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创始人》:如何创建下一个ChatGPT? 先获取独角兽成功密码!

《超级创始人》:如何创建下一个ChatGPT? 先获取独角兽成功密码!

首页模拟经营超级世界盒子2022更新时间:2024-05-02

你好,这里是吐槽老邓,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超级创始人》,副标题是独角兽的成功密码。

创业是一条难走的路,能活下来的创业公司本就不多,能做大做强的更是凤毛麟角。

美国著名风投公司文罗风投的董事,总经理兼合伙人马特莫菲就曾表示,在初创公司中,几乎70%是不成功的。

但我们仍能经常听到大获成功的独角兽公司的创业神话。

所谓独角兽公司,这是由美国著名风投公司牛仔创投的创始人艾林里创造的词,专指那些在不到十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

将在2020至2022年疫情期间迎来净利润暴增54倍的视频通讯公司ZOOM,还有在2023年以CHAT七PPT开启AI新纪元。

最新估值达到27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 AI。

这些独角兽公司是怎么突破重围的呢?

他们能脱颖而出,又有什么秘密或者规律呢?

本书作者阿里塔马塞布就给我们总结了独角兽公司的成功密码。

阿里塔马赛布是硅谷很有名气的风投公司DCVC的合伙人,这个公司管理着超过35亿美元的资金。

从2018年开始,作者代表DCVC投资了多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涉及加密货币,金融科技,医疗保健,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

比如,在2021年以15亿美元估值上市的地球数据和分析公司PANT行星实验室在加入DCVC之前。

作者还在2013年创立了一家模块化智能手表初创公司,带领公司赚取了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所以作者既有创业者的经验,又有投资者评估初创公司的心得。

为了找到独角兽公司成功的秘密,作者进行了一项长达四年的独立研究。

他选取了自2005年创办的近200家10亿美元规模的独角兽公司以及200家普通创业公司作为对照组。

总共收集了3万个数据点,对比研究,分析了超过六十五个因素。

同时,作者还与十五名业界知名的创业家及投资人进行了面对面深度访谈,听取他们的创业经,综合研究数据和创始人实战经验,作者发现,独角兽公司能成功有三大密码,分别是能连续创业的人,迎合市场的好点子以及风投公司的资金支持。

作者将他的发现总结成书。

这本书出版之后,受到一众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赞誉,比如IPOD发明人托尼法德尔,ZOOM创始人袁征,红杉资本合伙人林军瑞等等。

ZOOM创始人袁征说,阿里塔马赛布对初创公司的成败进行了非同寻常的审视,这本书实属创业必读。

IPOD发明人托尼法德尔则说,我真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期能拥有这样一部伟大的创业指南。

下面我也将按照这三大密码来解读全书,分别是,第一,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第二,什么样的点子更容易成功?

第三,怎样获得风投公司的资金支持?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评估一家公司最看重什么呢?

作为风险投资人,作者的答案是团队或者创始人。

作者说,在公司的初创阶段,没有什么比公司背后的人更值得评估了,因为即便是伟大的想法,也只能由伟大的团队来实现。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功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2005年,一个叫亚伦莱维的年轻人在南加州大学读大二。

在学校,他看到教授和同学们在分享和存储大型文件时,需要反复插拔存储盘来转存文件,繁琐又低效。

当时亚伦莱维正参与学校的一个关于云存储的项目,于是想到了BOX盒子这个概念,人们只需要租用少量的云存储空间。

就可以从任何地方访问文件。

亚伦莱维和几个高中同学推出了盒子这个云存储产品。

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之后,亚伦莱维选择放弃学业,成为合子公司的CEO,这一年他才十九岁,盒子公司一路做大,成为世界知名的云存储公司,并于2015年1月成功上市,市值最高达到47亿美元。

年少成名,名校辍学亚伦莱维的传奇经历并不少见,2013年,22岁的梅兰尼伯金斯辍学,成立了估值达数十亿美元的图形设计平台KAVA刻画。

再往前数,2004年,在哈佛大学宿舍,20岁的马克扎克伯格编写出FACEBOOK代码。

随后辍学创业,打造出万亿市值的FACEBOOK。

1976年,20岁的比尔盖茨成立微软,接着从哈佛大学退学。

比尔盖茨打造的微软公司可以称为科技史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他本人也多次问鼎世界首富。

正是因为人们对这些科技大佬们的故事津津乐道,口口相传,人们总认为,大多数独角兽公司都是由敢于冒险的年轻人创立的。

他们灵光一现,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好点子,于是毅然离开校园,开启了创业之路。

但事实究竟如何呢?

