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物探探探”第48期:大唐西市 帝国都城国际化市场的盛世繁华

“陕西文物探探探”第48期:大唐西市 帝国都城国际化市场的盛世繁华

首页模拟经营大唐行商记更新时间:2024-09-22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诗中的金市,就是大唐帝国都城中最大的国际贸易市场——西市。近日,继2021年实地探访唐都长安城中轴线系列直播报道后,“陕西文物探探探”来到了隋唐长安城另一处重要遗址——西市进行了实地探访。

本次直播邀请唐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双怀教授,2016年西市考古发掘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考古队李春林研究员,和大唐西市博物馆展览宣教部副部长林喆一起作为主讲嘉宾,从历史、考古、博物馆三个角度,为网友们现场讲解了西市曾经的繁华与热闹,172.9万人次网友观看了本次直播。

1、区域位置

皇城西南丝路东端重要节点 漕渠与永安渠交汇之地

林喆介绍,大唐西市博物馆于2010年4月正式建成对外开放,距今已有十余年,接待了国内外700多万游客。2017年,大唐西市博物馆被认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我国首座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

王双怀教授讲,大唐西市博物馆就建在西市遗址上,西市在唐都长安城皇城的西南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唐朝的长安城其实就是隋朝的大兴城,东市、西市其实就是隋朝的都会、利人二市。这两个市场的设置,在隋文帝修建大兴城时就已确定了。

长安城是由隋朝著名规划建筑设计家宇文恺规划设计的。当年城市规划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城市规模大、人口多,人们需要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物资需要供给。为解决长安城中人们的生活问题,宇文恺设计了都会、利人二市。

长安城有个中轴线,就是朱雀门大街。街东属万年县,街西属长安县,两个县的布局基本相同。两个市场,一个在皇城西南,属长安县,就是西市;一个在皇城东南,属万年县,就是东市。两个市场规模很大,各占两坊之地,是当时的超级批发市场。

东市和西市各有特点。东半部是很多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购买力强,所以商品档次相对较高。西市则非常繁华,因为正好处于丝绸之路东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丝绸之路一路东来,到达长安城西北的开远门、金光门,而西市就在从金光门到春明门的东西向主干道西段的南侧。这一区域还是漕渠和永安渠交汇之地,所以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加上离宫城、皇城都比较近,周边人口稠密,特别适合作为商业中心。

2、整体布局

井字形主干街道 将整个市场分成九宫格

那么西市遗址是如何发现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李春林研究员介绍,西市遗址最早发现于1958年,是在对整个长安城进行全面勘探时发现的,由当时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管会联合进行了勘探。1961年第一次对西市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之后1980年、1982年、2006年、2016年又进行了四次发掘。通过勘探和发掘,考古人员对西市遗址有了基本概念性的认识。

大唐西市用了两坊之地。一般的坊是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经勘探,西市东西向为927米,南北向因为把两个坊中间的道路也布局成市了,所以是1031米。四围经勘探有约4米宽的围墙。根据与主干街道的对应关系,四面应各开两门。

西市里面南北向和东西向各有两条平行的大街,把这近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分为了九宫格一样的九个区域,每格内又通过较窄的街巷,将店面和铺、肆组合起来。为区分西市内四条主干大街,把靠东、靠西、靠南、靠北的四条大街分别称为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四条大街交叉形成的井字形主干道,构成了四个十字街。

西市博物馆位于北大街的东头,东北十字街就在博物馆范围内,所以透过博物馆脚下的玻璃就可以看到遗址。在这个十字街街边发现有渠道,还有过渠的石构的桥。临街区域内还有一些房址,应该是当时的店铺。再往格子里面走,还发现有很多灰坑,形制内容很丰富。“2016年在西南隅所在的九宫格里,我们还发现有南北向的很直的街巷,共有三条,还发现了西市的西墙。”

经勘探和发掘,西市内井字型主干街的总宽度为16至17米,其中道路中间为14米宽,车辙很密集。解剖下去发现这些道路有三个时期,其中1961年发掘时发现的最早的路基做得很规整,底下铺有石子,石子上边还经过了夯打。两侧有排水沟,排水沟外围还有人行的道路。所以,最早规规划时两边就有沟渠。

