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读:自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后,每天都有新的创业公司诞生。但是,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上怎么找到合适的创业公司,避免踩坑呢?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前言相比于加入大厂,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一直是产品经理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基于自身经历及周边朋友的实际“体会”,总结了一个简单的关于创业公司是否值得加入的分析渠道及方法,希望能有所帮助。
二、分析渠道分析渠道即你做出是否加入决定,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决策信息,以下是一些渠道:
- 天眼查、企查查、爱企查等:查询企业和老板的基本信息,爱企查是免费的,但内容要少些。
- 知乎、脉脉等:查询企业、产品、员工评价等信息。
- 猎聘、智联等:查询公司招聘信息。
- 应用宝、App Store等:试用公司产品、查看评价。
- 企业官网、公众号等:查看公司基本信息、产品报道、团队文化等。
- 面试:这是最直接的分析渠道。
三、分析维度分析维度可分为三个:纵向、横向、自身。
- 纵向维度:是指从公司及其内部的各种维度去分析,包括公司基本情况、高管队伍、企业文化、公司产品、业务规模等;
- 横向维度:是指从公司所处行业的维度去评判,包括行业市场情况、主要竞争对手、同行评价、政策环境等;
- 自身维度:是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运用SWOT分析等工具与理论,综合考量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的分析结果,对是否加入进行最终的评判。
1. 纵向分析
1)看团队
对投资人来说,投资创业公司,投资的不是企业,是BOSS及其背后的团队。而作为一个准备加入创业公司的职场人,加入该企业对你自身也是一种投资决策,完全可以按照投资人的目光去评估公司BOSS及其团队。看团队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含金量:通过了解团队主要成员的履历,比如大厂经验、创业经历、专业能力、业界口碑等,评价团队的成色几何。相关信息一般可以通过官网、公众号等渠道获取。大咖云集的团队再不靠谱也比多数企业更靠谱,即使创业失败,你也能学到不少干货,提升自我,积累高端人脉。
- 稳定性:作为外人,你很难获取创业公司内部的真实情况,特别是企业较小、没有足够曝光度的时候,从百度、脉脉、知乎等渠道能找到的信息极为有限且无法保证真实性。团队的稳定性是极为靠谱的一个评估团队好坏的因素。稳定性一定程度代表了团队氛围,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层。查找稳定性有一个重要渠道:去类似天眼查、企查查、爱企查等网站查询公司的主要人员变更情况。如果主要人员,甚至法人频繁变更就得注意了。
- 工作风格:可以通过公司高层的履历(各大厂的经验、海龟背景等)、团队稳定性等,综合评判公司高层的工作风格,如务实的、学术的、互联网的。而创业公司高层的工作风格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公司的工作风格,至少可以定个基调。
2)看公司
看公司是为了了解公司发展历程、所处阶段等情况,评价发展情况及后续发展潜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成立时间:评估的是公司存续时长,一般创业公司的存续时长不会超过3年,大多数在第一年就关门大吉了。一般3年左右的企业其产品、商业模式都有一定的保障。但不是时间越久越好,一般互联网模式下的企业,其模式如果OK,市场的认可不会太久——7年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值。
- 员工规模:这个指标是一个硬性指标(如果企业已经发布年报,可以在爱企查等渠道找到-社保参保人数),跟公司所处阶段有很大关系,但互联网企业有个不同,当有足够的资本或者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其体量的增长速度会大幅度的高于传统企业。因此如果企业的员工人数增长缓慢或者出现反复,就需要认真分析了。
- 融资信息:通过爱企查、天眼查等渠道查询企业的估值、融资等信息。重点先看下是不是有知名VC,如果有再看下投资的轮次,如果一直跟投,甚至领投,就是加分项。此外,好的企业融资速度一般会很快,估值增长速度也同样上升很快。结合公司成立时间评估公司发展情况,一年一轮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数字,当然还需要看下距离上一轮融资已经过去多久了?超过1年甚至几年未有融资就需要注意了。此外就是融资额度,如果到了D轮还是千万级别的,那也是个问题。
- 企业文化:通过官网等渠道了解企业的愿景、使命、团队建设等信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企业负面、中性信息和正面信息,比如上知乎、脉脉问下前员工或现在还在的员工,对比验证企业文化。
- 诉讼仲裁:通过第三方企业信息查询系统查询企业是否有合同纠纷、劳动仲裁等事项,特别是董监高失信被执行(限制高消费)等,若有直接就别去了。有个朋友之前遇到过类似情况,在决定入职前,查到了公司CEO被限高,立马拒了offer。不一定是公司经营不好,也不一定跟高管诚信关联,但至少说明了公司对于自身形象的维护重视度不够。
3)看业务
雷军那句”站在风口,猪也能飞“的名言,让大家都明白了业务处于风口的关键性。判断业务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合规:企业所处于行业是否符合政策或受政策影响大小,比如双减后,还一头扎到K12课外培训——与深渊对视?
