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请点击下方链接:
说到计划生育政策,有一个人不能不被提及,那就是最早主张计划生育的学者马寅初,但很多人不知道,马寅初实际上有两个老婆,前后生了8个孩子,难道是马寅初双标吗?还是另有隐情?
1882年6月,马寅初降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家庭,排行老五。马家经营着一家作坊,生意做的还算不错,因此,他的父亲非常看重这个产业,希望马寅初长大后能子承父业,那时候的作坊比较简单,只要会记个账就可以。
但是,马寅初的志向可不是这里,他对私塾里的四书五经根本就不感兴趣,而是对城市里的新式学堂非常向往。17岁那年,他提出想去上海读书,毫不意外的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
父亲厉声说到,“去那里读书,不就是糟蹋钱吗。”但是马寅初却坚定地说,“我就是要到城里去读书!”两人就此就吵了起来。
马寅初的父亲说,“我就不信,我还管不了你了,你给我跪下!”没想到,马寅初仍毫不示弱,气得父亲拿起鞭子就抽他。打的马寅初跑出家门,一路上,他越想越气,一个没注意,就掉进了河里,幸好被他父亲的好友及时救起。这个好友觉得马寅初很有志气,于是就替马寅初去做其父亲的思想工作,最终,马寅初的父亲终于同意他到上海读书了。
到上海后,他疯狂的爱上了学习,用现在的话说,是个妥妥的学霸,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01年,马寅初19岁了,在那个年代,19岁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于是在父母的安排下,他与当地一个姑娘结了婚,这个姑娘就是他的第一个妻子,叫张团妹。
与马寅初不同,她没上过学,但性格很好,长的也漂亮,又孝敬公婆,尤其做得一手好饭菜,在那个年代算是很好的媳妇了,马家上下对她都很满意,马寅初对她也很体贴,小夫妻的日子过得不错。一年后,张团妹就为马寅初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同一年,马寅初考上了天津北洋大学,这是现在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
然而,1903年,不满周岁的儿子就意外夭折了。不过好在他们两个都还年轻,很快,张团妹就又生了一个孩子,这回是个女儿。
1907年,他准备去美国留学。临行前,他得知张团妹又怀上了第三胎,高兴坏了,并提前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好了名字,如果是女孩呢,就叫仰曹,如果是个男孩,那就叫仰峰。结果,他走后没多久,张团妹就生下孩子,只不过,这次依然是个女孩。
在美国一晃就是十年,他先是获得了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后又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学霸果然是不简单,那一年他才32岁。
1916年,他拒绝了导师的挽留,带着一腔爱国热情,和对妻子、亲人的思念,还是回来了,并很快在北大谋得了教授的职位。
但是,尽管他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但家中亲戚朋友的观点还是非常传统的,尤其他的两个孩子还都是女儿,传宗接代的压力很大。尽管夫妻两人关系不错,但马寅初还是没有办法逃脱时代的局限,1917年,他与王仲贞结了婚。
王仲贞年轻漂亮,比他小20多岁,而且上过学,两人有一些共同语言。但是,马寅初也没有忘记张团妹,他将两个妻子都接到了北平。
张团妹和王仲贞都是心地善良之人,她们相处融洽,就这样,仨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张团妹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这样她与马寅初一共有4个孩子,第一个夭折了,剩下3个都是女孩。而王仲贞也生了4个孩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子,所以,说马寅初有两个老婆、8个孩子,是确确实实的,只不过,因为第一个男孩夭折了,实际上他养的是7个孩子,不过,那时候北大教授的薪水是真的高,加上他家里本来就是做生意的,因此,养两个妻子、7个孩子,完全不成问题。
建国之初,马寅初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但是,1953年,我国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却引发了马寅初的极大兴趣,他开始关注人口问题。这次普查结果1954年才公布,当时我国的人口增速较快。1950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千分之19,到了1954年就增长到千分之24.79,一年的新增人口就有1475万,相当于一年生出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
由于当时的人口普查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式,马寅初觉得方法不够准确,于是,1954年,他到浙江实地调查了3次,证实了自己的担忧。根据他的调查,当时浙江的人口增殖率,有的地方甚至能够达到千分之30,这让马寅初感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我们国家还比较穷,不能一下子发展起来,如果人口太多,很有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有必要对人口盲目增长进行控制。
此后,他完成了著作《新人口论》,从十大方面系统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本著作,成为后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支撑。
要知道,1954年的时候,马寅初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他娶妻生子的年代,中国的人口问题还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相反,那时由于连年战乱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中国人口减少严重,仅抗战期间,中国死伤就超过了3500万人,非正常死亡累积人数至少有2.8亿,当时,生孩子就是为革命做贡献,长大后参军闹革命,这是很多人的想法。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才稳定下来。
而且,任何一个政策的制定,都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不可能一层不变,因此,评价一个人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由于历史的局限,他确实是生了8个孩子,但不能因此被说成是双标,我们应当尊重某些时间段特殊的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