作者选择用数据说话,先说年龄,确实有一些创始人20岁出头就创办了自己的独角兽公司。

但大多数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并不是这样,创始人的年龄跨度相当大,从十八岁到68岁都有。

数据显示,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年龄中位数是34岁,所以年龄并不重要,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都不能算作明显的优势。

再来看学历,辍学生更容易创业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结论。

从数据来看,大多数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都不是辍学者,他们之中,36%的人本科毕业,拥有本科专业和MBA专业双学位的高达22%。

还有超过30%的人拥有本科以上的学位。

就这么说吧,大学辍学者比拥有博士学位的创始人还要少见。

让我们如雷贯耳的那几位传奇人物,不过是幸存者效应罢了。

事实上,对创业者来说,高等教育算是一种优势,因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能了解复杂的市场或发明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那有人可能要问了,是不是名校生更容易成功呢?

像斯坦福大学被称为创业工厂,还有那些来自哈佛,麻省理工这样名校的学生,自带光环,他们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从直觉上来说确实如此,但从数据上来看却不尽然。

据作者统计,在独角兽公司中,从全球排名前十的学校毕业的创始人和从100名之后的学校毕业的创始人一样多。

比如在硅谷地区的圣何塞州立大学,全球排名都到800名之后了,但从这所学校走出了好几位独角兽创始人。

比如WHATSAPP的创始人简库姆,甲骨文的联合创始人埃德奥茨等等。

事实上,创业界对企业家的教育背景,尤其是他们所获得的学位相当不看重。

创业领域还有一个迷思,那就是创始人身边如果没有一个伙伴,就会遭遇失败。

科技界有很多著名的搭档,像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谷歌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惠普的比尔修利特和戴维帕卡德等等。

拥有一个搭档是不是创业所必须的呢?

用数字来说话,也并不是这样,每五家独角兽公司中,就有一家是由独立创始人创办的。

独立创始人也好,联合创始人也好,都不存在特定的优势或者劣势。

说起来,在某些方面,独立创始人相比联合创始人还更有优势,因为初创公司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有联合创始人之间的冲突。

比如个性的冲突,权力的斗争,或者缺乏共同愿景。

很多初创公司还是由夫妻或者亲属一起联合创办。

在风投家眼中,这种情况是最糟糕的。

创业组合经营企业已经很难了,在掺杂个人情感或者家族历史就更加复杂。

很多风投家会避免投资给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联合创始人。

既然年龄,教育,背景,创始人数量都属于非关联因素,那真正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呢?

作者认为,真正关联的因素是创业公司拥有一位超级创始人。

超级创始人是作者提出的概念,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指那些成功的连续创业者,他们以前至少创立过一家公司,这家公司要么以1000万美元或更高估值退出。

要么每年营收超过1000万美元。

当这位超级创始人开始下一次创业时,更有可能将公司发展成十亿几十亿美元的规模。

早前的创业经验对再次成功创业至关重要。

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第一,他们过去的经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经营,重复犯错的可能性更小。

第二,他们拥有更强大的关系网络,可以从中找到早期雇员或被介绍给潜在客户。

第三,连续创业者有更好的机会接触到风投人,更容易获得资金。

作者统计的数据中,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有将近60%都曾经创立过公司,比如优步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都是超级创始人。

创始人之一的加勒特坎普曾创立了一个网页发现平台,并最终以7500万美元卖给易趣网。

另一位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则接连创立过两个内容共享软件,并以1700万美元卖出。

