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6分的《奇迹男孩》,谈谈导演对于小说的改编策略和内涵

豆瓣8.6分的《奇迹男孩》,谈谈导演对于小说的改编策略和内涵

首页冒险解谜维达谎言的瘟疫无限珍珠版更新时间:2024-09-23

2017年上映的《奇迹男孩》可以算作一部非常成功的改编电影,原著小说《Wonder》是一本畅销书,曾经120周蝉联《纽约时报》童书排行榜榜首,尽管是一部虚构小说,作者帕拉西奥却是根据一起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她和三岁的儿子外出买冰激凌时看到排在队伍中的女孩脸部严重伤残,儿子被吓哭,帕拉西奥迅速带着他离开,而身后小女孩的妈妈则非常冷静地说道“好了,孩子们,我们还走了哦”。

亲身经历的这件事深深触动了帕拉西奥,她通过虚构还原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男孩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动人,源于作者在本书中投入过多的真情实感,在小说中,似乎作者就是那位不幸孩子的母亲,所思所想的重心都放在了这个孩子身上。这种情感的投射再加上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每位读者都会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看过此书后也被深深的震撼。对于小说改编,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导演对于小说有感情,他必须先让自己相信这个人物是真实的,然后才能通过艺术加工或再造的方式在观众面前还原出他心目中的这个人物。

可以说,《Wonder》这本书的完成质量非常之高,从第一章奥古斯特的介绍开始,逐一描述了奥吉身边的朋友、家人,以他们的视角为切入点,记录了他们对于生活和周围人的观点想法,并最终在第八章落回到了奥古斯特的小学毕业上。(小说中为奥古斯特,电影中习惯叫做奥吉)

小说需要读者通过语言的解读进行转码,在脑中构思出整部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在根据他们的行为、活动来体会阅读的快感。而电影的一张画面就能包含更多文字的信息,但由于停留时间所限(我们经常说的“视觉暂留”),会掩盖住很多文字优美之处和独立思考的时间。正是由于这两者的天然区别,所以对于电影改编,往往需要导演既熟悉人物故事,又能利用好镜头和叙述特点,有所取舍地完成对于电影主题的展示。《奇迹男孩》改编之所以成功,在我看来,与以下四点策略密不可分。

01、通过视觉化的优势完美“还原”了吉奥形象,每一次形象展示都隐喻了故事内涵。

小说意境的营造可以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可是到了电影中则无法进行过多隐藏,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对于吉奥的面容上。在小说中的第一章,我们知道奥古斯特长的比较吓人,可是小说采用的是含蓄内敛的方式,只是通过“没有人用普通的眼光看我”和“我有鄂裂”来间接表达主角的长相异于常人。真正揭示奥古斯特真实长相的是通过第二章姐姐维娅之口:

“他的容貌看起来好像融化了,形同垂泪的蜡烛。一系列矫正上颚的手术在他嘴巴四周留下了好几个疤痕,最醒目的是一条锯齿状的切口,从他的上嘴唇中央一直延伸到鼻子。他的上牙很小,并呈八字形斜开。他有很严重的龅牙,还有一副尺寸过小的颚骨,下巴也小得可怜。在他很小的时候,如果不是动手术把他的腿骨移植到了下颚,他根本就没有下巴。如果没有下巴,他的舌头就会从嘴里掉出来。”

但是对于电影来说,奥吉的形象就成了影片成败的关键,聚光灯下的奥吉必须尽快勾住观众的眼睛,所以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导演就将头盔视为他的护身符,而惟妙惟肖的奥吉形象“完美”还原了上述的面部特征。关于奥古斯特的头盔在小说中并没有被过度提及,可是在影片中却比比皆是。无论是在家玩耍还是上学放学,头盔都成为他隔绝外部世界,躲避纷争的武器,这映射出他孤独且略有自卑的心理。