说到大唐西市,可能好多人的印象都来自于《长安十二时辰》,剧中展示的大唐西市里边还有望楼。那么西市里面到底有没有望楼?如果望楼是作为治安小单位的话,在长安城里围绕市坊设有武侯铺,治安是由他们负责的。望楼的说法也不普遍使用,不知是不是比照城墙上望楼的说法而来。如果在市坊里有这样的建筑,现在也只能寻找底下的建筑基址了,但目前是没有发现的。

博物馆里的西市水运模型,展示了当时西市内的水运系统。林喆介绍,考古工作者在对西市以及附近里坊进行勘察和钻探时,发现永安渠流经西市东侧的时候,有沿西市南大街北侧向西又伸出一段长约140米、宽约34米、深约6米的支渠,横贯市内。这说明当时西市水运船的排水量应该是不小的。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人推测,诗中写的船可能就是西市水渠里的船。但文献对西市水运的记载相对较少,只记载这条水渠运的是粮食和木材。

李春林认为,西市西北角有池,有些渠段比较宽的,用船运送货物或供人短距离乘坐是可能的。但乘船从西市到城内并在整个长安城通航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目前在长安城内发现的水渠遗迹宽度很有限。另外城有城墙,坊有坊墙,要全城通航在某些地方就要突破城墙和坊墙,从安全保卫角度来讲也是不合适的。如果唐玄宗是在兴庆宫里召见李白,而李白在西市胡姬酒肆喝得晕晕乎乎,即便在西市里坐船,出了西市估计还得要骑一段马才能赶到兴庆宫。

3、商品来源

国内来自全国350个州 国外通过丝绸之路汇聚

博物馆一楼大厅的墙上有巨幅的唐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王双怀教授讲,东西二市的商品来自于国内和国外。国内来自当时全国350个州1100多个县,国外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运到长安城、运到西市来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中国古代连通亚、欧、非三洲的道路系统。它兴于汉而盛于唐,在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代时,丝绸之路系统就非常完备了,它分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两大系列。

陆上丝绸之路包括绿洲丝路、草原丝路和高山丝路。绿洲丝路就是从长安城沿着河西走廊向西绕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直到中亚、西亚这条道路,就是当年汉代张骞开通的这条道路。这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也是现在丝绸之路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存的最重要的一条道路。草原丝路是唐代开辟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参天可汗道”,它从长安到蒙古草原再向西,沿着伊犁河谷一直到达西亚。因为经过的地方主要是草原,所以叫草原丝路。高山丝路是从长安城出发向西南到达成都,到达云南的大理,以大理为中心,再继续越过崇山峻岭,到达印度次大陆。

和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还有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就出现了,在唐代逐渐形成,到宋代以后有后来居上之势。海上丝绸之路其实也是三条。一条是所谓西洋丝路,从南京到粤港,然后到中国南海,从南海越过马六甲海峡,一直从印度洋进入太平洋,到达非洲东岸,郑和下西洋走的就是这条丝路。这条水路在唐代以前也是比较畅通的。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非常重要,西洋丝路非常繁荣,“南海一号”就是在海上丝路的南海段发现的。另外还有南洋丝路和东洋丝路:南洋丝路是从中国南海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这一块的这条道路;东洋丝路是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去的道路。

大唐西市的货物主要来自陆上丝绸之路,另外还有一些来自海上丝绸之路。所以,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唐代时,唐王朝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长安城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大唐西市是当时中外经济交流的一个中心,所以说它是中外经济交流的第一大都会。

4、日常管理

设三个县级机构 绝不许以次充好短斤缺两

博物馆二楼基本陈列开端部分,有开市鼓、闭市钲,还有日本学者妹尾达彦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绘制的大唐西市街景。画面上店铺众多,行商坐贾皆有,街道上车水马龙,驼队马匹络绎不绝。

喆介绍,根据文献记载,西市遵从的开市原则是“日中为市”,每日午时才能开市。开市的时候击鼓300声,叫开市鼓。日落前七刻即下午5时左右击300声钲,叫闭市钲。所以实际上西市从中午11时开市,到下午5时闭市,只有半天交易时间。但长安城各个坊的坊门开启时间都是在早上,开市前和闭市后,整个市场里任何人都是不能进行交易的,但可以验货、理货、补货。

