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签收,法官推介的“年货书单”到了

请签收,法官推介的“年货书单”到了

首页模拟经营独角兽店大扫除更新时间:2024-10-20

如果疲于奔波的日常,使你难以静下心来沉浸到文字之中。

春节长假,便是难得可以读本好书的珍贵时光。

本期栏目请到几位爱书之人,给大家推荐春节读物。他们当中有的纯粹喜欢享受文字带来的魅力,有的注重修炼自身心境,有的沉迷于美食诱惑,也有的趁着别人休息继续专业充电,等等。

克尼雅日宁说过,读书有三法:一法为读而不懂;二法为既读也懂;三法为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无论你采用哪种方法,也无论你在哪里过年,都愿你与书怡然自得。

《烟火漫卷》

作者:迟子建

推荐人 | 潘静波 上海一中院法官

大过年的,推荐点舒服的文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打开一本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不是为了大开脑洞,更不是为了“*时间”,而是为了享受,享受一种无声的陪伴。看迟子建老师的文字,我就有这样的感受。

这次推荐的书,是她2020年最新的小说《烟火漫卷》。

故事发生在哈尔滨,男主角叫刘建国,一个一心帮朋友找寻丢失的孩子的救护车司机,一个内心备受往事煎熬的中年男人。围绕着他,牵出了几个家庭几十年来的跌宕起伏,以及这些家庭中普通人的爱恨离愁。

在她的笔端,哈尔滨的冰雪、哈尔滨的市场、哈尔滨的公园、哈尔滨的教堂,都带着自己的温度。她熟悉哈尔滨的老房子、老物件,也静观哈尔滨的新变化、新事物。她在她生活了30年的城市,尽情地叙述、描写、流连、徜徉。在克制而不失分寸中,展“悲欢离合”,现“世俗烟火”。

“悲伤和困难之上,从不缺乏人性的阳光。就像我们此时身处的世界,在新冠肺炎的阴影中,如此动荡如此寂静,但大地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敞开温暖宽厚的怀抱,给我们劳作的自由。”在小说的后记中,迟子建老师如是说道。

与人和人之间讲究一个缘分一样,人和文字之间,也讲究个遇见的可能、喜好的程度。许多年前,偶然间读到了迟子建老师的散文,写的都是她的家乡北极村,质朴,带着温度。后来,又陆续读了她的一些小说,包括《额尔古纳河右岸》《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群山之巅》等长篇小说。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她的文字。

如果你熟悉迟子建老师,那就请会心一笑。如果你不熟悉迟子建老师,那就从《烟火漫卷》开始吧。

《盛夏方程式》

作者:[日]东野圭吾

推荐人 | 李琛 上海松江法院法官

《盛夏方程式》是东野圭吾笔下神探伽利略系列的一本,在茫茫书海中择一而读,也是偶尔看到书店展柜上夏日气息满满的装帧、和书封上那一句“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如果这份守护的代价是牺牲一切,你有没有信心抵达终点?”

在这个有点特别的春节假期前,推荐这个温凉的故事,希望大家随作者平缓而细致的笔触,去体验一把海滨小镇的和风暖日,琉璃盛景。一个传统的侦探故事,不可免俗地刻画了个死亡事件,作为主角的汤川教授依旧延续其一贯冷肃的思维,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现场全部的疑点,如果你可以先他一步,则应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但故事最大的亮点,永远是表面事件下的重重过往,每一步的推演,都好似是平静海面下汹涌的暗潮,它不动声色影响着每一个牵扯。书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立体的,在这带有海洋味道的夏日里,有为暑假作业烦恼不已却想念父母陪伴的男孩,有为小镇美好景色奋战而又沉浸过往的青年,有为真相苦苦追寻而难以解忧的刑警,更有为守护而牺牲一切的父母……在每一个被投注笔力的角色上,折射有复杂而纷繁的人性。在清潋海涛映衬下,是否会有你我的身影?愿大家满怀对盛夏的想念,体悟一番守护的重量。

《清白家风》

作者:董桥

推荐人 | 贾路 上海宝山法院法官

这是一部散文集子,典型的文人作品。作者董桥,是老编辑,也是名作家,写事求雅,用字求精,文章款款如沐人春风。

都说“文以载道”,道理再深再大,也要用文字记录、传播。法律也如此。法律条文务必写得清楚:字词精准,语句简洁——让好人用得顺手,坏人钻不了空子;最好通俗而文雅——不让老百姓翻白眼,老学究挑毛病。文字明白顺畅,好比零件完好而润滑,运转起来节能而长寿。

自古以来,裁判文书皆有范本,唐宋名士——往往既是大官,也是文人——乐于把得意的判词收在集子里,如唐代白居易《百道判》。但今日文书困于案多人少,往往采用模版一走了之,犹如生产线上的产品,鳞次栉比,毫无特性。我倒认为,务本实干之余,也不应排斥文字上的些许“雕虫小技”“表面功夫”,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岂不美哉?

