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中生产销售不止一件产品的时候,在财务分析中,就需要通过产品维度的统计分析来获取每种产品的边际贡献以及为企业带来的利润。
企业的整体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将资源集中于能为企业现在或是未来带来更多收益的产品上,同时根据产品更新换代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提升销量来获取更多的收入和利润。
基于上面的需求,在以产品为维度的财务分析中,最基本的思路是要进行产品结构分析以及单品的销售分析,同时在分析中需要兼顾地域差异、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同时需要掌握产品数量与管理成本的平衡点。
我们可以尝试以便利店为例来梳理产品分析的思路。
Q:产品品类结构分析:尝试用另一种角度划分品类
便利店中销售的商品可以分为三大类:食品、非食品、服务,每个品类还可以继续向下细分。食品包含鲜食食品(关东煮、鸡排、包子、咖啡等)、冷冻食品(需要加热的便当、饭团、雪糕等)、饮料酒水、零食等等;非食品包含杂货(笔、本子等)、日用品(卫生巾、袜子、口罩、雨伞等)、出版物(报纸、杂志等);服务包含代收快递、代缴水电费等。
便利店的销售额大部分肯定来源于食品,很多人都会在午餐时间去便利店选购便当,或是路过时去便利店买一瓶饮料,而非食品通常是应付紧急的情况,例如突然下雨但是却没有带伞,突然受伤需要创可贴等这些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既然大部分收入都是由食品带来的,进行产品品类的分析还有什么必要吗?我觉得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现在大大小小的超市遍布商业区和住宅区,超市的商品种类齐全而且价格更为低廉,为什么人们还需要便利店呢?
试想一下,顶着37度的高温,你想买一瓶冰凉的饮料降温,面对超市填满几个货架的琳琅满目的饮料,你是否会出现选择困难?如果你走进的是便利店,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从冰柜中拿走一瓶常喝的可乐直接结账。
想要满足客户紧急的需求,便利店有限的空间和商品种类反而比大而全的超市更具有优势,避免超市中兜兜转转的路线耽误的时间以及面对几个货架的同类产品引发的选择困难,便利店顾名思义,满足了客户刚需、便利的需求,这是便利店存在的意义。同时便利店也会开发一些特色商品来吸引客户,例如联名产品、季节限定、特色鲜食食品等等。
按照上面的逻辑,我们可以从另一个维度来进行产品品类的划分:刚需产品、应急产品、特色产品。刚需产品是客户每天都会产生购买需求的,例如午餐的饭团、便当、关东煮、饮料等等,应急产品是用户偶尔会进行购买用来应对紧急情况的,例如雨伞、袜子、创可贴等,特色产品是便利店自己研发的产品、品牌联名产品、季节限定或是区域限定特色产品等。
刚需产品基本是每家便利店都会必备的,就像每家便利店的饮料柜里都会有可口可乐,这类产品满足客户每天的必要需求,为便利店带来了最大部分的收入,同时因为没有差异性,导致客户的选择范围更广,所以利润必然有限,但稳定的收入维持了收入的基本盘,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应急产品的需求是偶发性的,不同的便利店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季节不同,所储备的商品也会有所调整。例如夏天会增加雨伞的数量以及增加驱蚊、祛暑相关的产品,冬天更多的是需要暖宝宝等保暖类的产品。这类产品带来的收入可能会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特色产品完全取决于便利店自身的研发以及商务能力,例如日本的罗森或7-11便利店,经常会和游戏公司合作,在不同的店面购买游戏产品,可以获赠不同的联名周边;罗森和7-11便利店也自己进行研发,销售自产商品,包括一些季节限定或是区域限定的食品。特色产品造成了便利店之间的差异化,这种差异会形成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这部分特色产品也是企业收入的新增长点和盈利点。
按照这种新的分类,我们可以清楚地划分哪些产品维持了便利店的正常运营,而哪些产品有希望带来额外的收入和利润。
Q:单品分析:商品更新决策
单品分析要求我们将所有的商品按照销售收入、销售数量等数据进行排列,这样可以清楚的知道每种商品对于便利店收入的贡献,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销售数量来判断商品周转的速度以及辅助商品淘汰更新的决策。
便利店区别于超市吸引客户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快速的商品更新,例如7-11基本每周都会有新品推出。由于便利店整体面积的限制,新品上架意味着会有相应的产品下架,决定哪些商品进行下架处理,就需要依赖于单品分析。
根据单品销售数量进行排序,选取销售数量排名最后的商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需要考量销售数量是否受到了企业一些因素的影响。
商品的陈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销售,新品或是主推商品,都会陈列在显眼的位置,或者是增加醒目的标签来吸引顾客的关注,如果商品陈列的位置比较隐秘,或者是商品与标签错位,这些都会影响商品的销售数量。