博物馆对唐代西市管理机构及官吏设置也做了图表展示。林喆介绍,唐代西市最重要的管理机构叫西市署,最高长官为西市令,官阶为从六品上。令之下还有丞,西市丞有两人,为正八品上。此外,还有录事、府、史、典事、掌固等办事人员,共18人。也就是说,18个人管理了一个占地约一平方公里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在最鼎盛时期,行商加坐商达4万余户。行商就是挑着扁担打地摊走街串巷的,坐商就是在店铺里面经营的。按照一家商户平均一至两个人来算,光是卖东西的商人最鼎盛时每天就有4万到8万人。长安城当时是世界上首个突破百万人口的城市,所以西市每日的人流量相当高。班固形容汉代的市场是“人不得顾,车不得旋”,而唐代比汉代的市场更繁荣。

博物馆内还陈列有曾经做过西市令的官员墓志。林喆介绍,博物馆在征集文物时发现了一方墓志,墓志的主人叫冯师英,从墓志铭文中可以看到“授京西市令”这样的内容,说明他曾是西市最高长官。而且难得的是还征集到了他儿子冯承素的墓志,冯承素曾在三省六部中的门下省任典仪,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调到中书省任主书,掌管名人字画。后来皇帝褒奖有功之臣赏赐《兰亭集序》时,一般赏的都是冯承素的临摹版。

王双怀教授讲,东市、西市其实具有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双重角色,作为货物集散地,每天进货出货非常频繁。唐王朝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专门设立了西市署,同时在西市还设了平准署和常平署。这三个机构都相当于县级单位。

西市署要管理市场的日常运作,制定商业营销的规则,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唐律规定,商业经营一定要诚信,所以政府要进行管理,把商业按照220行来进行分类,每一行卖同一种的商品,每一行有同一个管理规则。要求商品质量要有所保障,所有的商品都分为上、中、下三等,绝不能以次充好,绝不能有假冒伪劣或缺斤短两的问题。另外还规定,如果官府和商人进行交易,要用中等的东西。在交易过程中,度量衡非常重要。西市市场上所用的对长度、斤两、容器的测量器具全都是要经过官方检验校准的。所以说,唐代就已经把保护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官方也保障商人的利益,让买卖能在公平诚信的情况下进行,既反对上下其手哄抬物价,同时也为商业交易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平准署其实就是官方做买卖的机构。因为一方面政府需要的一些东西也需要通过市场来采集,另一方面各地的贡品和赋税有些东西用不了就拿到市场上把它销售出去。

常平署是调剂物价的,主要是解决粮价问题。如果国家丰收了,粮食很便宜,农民利益就会受到很大伤害,在这个时候常平署就要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采购粮食,把它存放起来。一旦发生灾害出现年馑物价上来了,政府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来销售粮食。这既是为了保障老百姓的利益,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

长安城面积84平方公里,生活在长安城及其郊区的人们,不可能每天为了吃一块豆腐、一把青菜就跑到这里来买。所以,有很多行商就会从西市批发货物,然后运到各个坊去销售。东市、西市之外长安城内临街的房子最初是不可以卖东西的,到了唐代后期随着坊里的管理松弛,晚上人们也可以活动,有夜市。

5、商业贸易

富商胡商故事多 后期已经有飞钱

馆内陈列的文物中,有唐代商业交换的主要货币。

王双怀教授讲,和商业有关的,一是商品,二是商人,三是货币。西市商人有中国的商人,也有外国的商人。

唐代长安城中赫赫有名的国内大商人有王元宝、郭万金、杨崇义、任令方等人。比如,王元宝富可敌国,他家里富到什么程度?用金银来砌墙,外面抹上红泥;用铜钱来铺地,这样走路就不会滑。他经常延请社会名流、文化人士到他家做客,这地方被称作“王家富窟”。唐玄宗听说王元宝家特别富,问他说你到底有多少钱呐?王元宝也不直接回答,说:我用我家的绢帛来缠陛下终南山中的树,把所有的树都缠完了,我家的绢还用不完。

长安城中也有很多西域的胡商,特别善于经营。他们主要是来自中亚萨马尔汗,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这一带。他们属于所谓“昭武九姓胡”,特别善于经商。他们从欧洲、非洲、中亚一带,把中国人喜欢的奢侈品和稀有物资沿着丝绸之路运到中国来卖;然后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还有其他一些宝物运到西方去,然后从中间牟利。