此外,最近很火的CHECK GPT之父山姆阿尔特曼也是典型的超级创始人。

在2005年,他和好友合作创办了社交媒体公司LOBT。

2012年,他以43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出售。

2015年,阿尔特曼与时任特斯拉和SPACEX首席执行官的埃隆马斯克共同创立了非盈利性人工智能公司OPENAI。

所以,想要创办一家独角兽公司,最佳准备就是你先创建一家估值上千万美元的公司。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你可以先创办一个规模更小的公司,即使你创办的是一家并不十分成功的公司。

也会增加创办独角兽公司的可能性。

比如纯音频社交软件CLUBHOUSE的创始人,在成功推出这款拥有数百万用户,估值10亿美元的软件之前,曾经历过九次失败的创业,就算是大学就走上创办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

他们也不是毫无经验。

其实他们在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曾有过小规模的创造经验。

比如马克扎克伯格在创建FACEBOOK前就创建了三个程序,一个是帮助哈佛学生选择课程的程序。

一个是按吸引力对哈佛学生进行排名的程序。

还有一个是一款桌面音乐播放器。

如果你还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那么去一流企业上班也对创建独角兽公司有帮助。

在资源充沛的大公司里,你能受到良好的训练,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销售产品,维护伙伴关系的能力,也更容易结识精英人才,更容易获得投资者青睐。

根据作者的数据,创始CEO在创办独角兽公司之前,平均拥有十一年的工作经验,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在谷歌,微软,亚马逊,高盛,麦肯锡等知名企业工作,比如袁征就是在思科网讯工作了24年之后自己创办的Z。

在作者的研究中,有十四家独角兽公司创始人曾在谷歌工作过,有八家独角兽公司创始人曾在甲骨文工作过。

创业也好,工作也罢,关键是你掌握了正确的软技能和人脉关系,这样你就可以颠覆一个你并不太了解的行业。

这和很多人想的并不一样。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既然你要创业,那你肯定要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有很深的专业技术背景。

但数据显示,有一半儿的独角兽公司创始人并不具备创业领域的专业知识。

比如,美国外卖配送平台DO的创始人徐迅曾经在私募基金麦肯锡和易趣网工作多年,并没有物流行业的直接经验。

再比如,美国的癌症大数据公司FREEDOMF的两位创始人完全没有肿瘤学的背景,他们仅仅是在谷歌工作期间接触过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癌症中心。

有了超级创始人还不够,对创业公司来说,还必须有一个好的创业想法。

那什么样的点子更容易成功呢?

这就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部分内容。

我们先来看创业公司的点子是怎么来的,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灵光一现的点子,比如,加勒特坎普在2008年新年前夕外出跨年的时候。

打不到出租车,想叫黑车,黑车司机又狮子大开口要800美金的车费。

被激怒的加勒特坎普决定做一个打车软件,于是就有了优步。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是第二种,创始人先选择一个市场,一种客户类型或者一种趋势,然后慢慢摸索,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国癌症大数据公司FLASH HELP。

两位创始人首先瞄准的是癌症病人这一个大群体,然后开始设想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他们一开始想解决的是保险问题,后来又演变成分析诊疗意见,再后来进化为癌症护理数据分析,最后才演变成建立真实病人案例大数据库以及病人对治疗的反应。

来研究癌症治疗的功效。

第三种是从公司内部开发分离出来的项目,像美国电视盒子公司ROQ,是流媒体巨头奈飞的内部项目,全球最大在线旅游公司XPADIA。

一开始是微软的一个旅游项目。

第四种是从学术机构中涌现出来的,最典型的案例是谷歌。

谷歌的诞生就是谷歌创始人在斯坦福大学时开发出了PAGERIX算法。

作者认为,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找到一个趋势或选择一个市场,选择一个你比别人更了解的客户群。

找到他们面临的真正问题,用你的产品去验证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这也是大多数独角兽企业创始人选择走的路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换一个划分维度,将这些创业点子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止痛药产品,也就是解决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明确痛点。

优步解决了人们打车难的问题。

FL HEALTH解决了癌症患者的数据分析问题。

另一类叫做维生素产品,他们给客户带来更好的娱乐或享受。

像FACEBOOK,微博,INSTAGRAM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是典型的维生素产品。

