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一部很黑色幽默的纪录片,因为今天上了热榜,想必你也听过了,叫《美国工厂》。
这部纪录片讲的是福耀玻璃老总曹德旺,跑到美国去开厂子,但遭遇到了美国的“工会文化”。然后呢,他通过各种手段,击败了来自工会的势力,最后将公司变成了一个由自己管理层而不是工会说了算的“中式企业”。
本片讲故事的方法并不高明,没有表现出这场“权力的游戏”中那种非常具体的冲突情节,动态感不足。但它贵在相对客观,不是很简单地站队。
有人说,曹德旺把“真正的资本主义”带给了美国人。
也有人说,美国人果然不行,不能像中国人一样,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只想着找到工会这个大靠山然后磨洋工,怪不得他们制造业不行啊。
这两种说法都挺有意思,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这个纪录片的大背景,那就是所谓的“人类剥削守恒定律”。
01
说这个定律之前,我们再回到这个纪录片的主线剧情。
在故事的一开始,就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缘由,那就是在俄亥俄州一个叫“代顿”的地方,原来属于美国通用公司的汽车装配厂,**了,当地好几千人都失了业。
中国福耀玻璃知道了,买下了这个厂子,成立了“福耀美国公司”,准备在美国生产玻璃。
你可能会奇怪,为啥要到美国去搞制造业啊?人力成本那么高!美国不是自己都发生了制造业的大转移吗?
这就有所不知了,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就提过,制造业里,人工成本只占总成本的5%,而美国的天然气价格只有中国的1/5,电价也只有中国的1/2,再加上美国政府的税收减免,综合看起来要比中国还划算。
所以,福耀玻璃便投资了5亿美金,买下了这个已经荒废了好几年的厂子,把玻璃生产线给迁移了过来。
一开始还好好的,可干了4个月,竟然亏损了4000万美金。为啥亏损呢?原来是美国人的生产效率实在是太低了——他们受不了热,也不愿意加班,工作也没啥激情,玻璃的质量也有问题。
福耀玻璃准备提振一下本地工人,用强制的办法强行提高效率。可还没施行呢,工会的力量便介入了,说不能让工人太苦太累,要坚决维护工人的权利。
这话当然没错,可是工人舒服了,企业的成本就提升了。
曹德旺直接说:“如果工会要介入,那他就不做了,走人!”
最后,被失业折磨了好几年,房子和信用卡都没了的本地美国人,终于向现实妥协,宁愿不要工会(当然也包括工会承诺的“人权”与“不能随意解雇”等福利),也要保住自己的饭碗。
02
啥叫“剥削守恒定律”呢?
在《美国工厂》这个故事里,就是如果不做“剥削”,保留维护工人利益的工会,制造业就无法运转下去。比如开头的“通用公司”,它是保留了工会的,但是它最终做不下去了,只能关厂走人。
早前美国把自己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直观上来看,是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低,但本质上来说,是“可承受剥削”的两大要素的存在。一个,是环境(污染环境其实是在剥削环境);另一个,便是当地的人。
细究美国的经济史,我们会发现,其制造业大转移的时间,刚好是美国的民权运动盛行、工会大崛起的时间。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注意,这里不是生产成本直接导致的喔。当时美国的基础设施是最好的,能源、原材料也非常充足,整体的生产成本,其实跟中国差不多的。
但是,凭借资本家敏锐的嗅觉,他们意识到工会的崛起,必然导致“分权”的存在,于是,迅速转移到别国去,继续运转自己的“剥削系统”。
制造业的转移,便是剥削的守恒——总要有被剥削者,商业才能得以运转,不能剥削本国人,那就剥削外国人。
你可能以为,资本家,最看重的乃是“经济利益”,资本主义的问题就是经济学问题。
但其实,深入到细节里面,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细节,你会发现,它最看重的其实是能够控制工人的“权力”;资本主义内部的问题,其实都是政治问题。
一旦没有权力去运转这个剥削系统,哪怕短期仍然有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必然会从根本上断掉这个系统的所有生机。
03
这就是为什么,曹德旺,作为成功的商人,从直觉上,就感觉到了“工会”的威胁,觉得如果有了工会,干脆直接不做。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有效率的公司,它内部一定是高度独裁的。
是的,包括看文章看到这里的朋友,你仔细想想,你现在所在的公司,是不是老板的“一言堂”,整个就是一金字塔结构。
