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来自第三届(2021)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
项目名称:校园欺凌当事人心理干预的研究和实践——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途径
项目周期:四年
服务提供方: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医务室
服务受益方:西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
所属领域:学生心理健康、医疗机构社会 (学校)心理服务
案例摘要
校园欺凌当事人心理干预项目于2017年3月开始在我校正式实施,我作为学校医务室负责人和心理干预小组组长,参加西宁家庭暴力当事人心理辅导能力工作坊专项培训,掌握了暴力小组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流程,具备了主持欺凌当事人干预小组活动的能力。由我担任学校校园欺凌当事人干预个案辅导和团体辅导工作。
我校2017年3月一2021年10月共举行专场校园欺凌当事人干预团体辅导、课堂教学44节和讲座20期,参与活动共275人,个案咨询15人。团体辅导按照欺凌当事人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分别是“创可贴小组(由被欺凌学生组成)”“让欺凌归‘零’小组(由欺凌者组成)”和旁观者干预组(由本校学生组成)”,每组根据班级人数不同,由35~45名成员组成,主持人由医务室负责人同时是中级心理治疗师担任。
所有组员根据主持人引导,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中的OH卡牌技术、曼陀罗绘画、个体和团体沙盘治疗,排演心理剧帮助校园欺凌当事人,改变单一的理论说教(认知层面),将运用团体治疗技术将情感触动、行为改变统合进团体辅导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
在校园欺凌当事人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中,表达性艺术治疗运用在校园欺凌干预项目能巧妙避开学生的防御心理,通过画像呈现出学生的内心状况,快速有效地筛选出欺凌当事学生,分析其心理症结所在,从而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得以进入咨询状态,有利于个案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开展。
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一张张看似简单的图画或沙盘却能够呈现学生的内心真实状况,胜似千言万语,助力及时排解或转移因为遭遇欺凌而未被处理的心理危机事件,避免将最初的痛苦感进一步升级形成心理创伤,引发焦虑、抑郁、报复、自残等二次伤害事件。实践证明表达性艺术心理治疗是对学生潜在的暴力问题进行教化的有效方式,也是疗愈欺凌创伤的有效方式。
案例背景
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引发媒体关注,国家相应出台相关文件,在此背景下,如何让欺凌归“零”?越来越多的实践指向校园伤害干预综合治理,我校更是创新性应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干预途径,转译创伤事件回顾及情绪表达,统整自我意识,宣泄痛苦情绪。
艺术表达作品包括OH卡牌完型绘画,曼陀罗情绪表达绘画、关系欺凌宿舍学生的团体沙盘,心理剧的演出等等。当事人的艺术表达作品与内心体验存在一致性,当事人或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作品,在个案咨询帮助下恢复心理平衡,避免欺凌事件的“涟漪效应”。
四年多的中职学生校园欺凌当事人干预项目开展经验表明:表达性艺术治疗更能避开学生心理防御,帮助师生快速建立咨访关系,加上云班课中“头脑风暴活动”,“答疑/讨论”等多种网络课堂活动媒介的加持,创建更有私密性的表达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更容易抒发情绪,表达自己的曾经不易为外人道的欺凌和被欺凌的经历,能够让带领者从他们的真实表达中对症下药。
需求分析
我校作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入学新生保持在1100名左右,在校学生人数4000人左右,在青海省中职居于首位。根据项目组2017年做的对我校262名学生一个月内遭受校园欺凌情况的调查,学生常见的欺凌或伤害为:被恶意取笑(34.73%)、被孤立(9.54%)、因缺陷被取笑(8.40%)。学生大多是作为初中学业失败者的身份来到学校,而很多学生学业失败正是校园欺凌导致的恶果,在初中积累的校园欺凌引起的内心创伤有待疗愈。
表达性艺术治疗,开辟了心理干预校园欺凌的新途径。探索校园欺凌干预新途径,用新形式寻找校园欺凌当事人;用曼陀罗绘画、OH卡牌完形绘画和箱庭作品解读为切入点,减少学生欺凌行为,减轻学生抑郁焦虑情绪,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危机,助力建设平安校园。
服务过程
1.制订校园欺凌当事人心理干预方案,遵循表达性艺术治疗,并结合我校学生云班课反馈的网络陈述遭遇校园欺凌的事实,在开学初新生团体辅导讲座、“终结欺凌”课堂教学,学生心理社团活动进行团体辅导,通过曼陀罗绘画和OH卡牌进行个案心理咨询达到促进的目的。
2.表达性艺术治疗操作方案分为四次绘画活动,每次活动有不同的绘画主题。在正式治疗实施中,干预项目综合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进行心理干预,方案设计如下:
3.应用方法举例
3.1个案缘起:被遗忘的伤痛,不等于没有悲伤。
