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灿若星辰,他们功勋卓著,10位上海文学艺术家分获“终身成就奖”“杰出贡献奖”

他们灿若星辰,他们功勋卓著,10位上海文学艺术家分获“终身成就奖”“杰出贡献奖”

首页冒险解谜我的世界惊变一百天僵尸前线任务篇更新时间:2024-09-30

过去的五年,是新时代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金秋时节,上海把聚光灯打在了一批代表城市文化艺术最高水准的文学艺术家身上——树立标杆,礼赞时代。

这次评选出的十位“终身成就奖”与 “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无不是“德艺双馨”的楷模。他们为上海乃至全国树立了标杆、确立了榜样,引领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正能量,逐梦新时代。

无论以何种艺术样式作为创作的路径,他们都在一边代表中华文化与今日之中国,迈出走向国际视野、站稳世界舞台的自信步伐;一边甘心俯首为牛,以崇高艺德回馈祖国与人民。

这样的名家大师,城市理当向其致敬,人民愿为其真诚喝彩。

终身成就奖

王文娟:几代人心中永远的“林妹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这是越剧《红楼梦》里宝玉初见黛玉惊为天人的一句唱词,也成为林黛玉饰演者王文娟一生最为人所熟知、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形象。1958年,她与另一位“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红楼梦》首演即引发轰动。上世纪60年代,该剧又被拍摄成为越剧电影,在全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越剧“王派”创始人,王文娟成功塑造了200多个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一出《孟丽君》,将越剧舞台上的才女孟丽君以更具胆略智慧的形象重现舞台、走上荧屏;一出《忠魂曲》,展现女共产党员杨开慧为信仰坚贞不屈的英雄情怀;一出神话剧《追鱼》,用“鲤鱼精”利落的武戏开打拓宽了当时越剧擅长的“风花雪月”演剧风格;一出《则天皇帝》,遵照史实,着力展现武则天作为政治家任用贤能、纳谏改革的一面……结合她于朴实中见华彩的“王派”唱腔,细致而有层次地揭示人物内在感情的细微变化。

而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文艺战线党员,为人民演好戏始终是她一生恪守的“初心”。上世纪50年代,王文娟曾参加总政文工团,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在炮声隆隆、敌机盘旋的战场演出。其间,她还为越剧舞台带回一出《春香传》,被各剧种广泛移植。

王文娟曾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美国纽约中美艺术委员会颁发的“艺术终身成就奖”、美国同庆文化艺术中心颁发的“终身杰出艺术奖”、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等。

陈少云:60载助力海派京剧“麒艺流芳”

作为“海派京剧”的重要流派,周信芳所创立的“麒派”在京剧发展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麒派”人才的培养,却一度面临尴尬。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名叫陈少云的“麒门”弟子从湘江畔被引进至浦江之滨,近30年过去,他不仅凭借一批新编原创精品成为国内公认的“麒派”艺术“掌门人”,更悉心培养年轻一代,让“麒派”艺术得到有序传承。

从艺60多年来,陈少云在近百出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以及现代戏中,塑造了上百个性格各异、栩栩如生,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戏曲舞台形象。陈少云在艺术上执着于京剧麒派艺术的表演创作,在继承麒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还秉承了周信芳的演剧精神,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精神融入剧目的创排和演出过程中,形成了“外朴内秀”的独特的表演风格。京剧《成败萧何》《狸猫换太子》《宰相刘罗锅》等,无一不是陈少云继承“麒派”精髓,创新发展的舞台精品。而他也凭借这些作品,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表演奖、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等。

步入古稀之年的陈少云,始终没有停止对“麒派”的传承发展。台上,他在《金缕曲》《北平无战事》等新创作品中,持续探索以“麒派”传统程式融入新角色的塑造;台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传承人的他,将多位麒派弟子收入麾下进行系统传承,担任“周信芳艺术传承研习班”主教老师,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麒派经典剧目。他用自己的艺术生涯诠释着梨园的那句信条——戏比天大。

周慧珺:人生一世,书法之外并无所爱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书坛青黄不接,作为上海东方红书画社(朵云轩)的青年作者,周慧珺第一本字帖《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一经出版,便引发书法爱好者踊跃争购,最终创造了连印18版、销售160万册的纪录。也正是以周慧珺为代表的青年书法家,掀起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书法热”。