近年来,字节跳动的TIKTOK风靡全球,这也属于维生素产品。

相比于维生素产品,创业公司更愿意将产品定位为解决方案,也就是更愿意提供止痛药产品。

这一点从数据上可以得到验证。

独角兽公司中只有1/3是维生素产品,有2/3是止痛药产品。

这主要是因为当客户在工作生活中有痛点,他们会积极地去寻找止痛药。

但获取娱乐享受的维生素产品的需求并不那么迫切,而且维生素产品可替代性强,总会有更新的潮流来取代原有的产品。

想一想,你现在花时间找乐子的社交平台是不是从过去以天涯论坛为首的论坛化的主题式讨论转向了微博小红书这一类碎片化的日常分享。

又从过去以文字为主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转向了视频化的抖音,快手。

我们进一步分析做止痛药产品的公司,还能发现他们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省力和省钱这两个方面。

省力就是提高效率。

在独角兽公司中,这一类产品最多接近40%,比如,工作场所聊天软件SLACK取代电子邮件。

提升人力资本管理效率的软件WORK DAY等省钱的独角兽公司占比也不小,达到了20%。

比如爱彼迎最初就是酒店的廉价替代品,优步最初可以看作是更便宜的打到黑车,总结起来就是省力省钱的止痛药产品更容易成功。

但并不是你想到了一个好的止痛药点子就能成功。

伟大的创意之所以成功,创意本身的伟大固然重要,在正确的时机被提出,迎合市场,踩准节奏才是成功的关键。

优步的出现真的全靠加勒特坎普的灵光一现吗?

不是的。

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优步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优步要向打车人附近的私家车推送信息,就意味着它高度依赖GPS位置数据。

但在此之前,欧美的电信运营商会对每次使用GPS的主体收取一美元的费用,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承担这样高的成本。

优步的诞生和IPHONE的出现以及安卓系统的兴起密不可分。

他们打破了移动运营商寡头垄断的局面,不用支付高昂的GPS费用。

所以,业内人士认为,优步的应运而生是因为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关于GPS和其他数据服务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

所以,即便是一个好的点子,如果它过于超前,那就相当于是一个错误的点子。

这也是为什么冯投人普遍认为市场时机是继创始人团队之后第二重要的因素。

这个结论来自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一项调查。

调查者请900名风投人对公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进行投票,投票结果第一名是创始人团队,第二名就是市场时机。

当然,成功的创始人不可能也不需要一开始就有完美的想法,但创始人需要在风向不对时尽早掉头。

灵活转型。

比如YOUTUBE在2005年刚推出的时候,是想要做一个约会网站,他们希望想找伴侣的网友将自己的视频传上去。

介绍自己并谈论理想伴侣。

但没有什么人传自我介绍的视频,倒是有不少人传了一些度假的小视频或自家宠物的有趣视频。

创始人发现这个现象后,不再执着于创建一个约会产品,才有了现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

但对于风险投资人来说,转型并不总是受欢迎的。

风险投资家PAYPO前高管基斯拉伯伊斯就曾说过,当一个领导者改变公司的目标时,可能会逐渐动摇人们加入公司支持创业的初衷。

那什么情况下的转型更容易成功呢?

转型可以采用两种策略,要么为同样的客户改变你的产品,要么为同样的产品改变你的客户。

如果两种都不奏效,那就要提出一个新点子。

相比于反复在现有市场内折腾,不如从头开始。

有了好点子,又踩准了市场节奏。

不要忘记,市场上不只有你一家公司在竞争中存活下来才能成功。

当你进入行业,你会面临两类竞争对手,一类是行业内已经形成竞争优势的老牌儿企业,一类是和你一起进入这个行业的新兴竞争对手。

作者认为,与现有老牌儿企业竞争,比资金雄厚的其他初创公司竞争更容易胜出。

ZOM就是从老牌儿企业中成功抢到市场份额的典型企业。

2010年,市面上已经有了微软的SKYPE,思科网讯的WEB X,思杰的GO TO MEING,谷歌的HIGH OUT等老牌产品了。

袁征自己正是WEB X的创始工程师和工程副总裁,但正因为袁征在行业中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

