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女怎么搞事业

看美女怎么搞事业

首页模拟经营深宫美人更新时间:2024-04-27

唐嫣复出的《燕云台》想必唤起了大家不少对于“大女主戏”的可怕回忆,虽然高喊“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口号,却尽干一些蠢事,真的看得人拳头梆硬。正当我愤怒于美女为什么不能好好搞事业的时候,找到了这样一部剧: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

翻译成“女王的棋局”也许更简明直接:

一个孤女,凭借着天赋和努力,一路过关斩将,甚至打败了当时统治世界棋坛的苏联人。片子只有7集,每集60分钟,主线突出、叙事丝滑,看得人血脉泵张,脑子里劈哩啪啦地炸烟花。

片子根据沃尔特·特维斯1983年出版的同名传记体育题材作品改编,版权几经易主,在本来只擅长拍纪录片的奈飞手里一炮而红。在10月23日播出后便取得了9.1的豆瓣高分,可以说这是今年十月最好的剧集。

首先得说,这部戏诚意满满,精致用心。

学院派的运镜,大手笔的场面调度,清晰抓人的剪辑,演员表现和服化道都绝对过关,电影感十足

节奏明快的分屏

缓慢的镜头旋转

全景式的大调度

直到我写文章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还一直在回味结尾处,女主角哈蒙盯着镜头,说的那句话。妙极!

也许有人会担心看不懂国际象棋,别怕,不会飞檐走壁的各位看武侠片也能津津有味。这当然是第二个值得点赞的地方——

即便是我这种对国际象棋一无所知的人,观剧的乐趣也不会因此减少。影片放弃科普,把着力点放到主人公哈蒙身上,着重刻画她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颇有一种东方的写意色彩。

实不相瞒,观剧过程中我确实动了1秒钟想学下棋的念头,在查完规则后便果断放弃了。不过,我搞懂了这个很像战争片题目的“后翼弃兵”是什么意思:它是象棋的一种开局,用放弃一兵的方式,来谋求局势的主动。

那么,到底舍弃什么、获得什么,便是本片的终极问题。

既然我看不懂比赛,那么我在看些什么?

孤女作战国产剧也有,《延禧攻略》里面“脾气大、不好惹”的魏璎珞(吴谨言 饰)也赢得不少人的喜爱。同为“大女主片”,两位拥有着明确野心的女主有何不同?

不喜欢《后翼弃兵》的人称之为“女频爽文”,那哈蒙与年初大火的男频爽文《庆余年》的主人公范闲(张若昀 饰)有同款金手指么?

接下来的内容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有很多剧透,先做一下提醒。

不想看剧透的话,退出之前可以拉到最后点一个赞or看!

知道故事梗概的我观剧途中一直很担心“孤女成长为国际象棋大师”的故事励志有余,狗血空间更是大大的有。养父母、孤儿院院长、老年男校工、形态各异的棋手等等等等,每一个角色都可能心怀不轨,每一个场景都可能落入俗套:

幼年孤儿院时期担心有霸凌性侵、青年学校里又担心爱上渣男身心受挫、临近重大比赛担心各种阴谋诡计……

甚至每出现一个新男性我心里都咯噔一下:不会吧不会吧难道要开始了吗?

所幸编剧导演拒绝了一切狗血的剧情和烂俗的套路,故事讲得含蓄克制。

很多大女主剧展现的是女主角的传奇人生,男性角色的出现既满足了女主角的情感需求,又成为女主角成功的垫脚石。但往往,很多大女主的成长不是由于自身的抱负,而出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其成长之旅也得到几乎所有男性角色的庇护。

“大女主戏”鼻祖《甄嬛传》是“求爱不得便复仇”的以暴制暴,爽则爽矣,其底层逻辑依旧是追求“获得宠爱”。

宫斗剧自不必再谈,即便是《那年花开月正圆》或者《楚乔传》这些题材,也难逃女主的成功靠男人的套路。

哈蒙的自我成长和精进棋艺与爱情无关。

即便是故事最后男人们自发组成后援团,都没能给她提供好计谋,最重要的比赛的关键一招靠的还是哈蒙自己。

导演编剧精准地抓住了女主成长和崛起这条线,在描写她事业登上巅峰之余,还花了很大力气刻画她如何弥补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找到自我与快乐,真正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女性。

海报上,棋盘里的“酒瓶”和“药瓶”