这些胡商特别精明,他们会识宝,因为他们主要经营的是珠宝和特别贵重的高档商品,和他们有关的故事非常多。另外他们还经营餐饮业,所以长安城不仅有胡商,还有很多胡姬。胡姬就是胡人美女,她们经营的餐饮相当于现在的西餐馆,李白就特别喜欢到胡姬酒肆来,因为胡姬性格开朗、能歌善舞,而且餐饮很有特色。

在长安城的西半部有很多外国商人,他们来了之后往往要居住几个月或一年半载,有些甚至一辈子就不回去了。所以在长安城西半部大唐西市的周边地区有很多胡人聚居。在这些地方有所谓“三夷教”——祆教、摩尼教及景教的寺院,也有穆斯林的清真寺。在他们生活的周边地区肯定也有胡姬酒肆。

唐代长安城商业贸易相当频繁。金银器贵金属虽然代表财富,但并不能直接流通。唐代社会流通的法定货币叫开元通宝,币值比较小。开元、天宝年间国家经济特别繁荣,物资非常丰富,所以物价很便宜,在长安城用10个开元通宝铜钱就可买一斗米,在东都洛阳用6个开元通宝就可以买一斗面,在山东半岛黄河下游地区3个开元通宝就可买一斗面。但如果发生了灾害或战争物资运不来,物价一下就腾贵了,甚至一斗米需要几千钱。

由于唐代货币过于单一,买小东西可以,买大东西用大量铜钱就很不方便。为弥补缺陷,唐代有时会用绢帛来充当货币的角色,大宗贸易比如买房、买马是用绢帛来计算来的。唐代时还没有纸币,不过唐代后期出现了所谓的“飞钱”,相当于现在的汇兑业务。比如西市的大商人想从四川成都买一大批丝织品运到长安城,不用从长安城带着大量铜钱到成都去,而是去长安城的一家柜房开个证明,拿着证明就可以到四川相关的店铺去取钱。

李春林研究员介绍,西市出土文物与工商业相关的很多,比如展柜中展陈的扑满,是用来存放铜钱的陶器,可以把铜钱从缝里塞进去,在西市发掘的五个区域都发现有这种东西。在西市遗址发现的铜钱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

西市还有部分来自于中亚、西亚甚至东罗马的金银器、红宝石、水晶、玛瑙、玻璃器等,它们的表面纹饰跟中原文化的区别比较大。“我们在西市还发现有一种三彩陶杯,装饰纹样是仿中亚、西亚一带金银器的风格。还有一些可能是本地产的为长安城胡人服务的东西,有些瓷器能看到仿金银器或仿中亚一带风格的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交流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这对今天文化和文明的延续性、伸展性也给了一个很大的启示。”

6、西市行肆

220行散布九个区域 方方面面东西都有卖

西市的9个区域,经营的东西都有什么?

结合几次考古调查与发掘,李春林研究员介绍,在西市临街部分,考古发现有一部分房屋建筑遗址。这些房屋均沿街分布,多数仅存一部分墙基或居住面。房屋规模不大,面阔2.5到9米,约合一间到三间,进深约3米多。从所处位置来看,应是当时的临街商业店铺。

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店肆遗迹计有五处:

在南大街东端街南,发现盆罐及三彩陶器残片,并且有大量瓷碗、盆等残片,其中以厚胎白釉低圈足碗、盆为多,同时还出土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铜钱及少许铁块,在房址内还发现有石臼、石杵。遗址南侧临街地面上发现有小圆坑数处,并埋有坛和罐。推测这里可能是饮食业的所在地。

在北大街中部街南,发现为数不少的铁钉、铁棍、小铁器的残块,和一部分石刻,石刻有僧像头部和石刻卧牛。推测可能是铁器店铺和石刻店铺的遗址。

在南大街中部街南,发现梳、钗、笄、刻花的骨饰等大量骨制装饰品,以及料珠、珍珠和玛瑙、水晶等制的装饰品。此外还出土了少许金饰品和大量的骰子与制作骨器的骨料等。推测可能是珠宝商的遗址。