通过心理课采集到的信息来看,来中职上学以前,有不少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校园欺凌经历。为了推断个体的行为和内心精神生活的变化情况,我们尝试用心理绘画的方式,让学生把这些经历带给自己的感觉都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上交的作品中可见受欺凌的创伤性经历引起受欺凌学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悲伤、抑郁、焦虑等。
如图1所示,一名叫小伟的男生的名字叫做“向日葵”绘画作品,画的背面,小伟写下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株向日葵虽然孤身一朵,依然向天空宣布艳丽的颜色,可是大地黑暗拉住了它,它吸收不到营养,也许美好只是个幻想,存在它幼小的孤独里。”
图2的作者小西,平时爱笑的面容和绘画的主题反差强烈,就像是不少青春期的孩子宽大的校服掩盖下,自残的伤口触目惊心。
3.2 分析诊断
图1的作者小伟因为先天听力有残疾,带着助听器也不能很好地听清别人的话,因此说话声音又小又结巴,以前在初中学校就总是被边缘化,到中职读书,同宿舍同学从不叫他的名字,而是叫他“光头强”,还经常开不适宜的玩笑拿他取乐,用小伟的话说就是”他们总是笑话我,我说话他们都听不懂”,最初小伟也会结结巴巴地反抗大家的嘲笑,结果是引来更大的哄笑。所谓“无人回应便是绝境”大概就是小伟的处境了。
小伟不擅表达,因此我们借助沙盘游戏这个富于表达的介质,提供表达情感和内心问题的媒介,通过导向转化让小伟和宿舍同学意识到被孤立和不被看见对一个人来说是走不出的心灵困境,对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对小伟的辅导分两步走,首先“孤立”他的是同宿舍的人。于是我们请同宿舍的人一起摆放团体沙盘。每个人轮流摆放,刚开始每个人的主题是针对自己的摆放情况选取名字,各位同学各行其是,各自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而没有考虑沙盘的整体情况,主题的表述非常混,(如图3)所选沙具没有代表性。
最终对沙盘主题进行统一的时候,成员间展开激烈讨论,小伟在一边几次想讲话,很快被别人的讨论淹没了,最后很快默不作声,同宿舍的人似乎对他是习惯性忽视,直到必须要对小伟的沙具进行分析,大家这才注意倾听小伟的发言。
接着摆了第二个团体沙盘(如图4),虽然小伟还是习惯把自己蜷于一域,用栅栏把自己围了起来,好在沙盘主题趋于统一,舍友在制作沙盘作品时,选择象征战斗和战争的玩具(如武士、士兵、战机、刀具等)去制作打斗的场景,这是他们在真实的沙盘室中宣泄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被接纳和包容的。大家摆放沙具、分享感受过程中,也开始回应小伟的意见,并尊重他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和大家遥相呼应。在团体沙盘操作的自由空间里,同宿舍学生摆放矛盾、释放情绪,宽容地理解他人,在形象化的世界里得到成长。
第二步是对小伟的个体辅导。给受欺凌的小伟增权赋能,帮助他以后再遭遇欺凌行为时大声说“不”。并将 “权利宣言”中“我有权利生气,我有权利被听见”传递给小伟,以帮助小伟提高应付问题的信心。
图2的作者女生小西,自述因为口音和外貌平凡,曾经在外省上初中时遭受校园欺凌。初中毕业投奔在西宁的亲戚来我校就读,她曾经反复割伤自己。她自述自伤原因:“在外省上学被好多同学欺负,想起来好恨,但是欺负我的人有好几个,就连到底恨谁都不知道。所以每次想起来心理难受的时候就用刀割自己,看见血流出来,心里面就好受多了”。
大量研究表明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疼痛感知能力下降、疼痛耐受力增加。背后的机制可能是自伤行为可使内源性阿片肽释放,释放的阿片肽在疼痛和情绪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增加患者的愉悦感,缓解抑郁情绪。
小西因为走不出受欺凌后的心理创伤,因此用自伤的方式释放内心痛苦。
当心理痛苦数倍于身体痛苦,无法释放,无法缓解时,身体的痛苦会替代心理的痛苦,就感觉不到那么痛了。他们这种行为,被称为:非自*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非自*性自伤指个体直接、故意损害身体组织,但并不打算造成死亡。切割是非自*性自伤最常见的形式。
对小西开展自*风险评估,安排陪同小西到医院就医,根据医生建议休学半年药物抗抑郁治疗,一次小西发过来一则消息表露厌世情绪,对她进行自*风险通过评估的关键因素即当前及过去实施自伤的冲动,既往自伤及自*未遂史,接触到致死手段的机会,以及遵循安全计划的能力进行评估。完善安全计划,其中包括一系列危险信号(如,消极想法、抑郁心境、自伤行为)的清单,应对策略(如,外出散步、锻炼、与亲朋好友社交),以及24小时危机援助热线、急诊等。
后期小西回归班级,通过班级同学了解到小西在班级活动中对自己的否定情绪较多。小西第一幅沙盘作品(如图5):
仅仅在沙盘中心摆放桌椅和小桥以及代表她自己的一个小女孩沙具,还有两个房屋。周围大片沙漠空无一人。整体给人的感觉就一片荒芜,象征着内心的不安全感。小桥是从自我世界走向外界的桥梁,从中可以看出她渴望交流但又害怕交流的矛盾心理。开着火红的树深深的插入沙中,象征小西内心不安之中蕴藏着强大的能量,希望寻求改变。
我问她,她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改变?她说想让自我伤害这个“怪兽”离开自己,希望自己心里的小“happy”越来越多,因此接下来的谈话我们帮助小西看到和自伤这个“怪兽”相处的过程中出现的小“确幸”,支持小西觉察内心的深层需要,让自我康复的力量从这些小“happy”上生发出来,认识自己的能力与资源。
小西第二幅沙盘作品名为“快乐的小镇”。(如图6):