是缠绕在哈蒙身上的两朵阴云

校工爷爷和童年女伴

支撑她走过了人生至暗时刻

剧里大部分时候,哈蒙的性格是中性化的,但很多焦点却集中于她的女性身份。有个记者采访时,问哈蒙:“作为孤儿,是否在下棋时候会把国王想象成父亲,王后想象成母亲?”试图诱导她讲出符合孤女身份的回答。

但她说:“王就是王,后就是后。”

就很酷——下棋就是下棋,比赛就是比赛。与身份、性别、国家无关。

与之相比,抛却既定的深宫价值观来说,《延禧攻略》里魏璎珞前期其实也很酷。(点击可看2018年旧文 女人都是大猪蹄子)

她睚眦必报、清醒通透,对男人亮亮堂堂,招招致命,角色本身很有魅力。可惜的是,她争斗的最终目的是“复仇”结局也归于做宠妃,这人物底色注定了她无法观照现实。

即便从主题上看,魏璎珞仿佛一个穿越人物,其价值观与时代背景格格不入,好像只是编剧借她的口在输出观点。

我在上个月写《摩天大楼》影评的时候就谈过,光靠女性角色的台词输出观点,说服力是不足的。目的性过强的表达,会压缩观众的解读空间,使得故事的复杂性被削弱了。(点击可看10月份旧文《摩天大楼》:是讨好女性,还是影以载道?)

《后翼弃兵》便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从决绝赴死的单亲生母,到被抛弃的单亲养母,再到勇闯男性为主的国际象棋世界的主人公,再到发愤图强的孤儿院黑人女孩,整部剧都在描绘女性如何在生活的激流中挣扎,与给定的性别角色做抗争。

主创当然可以安排哈蒙用一场演讲做女权宣言,也可以大肆描写生父、养父和恶劣行径,更可以将某一个或某几个同龄男性角色设置成渣男,这样做戏剧张力要强得多,但却容易陷入说教意味浓烈的泥淖。

主创们做的,仅仅是描述空气——如空气一般的,歧视、不公、偏见、凝视。

观众能看到,欣赏哈蒙的老师送的礼物是“女孩子一定会喜欢的”洋娃娃,能看到女生们趋之若鹜的女性俱乐部活动就是在电视机前扭动、讨论男人和性事,连养母都在劝她学习跳舞以便变得“正常”……女性的喜好、话题、行为、人生选择被想当然地框定了。

然而,如果没有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引导,这些理所当然的喜好还会生成吗?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说:“女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谁被驯化,谁就成为“女人”。相比于很多剧本喜欢的激烈冲突与长段说教,现实中女性遭遇的轻视和暴力往往是寂静无声的。

这部剧精彩的地方就在于用冷静的笔触,刻画了充塞于每一个角落的“空气”。女性不需要面对凶*、暴力、竞争的时候才遭受不公,而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都处于偏见之中。

再退一步讲,自愿者的自愿,也有可能是被施加的;“做兼顾家庭的职业女性,还是做退居二线的全职太太”本身就是一个话题陷阱。

而在这样的“空气”里,观众不得不对主人公肃然起敬,对其他女性角色也能产生深切的理解和同情。身为数学教授的母亲选择自*,有钢琴天赋的养母无法施展才华。优秀的女性尚且囿于家庭不得自由,平凡的女生更是无能为力:嘲笑过哈蒙的女同学几年之后当了母亲,眼神疲惫,开始酗酒……

一个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不用刻意“下定义”或“树旗帜”,只需要呈现出越来越多女性真实的样子,就能够引发共鸣。

这种讲述,是巧妙的,是有力量的。

观影体验真的很好,非常过瘾:

主创们费尽心思为每一场对战设计的表现方法,可以享受全方位多角度的沉浸式体验。每每到了最紧张的时刻,演员设计了双手交叉放在下颌的动作,美得夺魂摄魄的同时又渗着*意,令人闻风丧胆。

看到她一抬眼我就知道,稳了。

因此有人称其为本年度最好的爽剧。

在我的印象里,“爽剧”“爽文”似乎并不是什么好词。这是在互联网创作实践中生成的概念,通常是指在阅读/观剧体验上让受众产生“酣畅淋漓”快感的商业作品类型。其故事模型、内核、剧作结构、剪辑节奏、高潮点设计都触动了受众的社会心理爽点,让人能毫不费力地理解剧情并且有代入感。

无论是平民逆袭还是天才纵横,爽文以不断上升的情节模式取代了艰难的磨砺过程,拥有主角光环就意味着拥有了世俗意义的成功。

《延禧攻略》将男频爽文和玛丽苏混合,其最终的胜利也离不开畸形的深宫后院价值框架;《庆余年》的主人公范闲看似在这个世界中以自己现代知识的储备大展宏图,但他顺利与各方势力周旋的背后,却有位高权重者在替他“撑腰”。