在小说中,这个头盔是米兰达送给他的礼物,而奥古斯特和米兰达的关系情同兄妹。从七岁之后奥古斯特就找不到头盔了,因为父亲把它扔了。可是电影中,改成了父亲并没有扔掉,而是藏了起来,不管扔与不扔,其实都传达出一种声音:自己的外形并不能改变,只有强大内心才能抵御外界的声音。

而颇为有爱的一幕就是奥吉的被褥上封着宇航员服装,他的梦想就是成为宇航员,从这个房间的布置观众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他对于梦想的追求。

小说对于奥吉每年万圣节服装有很详细的描述,第一年打扮成南瓜,第二年跳跳虎,第三年彼得·潘,第四年胡克船长,第五年宇航员,第六年欧比旺·肯诺比,第七年克隆帝国风暴兵,第八年达斯·维达,第九年骷髅幽灵,今年波巴·费特。10年间有5个《星球大战》的人物装扮,看的出奥吉很喜欢这部电影,于是在电影中随处可见楚巴卡的形象。同时,影片中使用了骷髅幽灵的装扮其实颇有深意,因为这个面具底下有血汩汩渗出,与奥吉听到最好朋友杰克威尔对他的话“他长的太丑了”造成伤害的心境极为相符。

当听到这句话时,我们发现奥吉是愣住的,他的内心在滴血,如果是旁人还可以理解,可杰克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这种友情的*伤力难以言表,用骷髅幽灵很贴切地展示出当时的心境。

宇航员、头盔、万圣节和真实的奥吉分别隐喻出奥吉内心的快乐、忧愁,他渴望变成一个普通人,尽管影片一直传达“卓尔不同”的观点,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孤独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虽然外貌无法改变,但是奥吉却通过寻求真我克服了人生道路上的悲观情绪,成为更好的自己。

02、从孩子的视角转为全知视角,将零碎的故事放置在奥吉五年级上学到六年级毕业这一时间段上。

尽管《Wonder》受众是8-12岁儿童群体,但是我们发现无论是书籍还是电影都得到了成年人的极大拥护。书籍中每个孩子的观点虽然有些琐碎,但主要是满足设置悬念的需要。到了电影情景中,显然更快的引入主题并进行深化才是王道,因此将孩子们发生的事情都浓缩到五年级到六年级毕业这个时间段就顺理成章了。

相较于小说的分章节介绍,在一个故事中通过人物的逐一登场更方便观众了解前因后果。于是杰克、朱利安、萨默尔、米兰达在影片中呈现出了戏剧化的舞台张力,这条主线也构成了奥吉的成长轴。

小说中,每个孩子的视角都是从第一视角,比如维娅从奥古斯特出身开始回忆,杰克从接到校长图什曼电话开始,萨摩尔从第一见到奥古斯特开始。他们的起点都是奥古斯特,但是电影讲究故事性和流动性,更注重故事的起承转合,因此在延展性上更强,也更容易表现人物的见解和感受。

而对于电影而言,显然全知视角更容易全面地反应出奥吉成长的各个方面,他的困扰和快乐。比如当奥吉母亲见到校长之后,杰克成为引导奥吉参观学校的学生,奥吉从脚上的鞋推断奥吉较为贫穷,这里的画面一方面刻画出自卑的奥吉不愿抬头示人的心理,还幽默地调侃了一下杰克。这种视角的转换摒弃了小说中从杰克的描述就知道了他的行为结果:要主动友好的对待奥古斯特,因为这是校长的任务,关乎到他的奖学金。

小说可以在不经意间告诉读者,尽管校长有意安排,但其实杰克对于奥吉并不讨厌。恰恰相反,他从刚见到奥吉时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而这转化为了影片故事的高潮转折点,也就是当奥吉在万圣节穿着骷髅幽灵衣服出现在杰克面前时,杰克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和伙伴们说出自己同样讨厌奥吉的话语。

在我看来,杰克真的讨厌奥吉吗?显然不是,随后的一系列举动证明了这点,他发现了奥吉异常的举动并且试图挽回。究其原因,无非是小孩子未长大前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对于杰克来说,他想要得到同伴们的认可,希望得到鼓励和陪伴,而不希望形单影只地像奥吉一样被孤立。所以他才会在说之前确认一下奥吉在不在场,可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因素:万圣节所有人都会化妆。