在东大街南部,近代修掘的沟壕壁面上,发现长约五米,厚约10到30厘米的陶器层,里面出土有捺印“刑(邢)娘”两字的陶片,推测可能是陶器店铺的遗址。

在西大街中部,现代修掘的窖穴积土中,发现有唐后期的残陶俑和陶俑头部,推测可能为经营明器的“凶肆”遗址。

李春林研究员介绍,考古发掘中发现,西市遗址里的建筑构件有筒瓦、板瓦、瓦当等,应该是有规格、高等级的建筑所用,估计是用于市署等管理机构的。西市的管理机构位于九宫格的中部。

临街店铺的建筑也比较讲究,有础石,方向很规整。过去的店铺门口有用来作标志的旗标,旗上一般会写上是什么行,插旗杆的小台座还在,跟方砖大小差不多,中央多有个小插孔。

“除了一般店铺外,在西市三期工地上还发现有类似于茅草房的半地下式简易房,地下挖了约70厘米深,地面弄得很光,四个角儿有支撑木柱的痕迹,估计是作坊里用于储存物料或用于加工材料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南大街中部偏北发现有两个圆形的建筑遗址,直径5米左右,外围用夯土夯筑,里边先在夯土面上抹了一层草拌泥,草拌泥层上又抹了7公分厚的白灰,似乎为了防潮,推测这两个圆形建筑可能是仓窖。”

文献记载在西市西北角有“海池”,估计在西北角有储存批发木材和木炭的店铺,供长安城里的人营建房屋及冬季取暖。

在西南隅发现了大量骨器,根据出土遗物判断,这里可能有加工骨质梳子、簪子等的骨器手工业作坊。在东北角还发现有切割的、成堆的动物骨料,估计骨器原料是集中在东北角的,在这里还发现了象牙残块。

50年代在西市北边和中部发现了一些水晶、玛瑙等珠宝,估计这里有珠宝行。文献记载这里还有一些绢行,但没有发现相应遗物,因丝织品不好保存。

在一些地方发现有不少小的陶丸,具体做什么用还有待研究。还发现了三彩骑马的动物俑、小鸟俑等,可能是小孩的玩具。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在这里都有反映。

“在敦煌藏经卷和洛阳龙门石窟等唐代相关遗物遗迹里,都曾提及长安城的西市,西市商人曾为龙门石窟的开凿捐过资,可见其影响之大。”

林喆介绍,根据文献记载,西市同东市所制,同有220行。但因西市是国际化市场,行肆数量可能会更多。博物馆基本陈列选择了近10种业态用“以物代史”的方式做了展示。

丝织品文物中,有一双唐代的靴子非常吸引人,有游客戏称唐朝人也穿雪地靴。比较珍贵的还有对格里芬织锦,丝绸上的纹饰能明显看出唐代的文化特性,而格里芬鹰首狮身的形象,则是来自于希腊和西亚传说中的神兽。其它丝织品文物中有麒麟、大象的形象,也富有外来文化元素。还有一件非常少见的丝绸,上面有三种纹饰:右侧是麒麟瑞兽的形象;中间是波斯拜火教(即祆教)的生命树造型;左侧是有歇山顶、鸱吻、带竖隔窗的唐朝传统建筑图案。

铜镜也很有特点。唐代之前一般见到的只有圆形铜镜,从唐代开始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形的,而且有大有小,大的用来整衣装、照镜子、放在门前辟邪,小的用于女士化妆随身携带。比如,展柜中一件比较小的螺钿鹦鹉纹铜镜,被称为“中国最美的铜镜”。

西市也称金市,一些展品反映了当时的金银珠玉行肆。展柜内陈列的一些玉带銙非常吸引人。古人的带銙相当于现在的腰带,但古人的腰带代表着身份等级。据文献资料记载,金镶玉三品以上才可使用,纯金是四品至五品,纯银是六至七品。再往下普通百姓用的是铜、铁带銙,更贫穷的可能就是腰系一根麻绳。

王双怀教授介绍,唐代手工业特别发达,在铸造业、丝织业、制瓷业方面都非常有成就。

唐代丝织品品种有绢、帛、锦等几十种之多,各种各样的锦数量特别多,光色彩就有24阶之多。丝织技术有经锦、纬锦、斜法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唐代全国350多个州,200多个州都生产丝织品,水平最高的还是北方长安,南方是后来居上。

