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新名词“咕卡”在昆明学生中间悄然流行开来,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大学生,甚至已经工作的年轻人都被其吸引。
“咕卡”本来指的是一种用贴纸、奶油胶等装饰卡片的行为,装饰好以后挂在书包、文具等物品上,因其美观性和创意性而受到欢迎。不过有的家长不免担心,认为沉迷“咕卡”会影响孩子学习和消费观念。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
“咕卡”工具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在南强街的一家文创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不少年轻顾客像逛超市一样在这里选购。其中一个区域专门摆着各色贴纸胶带、奶油胶、塑料卡盘、立体装饰等,每一件物品都小巧精致,店主介绍,这些都是“咕卡”会用到的基础工具。
网络资料显示,“咕卡”的“咕”字是由韩语音译而来的,意为“装饰”,“咕卡”是“装饰卡片”的意思。除了装饰塑料卡片,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装饰发夹、镜子、纸巾盒等,展示自己的拼贴创意,所以年轻人中间也有了“万物可咕,人人可咕”的说法。
在现场看到,这些“咕卡”工具分为零售和成套销售,咕卡片1元到2元,贴纸从几元到十几元都有,镊子4元,奶油胶2元左右,立体装饰7元20个,小镊子4元,平均花费5元左右就能做一个简单的“咕卡”。如果购买成套的工具,则依据数量不同分为33元到258元不等。店主介绍,成套工具中卖得比较多的是69元的套餐,零售的则是贴纸购买量较大。
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咕卡DIY”相关商品有4.6万件,在一家显示“咕卡”套装月销量6万 的店铺中,最便宜的售价为27元,最贵的售价178元。其中一套标价69元的套装,写有“包含631件套”的字样,内容有塑料卡片、贴纸、立体装饰、奶油胶、镊子、丙烯笔、收纳箱、收纳桶、挂架等。从买家留言区可以看到,大多是父母买来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小学生不到10分钟就能做一个
市民苏女士的同事发现,最近苏女士的包上装饰了一些色彩斑斓的小卡片,每隔一段时间还换一款,卡片上是卡通贴纸和各种立体小装饰,看起来颇有童趣。这就是苏女士三年级的女儿小桃制作的“咕卡”。
小桃做“咕卡”动作很快,她根据自己想做的主题选择适合的卡片、贴纸和立体装饰。撕下贴纸粘在卡片上,挤出奶油胶,用镊子把立体装饰物一个个贴上,洒彩色颗粒,穿上链子,不到10分钟,一个漂亮的“咕卡”挂坠就做好了。小桃班里很多同学都在玩“咕卡”,女生居多,也有男孩加入。同学之间也会制作“咕卡”挂坠、卡砖、发夹等互相赠送。至于为什么喜欢“咕卡”,小桃认为制作过程中可以发挥想象,每次做出来的都不一样,成品漂亮,很有成就感。
初二学生周语轩说制作“咕卡”能给自己带来放松的感觉,专注每个咕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会忘记烦恼,转移不愉快的情绪,以此缓解心理压力,用她的话来说“很治愈”。
家长意见不一
对于这项新兴的娱乐活动,家长看法并不相同。
市民马女士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大班,也非常喜欢“咕卡”,已经做了几十个,不仅挂在自己的小包包上,也送给其他家庭成员,现在家里每个人的包上都挂着她做的“咕卡”。马女士说自己愿意支持女儿的这项爱好,因为材料便宜,而且孩子做的时候很专注,不仅给想象力找到了输出的途径,还锻炼了手上的精细动作,而且看到每个人都在使用自己做的东西,孩子也很自豪。
苏女士给孩子购买了“咕卡”套装,自己和孩子一起制作,互相交流制作心得,是一种拉近亲子关系的活动。但是她认为,制作“咕卡”要控制时长,因为孩子太投入可能就忘记时间,甚至影响视力,也会占用学习的时间。
市民李先生则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咕卡”就像此前的“奥特卡”一样,是一种流行风头,孩子一旦跟风就容易造成消费攀比,而且挂在书包、文具袋上,容易分散学习注意力。
专家:可以当作亲子关系的媒介
为什么“咕卡”会受到学生欢迎?如何正确引导这项爱好?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教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博雅给出了建议。
杨博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咕卡”的流行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是一个可以发挥创意的过程,孩子们参与其中能够感受到自我价值和掌控感,获得心理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表达自己的审美,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追求个性的阶段,所以更喜欢这样的方式。其次,“咕卡”可以和朋友交换和分享,这是一个和同伴建立情感连接的过程。而且,当看到集体都在玩“咕卡”的时候,个人也想要尝试,这也是一种在群体中寻求心理认同。“青少年成长过程的核心任务是自我认同,而‘咕卡’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们自我成就感的认同,并拓展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需求。”杨博雅说。
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杨博雅建议,先要肯定,接纳和理解孩子的行为,因为这是和孩子交流的一扇窗户。一旦发现有沉迷的情况,可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背后的原因,以及真实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同时,要把玩“咕卡”的行为往好的方面引导,可以看到,“咕卡”玩得好,可以培养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锻炼专注力,而且通过彼此分享,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理解孩子们在学习之余需要放松、娱乐和社交。
杨博雅也提出,玩“咕卡”要把握好度,尤其要避免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以及过分沉溺而引起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其实孩子的兴趣持久度不高,很可能一段时间后就不再喜欢这项活动,但是在他们喜欢的阶段,家长不妨跟他们一起,当作亲子关系的媒介。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余苏晏 张丽亚
责编:苏昊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