“爽”的背后是在阶级差异明显的体系中获得认可的期许,并将它作为唯一的解决之道。

追溯根本,“爽”之所以能对大众产生吸引力,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野、代入感与畅快感是其关键性的要素。“爽文化”及其衍生品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替代性满足”的表达。为了迎合受众,写手/编剧们创作了类型化的情节,包括但不限于:先抑后扬、金手指、升级与扮猪吃老虎。

这些手法在深层次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为了后面的“逆袭”,前面一定得足够普通:身份低微的宫女、弃于澹州的私生子、无父无母的孤儿都是很好的选择;

谁能想到,私生子范闲有这么多爹呢?

要由抑到扬,仅凭自身努力既艰难乏味又希望渺茫,因而需要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雷,说来就来,这就叫“精准复仇”

既有了金手指,“升级”便是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有旁人对于主角的光环一无所知,从而引发受众对于“打脸”的期待。心理预期的一再满足使快感不断叠加。

我们都知道,这种期待,并非是一种“希望”,而是剧里剧外都心知肚明的“必然”。抛却上帝视角的现实里,没有这些必然。

如果说,玛丽苏文学契合女性对完美爱情的想象,超级英雄叙事满足了男性的审美需求,那么《后翼弃兵》则是在压力巨大的社会中,为社畜们提供了电子游戏式的掌控感。

这些“爽”确实可以排遣观众现实的的痛楚,但它是功利的,它默认权利等级架构、资本分化都是合理的秩序,认同着由它们内化的*。如果只在剧里看到范闲的爹们都爱他,只看到不好惹的魏璎珞顺利复仇,只看到天才女主让所有男对手在精神和肉体都输给她,那么只是满足情绪宣泄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因此,这部剧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在于,刻意忽视了其他女性对于国际象棋可能的参与和热情,营造了一种“只有哈蒙才能玩好国际象棋”的假象。这与现实不符,其实质是表现主角特殊性的惯用手法。

片中的天才设定,更像一种超级英雄的能力,满足了观众自我想象的宣泄。

它确实过度放大了一个人的天赋可能为生活带来的正面效应。天赋是哈蒙的保护伞,一个她在外界受到任何打击时都能及时返回获取能量的安全角落。

天赋带来的安全后盾正是“爽点”所在,尽管它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

天花板上的棋盘,永远不会在重要时刻背叛她

不是说把本来开在男性角色上的金手指,开在女性角色身上,就值得拍手称赞。要打破社会和专业对于性别的偏见,得从打破自身偏见开始。哈蒙要以女性姿态站在男性主导的场面上,就不能够只是做到“像男人”。

为反对“大女主戏”的套路而陷入“女频爽文”的套路大可不必。观众不需要一个受尽宠爱或完美无瑕的女主角,同样就不需要一个“去性别化”的女赢家。

观众期待的是一个在国际赛场上厮*的天才女孩,而非一个拥有男人性格的女性。所以这部剧其实不是单纯的一部“女性作品”,哈蒙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人”——

她从头至尾都坚持着纯粹的独立:她从来没喊过“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口号,拒绝基督教教会、美国国务院的帮助,才能避免成为贩卖价值观、宣传有神论、平衡国际关系的工具。

这种独立带来的精神力量,超越了“女棋手”的身份,让哈蒙剥离价值观的滤镜,只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获得尊重和喜爱。

看完这部片子的人难以忘记这双大眼睛:

国际象棋比赛很静,常常要特写演员的面部表情,被戏称3D打印脸的女主演技非常过关,那双眼睛传递无限感情:有时像不知所措的惊恐小动物,却常常传递出一份掌控一切的坚定,孤独而倔强,执着而疯狂。这些气质共同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本就魅力十足。

更吸引我的是,哈蒙似乎时时刻刻都散发着孤独感,感觉她与周遭一切都十分疏离。

这或许是天才的诅咒?丧失掉了普通和与普通融合的能力。

天才叙事并不鲜见:

《伤仲永》里天才少年泯然众人、《请回答1988》前期稍显木讷呆板的阿泽、《社交网络》中恃才傲物的扎克伯格……这些天才未必都获得了凡俗的幸福。

现实同样如此残酷,计算机之父图灵难容于世,壮年时期便自*身亡;表现主义先驱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英年早逝。疯疯癫癫、苛求完美、敏感脆弱往往与天赋相生相伴。