幼承家学的周慧珺,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上海市青年宫正式拜师学书,师承拱德邻、沈尹默、翁闿运等。经过十多年学习传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清健流畅、富有节奏感的个人风格。《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出版次年,她成为上海中国画院的专业书法家,进一步拓宽了她的取法范围——真、草、篆、隶,大字榜书、蝇头小楷,无所不涉。此后她于1987年出版的《周慧珺行书字帖:古代爱国诗词选》连续出版22次、印数达百万余册。而其2003年出版的《周慧珺草书千字文》,至今已连续七版。2007年,她主编《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书为心画,顺其自然”是周慧珺的信条。作为一位具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她将帖学和碑学有机融合,在擅行草书的基础上,融颜、米于一体,笔力遒劲,取势跌宕多姿。因而她的作品不仅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欢迎,也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周慧珺于2014年获得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同年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感慨“人生一世,书法之外并无所爱”的周慧珺,于去年更是将个人的2500万元稿酬捐出并成立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以奖掖后进。

黄宗英:银幕“甜姐儿”文海楫舟人

提起黄宗英,留在几代人心底的,是她在银幕中青春靓丽的一抹优雅笑容;不过,她更愿意人们记住的,是真正伴随她整个人生,那一支书写时代的笔。

1941年,只有16岁的黄宗英应哥哥黄宗江之邀,加入黄佐临主持的上海职业剧团,因一次临阵救场,登上了话剧舞台。两年后,她便凭借在话剧《甜姐儿》中入木三分的表演风靡上海。自此,“甜姐儿”也成了黄宗英的代名词。1946年,黄宗英凭借首部电影《追》步入影坛。次年,她又将自己求学演戏的所思所感,冠之以《寒窗走笔》的标题,于《文汇报》连载。20岁出头的黄宗英,开启了舞台、电影、文学的跨界生涯。

银幕上,她在《幸福狂想曲》《丽人行》《鸡鸣早看天》《街头巷尾》《乌鸦与麻雀》《家》《聂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影片中出演重要角色;埋头伏案,她完成了电影剧本《平凡的事业》《六十年代第一春》。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黄宗英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在报告文学上尤有建树,创作了《大雁情》《美丽的眼睛》《桔》《小木屋》等作品。前三者更令她连续获得三次中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而这背后,是其告别银幕前的光鲜亮丽,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的艰辛。为展现科学工作者在高原生态研究站的工作生活经历,她近古稀之年三次入藏。此外,她还与徐迟、肖复兴联合创作报告文学集《为了你,我的祖国》,与丁玲联合创作报告文学集《一代天骄》,并出版散文集《半山半水半书窗》《萧军》。在散文随笔方面,她与黄宗江、黄宗洛共同创作散文集《卖艺黄家》和《卖艺人家》,还创作了随笔集《故我依然》《上了年纪的禅思》。2016年,她以91岁的高龄,出版《黄宗英文集》。

何占豪:“流淌”一甲子,《梁祝》正青春

从中国越剧飘出的一段“蝶恋曲”,“流淌”在西洋小提琴的弓弦之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诞生,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文艺工作者探索“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侧影。而在其诞生的一甲子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让学者发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的感慨。作为这部作品的作曲之一,《梁祝》首演时何占豪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刚满26岁。

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作曲家与指挥家生涯中,何占豪始终致力于探索 “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之路,其主要作品还有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等。这些作品中西交融、雅俗共赏,旋律优美感人,不仅受到海内外听众的喜爱,也成为国内外专业交响乐团、民族乐团的常演之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多次获中外唱片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白金唱片奖。《临安遗恨》《茉莉芬芳》获文化部教育司颁发的“优秀创作奖”,他的创作成果获文化部2010年“文华奖”评选中的“最佳成就奖”。2013年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何占豪的创作很广泛,在古典交响、民族器乐、戏曲音乐方面都有涉及,而由他作曲、徐小凤演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更是作为流行歌曲传唱一时。

直至2009年,古稀之年的他仍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又对成功申遗的、被称为中华古乐“活化石”的“南音”进行现代化探索,写成了以 “交响南音”《陈三五娘》为主打的、具有“南音”特色的交响乐,先后在国内外上演。

杰出贡献奖

辛丽丽——

带领海派芭蕾站稳国际舞台

韶华正好时,她是台上“第二代”白毛女,在美国纽约国际芭蕾舞比赛、法国巴黎国际芭蕾舞比赛等接连获得殊荣,为中国芭蕾舞演员在国际赛事上摘金夺银打开局面。

幕后,她编导、策划的作品带领上芭在艺术风格方面实现了巨大突破,不仅屡获大奖,更赢得国际声誉。她先后编导了四幕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海世博会开幕演出芭蕾《江河情缘》、亚信峰会文艺演出《江河梦圆》等;作为执行导演,她参与《天鹅湖》《吉赛尔》等多部古典芭蕾舞剧;近年她策划并创排了《花样年华》《简·爱》《长恨歌》《哈姆雷特》《马可·波罗》《闪闪的红星》等多部原创芭蕾舞剧,赴世界各地演出。