影片将每个孩子对于生活和朋友的思考通过奥吉有效地连成了一条线,所有人的内心在全知视角下都被清晰完整地展现出来,让观众进一步反思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仅仅是孩子的面容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而这仅仅是人生中一个不算非常重要的事件。那么比如肤色、性别、财富这些问题呢?孩子们在面对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思考和判断,而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形成正确且独立的价值观。

03、电影尽管选择了群像刻画方式,但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奥吉身上,小说中所有的细枝末节都进行了节选、浓缩和改编。

影片中的故事起点和终点都是奥吉,故事围绕奥吉展开,通过奥吉深化,并进行深刻反思。

奥吉身上有种磁力,不是吸引别人,而是让别人远离。就连自己的亲姐姐对于这幅面容也表达过无法接受的描述。小说中用了三个词来描述“恐惧!恶心!害怕”。恐惧的是这样一个孩子竟然是自己的弟弟,恶心的是当时奥古斯特的舌头无法闭合,口水还一直往外淌。害怕的是这种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这种短暂而准确的情绪反应不管对于姐姐是这样的,父母呢?朋友呢?如果剥离了亲情的外衣,谁又能用真心对待奥古斯特呢?

小说中的父母形象都是通过孩子们的口述进行形象还原,可是电影中,他们是真实存在且对孩子经历感同身受的。在影片开始时奥吉开玩笑的说父亲正开心地录制着视频,可是却因为一名上班第一天的大夫发生了意外。

然而事实是,小说中提到了接生者是一位暴戾的大夫,奥吉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基因缺陷,这种缺陷是由双方父母共同作用产生的,姐姐维娅同样是隐性携带者,只是奥吉成为了显性的代表。

电影通过这种移花接木的方式更容易调动起观众的情绪,而幽默则化解掉了其中的悲痛成分。这种改编是忠于原著精神的,形式上更灵动和有趣,删改了很多无关重要的细枝末节。

在没有和奥吉接触过的人来看,奥吉是自卑和讨厌的,但是对于奥吉、家人和同伴来说,奥吉相当的乐观、善良。他轻描淡写地提到“经过27次手术改造”,而且说“我是经过多么大的努力才变得这么帅的”,对于奥吉来说,外貌是不可改变的,真正懂他的朋友们是不会因为外貌而嫌弃他的。

但是这种自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一段他和妈妈的对话揭露了这点“我为什么会这么丑?”,“你一点都不丑”“你是因为是我妈妈才这样说”“正因为我是*妈,所以我说话才算数,因为我最了解你,所有想认识你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正是妈妈的鼓励和陪伴才让奥吉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父亲的鼓励同样重要,每次一家人走路时,父亲总是会习惯性地敲奥吉的头盔。在小说中,奥古斯特的父亲是万众瞩目的焦点,风趣幽默且热心,这种特质让他在影片中非常善解人意,不仅关心奥吉还会关心姐姐,他知道因为奥吉而忽略姐姐后会有一种排斥情绪出现,他也会陪着奥吉打游戏讲笑话。影片似乎刻意弱化父亲的言语功能,却通过他的陪伴道出了千言万语

小说中提到奥古斯特的脸有如瘟疫,让每个孩子不敢接近,在影片中直接强化了这点,只有萨摩尔敢接近他,朋友们说碰了他的手会得病,这是一种如此荒谬而真实的说法。试问哪个孩子没有因为旁边人的一句话而产生过深深的担忧,比如亲一个女孩之后他会生孩子,吃到耳屎后会变聋子等等,而这些说法却又由于知识的匮乏真实的出现在每个孩子的脑中。

影片有一种天然光环,将所有的焦点都聚焦在奥吉身上,所有的矛盾、质疑、恐惧和欢乐皆因奥吉而起,小说中那些不起眼、无关痛痒的信息,表现其他孩子天真活泼或者调皮捣蛋的细节在影片中毫无踪迹可寻,这让奥吉成为讨论的重中之重,让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奥吉和他的朋友们发生了这些转变?又或者我们的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正是这种多角度单一主角的叙事结构让主题更加突出,让思考的分量愈发浓重。