他知道现有的产品还不够好,用户还在使用那些不好的产品,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替代品而已。

圆征的ZOOM将会议视频通信做到了极致,无障碍,无卡顿,支持25人免费高清视频通话。

可依赖的视频通信方案成为ZOM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此外,ZOOM将研发中心设在中国,较低的人工成本让ZOM的研发支出远低于同行,甚至不到同业平均研发支出水平中位值的一半儿。

更好的产品,更低的成本让ZOOM脱颖而出。

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4月,ROOM就已经上市,上市首日市值就达到了159亿美元。

作者指出,ZOOM这类初创公司和老牌儿企业竞争能成功,原因在于三点,第一,与老牌儿大企业竞争的初创公司不需要在自己培养客户。

现有市场已经完成了消费者教育。

第二,初创公司只要改进竞争对手系统中的低效现象就可以获益。

第三,初创公司包富清没有老牌儿大企业的冗余负担。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真正的挑战来自于一同进入行业的其他初创公司。

一个初创公司与另一个资金雄厚的初创公司竞争,成功的概率会比较低。

美国的来福车和优步的竞争是第一波打车大战。

我们国内的滴滴和快滴的竞争是第二波打车大战。

类似的烧钱大战数不胜数,最后胜出者往往是资金能支撑得更久的一方,这也正是初创公司的第三大成功密码。

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部分内容。

初创公司自身很难有如此规模的资金体量,因此风投就成为大多数创业故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据统计,在1974年到2014年间,美国所有IPO公司中,有42%的公司获得了风投作者收集的。

2005年之后的独角兽公司获得风投的更是占了90%。

风投为什么愿意投资初创公司呢?

如果你了解了风投的运作模式,你就会知道这就是一场豪赌。

风投有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初创公司的必然性。

假设风投公司合伙人管理的资金规模为10亿美金,那么他自己需要掏1000万到2000万美金放入基金中。

这叫做普通合伙人承诺剩余的钱来自各类机构,这些机构叫做有限合伙人。

一般来说,有限合伙人希望自己的钱在十年内达到三倍,所以对于合伙人来说,十年之内赚30亿美金才能勉强回本。

他需要赚得更多,才能有额外收益。

我们假设合伙人将这10亿美金投给十家初创公司,面对100个想向他们展示PPT的初创公司。

又如何知道哪十个可以创造高回报呢?

许多风投公司都公开承认,他们永远猜不到哪家公司会成为其投资组合中的佼佼者,所以,合伙人可能会将10亿美金平均投给十家初创公司。

但这十家创业公司未必都能活过三年,他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联合创始人发生冲突,失去关键用户,未能找到合适的市场等等。

从业内经验来看,即使是最好的风投公司,这一组投资组合中也会有三到四家亏掉大部分甚至是全部本金。

另外三到四家勉强保住本金,大概只有三家左右能获得盈利,而往往只有一家能得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超额回报。

你看,风投公司的运作逻辑,本质上就是广撒网,通过一两个超额回报弥补无法收回成本的其他亏损。

站在初创公司的立场,基于业内已有共识的70%的失败率,要想让风投公司慧眼识珠是很难的。

就连爱彼迎这个总用户达到1.5亿,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在一开始也是处处碰壁。

创始人之一切斯基表示,他们当时向二十个投资人推介,希望以15万美元出售10%的股份。

放到现在,这10%的股份值100亿美元,但当时没有一家投资人愿意投15万。

那怎么说服务风投公司来投钱呢?