只是这笔墨功夫,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法院工作繁重,不应再增负担。但春节假期期间翻看此书,休闲之余寓学于乐,寓学于休闲消遣。一本书不过几十块,一顿饭动辄上百!何况书里是文人名士的闲情逸致,拿不来,却可以欣赏、爱慕、陶冶性情,给枯燥沉闷的工作生活开窗透气。细品慢捻,调养身心,功夫也就渐渐成了。

《断舍离》

作者:[日] 山下英子

推荐人 | 李洋 上海崇明法院法官

为什么会推荐这本书?

在几年前的一个长假,我萌生了对家里进行大扫除的想法,于是就按“家庭整理类”畅销书排行买了一本《断舍离》,就此打开了人生新境界的一扇窗。我原本以为这本书讲的是收纳大法,但读着读着发现它其实讲的是“如何重塑你的价值观”,这种感觉就像是扫地僧碰巧读到了《易筋经》。它最适合假期阅读的显而易见的理由是——全书共200页,图文并茂,特别适合像我这种想要伪装出假日文人气质的懒人。

断舍离是什么?

简单来说,断舍离是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瑜伽修行理念,2009年前后由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发展为“居所和心灵整理术”,强调“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就是把家居环境比作身体,将瑜伽精神融入生活,为杂物减肥,学会放手不需要的东西,实现居所环境的新陈代谢。

断舍离能帮助我们做到什么?

我认为,断舍离与法院人有一种天然的契合。作为法院人,我们总在“无力抗拒”下接收越来越多的案件,又因为“无能为力”眼瞅着存案数不断飙升,到最后“无法避免”地陷入恶性循环,像极了越堆越满的家中衣柜。如果不想被存案压到夜不能寐,不想哪怕入睡也会梦见当事人驾着七彩卷宗而来,我们就必须作出改变。断舍离可以教会我们对办公桌做减法,对办案思路做加法,把身心从堆积如山的卷宗中抽离出来,不仅能愉悦自我,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工作效率。如果你想清理自己的大脑,或者只是想打扫一下房间,不妨在这个假期读一下《断舍离》,相信你一定会像我一样受益匪浅。

《生活过成诗》

作者:陆萍

推荐人 | 郭海明 上海普陀法院法官助理

诗人陆萍虽已年高,言行举止间却总透着一股豪情、一种力量,将人深深感染。直到我读过她的诗后,才知道这豪情和力量来自何处。

从她的诗里,我读到了由外而内的极致观察,如《不是灯而是火焰》一诗,她从市井街坊听到的吆喝“想穿点”,想到“穿是对不穿而言/人生所有的装饰和附件/终究被日后久长的岁月/搬移灭损”,叹惋人生之有限,继而领悟“想穿点,就是将自己打个洞/让该漏的就流出来/让你内在的光...燃烧/燃烧成...永恒存在”。玩味生活中的一个词,从稀松平常中炼制出思想的火花,这大概是诗人最为擅长的“魔法”。在她的诗中,我亦惊叹于包孕着思辨的隐喻之美,如她的诗《冰》,“我的痛苦是一块绝望的冰/因为绝望,才冷得透明......它最怕得是你的手温/我不愿让它轻轻溶化/只因在绝望中冰着我最初的纯真”,诗人的坚贞不渝由此展现,抒情表意与音韵修辞完美结合。陆萍在诗中总能保持十足的真诚,以犀利的笔锋划开自己,去“开掘内在深层/找回真正的自己”,她珍视痛苦,并称之为“我的私人财产”。在她的诗中也能看到她政法女记者的身份属性,当“情与法交战时”,她直面冲突,执笔进场,以诗的力量抚慰人心。

诗是“想象的花园里,跳跃着真实的蟾蜍”。去观察和想象,捕捉事物间的关联,倾听内心的声音,并把生活中体验到的细节变成意象或象征,诗或许就诞生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做到了“诗意地栖居”,所以今天我把陆萍的诗集《生活过成诗》推荐给你,愿你收获诗意,“诗走生活”。