员工的关注度不高,也会影响销售数量。新品推出或是当季促销商品,如果便利店员工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度,未给顾客进行说明,例如便利店很多商品在促销时都会有第二件半价或是1元的优惠,如果你只拿一件商品结账,店员通常会进行提示,如果店员没有关注促销信息,未尽到提示义务,就会影响商品的销量。
如果店内一件商品存在另一种更便宜的替代品,那么通常这件商品的销量就会受到替代品销量的影响。两种奶油甜甜圈,口感近似,但是价格相差1元,较贵的那种甜甜圈就会轻易被更便宜的甜甜圈替代,销量无法增长。
还有就是部分商品的销量会受到季节性的影响,例如在冬天,雪糕很可能几周销量都为0,应急产品也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在北方的冬季,雨伞的销量会下降,很可能没人购买。这种季节性的波动在分析的时候需要充分进行考量,避免影响最终的决策。
在综合上面集中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将销量排名末尾的商品进行不同的处理,通过调整陈列位置增加曝光度、进行员工培训、剔除季节性影响因素等,剩下连续几周都未销售或是销量极低的产品,需要进行淘汰,更换新产品。
对于不同种类的产品,根据销量分析,结合库存数量,可以进行促销决策。对于销量低但是库存高的商品,如果无法退回供货商,就需要加速进行处理,通过促销来增加销量,加速资金回流,避免库存占压太多资金影响后续的周转,同时也可以减少商品过期、变质等损坏带来的损失。
Q:地域差异导致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季节性波动
如果我们是便利店的集团总部,需要进行全国所有的便利店财务分析,那么在进行不同区域便利店分析的时候,是否能够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便利店所处的城市、所在的区域不同,都会导致销售商品的品类以及销售收入、数量上的差异。
一二级城市和三四级城市的便利店销售收入不会处于一个量级,同一城市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便利店销售收入和商品品类也会存在差异,不同的地域可能存在文化上的差异,销售的商品也会有区别。
例如便利店中的商品需要考虑周边顾客所处的民族、宗教、文化等情况,避免触发一些禁忌;便利店内的鲜食食品以及自研产品,需要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和习惯,不同的区域发售区域限定商品,或是进行味道上的细微调整;四周都是办公楼的便利店和处在居民区的便利店,商品的结构可能会有所区别,办公楼的白领们需要咖啡、美味的午餐以及下午茶的小零食和饮料,居民区的便利店对于食品的采购更多集中在早餐和晚餐时段。这些差异会影响便利店之间商品品类结构以及收入结构的差异,分析的时候不能用一条标准的横线进行衡量。
同样季节性的波动也会造成销售收入的差异,这种波动如果结合地域的区别,会带来更加复杂的变化。12月的北方和南方,便利店的畅销商品是不同的,北方的便利店会增设热饮,而南方的冷饮有更多的需求。
这些差异性在财务分析的过程中,都会影响我们对于数据的判断,需要更加全面地进行综合考量。
Q:产品数量和管理成本的平衡
便利店通常面积比较小,如果想要提升坪效,就意味着需要在有限的面积中陈列销售更多的商品。但商品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商品种类越多,意味着店员需要管理的商品数量越多,需要更大的储存空间,还可能需要更多的店员,这就意味着固定成本增加。
固定成本的增加会给便利店的经营带来更大的压力,需要更多的边际贡献来覆盖固定成本,这样便利店才能盈利。
但固定成本增加往往会带着便利店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商品数量增加,库存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不善会造成库存的损失,不畅销的商品没有及时处理会占压资金,同时过多种类的商品会影响顾客的购买决策,反而会对销售产生负面影响。经营上的压力会促使便利店增加更多的商品,经营反而会越来越困难。
便利店追求的并不是商品种类的全面,而是需要围绕刚需、便利、特色来进行选择,在保证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最大化商品的种类数量,使边际贡献最大化,保证便利店整体的利润。
例如便利店目前想要增设快递代收服务,依据目前现有的人力恐怕无法兼顾销售和服务两端,需要至少增加一个店员。快递代收服务预计目前的收入无法覆盖新增店员带来的人力成本,两种选择:放弃增加快递代收服务,或是在现有的店内增加其他的商品或服务来让人员工作量饱和,增加边际贡献。
可以考虑增加现磨咖啡机,提供咖啡售卖,或者在店内货架有余量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商品种类,这样就确保新增的固定成本可以被新增的边际贡献所弥补,带来新的利润。
不同的企业对于产品的财务分析还会有其他的角度和指标,需要依据企业情况以及产品特性进行考虑。例如数码产品需要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鼓励客户更新换代来增加企业的收入,同时也要考虑产品的研发投入;一些消费品需要考虑竞品的影响,因为市场上同类型的可替代品过多,竞品的降价促销将会直接影响销量。
财务分析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板,更多的是需要思路进行自主思考,设计更加贴合企业情况的分析指标和模型,这样才能使财务分析发挥更大的作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