你要知道,获取融资不是一蹴而就,想着风投公司一次就投几个亿给你是不现实的。

一般来说,首先是天使轮,这是你起步之后获得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如果你的团队搭建好了,产品也得到了市场认可,还会有后续的ABCD轮次。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天使轮要慎重。

顶级风投公司红杉资本合伙人林君瑞分析了两个原因,第一,在早期阶段筹集到的每一美元都将是你能拿到的资本中最贵的部分。

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早期,如果爱彼迎拿了15万美元投资,将付出10%的股份。

第二,如果企业发展顺利,你将与这个投资者合作十到十五年。

即便进展不顺利,起码也要合作五到七年。

基于这两个原因,林军瑞建议在天使轮次,你要在深思熟虑之后,列出一个简短的名单,上面有你想进一步了解的人。

你需要查一查他们的公开资料,了解他们的很多想法,以及他们对未来的什么方向感到兴奋。

你的公司是否符合他们的投资主题?

作者给的建议则更加详细。

他建议创业者在选择天使投资人时,尽量选择之前是成功创业者的,这样的人或许更能看到你点子中的妙处。

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合资公司,它的创始人亚伦莱维联系了一百多位投资者,都没能获得天使轮投资。

当他发邮件给马克库班时,事情发生了变化。

马克库班曾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他曾以57亿美元将自己创立的播客公司卖给雅虎。

库班在收到邮件后只是和莱维邮件往来,甚至都没有和莱维本人见面,就直接向盒子公司投资了35万美元。

当你从天使投资人那里获得了一小轮融资,你就完成了两个动作。

第一,可以用这些资金来寻找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转型,直到你看到客户对产品的需求。

第二,从天使投资人群体中获得投资建议,认识更多的风投公司,为接下来的多轮融资做好准备。

那接下来是不是就要广泛认识风投公司的合伙人,期望获得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呢?

当然不是。

作者建议你此时要沉住气,少说话,多做事,而不是四处与投资人会面,建立泛泛的关系。

作者认为,与风投人的每一次互动实际上都是一次推介,只要有一次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互动。

对你之后的融资就会造成永久的负面印象。

融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你的公司中创造发展的势头,聚集最好的团队和最好的天使投资人,与其拿着PPT到处找风投,不如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在筹集到一定资金后,你可以提高薪酬,在股权和头衔方面更加慷慨,说服那些超级明星尽早加入你的团队。

作者认为,正是创始人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给了风投人投资的信心。

在这个时期,收入等财务指标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用你的精力,金钱和股权来说服最优秀的人加入你的团队。

并签下客户。

把你的时间花在如何让公司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上,使风险投资公司无法忽视你,而不是花时间去说服他们。

其次,当你有机会和风投公司的人建立更深一层的联系时,你最好请他们给你介绍那个真正能做决策的合伙人。

或者那个能影响真正做决策的人的投资助理或者投资总监。

作者提醒你,不要低估投资助理或者投资总监的力量,他们是推动整个交易完成的重要力量。

拿什么打动他呢?

这是你的一次推介机会,你要对公司有深入思考,搞清楚你的关键价值主张。

林君瑞分享经验说,所有投资人都想支持一支正在解决伟大问题的伟大团队,但如果你只是向投资人展示你的计划。

你能解决的问题并不足以打动投资人。

林君瑞认为,投资人想看到的是你是否洞悉市场规律,触达市场运转的本质。

你要清楚地阐释为什么你能在这个行业中胜出,你准备在哪个点发力进攻?

很多创始人看起来好像他们要打败一切,但成功的创始人都只是高度聚焦在少数的几项创举上。

总而言之,向风投公司做推介当然很重要,但它的重要性不应被夸大。

还是那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作者建议创业者把融资过程看成是你打磨,总结,提炼点子的发展路径的过程。

一旦你搞清楚你的关键主张,就会更容易说服投资人。

好到这里,整本书就基本介绍完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采用的是回顾性数据,过去的经验能否指引未来呢?

事实上,书中提到的一些公司已经失去了独角兽的地位,甚至已经*不复存在了。

对此,作者强调,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预测谁有可能或者谁不可能成功创建下一个独角兽公司。

这当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希望你真正的收获是能从作者的回顾性数据中受到启发,重新思考创建企业什么才是重要的。

并为你想要或者正在创业的公司提供一些帮助。

正如我们那句老话所说的,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明得失。每天分享一本书,我是吐槽老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