由这还了得么?这是对天下苍生的漠视。因而,一个人不是坐在珍馐美味旁边就文明了,也不是为死人流泪就人性了,更不是陶醉于忘我就自由了。我们观察一个人,一件事,当然往往跟着感觉走,但并不妨碍,抓住事物的本质。

以小见大,古人也是这么处理问题的。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就是割席断交的由来。

今天我们的包容度当然要大了许多。一方面,尽量不会因为有人爱钱、爱美女或者羡慕香车宝马、域外发达,而义愤填膺,从此发出恶声。另一方面,更要知道这个社会多姿多彩,不应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正如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书中所说: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所以,每当有人一定要我相信这个社会不好,我都反唇相讥,以为其落落寡欢,向隅而泣。

这或许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抨击我们社会的人,未必整天忧郁,反而可能日日里美酒红唇。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要发一些惊人之语,比方说预言中国社会要崩溃,而根本没想到这愿望如果实现,要导致生民涂炭的呢?

这其实是很复杂。有一种是赶时髦,逆主流显得更特立独行。还有一种就是挟私。确实有的人祖、父在历史的进程中受到了冤屈。古人所谓“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于是乎这就变成成了另外一种推及——由古及今、由今及古,说出来就是中国不文明、不开化。问一句为什么呢?答曰:我父冤枉。

呜呼呀。苏三也只肯说句洪洞县,你却上下五千年,尤其是七十载。

佛家讲因果。这个因有大因也有小因。大因是潘金莲,小因则是窗户杆。“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

所以,我们能够从一个人的气性,看出他自己的束缚和气度。

曼德拉在回忆录里写道:“即使是在监狱那些最冷酷无情的日子,我也会从狱警身上看到若隐若现的人性,可能仅仅是一秒钟,但他却足以使我恢复信心并坚持下去。”

于是,当我们听见有朋友痛骂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显示出厌恶得要死要死的时候。不免心中满是疑惑。是不是我们这些朋友做得都不够好呢?

毕竟,我们是从家人、朋友、同事、邻居等诸般人身上,更深切感受社会的冷暖的。而不是放弃这些感受,仅凭各种新闻和传说。

有些新闻当然也被推理,比方说铁链女事件,就有人升华到政治。那么,为什么美国并不因为超市枪击案就完全灯塔塌陷?日本并不因为地铁投毒就反思国体和政体呢?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客观都会变为解读。这世间的事物,不过是我们心的折射。

《无常经》说: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佛曰:“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

这话主观了些,却也值得品味一番。

就算今天的科学,也很难解释我们的视觉、味觉、触觉与物质的关系,不是吗?

最后发表友人转来的一段话:

心情不是人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的全部。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输给了心情。而好心情,其实是种素养。它告诫我们,人生有好多事,其实可以不必做。不去抱怨,笑看花开是一种好心情,静看花落也是种好境界。人生无尽的悲欢离合,不过是不同的心路。有遇见,就有分别;有惊喜,就有遗憾。与其抱怨,不如祝愿。得之,幸也;失之,命也。与其计较,不如受教。人生这场盛宴,真正让人铭记的,不是到口的美味,而是萦绕在心的滋味。万事在心,这份素养,你得自己准备!

推理下来就是——整天嘟嘟囔囔,怨天尤人,还是修养不到位的体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