天才造福世界,却不一定能给自己快乐。

《后翼弃兵》的后半段着力刻画女主角的困境,让哈蒙陷入药物和酒精依赖的泥淖。

所幸,童年玩伴来到她身边。启蒙导师离世时,也让她感受到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她被记挂与思念。她得以重整旗鼓,再次出发。

《编剧的艺术》一书中认为,“主角这个立体角色的意志力,将会决定冲突的剧烈程度”。从这个角度上看,因为冲突不够剧烈,角色就不够有张力;哈蒙不是天才清醒地掌握生活,而仅仅只是获得了普通人的感性认知能力。

正如英雄往往意味着牺牲与不幸;天才,常常需要普通人的拯救。这是庸人的想象,是凡夫俗子的世界观。《后翼弃兵》与其说在写一个女天才对抗旧秩序的故事,倒不如说是普通人幻想用情感对误入歧途的天才进行救赎。

我等凡人热爱天才的故事,是因为在这样的代入中可以减少现实中的挫败感,更隐秘的快乐或许在于普通人期待看到天才的B面,唯此才能安慰自己,正视自己的平凡甚至平庸。

阴暗一点讲,为什么豪门内斗争权百看不厌,为什么巨星人设崩塌令人着迷,或许原因正在于此。

故事一路走来,哈蒙慢慢走下了神坛:养母反复教育哈蒙,“生活不应该只有象棋”,而当哈蒙走进俄罗斯的清晨棋局里的那一刻,她才真正不为“赢”而战斗。

那一刻,天才落地。她不需要遭遇更多不幸,便获得了凡俗的幸福。

那么,如果天赋与不幸并存,你是否还想要成为天才?

不过幸好,这个问题并不需要思考。

我们普通人更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天赋不足,还能不能坚持一份热爱?

如果无法取得胜利、赢得他人的认同,还能不能保持纯粹的追求?

《后翼弃兵》里,也有不少不够有天赋的棋手;近日很火的《棋魂》里也有这样的角色。现实也是如此,能够登上奥运赛场的运动员已是凤毛麟角,能够在赛场上取得成就的人更是少数;明星光鲜靓丽的同时,不少“横漂”好像并无出头之日;大IP作者赚得盆满钵满,很多网文写手的作品无人问津。

我常常在想,“天生我材必有用”到底是不是天才的谎言啊?自己绣口吐出半个盛唐,然后告诉大家,其实每个人都一定会有精彩的一瞬,这真的很难让人信服啊!

所以当看到有人援引《实用电影编剧技巧》的观点“他不是那位造成事情发生的推动者,而是有诸多事情发生在他身上”批评哈蒙“不够立体”时我都想大喊:

天才,就是被选中的啊!

面对这样的天赋,谁敢说能完全掌控啊!

前几天在看李诞的一个采访,他说:

某种程度上,我可以理解这句话。毕竟谁都有自命不凡的时刻吧。

我还记得高中时候某个晚自修下课,和另一位文学青年畅谈诗书与苦闷。临走前对方看着无边的黑夜,说了一句:“The Sun Also Rises.”相视一笑之后看到周围有谈恋爱的,有吃零食的,有补作业的。

这种氛围下,很难不觉得自己孤标傲世。

后来在社会的毒打中明白了,我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才华,只不过是有点小聪明罢了。

文学并没有选中我,我也不再是什么文学青年。我的诗,我的小说,其实就是很普通的作品,没有商业价值也没有艺术价值;我的所谓才华,也就只能支撑自己写一写公文和通讯稿,要写专业的评论性文章还得翻翻找找、查阅资料,连骂人都没什么新花样。

我很喜欢的一个写手曾经说:“承认自己的短处和不好是极为痛苦的事情”,很多时候,接受自己的平庸比认输更为艰难

所幸平庸如我,幸福似乎离我并不遥远。

我用好那点小聪明,还是可以快速优质地完成工作;我没有一直蛄蛹的表达欲,所以当下感受发发朋友圈也就说完了;我知道自己的局限是什么,就可以避开它。

我不像李雪琴,需要告诉自己“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才能心安理得说脱口秀;我不像大张伟,需要纠结“特别轻易的好就会让我觉得特别廉价,我就觉得我的脑子不能只写大众一定会觉得好的东西”这种问题。

我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罢了。

谁又能说,能这样活着不是一种幸运呢?

安心为天才们鼓掌叫好,和同伴们一起努力往前奔跑!

做普普通通的美女,过开开心心的一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