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职场的大家,越来越不愿意努力地活着了。
在很久以前,流行着一句名言:“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而现在的大家,则是完全反着来,用一种毫不费力的方式,营造出十分努力的假象。
而这种维持最低限度努力的“懒人糊弄学”,也早已传播开来,我们通常把这类人称作——“糊弄学家”。
工作糊弄学:影帝的诞生工作场所里的糊弄学,是一门大学问。
如果把糊弄学简单理解成摸鱼,那只能说明你的段位还不够高,真正的职场糊弄学,是一场打工人的殿堂级表演,是一门只可意会的绝世武功。
路过糊弄学家的工位,总能看见他们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手指不时在键盘上飞舞,留下一些残影。问他们为什么如此严肃,他们的统一回复都是:在和客户/隔壁/乙方battle。而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屏幕上的聊天框里,是办公室八卦、晚饭餐厅备选、以及和姐妹为了东方青苍发出的赛博尖叫。
这一招的原理很简单,没有人想招惹一个正在为工作烦躁不堪、焦头烂额的人,只要表情够凝重,就算是老板,也会被你的气场吓到不敢靠近。
在办公室糊弄,不代表在办公室无所事事。真正的办公室糊弄大师,一定是整层楼里最忙的几个人之一。他们抱着电脑,戴着耳机,急匆匆地在楼廊里穿梭,营造着分秒之间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气势,虽然他们的耳机里可能正在播放有声小说或者Kpop歌曲。
而工位上冒着热气的水杯,座位上永远挂着的外套,还都是基本操作,大师级的糊弄,一定要武装到办公软件上。签名中的“有急事电联”,永远不会下线的会议图标,都极具迷惑性,即便没有人知道他在忙什么,但至少可以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很忙”。
在拒绝内卷的路上,糊弄学家们显然走得有点偏,在办公室运筹帷幄一天,工作没多少进度,却也累得精疲力尽。
社交糊弄学:气氛组养成记其实糊弄学最早的起源,还是要追溯到微信聊天这种社交场合。人们为了应付日益繁重的社交需求,开始熟练运用诸如“笑死”“妈呀”“确实”这样的语气词,糊弄学的雏形由此逐渐形成。
然而职场里的语境要复杂得多,单纯的几个语气词已经不能满足打工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交需求,于是办公室里的糊弄学家们进化出了更加“高明”的招数:
高阶的职场社交糊弄学,核心要义便是掌握主动权,用逗哏的心态做一个捧哏。
设想一下,面对一个爱问东问西的八卦同事,会糊弄的好同学,才不会对方问什么自己答什么,乖乖地跟着对方的节奏走,他们往往会把麦克风交给对方,用一句“那你呢?”让对方开始滔滔不绝,从而让自己开启挂机模式。
而面对兴高采烈的画饼老板,糊弄学家们则会变成“山谷里的回音”,只需要重新复述一遍老板说过的话,就可以伪装出聚精会神而感想丰富的效果,从而让老板赞不绝口。
对付吹毛求疵的甲方客户时,糊弄大师们则深谙李代桃僵、声东击西的招式,尽一切可能转移着焦点与矛盾。客户临时要改方案,就给客户痛陈排期紧张;客户来催排期,就劝客户考虑交付质量;客户复盘交付质量,就和客户掰扯预算……一套连环太极打下来,糊弄大师们毫发无损,对方却已经憋出内伤。
但其实,糊弄学的最高境界,是不给自己糊弄的机会。清醒的糊弄人懂得,讨厌的社交场合,永远应对不完,逃避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面对无聊的公司团建、尴尬的同学聚会、窒息的相亲约会,与其在饭桌上心如死灰地敷衍对方,不如直接拒绝,放过自己。
生存糊弄学:连自己也要糊弄糊弄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态度。
会糊弄、爱糊弄的人,可以把糊弄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做饭糊弄学,又是这之中当之无愧的C位,毕竟人是铁饭是钢,从原材料开始糊弄才是真的糊弄。在全网搜索做饭糊弄学,不难发现,这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
比如深谙做饭糊弄学的留学生们,初来异国,往往都抵御不了深夜涌现的思乡之情,于是便开始着手制作家乡美食,但这时的他们没有意识到,每一个认真做饭的瞬间,都是对事后洗碗的自己的辜负。
于是在经历了洗碗池前的一系列彷徨后,果断投身于一锅乱炖的海洋,用一口深不见底的大锅承托起生存的希望。
即便走出厨房,大家依然发现,生活处处可糊弄。
有人发明了家务糊弄学,餐盘套上保鲜膜,一整年不用洗碗;有人发明了穿搭糊弄学,喜欢的款式买N套,每天只有衣服的颜色在变化;有人发明了化妆糊弄学,只画眼影和腮红,戴上口罩就是全妆……只要脑子够活,底线够低,就能避免掉生活中至少百分之八十的麻烦。
写在最后这么看下来,糊弄学其实并不“糊弄”,想要精通这门学问,反而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它更像是成年人在社会的高压下,被逼无奈发展出的本能反应。
糊弄学作为一种特殊情境下的权宜之计,貌似并不具备什么长久的学习价值,它让人们活得粗糙、匆忙、缺乏思考,按照苏格拉底所说,这种“未经审视的生活”,似乎并不值得一过。
作者 |mp
责编 | 王十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