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身受重伤,治疗不见好转,且花费已远超个人能力,面对父亲的生死,常州一名吴姓老师在网上发帖,“救不救我父亲请你投票”,请网友替自己做出决定。
一、吴老师发起投票,有他的无奈
起初看到同事在群里甩出这个链接,我真是莫名惊诧,还有一点愤怒,“怎么,自己老父亲的生死还要别人来做决定?”
也不由得想起那个养二孩的段子——“为什么要养两个孩子?因为,等将来老了,有事孩子们还可以商量。比如,一个说:要不,把管子拔了吧?另一个说:好!”
大概,这名吴老师征集投票,网友在这场大型互动中的功能,就类似于能跟他一起出谋划策的“兄弟”吧。但悖论是,网友毕竟又不是自家兄弟,怎么能参与决定一个陌生人的生死呢?
吴老师所发的投票帖
不过,继续看新闻,我发现吴老师有他的苦衷:
其一,治愈概率太小。其父做完手术本已愈合出院,但谁知术后手术伤口化脓,病人又出现了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问题,医生表示“能活多久看‘造化’了”。
其二,花费巨大,无力承担。父亲转到南京的医院,在南京没法直接用农保,现在的开支很大,花费预计在100万左右。
其三,涉及临终关怀问题,“父亲多次用尽全身力气,跟我说,不治了要回家”。是让父亲继续活着但承受痛苦,还是早点回家“等死”,不用再承受病痛的折磨,于他而言,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看到这里,我觉得最初我的判断有些武断了——的确,只有将一个人置于相同的境地,他才可能对他人的困境做到感同身受,从而做出公允的判断。
所以对一个处于极端经验中的人,不妨多一点同情与理解。
二、这道选择题没有确定答案
于是我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择?
坦白讲,我也没法给这道选择题一个确定的选项。在治病救人上,to be or not to be,并不仅仅涉及一个支付能力的问题,还要有专业的医学判断,还要考虑人道主义的情感关怀。如果仅仅是“有钱就治,没钱放弃”,这个世界上就没有那么多痛苦的纠结了。
周国平与女儿妞妞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书中,周国平以个人的经历,描述了当3个月大的女儿妞妞患上先天性癌症,他如何艰难抉择的过程:如果做手术,虽然可以延续生命,但很有可能会失明,而且到了20岁左右,癌症一定会复发;而如果不做手术,可以维持现状,但可能很快会死掉。
周国平 知名学者、散文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代表作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善良丰富高贵》、《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为了让妞妞有质量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周国平选择放弃手术,意料之中,她的女儿早早离世。这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后来周国平回忆这次选择时也直言“后悔”了。
周国平的选择是对是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他后来的“后悔”,似乎也在印证着,他不给妞妞治疗的选择是错的。但归根结底,不论是哪种选择,都是替妞妞选择,如果让妞妞选,她会怎么选?大概周国平也不清楚。
所以“对”与“错”,都没那么绝对。几乎可以肯定,不论做出什么选择,在某一个时刻,周国平也都会后悔。
同样,对常州这位老师,不管他是“尽早放弃”,还是“卖房治疗”,都已有过艰难的心理斗争,我们无法对这种抉择本身,做出道德评判。
如果他压根就不想给父亲继续治病,也就不会网上公开征集投票。儿子对父亲的这份真情,毋庸置疑。
三、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是转移道德负担
其实,进一步说,既然走了投票这一步,我们大概可以感觉到,他是不太愿意冒险的。他之所以发起投票,是想为自己的妥协寻求一种心安。这个设计内含了一种隐秘的心理:他希望别人说出,放弃吧,从而在做出最后的决定时,卸下自己的道德负担。
但是,以投票决定老爹生死的做法,似乎很没有必要:从医学伦理上讲,死生大事上,能够替病人做出决定的,只能是自己的至亲;而困难的决定让别人替自己做,也是转移道德负担,这是一个成年人的怯弱,也难以产生真正的效果。
相信,不管网友的投票结果是什么,他最后在做决定时,依然要与家人商量。
向网友征集意见是否继续给老爹治疗,不能机械理解为是将自己父亲生死交给网友,也不能等同于冷漠,但这种做法,很容易给人带来心理不适感,对这个家庭最终的决策,也很难产生实质影响。所以这种做法看起来就显得很生硬、也很不近人情。
其实,求人不如问己,吴老师只需问自己一句话:对待父亲的治疗上,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无愧于心?
□ 王言虎(媒体人)
编辑 王言虎 实习生 邓海滢 校对 王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