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6年函谷关关令尹喜在终南山结草为楼,观星望气,迎老子于古楼观讲经说道,著道德五千言于古楼观,后人称之为《道德经》,从此,道家思想在历代帝王的治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公元618年,大唐帝国统一中国大地,开国皇帝李渊为提高门第神化其统治,追封同为李姓的老子为先祖,立道教为国教,并于公元626年颁布了《先老后释诏》,指出“道教为首,儒教次之,佛教为末”,还将《道德经》中的内容列入科举考试范围,老子讲经说道的古楼观也被改称“宗圣宫”,庙宇连亘数里,高道云集,香火旺盛,成为最早的皇家宫观。
最近一直很火的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便是从大唐开始,全剧虽是马伯庸在唐朝的历史架构下,虚构的一个故事,但其中的主角张小敬在历史上却是真实存在的。这部剧无论是从剧情设定、历史还原、服装道具甚至长安美食,都引发了西安人民的热议,直呼,这剧就是活脱脱一部长安形象宣传片。除了这些,在《长安十二时辰》即将大结局的时候,细心的观众还发现,原来这部剧里竟然还藏着许多“道元素”……
1、李必
电视剧中的李必是整部剧的核心人物之一,编剧赋予他的身份就是一个修道之人,冥冥之中暗示了李唐王朝“国教为道”的治国理念。
李必原型李泌,是中唐史上突出的人物。从剧中李必自我介绍中可知,他“六世高门望族,七岁与张九龄称友,九岁与太子交,何监是吾师,王宗汜将军是吾友,亦随叶法善师修道法近十年”,所以常常被太宗皇帝召去论道。
在剧中,李泌也曾多次引用《道德经》经典语录,如第20集中,他有一段台词:“道心孤绝,讲究万事不萦于怀,可今日长安多少性命,都操之我手,又怎能真的置之不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可惜我修不到这个境界了。”
历史上,李泌几乎和郭子仪相终始,身经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李泌一生崇尚出世无为的老庄之道,视功名富贵如敝屣,在肃宗、代宗两朝数度坚辞宰相之位,并且最终远离朝堂,长年隐居于衡山。贞元三年(西历787年)六月,他终于同意德宗的请求,出任宰相,当时已是六十七岁高龄。贞元四年三月,李泌羽化。他奉行道家思想,该仕则仕,该隐则隐,避免了*身之祸,是先哲老子“功成名遂而身退”的践行者。
2、何执政
剧中李必对其老师何执政说道:“老师昔日所写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已成为长安城中人人传唱的歌谣。”而这首《咏柳》的作者就是唐代“诗狂”贺知章。剧中的何监自称八十六岁,历史上的贺知章还乡后“无几寿终”,羽化时的年龄也是八十六岁。因此可以判断,何执正的原型,就是贺知章。诗圣杜甫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诗中第一位酒仙便是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还记得何监的出场吗?老爷子摇摇晃晃乘驴入殿的醉态应该是对杜诗的现场演绎了。
殊不知,历史上的贺知章也是一位道士。
《旧唐书·贺知章传》记载:“天宝初,(知章)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可见剧中何监成为李必的老师,除了何监贵为太子师以外,在参道悟道方面应该也和李必有非常多的共同语言吧。
3、严羽幻、、
剧中还有一个被弱化、但对唐朝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角色——女冠严太真严羽幻。她的原型是“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人杨玉环。
据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玄宗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号曰“太真”。直到天宝四年,唐玄宗再册立杨玉环为贵妃。此期间,也正是剧情设定的天宝三载期间,杨玉环正值她的女冠生涯。
正统道教无“道姑”的称呼,唐代女道士皆戴黄冠,而俗女子无冠,唯女道士有冠,故名女冠。
比严羽幻早些年出家修道的,还有玄宗皇帝的胞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唐朝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朝代,这两位公主也是典型的追求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代表。她们选在终南山延生观修道避世,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皇帝愿意让自己深爱的女人和至亲去修道,可见唐朝时期帝王也已经对道教推崇至极。
4、太上玄元大仙灯
大家心心念念要看的太上玄元大仙灯终于出场了!仙灯高耸入云,恢弘壮美,一点不逊于现代的灯光秀。从楼上远观长安这景象,无一不让人赞叹这大唐盛世繁荣。
有观众会发现,这座仙灯名为“太上玄元大仙灯”,这是什么意思呢?
看到仙灯上方的老君头像了吗?没错,这座仙灯是以太上老君的称号命名的。在唐代,老子和道教的盛行达到最高峰,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在古代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上元节,皇帝命工匠耗费400万钱打造了这么一个以老子像为主元素的“高逾一百五十丈,广二十四间”的仙灯,并且在花萼楼与众位使节和上万百姓共赏,可见其对老子的崇尚之心。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唐朝的辉煌和李唐帝王的大力推崇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5、圣人
在唐代,对道家道教思想推崇、普及与践行用力最深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了,也就是《长安》剧中的“圣人”。
剧中这位“白衣老头”既疑心太子无力保大唐江山,又老年昏庸推责懒政,看到他被劫持让人倍感恓惶,也为他爱民如子的心所感动。
那么为什么众人称玄宗为“圣人”而不是“皇上”呢?小编觉得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至泰山封禅。封禅代表了一位帝王在政治事业上的辉煌成就,玄宗皇帝自认为可比肩秦皇汉武,当受千秋万代的敬仰,因此称“圣人”可有别于一般的皇帝。
其次,在《道德经》中,“圣人”是老子笔下理想统治者的化身,而且由于唐朝对道教的推崇,像老子、庄子这些道家大亨也被称神、称圣。称唐玄宗为“圣人”,即体现了对于“道”的尊崇,又是对于唐玄宗恰到好处的赞美。
6、“国教为道”的 李唐王朝
《长安》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跟“道”有关的人物和事物,归根结底是因为唐朝是一个“国教为道”的朝代。
纵观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们其实贯穿了中国历史几千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继老子之后的很多道家学派代表人物;“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受《道德经》“柔弱胜刚强”的启发,佯装逃跑实则包抄围歼,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西汉建国初期,刘邦推崇老子“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汉文帝、汉景帝更是将“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理念坚持到底,最终实现了“文景之治”......
在拨乱反正的时代,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创造了无数奇迹。东汉时期道教创立,使得历史由学说转变为神话,老子也由人被神化为神。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诞生了。从此“道家”和“道教”就像两匹良驹,驰骋在中华传统文化和宗教领域。
唐玄宗也是个“老子迷”,他曾多次在宫中为文武百官和后宫嫔妃亲授《道德经》,开元二十一年亲著《御注道德经》四卷。同时他还主张剔除巫术迷信色彩,发展道家义理,实现了黄老思想的回归。
无论是道家思想还是道教,在唐朝都达到了顶峰。
此时再反观这部《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所有的“道元素”就变得合情合理且必不可少了。
虽然作为一种宗教,道教的兴衰与一个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但是道家思想却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永远璀璨,且生生不息。
来源:影像楼观 编辑:昕语梅话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