04、电影结尾用旁白形式凸显奥吉一年来的变化,而非小说含蓄的铺垫和简单的解析,让观众心中充满了温暖。

在小说中,颁奖环节只是如梦境一般存在,奥古斯特获得了亨利·沃德·毕彻奖章,和家人开心的合照,回家,睡觉。从五年级到六年级对于奥古斯特是一种最好的体验,所以奥古斯特在睡觉前亲了妈妈,对他说“谢谢你带给我的一切”,而妈妈在奥古斯特耳边轻声说道“你真是一个奇迹。”显然小说在凸显亲情的可贵,正是亲情的存在让奥古斯特发生了如此的转变。

可是电影的结局要求拔高主旨,那就是铿锵有力,感人肺腑。所以含蓄内敛的方式似乎有些过于平淡。于是影片选择了在奥吉最高光的时刻全身而退。

小说中详细描写了亨利·沃德·毕彻奖章的含义,“我们要谈的不只是善良的本性,而是一个人的善良的本性。一个人的友情的力量。对一个人的人品的考验。一个人的勇气的力量。勇气,善良,友谊,人格,这些品质把我们定义为人类,有时候能推动我们成就伟大。这就是亨利·沃德·毕彻奖章的意义所在:发现伟大。”并且在之前进行了漫长的铺垫:西蒙娜·陈获得了“学习成绩全优奖”的金奖,夏洛特获得了银奖。夏洛特还获得了音乐金奖。阿莫斯获得了“体育成绩全优奖”, 萨默尔获得了“创意写作金奖”,而奥古斯特认为最为重要的亨利·沃德·毕彻奖章表彰的应该给夏洛特,因为她组织了今年的“捐寒衣活动”。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图什曼念到的名字竟然是自己。那一刻的感觉用两个字来形容:“漂浮”。

但是他真的不清楚为什么获得这枚奖章吗?显然不是,小说中用了这样一段话“这就像有时候你见到一些人,你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无论是那些坐在轮椅上的人还是不能说话的人。我只知道,对人们来说,我便是这种人,也许对礼堂在座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如此”。

影片的结尾则要尽量涵盖更多的内容,是这样展示的:他上台前会去拥抱父母,上台后会特意感谢永远支持自己的姐姐,幽默的爸爸和从未放弃过他的妈妈。他说“没有人是普通的”,这正如影片中多次强调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主旨相符。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其实就是他结尾的最后一句“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人,你只需要用心去看。”其实对于奇迹男孩来说,他经历的苦难只是开始,小说中曾经提到过“到目前为止,奥古斯特那花椰菜般的小小耳朵的听力还算不错。但是助听器只是他所有问题中最小的一个”,他的视力、味觉、感觉最后可能都会退化,但是面对人生的诸多苦难,他在顽强地斗争,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心地看,努力地生活呢?

影片结尾更具有感染力,通过具有反思性的话语让观众自行体会其中的苦乐悲喜,这种表现方式简单明了极具力量,也正是这种温馨十足的收尾方式让观众们更加温暖,在喜悦中反思人性之美。

结语:《奇迹男孩》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观众沉浸其中一看到底,奥吉是一个平凡的孩子,小小身躯中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是天赐的礼物,也是生活磨练给出的结果。导演斯蒂芬·卓博斯基用全身心的爱忠实地还原中一个孩子生活中应该有的快乐与开朗。这里面有家庭的因素也有朋友们的帮助,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尽管奥吉有很多的先天缺陷,上天却为他打开了心灵的窗户,赋予他美满的家庭和友爱的朋友。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值得回味的,揭示爱与平等,善良与人性。这不正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吗?只是工作的繁忙和家庭的琐事容易蒙蔽掉我们的双眼,就像奥吉说的,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人,那就用心去看、去感受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