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规模化农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北方地区规模化农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页模拟经营北方农场更新时间:2024-05-09

随着传统农业人口快速退出农业生产活动,北方地区经营万亩甚至几十万亩的农业企业在逐年增加,多以种植玉米、小麦或苜蓿、燕麦等大宗作物或者饲草为主。基于经验积累及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规模化农场经营的稳定性相较发展初期有了明显提高。但大农场盈利依然不容易,造成农场盈利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土地成本高

以内蒙古为例,地况较好的农田,主要指水电路基本配套、没有严重的盐碱问题等。大面积流转(1000亩以上)的价格目前普遍在600-1200元/亩之间,高产地块地价在1500元以上也很常见,且集中流转万亩以上的农田难度还比较大。即使种植条件比较便利的草地,虽然限制种植农作物,地租也高达400元/亩以上。目前土地成本普遍占到年生产成本的40%-60%,有些地甚至会高于60%。而根据美国农业部及一些大学的统计报告,全美耕地2021年的平均估价为3380$/ac(约相当于4000元/亩),土地成本占玉米种植成本不到30%。

2. 土地整理难度大、投入大

土地整理主要包括地块整合、地面平整和完善灌溉系统。土地整合需要将小农户碎片化经营的土地整合成适应大型农机及灌溉系统高效作业的地块。地面平整主要依据地形和灌溉系统而定,漫灌对土地平整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根据土壤渗水性能、地块面积、水流量等特性确定土地平整方案,并非是简单的激光平整。喷灌和滴灌对平整度的要求虽然不如漫灌高,但如果地块的平整度不好,会出现低洼地已经积水,但高岗地水分还不足的情况。很难实现高产不说,管理难度也大。目前不只首次集中流转的土地需要整理,很多已经二次流转,甚至已通过高标准农田验收的地块,很多情况下也存在着需要重新规划整地的问题,特别是漫灌地。

国内高标准农田对漫灌地的设计一般只解决水到地头的问题,并未解决水在田间快速且均匀分配的问题,目前普遍存在相对其它灌溉模式产量偏低,以及耗水量大、效率低和人工成本高的情况。多数激光平整过的漫灌地,还需等到作物株高30cm以上才能浇水,否则就会出现比较大面积的积水死苗现象,说明设计和施工的精细度都没有达到生产要求。实际上漫灌目前依然是全球主要的灌溉模式。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美国大约有30%的农田灌溉还在采用漫灌,只是美国的漫灌系统通过精细化整地,采用地表开沟、铺设灌溉管道等辅助手段,实现了水到地头再到田间各角落的全面贯通,从播种到作物苗期都可进行漫灌,而且效率不低于其它灌溉模式。相比排灌畅通,可以在苗期进行灌溉的漫灌地,国内多数漫灌地种植苜蓿(播种第2-3年)亩干草均产减产200-300公斤,玉米青贮会减产500公斤以上。

单纯进行地面精平的费用一般为100-500元/亩,如果涉及到灌溉系统改造,亩投入很可能在千元以上。相对有限或不确定的租期,农场多数情况下会选择只进行最必要的土地整理工作,所以目前很多农田的作业效率并不算高。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大面积实施无疑会整体上降低土地整理难度和成本。

地块小而分散,土地整理难度大,成本高

美国开沟漫灌和国内传统漫灌效果对比

平整后的土地以及激光平地设备

3.缺乏高素养的农场管理和技术人才

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业人口大国和农业教育大国,但还称不上是一个农业人才强国。虽然农业行业已不再是一个低薪行业,甚至工资水平比一般的服务和制造业还要高一些,但由于农场远离城市和需要长时间驻场工作,再加上多数人对现代大农业生产缺乏了解,目前农场既比较难吸引有农业教育背景的年轻人,也难吸引其它行业高素养的人员。实际上,现代大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除了环境不同,一样要求在严谨的规划下组织生产,而且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实现了机械化,所以需求更多的是高素质的管理和农技人员。

“三年学成个手艺人,一辈子学不成个庄稼汉”非常形象的说明了农业人才的难以获得。农业不是一种匠心工作,一辈子用心种地不代表懂得种地。当然,接受过系统性农业知识教育,但没有经过大田工作的锤炼并且能持续学习的人,也很难对农业生产系统的复杂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农场的管理或技术工作上也难有突破。大田农业是在一个复杂且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工作,传统农民长期在一个小且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经验积累对于他们的成功种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大农场而言,种植面积、区域的扩大和种植作物的多样化,意味着要在更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生产。近10年全球及中国农业无论在设备、技术还是基础理论方面的改变都是巨大的,加上气候对农业生产不同以往的影响,经验型管理为主的农场容易出现经过一年甚至几年顺利生产后突然陷入危机的情况。目前,规模化农场在关键岗位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且非必须具有农业教育背景。因为农业生产虽然复杂但多数知识相对容易理解,具有持续且广泛学习能力的人更有优势。

4. 北方地区耕地肥力水平普遍不高

受农业种养结构、耕作习惯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重施化肥,少用或不用有机肥的习惯,导致除东北黑土地外,北方耕地有机质含量普遍低于2%,沙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普遍在1%以下。农业农村部的调查显示,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30年来我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下降了至少十个百分点。此外,盐碱也是北方耕地比较常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只代表着耕地土壤普遍存在水肥保持能力差,不易获得高产或达到目标产量需要投入更多水肥的问题,还代表着管理难度大,实现种植盈利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提升耕地质量的核心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既需要资金投入还很难一蹴而就,但更关键的是需要对现代耕作制度有深入了解。

影响农场收益的因素众多,诸如气候、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并非农场可控,低成本并不代表农场就能够稳定盈利或盈利能力更强,但成本高的农场在科学规划、科学种植方面没有突破,种植收益不能高于社会平均线,一定会存在风险。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