《随园食单》

作者:袁枚

推荐人 | 葛翔 上海静安法院法官

春节在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当然就是“吃”。

各地春节风俗,有吃饺子的、吃年糕的、吃汤圆的,年夜饭上还必要有条鱼……中国人最讲究吃,历代文人墨客既会吃,也善于写吃,袁枚算一个。《随园食单》中记录了20条烹饪须知、14条戒单和300多条食谱,涵盖了海鲜、禽畜、蔬果、酒水等等,不一而足。从中也可以一窥清代饮食的特色,比如菜单中猪肉的做法,有几十条,而牛肉仅二条。可能当时我国农业水平较低,畜牧业养殖须耗费大量粮食,故牛肉并非主要蛋白质来源。另外,在戒单中有“戒耳餐”条,“何为耳餐?耳餐者,务名之谓也,食贵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意思是不宜只关注餐食之贵、饭店之名,关键还是要看味道。这恐怕是最早对“网红餐饮”的批评性意见了。华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春节在家读一读《随园食单》,可以让我们吃的更有趣味。

《X的奇幻之旅》

作者:[美]史蒂夫·斯托加茨

推荐人 | 赵琛琛 上海长宁法院法官

我的数学学习只进行到高中,后来因为太痛苦,果断选择了文科作为大学专业,就是为了避开高数。这本书,看书名的时候我以为是悬疑小说才买来读的。没想到一本科普数学知识的书,真真被作者写成了和悬疑小说一样足以让你想要读下去的经典。作者和译者的文笔绝对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文字间你都能感觉到那种轻松和快乐,每个数学知识都只是像每一篇开篇小故事一样,被诠释的简单清楚明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数学化解读,让我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奇妙,最后还能再从数学中学习到另一种看待生活的独特视角,这足以显示作者对数学——这门旁人看来晦涩头疼的学科,具有惊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我一直佩服这种专家,他们不仅仅能让自己专业,还能让不懂这个专业的普通人,了解自己的专业,这不也是我们法律人所追寻的境界吗?

《成事》

作者:冯唐

推荐人 | 孙焕焕 上海铁路法院法官

曾经买过不少介绍曾国藩的书籍,但多因艰涩难懂而未及看完就束之高阁。在人生纠结彷徨之际,幸得良师益友推荐,购买了冯唐所写的《成事》一书,阅后顿觉豁然开朗。诚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我要给三五个人看,我要逼这三五个人仔细看,这三五个人如果真懂了,世界应该能更美好一点”。所以,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如果真能看懂并付诸实践,也许真能让世界更美好一点。

在成事一项上,曾国藩鹤立鸡群。他为师为将为相,立德立功立言,救过中国几十年。他做实事,写的东西围绕着如何成事,提供了独特的方法论和修炼法门。作者冯唐从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中选了一些曾国藩的言论,做了白话注解,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加了点评,更贴近现在的实际生活,也更有实操价值。而且,该书并不局限于企业管理,其中的方法亦可运用于为人处世、教育子女、学习研究、工作成长方面,核心在于成想成之事。比如,在讲到士人应具备的三个特质时,引申适用于培养孩子的方向和毅力,有志有恒,慢慢必有识。

他还总结了成事的公式:成事=诚×(勤 慎),即诚心正意,谨慎自谦,勤苦耐劳,道理听起来朴实无华,重在行远,尽人力,天意随。

《个案全过程新论——

以集中审理为中心》

作者:章武生

推荐人 | 范一 上海高院法官

主持或者参加庭审是法官或者诉讼律师的日常工作。我们已经习惯于目前既有的庭审程序,但或许也面临不少困惑。为什么我国法官每年审理两三百个案件就已经觉得不堪重负?为什么很多案件需要反复多次开庭?为什么庭审结束的时候法官仍然对案件的走向犹豫不决?为什么对于律师来说法官的心思总是那么难以琢磨?

春节期间读《个案全过程新论》一书,应当能解答你的上述困惑。节后主持庭审尝试一下,看看效率是不是提高不少。

这是一本改变思想的书。庭审应当先确定争议焦点还是先进行证据调查?法官在庭审时应当多说话还是少说话?法官能不能向当事人透露对于案件处理的初步看法?该书提出的新型庭审理论对上述问题给予了正面回应,澄清了传统观念在诉讼程序和诉讼理念上的不少认识误区。

这是一本开阔视野的书。境外的法官究竟是怎么审理案件的?该书收录的德国、美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有关案例的案卷材料,绝对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是一本提升技能的书。我们应该如何改进?该书收录了大量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审判的案例,从中可以直观感受到新理念新方法带来的变化。

这是一本可以视听的书。同步展示11场中外庭审录像,最原汁原味的律政剧,让我们能全方位了解境内外司法的真实运行情况。

来源:庭前独角兽公众号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