整幅作品描绘的是小镇生活的美好场景。她不好意思地说穿着婚纱的新娘就是很多年后的自己,拥有小镇上人们的关心和关注。作品中各色各样的石头格外引人注目,石头属于无生命物质中最有生机的一种,具有各种不同的力量,作品中的小石子经过风吹雨打后变得光滑而细腻,象征着小西对于未来的向往。临放假,小西将一副曼陀罗作品(见图7)当做礼物送给我,作品上一行小字写着:小happy,有你在我生命中,很好,希望你一直在我的生命里。
曾经受到同龄人的欺负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矛盾:既想正视自己的内心痛苦,又害怕深入体验引起不安。借助沙盘游戏作品的沙具的选用、空间配置、场面构成,心理老师可以作出准确的理解判断,借助富有启迪性的言语为受欺凌学生赋权增能。案例中我们使用沙盘和绘画治疗能够绕过心理防御,更快地接近潜意识甚至是深入潜意识。用更短的心理辅导的时间,达到更好的个案咨询效果。
成效评估
有过受欺凌的经历的中职学生,要么表现在对内攻击,主要表现为自我伤害;要么表现在害怕正常社交生活,自我封闭。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沙盘治疗和绘画治疗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关注与引导下进行自由的表现与创造,内心的真实世界得以呈现,心灵得以充实与发展、治愈与转化。
受积极心理学积极想象技术及其理论的启发,将沙盘疗法与绘画疗法有机结合并运用于学校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中,让我们欣喜看到了学生们在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验感悟过程中的全身心投入!也帮助我们从中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学生心灵治愈的有效途径。
项目价值与意义
1.丰富校园欺凌的理论研究
我国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法律学家在研究校园欺凌方面的的文章很多,但是专门针对中职校园学生间欺凌行为的心理干预也仅限于理论研究。本项目丰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欺凌行为心理干预方面经验和实施方法。可以促进校园欺凌心理干预师资培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中职校园欺凌OH卡牌、曼陀罗绘画运用于校园欺凌心理干预途径的空白。
2. 实践价值
项目的有效开展有利于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频率,减少校园欺凌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有利于“校园欺凌当事人心理干预”活动的创造性开展和平安校园建设,有利于“校园欺凌”干预师资培养工作开展,有利于引导理论研究者研究视角向下,更多的关注中职校园欺凌当事人干预实践。
3.本项目深入探索积极探求心理干预各种措施、实施职校特色的心理干预个性化方案,力图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注重现有教师校园欺凌心理干预培训,解决实际教学和个案干预中的茫然与混乱。
专业反思
1.艺术治疗虽能隐藏映射对象,不对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不限受教育情况影响,能从线条、构图中看出学生的端倪。但是对有美术基础功底的学生,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学生,会下意识地进行审美上的构图,线条也经过专业训练。这样的绘画治疗诊断缺乏准确性。对我校艺术设计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她们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所以要求她们用非优势手来作画,通常是左手。
2.表达性艺术治疗中对学生的作品不解释,不对学生的作品轻易下结论,虽然会有些信息呈现出来,但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利益,对学生不利的信息不能直接回馈给学生。比如对于画面信息呈现出自卑、有恋母情结、有过性创伤等问题的学生,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对于自卑的学生,可以说自信心不足,要试着去与学生探讨,是什么让他对自己不满意、不自信;对于有恋母情结的学生,可以邀请他谈谈与母亲的交往情况、母亲对他的影响等;对于有过创伤经历的学生,可以试着邀请他谈谈对自己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些经历,试着去回想痛苦的记忆对自己的影响等。总之,咨询师对待学生的作品要遵循一个原则:对学生有帮助,看破不说破。
3.目前绘画治疗的应用领域和适用人群范围较狭隘,还未普及到临床应用中。本项目尝试将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应用领域,延伸至情感类创伤领域,为临床社会工作者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但是适用人群范围仍然局限在未成年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项目实施要冲破思想束缚,挖掘积极心理学框架下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价值,将其应用至企业、医疗等更广阔领域。
4.表达性艺术治疗作用于欺凌创伤可行且疗效较好,本项目干预对象仅限于本校学生,实践成果尚待推广。
点击视频
了解大会历程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