她还是位出色的管理者。自辛丽丽2011年任团长以来,上芭实现多元化发展,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化理念、专业化水准、市场化运作的国内顶尖芭蕾院团。她还悉心培养了范晓枫、孙慎逸、季萍萍、吴虎生、戚冰雪等近十位国际芭蕾舞大赛金奖获得者,以及一大批优秀芭蕾舞者。除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她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组织策划公益演出等,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张静娴——

攀登艺术高峰天命之年不晚

四本《长生殿》近两年再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演出热潮。其中观众最期待的,莫过于第三本《马嵬惊变》中两位70后“国宝级”老艺术家蔡正仁与张静娴的演绎。熬过昆曲寒冬,张静娴这一代昆曲人在天命之年回归舞台,仍在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路上孜孜以求,令人感佩。

从艺六十年来,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熠熠生辉的舞台形象。2001年创作的《班昭》,张静娴以其难得的可塑性,向前辈、后人、同行者诚意传达她作为一代昆曲人提炼古今相通的人文精神、兼顾新旧有别的审美情趣的艺术态度及舞台功力。2007年的全本《长生殿》以及2009年的精华版《长生殿》,张静娴塑造了一位以色惊人、以艺迷人、以情感人、以命运动人的绝代佳人杨玉环,在评论界有“绝唱”之叹誉。在昆曲经典剧目《玉簪记》中,她的陈妙常,以升温式情态将一个“伪道姑”内热外冷、表里相异、敛而不温、舒而不浮的“凡尘性”如生在唱念做舞间。

得益于精湛表演,张静娴几乎囊括国内各项戏曲大奖:第十届文华表演奖、“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中国昆剧艺术节特别荣誉奖等。

陈燮阳——

参与见证中国交响乐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

陈燮阳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实现了中国指挥家中的多个“第一”:录制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第一人、身兼北京上海两大乐团音乐总监第一人、录制作品获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大奖第一人……陈燮阳的音乐人生是中国交响乐昂扬走上国际舞台的精彩侧影。

1965年自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毕业后,陈燮阳先后担任上海芭蕾舞团常任指挥、北京中央乐团常任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音乐总监,中央歌剧院院长。他现为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特邀指挥、中央民族乐团特邀指挥。

数十年来,陈燮阳指挥演出了大量的交响乐、舞剧、歌剧、民族音乐的演出,承担了国家与上海许多大型的重要演出任务,并且录制了大量的中外名曲的音响资料,特别着意推广中国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他还多次带领上海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访问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朝鲜、德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澳大利亚、斯洛伐克等国与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演出中宣传中华文化,在国内与国际享有较高的声誉。

茅善玉——

从“璇子”到“敦煌女儿”致力沪剧大格局创作

她是少年成名、青春靓丽的沪剧明星,在传承发展“上海的声音”的半世纪艺术生涯中,凭借近年《雷雨》《邓世昌》《敦煌女儿》等作品,其表演艺术走向成熟、走向开阔的同时,也一步步尝试打开沪剧的创作格局,真正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并肩。

如今,茅善玉不丢演员本行,始终活跃在沪剧舞台,服务于人民。作为院长,她带领全院创排了《敦煌女儿》《一号机密》《邓世昌》等原创作品,打破了沪剧小儿小女小情调的格局,始终与时代同步伐。因此,她获得了两次戏剧梅花奖,以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并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今年,她借翼电影将沪剧经典《雷雨》搬上大银幕,使沪剧史上里程碑的作品得以更广泛流传。她致力于培养青年,在全国范围招收两代共计55位青年人才,为2006届青年演员量身定制近十台大戏。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还在青年演员中收徒传承。同时,为沪剧事业传承发展,她带领沪剧人策划沪语训练营、沪剧艺术节、校园沪剧大赛、沪剧交响演唱会等品牌活动。

韩天衡——

书画印无一不通却说“登山小己”

韩天衡是公认的兼擅书法、国画、篆刻、艺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的通才。他六岁习刻印、书法,至今已近七十年。先后师从郑竹友、方介堪、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等先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执笔《中国篆刻艺术》一书之后,他共出版发表了《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获首届中国辞书奖三等奖)、《中国篆刻大辞典》等印学理论、篆刻创作著作与论文百余种。2001年为出席APEC会议的二十国(地区)*篆刻姓名印章,作为国礼赠送各位*。

如今近80高龄的韩天衡,始终坚守在文化工作的第一线。他收徒350多人,遍布全国各省市和港台地区及海外,不少成长为业界的佼佼者。

2011年韩天衡更向国家无偿捐赠个人收藏的1136件历代艺术珍品,现收藏于上海的韩天衡美术馆。他还将政府奖励的2000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了“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发展公益文化事业。自2014年基金成立以来,资助“晒墨宝”“童心绘”活动有32个,共计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

作者:黄启哲

编辑:童薇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