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7月2日电 题:告别千年穷 走向致富路——六访大凉山亲历马依村之变
新华社记者陈地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马依村,地处高半山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匮乏,贫困发生率近40%,是大凉山最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五年来,记者六次到访马依村,亲历这个彝族小山村的脱贫之变。
五年前第一次到这里时的一幕幕,至今在记者脑海里挥之不去:崎岖遥远的山路让村子几乎很难与外界交流;村民们基本都居住在和牛马混居的黄泥土房里,脏、乱、差,破旧不堪;一日三餐是酸菜加土豆,全村近百个孩子大白天在村子里无所事事,全身上下很难找到干净的地方……
幸运的是,脱贫攻坚战当时已经打响。变化在马依村一点点发生:记者第二次来时,孩子们都走进了校园;第三次来时,12公里的硬化路已从乡政府通到了村委会;第四次来时,贫困户们都住进了崭新亮堂的新房;第五次来时,村民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初夏时节,天高云淡,轻风拂面,记者第六次来到了村里。
刚走到村口,记者便看到了老朋友尔日书进,他正在阳光下认真地编着竹背篓。五年前初见尔日书进的画面令人震撼:他5个孩子中只有2个在学校读书,家里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空气弥漫着牲畜粪便的气味,一家人围坐在地上,午餐是一筐土豆。从那时起,记者每到马依村便一定会来看看他。
五年的时间,马依村的每一点变化在尔日书进身上都映射着。如今,尔日书进的5个孩子都早已到乡上的学校读书,一家人住进了彝家新寨新房,有了单独的畜圈,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尔日书进掰着手指,用逐渐熟练的汉语盘算着家里的财产。在政府的扶持下,他的畜牧养殖产业已小具规模:3头牛、2匹马、10只山羊、5头肥猪,加上土地上种植的高产马铃薯,人均年收入已超过5000元。
生活好了,精气神也大不一样。过去穷惯了也懒惯了的尔日书进现在每天都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还总琢磨着要让生活更上一层楼。“我们这都要用这种背篓,现在不忙的时候我就编背篓,一周能编一个,可以卖二三十元呢。”
23岁的阿都字机正在自家大棚里锄着杂草。脱贫攻坚战打响,在成都打工的小伙子回到家乡发展产业,用打工攒下和向亲戚借的十余万元种植中药材——重楼。阿都字机说,在农业公司打工的他学到了些技术,重楼三年能成果,如果顺利,每亩地能产好几百斤,收入能有二三十万元。
如今,晚饭后是马依村人聊天的时间,大家围坐在一起,如何更好更快致富是最热的话题。“我们脱了贫,不仅要巩固,更要致富!”第一*温都科热常说。这几天,温都科热和几名村民小组长共同商议决定,在村里建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大家可以土地入股,也可以用牛、羊入股,我们主要发展绵羊养殖,剪羊毛、卖羊羔可以有两次收入,都拿来集体分红。”
据统计,如今马依村4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里也摘去了贫困村的帽子,还在全县村容村貌、行为习惯、产业发展等各项评比中均名列前茅。曾经被认为是贫困典型的村子,如今已是脱贫致富的榜样。
临了,记者来到村里的幼儿园,70多名3到5岁的孩子正整齐划一地端坐着,两位年轻的老师正在教他们朗诵古诗。
走出幼儿园,身后传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朗诵声。记者回头,再看了一眼熟悉的马依村,五年来一点一滴的变化,像幻灯片一样在脑海里快速闪动着。
村子,还是原来的村子。生活,已不是原来的生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