从理论上讲,你们公司本质上其实是没有效率的。
它通过金字塔结构,像榨油一样,压榨每一个普通员工的时间与精力,才终于获得了效率,也就收获了经济效益。
压榨,必然是从上到下,必然意味着等级秩序与权力关系的存在。
管理一个公司,归根结底,是通过各种办法,使得公司内的这个权力结构,变得稳固、持久。
早期的管理学,是强制性的,讲求军事化的服从,以及肉体的驯服,比如说,它会把人的动作细分,然后对每个动作进行标准化管理。(即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这个时期的生产,叫做“流水线生产”,表面上看来,是产品的“流水”,但本质上,其实是工人动作的“流水”。
后来的管理学,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其实就是把对人的“规训”,从“肉体”转移到了“精神”,讲求精神上的说服,从而让人打心底里、潜意识里认同公司的权力结构,以及“剥削系统”。
两种管理思想,都是为了维护该系统的“稳定运行”。
04
所以,公司赚钱的逻辑是什么?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论断最为经典:公司存在的唯一必要性,就是有外部的客户需求。所以搞公司,最重要的就是定位大众的需求,然后再按照需求搞生产。
但这个说法其实很理论,太抽象。
实打实地、实践中的赚钱逻辑,往往不是看需求,而是模仿别人,搞一个类似的“赚钱系统”,让它自动运转起来,最后自然便把钱赚了。
最牛逼的企业和最牛逼的人,确实可能是按照“需求”来做公司的。
但是几乎所有的后来者,都是被人“带起来的”。是前人手把手地告诉他们一些信息,告诉他们那个系统内钱的流转逻辑,然后让他再搭建一个类似的系统,就成了。
这个道理我在以前的文章《什么是「富人思维」?》里就提过。当时的说法是,所谓赚钱,就是搞明白别人的“赚钱系统”,然后自己搭一个,就行了。
但不管什么系统,它最内核的部分,一定是那个“剥削系统”。
也许你说,我玩儿淘宝的,进货卖货就我一个人,难不成是我自己剥削我自己吗?
但就算是淘宝网店,它本质上也寄生在各种制造业,或者农业之上。
只不过你看不到这个底层关系而已。
05
剥削守恒,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属,严格来说,它比资本主义经济学更接近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
从早期资本主义,到今天欧洲的“福利资本主义”,社会景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资本主义已经逐渐消解了资本主义本身。
比如说,大众炒股,人人都是有股份的“小资本家”,那么,是不是就不存在剥削了呢?
但其实这不过是把剥削变成了一张交叉的大网,从而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剥削”之状态。
我们学历史,原始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是私有财产的出现。
私有财产只要一出现,完了,人类的幼年期就此终结,以奴隶制为代表的“文明社会”,便成了社会演变的必然趋势。
剥削来了。
严格来说,在原始社会,人还无法称之为“人”,因为财产的均质导致了人格的均质,人没有社会性。
文明社会就不一样了,人们因为拥有的资产不同,而终于获得了不同的,作为“人”的身份。
有的人高高在上,挂着各种头衔;有的人则低到尘土,身如蝼蚁。
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说,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剥削系统,是“核心国家”在剥削“边缘国家”。
最后的结果就是,因为转移了(在国内的)剥削,所以“核心国家”变得文明、光鲜、体面,“边缘国家”则承接了野蛮、愚昧、落后的形象。
06
说的太远了,再回来这部纪录片。
此片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原本讲求人权、工权的美国人,竟然会“开倒车”,宁愿不要工会,也要保住自己的工作。
请注意,不是曹德旺从上到下,强行甩掉了工会,而是厂子里一千多美国人公开投票,最后以几乎压倒性的优势,否决了工会的建立与介入。
以前我们总说,中国的进步之所以被锁定,是因为“内卷化”——中国人太多了,给点钱就干活,所以没有节省人力搞技术的需要,所以就没有“技术革命”。
因此,鲁迅说,中国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但现在来看,内卷,并非是咱们的专属,甚至也不是苦哈哈的亚洲人的专属。
它是人类的宿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