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村BA”的兴起所想到的

由“村BA”的兴起所想到的

首页模拟经营便利村更新时间:2024-07-30

三大球与三小球项目中,篮球综合起来比较适合全民参与的项目,而中国的“村BA”,从红军长征时期就开始了。

相比足球来说,篮球对场地的需求更少。标准的足球场需要一大块平坦的标准场地,这就限制了足球运动在山区的发展;对于在寸土寸金的农耕用地中专门开辟出一块足球场,对于农民来说也会是非常浪费的。而篮球运动只要在田间地头、或者山区只要找到一小块平整的场地,架上两个篮筐,就可以很方便地开展。

相比排球来说,篮球需要的门槛比较低,只要会拍球运球、有点力气能投篮,谁都能参加。而拍球对手部技巧的运用、传球、拦网、*球的技术有一定的基础要求,不方便全民开展。

相对于三小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来说,篮球同时参与的人数多,对抗性强、观赏性强、技术门槛低,更符合全民体育全民参加的特性。

这些特性,从革命战争时期就有展现。

1935年,驻扎在茨岩塘柯树寨(现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龙山县茨岩塘镇)的红六军团红18师53团的战士就利用四面环山、中间平整的一块地“砍光草丛,填平土石,平整出一块不大的训练地和篮球场”[1]

红军用周围山上笔直的杉木做成球架、拼出篮筐,再用楠竹条编成篮筐,地上用浅浅的土沟划成边线,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就出来了。没有篮球,就用牛皮、稻草、棉花、麻条填充缝制了一个篮球,这样的篮球没有什么弹跳力,战士们就以传球为主,把传来传去到篮板下再投篮得分。

当时不仅战士爱打,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萧克等一众红军领导也爱和战士们一起打篮球。

任弼时当时说过“军队嘛,就要像这样有生气、有活力。打篮球好啊,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增强思想交流。”

而贺龙说过“打球就和打仗一个道理,一个要比作风过硬,就是要敢争敢抢,不畏强也不轻弱;二是要比团结协作,配合默契,不能各打各的;三要比攻防战术,攻要攻得进,防要防得稳,才能掌握主动权。”

土篮球没法充气打起来不尽兴,后来在忠堡大捷时18师从敌张振汉部缴获了一个真正的篮球,让战士们好好爽了一把。

篮球运动不仅促进了战士们之间的团结和配合,也成为当地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观赏焦点,不仅传播了篮球运动,还增进了军民之间的关系。

后来贺龙在抗战中又建立了“战斗队”和“东干队”两支篮球队,利用篮球运动提振士气、鼓舞斗志、团结友军。[2]

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村BA”。由于当时的红军、八路军的驻地多在乡下,篮球运动不仅吸引了战士、也吸引了当地的村民来观赏、参与,在中国的农村埋下了篮球运动的星星之火。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篮球运动就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蓬勃开展。比如1962年在山东省烟台专区多数公社的生产队建有篮球队,其中黄县北马公庄52个生产队有43个篮球队;泰安专区章丘县的6个公社有150多个篮球队。根据1964年数据,浙江省诸暨市有篮球场1000多片,素有“农民篮球之乡”之称的江苏省丹阳县的篮球场数量更是有1700多片之多。[3]

而这次火出圈的贵州台盘村的“村BA”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936年。台盘村村支书张寿双听村里的老人说“1936年至今,台盘村一年一度的篮球赛从来没有间断过。没有篮球,村民就用布料捆扎成球,没有篮板,村民用两根柱子加一块木板,再搭上一个铁圈。”[4]

结合上述这些“村BA”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篮球运动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拥有了广泛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村BA”的爆火则拥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因素。

第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样的缺失性需求,才会进步到爱与归属、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样的成长性需求。

而村BA,则是成长性需求的完美展现。

首先,村BA是每个村镇之间篮球队的对抗,每个来参观的观众、每个运动员都是归属于一个特定的集体,他们都为自己集体所在的篮球队加油呐喊,这就是爱与归属感的直接展现。

其次,通过篮球比赛可以获得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而荣誉则是对个人、对其他的价值认可和成就的肯定。通过获奖,无论是本集体的观众还是本集体的参赛队员,尊重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再次,生长在黔东南大山里的村民不仅仅是忙于农业生产,还能够通过“村BA”这样的比赛获得荣誉,在农业生产外开辟出属于自己、拥有荣耀的另外一片天地,这就满足了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所以从需求理论上来说,“村BA”爆火是社会需求进化的显著标志。

第二,“村BA”的爆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前几年,我们经常会提到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农村“空心化”的核心是在农村中赚不到钱,农村的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儿童。在一个空心化的农村,老人们腿脚都不便利,是不可能兴起“村BA”这样的赛事。

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背景下,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的活力,才能够出现“村BA”爆火这样的现象。农村里都充满了年轻人,甚至有城里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跑去农村扎根创业,才能够带动农村的活力,才能够兴起“村BA”这样的赛事。