- 风口:企业业务是否风口业务,如芯片、新能源、造车等。
- 位置:企业业务在整个细分领域所处位置,头部最好,腰部也不错,底部就很难。分析下是否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 产品:企业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质量必须进行了解,软件可以下载试用,硬件或其他可以看同行评价。
- 问题:相关自媒体对企业业务的分析(PR稿也可以看看)。
4)看同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都希望在一个简单的江湖(好的工作氛围)–笑傲江湖。通过面试环节去了解公司的团队氛围,在面试中可以向面试官了解以下内容:
- 团队合作:团队分工、各团队规模、组织架构、团队合作方式及频率。比如有些公司产品团队是归在技术团队之下的,这种情况下产品的话语权可能会被弱化。
- 汇报关系:了解你的上级情况,一般会是你的面试官,可以直接通过沟通了解面试官的level、性格、管理风格等情况。想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个性都不弱,领导风格会对你入职后工作开展带来很多影响。
- 同事情况:部门同级同事的人数、分工、工作协同、业务条线间的关系等(不要只按照JD去了解,大概率后续工作会变动)。
- 下属情况:如果是leader角色,最好让HR给你介绍下未来带领的团队情况,如果可能可以先见见团队成员,相互简单了解。
- 工作面貌:现场面试的时候,你肯定会经过公司的办公区域,可以顺便看下大家的工作面貌——忙碌有序,走路有风?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5)问工作
首先认真阅读公司发的JD,看下JD是否对工作内容、岗位要求等有明确的表述,在面试前详找出自己有疑问的点和关切的点。其次是如果可以建议先下载试用公司产品和主要竞争对手产品;最后是在面试环节中将疑问向面试官提出,并最好让面试官给出明确的答复。建议询问的内容包括工作内容、业务地位、现有产品情况、产品未来规划况、版本发布流程等。问的时候不要担心问的太细,面试官会不乐意。
2. 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行业市场分析:作为产品人,对市场的敏感度肯定不能太低,平常多关注行业头部自媒体,看看分析文章、投融资信息等,保持敏感度。建议至少找2篇知名自媒体文章,而且最好是意见不那么一致的,毕竟古人有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竞争对手分析:头部竞争对手的信息一般很多,评判好坏的方式,也可以参照纵向分析中“看公司、看团队、看业务”的三个环节。头部好坏不仅仅可以作为行业好坏的评判标准之一,也可以作为你是否要加入当前公司的一个评判标准:当前公司距离头部的距离、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未来如果你加入可能发力的点等。
- 同行评价分析:可以去脉脉、知乎等渠道搜集下同行们对行业的分析(吐槽),作为前辈对行业的分析肯定对你有指导意义(即使你现在就在该行业,也可以天天同行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同行不仅仅是指同岗位,比如你是产品经理就只看产品经理,可以适度扩大,比如看看研发、运营等同行的分析。
- 政策环境分析:互联网红利期已过,像腾讯等头部企业都喊出: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口号。无论你准备加入的创业公司是To C还是To B,你都需要关注下相关政策,看政策对行业是支持、引导还是监管加码。过于依赖政策的行业其风险相对要大,直接反政策而行的就千万别随意进入。
3. 自身维度
创业公司相比大厂会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如加班一样很多但没加班费,团队不稳定,流程不规范甚至缺失(如关键岗位缺人)等,这些困难都是你需要问清楚自己是否愿意面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 职业规划:新工作是否与你的职业规划冲突,能不能更快地实现你的职业规划,毕竟创业公司人员不足等问题,比如你可能既需要对接需求、写PRD、跟项目进度,还需要陪商务跟客户聊业务、写方案等,这些很可能会倒逼你成长
- 待遇福利:薪酬待遇是加是减,社保公积金等如何缴纳,多数创业公司不会按全额或上限比例缴纳。建议不要把期权算到收入里,毕竟多数情况下都是废纸罢了。你需要评估下最终自己收入情况,可能你工资涨了,但以前公积金可能是上限缴纳,现在可能一个月就差几千,结果你收入可能还降了。
- 工作强度:大概率创业公司的工作强度和复杂度会超过你现在的,你需要评估下自己能接受的上限情况(从身体、家庭等维度),比如996可以,但007呢?
- 退出机制:退出一般包括2种——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问题。比如设定加入3年,3年后如果未达到预期就申请退出。还有一种是关于问题的,这是很多人在加入前未充分考虑的。简言之就是设定一些你无法容忍的点,比如对人不够尊重、承诺内容未兑现(或临时增加条件)、工资未按时足额发放等,一旦遇到就及时退出。
以上,是我对是否应该加入初创(创业)公司的一点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由 @陈孔荣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