青铜器的制造在唐代也很普遍,因为社会上需求量很大,每个家庭只要不是过于贫寒都会有一个铜镜,唐代女性化妆必须要有这东西。

唐代的制瓷业呈现出南青北白的格局,技术完全成熟了。南方越窑系列生产的各种各样的青瓷非常美,皇家使用的秘色瓷其实也属于青瓷系列。陕西耀州生产青瓷、黑瓷等多种瓷器,很有自己的特点。河北地区邢窑的白瓷也很美观。“唐人爱美,是一个唯美的社会。当官还要长得标致,做东西也要做得尽善尽美。”

唐代有钱人大量使用金银器。当年唐玄宗宠爱安禄山,杨贵妃和唐玄宗给安禄山赏赐了一套金银器,达200多件。扶风法门寺地宫、西安何家村窖藏、西北大学实际寺遗址等出土的唐代金银器非常多、非常精美。

西市的凶肆还经营墓葬中使用的明器。唐代的镇墓兽做得很漂亮。十二生肖的素陶是人的身体、动物的头像。但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墓葬所用的明器不是来自市场,而是由政府专门制造明器的的东园、西园提供。

林喆介绍,西市博物馆馆藏展品两万多件,展出的只是其中的1/8。在基本陈列反映西物东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区,陈列的一组骆驼俑刻画非常细致。最前面的骆驼俑,驼背上胡人的气质形象非常鲜明。第二件骆驼俑背负的物品,除了水壶和食物,必备的第三样物品就是丝绸。西域出土文献资料中记载有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行走在这条路上的商人如果不带丝绸的话,可能连饭都买不上。丝绸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世界通认的通货。

7、西市故事

人有义声卖药宋清 商人团结抵挡叛军

基本陈列的最后一个部分叫“盛世千秋续商魂”。林喆介绍,这部分主要反映的是西市的一些真实发生的典故和佳话。

比如模拟场景窦乂买坑。窦乂是当时窦氏家族的一员,他的经商方式和理念跟一般商人不太一样。其他商人都是从已有的店铺中进行交易而盈利,他来到西市以后看中的偏偏是一块八亩大小的低洼地。这个低洼地每逢下雨都会积水,而且周围还围了一圈的生活垃圾,所以没有人要。窦乂低价买进以后,在中间立了一根旗杆,旁边设了几个饼摊,张贴告示说,谁能用土块砸中中间的旗,可以免费吃一块饼。结果20天不到,整个土坑就被附近的妇孺老少扔的土块给填平了。他自己做的工作,就是夯实之后建房然后转租转卖。可以说,是唐代早期非常成功的房地产开发经典案例。

再比如模拟场景宋清卖药。宋清是当时的一个药商,他对到店里抓药的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穷人抓药如果没钱,他会让先写一张白条。到年底时如果知道这个穷人还是没办偿还药钱,他就在门口支一口大锅,将所有的白条一锅烧毁,因而在长安获得了“人有义声,卖药宋清”的美名,后来柳宗元专门给他写了传。

结尾部分的场景模型展示的西市商人在唐末时的乱世义举。当时叛军攻入长安城攻入西市后,守将崔光远带领市场所有商人共同抵挡叛军,将叛军赶出了西市。作为商人能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候站出来与国家共存亡,十分可贵。

8、西市今日

丝路风情旅游会展为特色 仍按九宫格布局

大唐西市考古是否还有计划?李春林研究员透露,配合西市南路附近旧城改造的拆迁项目,可能还会有下一步的考古发掘计划。希望对这里的考古工作能做得更详细一些,对之后的西市研究有比较大的推动。

林喆介绍,大唐西市在西安市政府“皇城复兴计划”的推动下,已经投资重建形成了一个以文化为主线,以丝路风情和旅游会展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如今的整个大唐西市项目,其实也是按照九宫格来布局的。比如大唐西市博物馆就在其中的第四坊。中间第五坊是大唐西市酒店,三、六、九坊是西市城商贸中心,上面还有一个丝绸之路风情街。而七、八坊主要是以古玩城为主。2022年2月,“大唐西市”已被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地名。

王双怀教授总结说,西市曾经非常繁华,是唐代长安城中最重要的商业集散地。它和东市一道,为长安城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保障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认为西市对长安城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对唐代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虽然唐朝末年随着长安城的毁灭,西市也被毁灭了,但西市在唐代经济文化上的地位,西市的文化遗存,对当今的影响依然存在。”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赵彬/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