只有年轻人能够留在农村、扎根农村,农村才会拥有极大的活力,只有拥有极大的活力,才能够吸引十里八乡的村村民们来参加“村BA”这样的赛事。大家参加篮球赛不仅仅是为了荣誉,还是因为可以丰富业余的生活,而伴随业余生活的兴起,年轻人作为消费的主力军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村BA”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会拥有极大的杠杆效应,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向循环:乡村经济火起来了,可以带动当地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而体育文化这样的“精神文明”发展,又能够产生吸引力从而推动当地消费,当地消费的增长,又带动了全民健身产业的发展。

“村BA”不仅直接拉动了当地消费,还给当地注入了市场活力,而这样的活力,正是许多农村地区所缺少的。

第三,“村BA”的爆火和“村村通”工程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新闻报道中,初哥注意到一段很有意思的描述:“88岁的牙爷爷打着伞坐在球场的露天看台上,等待即将开始的篮球赛。他从30公里外的凯里市赶来,为了防止座位被占,上厕所时只能和老伴轮流着去。”

如果我们看地图,就会发现“村BA”所在的台盘村位于凯里市东北的山区里,是G320国道和S311省道的交汇之处,和边上凯棠镇、旁海镇等有X861县道相连。如果不是交通便利,“村BA”只能成为台盘村自娱自乐的项目,很难从30多公里外的凯里市吸引到88岁的牙爷爷去现场围观。

台盘乡政府初步统计,在4天27场的比赛时间里,“村BA”的场均观众超过1.5万人,而因场地限制,每天未能进入现场而在外围徘徊的群众超过1万人。不少群众在距离球场几十米的远处拍照“打卡”,“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来过”。也就是说整个“村BA”吸引了超过67.5万的观众前去观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凯里市2021年末2022年初常住人口为71.72万人,基本上每个凯里人都去看过至少一次“村BA”。

交通基础设施必须足够便利,才能够维系如此大的观众量;而只有通过网络传播,才能够把“村BA”的信息广泛传播开去。在“村村通”工程的加持下,首先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得到了保证,每个村镇的人都可以通过良好的公路设施在贵州的山区中自由出入;其次通电通网才能让“村BA”的信息深入到每个人的手中。

第四,“村BA”这种广泛、深入、爆火式的传播,又放大了参与“村BA”队伍的荣誉感,让他们实现了“被外界看见”的尊重需求,也让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拥有了更大更广阔的的空间。在“村BA”还没有经过网络传播爆火之前,参与“村BA”队伍的荣誉感存在明显的地理界限,也就是仅限于参加“村BA”比赛的村镇之间。

而受到网络广泛传播的加持后,“村BA”参赛队伍的荣誉感得到了极大的扩充。这种荣誉感不仅仅限于参赛队伍所属的村镇之间,更加扩展到了全国范围,让当地人丰富的业余生活被全国所看见。在网络不发达的时代,个人和小集体的荣誉感很容易被忽视;经过网络传播的放大,这种荣誉感能够影响的范围得到了很大扩充,个人和小集体所受到的正向激励也极大地被加强。

这种加强的传播范围、深度和荣誉感,能够共同促进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吸引力能够推广当地的旅游和土特产的发展,而荣誉感能够激发当地人的精神面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今后的“村BA”事业。而这些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村BA”的爆火,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只有社会基建、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可能出现这一现象。而这种现象又让我们意识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拥有无穷无尽的潜力,在城市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之时,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更广大的农村,从农村中挖掘出经济发展的潜力。

事实上农村一直是中国的经济的战略大后方。从建国初期开始通过农业实现了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到文革时让广大知青去农村上山下乡缓解了城市的经济压力,再到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第一拨崛起盘活了中国的经济形势,农村一直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了避风港和强大的支撑。

在目前国内面临复杂经济形势、工业和服务业消费疲软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投入到农村中,尝试从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中寻找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

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可以满足吃饱穿暖、不忍饥挨饿的生理需求,我们的社会从90年代初下岗潮的纷乱到现在打黑除恶后社会安全稳步提升,安全需求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在缺失性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快速稳健提升,而“村BA”这种赛事,首先丰富了农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起到了带动经济发展、团结民众、树立集体荣誉感的功能,再次能够让大家把寻找经济发展动力的目光拉回到传统的乡土中国。

在物质文明建设取得初步的成就后,精神文明建设将是经济发展的另一大动力。只有精神世界丰富了我们才能够开发出更多的需求,只有通过不断地去满足这些物质和精神需求,拥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够不断地稳步地、有的放矢的地推进经济的发展,否则只会陷入到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虚无。

参考资料

[1]80多年前的红军篮球赛

[2]抗战烽火中的“战斗篮球队”

[3]新中国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的历程、阶段特征及启示

[4]“农”味十足的“村BA”为何火出圈

更多阅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