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和命?

什么是天和命?

首页模拟经营天之命手机版更新时间:2024-04-14

什么是天和命?

孔子是如何理解天与天命

孔子名丘, 字仲尼, 鲁国陬邑(山东曲阜) 人, 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 551 年) , 卒于鲁哀公十六年(西元前 479 年)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 孔子生活于礼崩乐坏的时代, 他提倡仁学, 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 但未获成功, 晚年返回鲁国继续讲学, 并修订六经。 孔子去世后, 弟子把他的言行用语录的形式记载下来, 整理编为《论语》 , 成为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开创的儒家学说, 也成为主宰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


一、“天” 与“天命” 思想的产生

殷周之际, 周人在灭商过程中, 产生了“敬天” 与“天命” 的思想, 并以天替代殷商的至上神“帝” 。 但周人认识到仅仅凭借天的佑护是不可靠的, 在天之外, 周人又提出了“敬德” 与“保民” 。 认为“天命靡常, 惟德是辅。” 以德配天命, 敬德保民, 才能享天之命。 到了东周时期, 天的宗教意味就越来越淡, 如郑国子产就主张“天道远, 人道迩, 非所及也, 何以知之” 。


二、 孔子言“天”
我们看到, 在《论语》 中, 孔子所言的天, 主要为道德伦理意义的天, 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 被匡人所围, 他说:“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在宋国, 司马桓魋欲加害孔子, 孔子的生命受到了威胁, 他却发出“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 的感慨。 孔子在困境中所谈到的“天予斯文”, 或“天生德于予”, 是认为, 自己担负着上天所给予的道德使命。 此处虽然将“斯文”、 将“德” 归之于天, 但其实更多地表现出来的, 是孔子本人的道德自信。 同时, 他又是孤独的, 感到自己一生追求闻道、 行道, 却不被世人所理解,却只落得: “莫我知也夫! ” , 乃至寄托于天, 把天视为知己, 说出“不怨天,
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 这样的话。


《论语》 中出现的“天”, 仅有几处在字面上有主宰之天的含义,

第一例是《雍也》 篇: “子见南子, 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 天厌之! 天厌之! ’


第二例:子疾病, 子路使门人为臣。 病间, 曰: “久矣哉, 由之行诈也。 无臣而为有臣, 吾谁欺? 欺天乎! 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 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 且予纵不得大葬, 予死于道路乎?


第三例: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这几例出现的天, 或为类似赌咒发誓, 或为孔子的一种感情宣泄, 都是在特殊语境之下的言语, 不为常例。 我们不能将孔子此处所言之天视为神格之天。

孔子、 以及儒家学派对天的认知态度限制了“天” 含义的宗教化, 使得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世俗色彩。


三、 孔子“天命” 的内涵
天命为天所赋命予人者, 兼德命、 禄命(吉凶、 顺逆、 生死) 而言。 周人产生了“天命” 的思想, 天命, 兼具主宰与道德涵义, 前者为禄命, 后者为德命。禄命, 指人的死生、 贵贱、 穷达、 成败, 是一种不可预测、 难以抗拒的力量, 一种偶然性。 天命予万物所以然之则, 故于人而言, 亦有道义与责任的含义, 这就是德命。


《尚书 · 召诰》 说: “天其命哲, 命吉凶, 命历年。” 刘宝楠《论语正义》 解释说:“《说文》 云:‘命, 使也。’ 言天使己如此也。 哲与愚对, 为生质之异, 而皆可以为善,则德命也。 吉凶历年, 禄命也, 君子修其德命, 自能安其禄命。 ”


孔子所说的天命, 有时指纯粹的禄命。 如孔子说:“有颜回者, 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又, 伯牛死, 孔子感叹说: “命矣夫!” 以及孔子弟子子夏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这里所指的“命” 都是“禄命”。


在《论语》 中, 孔子谈的更多的是德命, 但当他谈德命的时候, 也往往兼有禄命之意。 如“五十而知天命 ”、“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君子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等, 也都是类似的用意。 这是因为, 偶然性的禄命虽然原本与德命并不相干, 却其却往往与德命想要完成的事业关联, “禄命” 包含有各种可能, 这就对“德命” 产生了具体的限制。


《论语· 宪问》 篇记载,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子服景伯以告, 曰: “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 子曰: “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


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鲁国大夫季孙氏家当家臣, 有一个叫公伯寮的人, 在季孙氏面前毁谤子路, 鲁国大夫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并说: “我可以帮您把公伯寮除掉。 ” 孔子则回答说: “大道如果将会实行, 这是天命; 大道如果不得实行, 这也是天命。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

子服景伯这样做的原因, 也是出于私意, 想让孔子有求于他。 而对孔子来说,这种做法是非礼非义的。 就算孔子联合子服景伯把公伯寮处理掉, 那么下一步,孔子就能顺利地实行他的“大道” 了吗? 恐怕不那么简单, 其政治上的结果未必是孔子想要的。 因此, 孔子只能说: “公伯寮其如命何! ”


孟子评论这件事说: “孔子曰:‘有命’ 。 孔子进以礼, 退以义, 得之不得曰有命。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孔子强调“五十而知天命 ”、“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也”。 因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假如对天命没有深刻的认知, 没有敬畏, 那么为了实现“人事” 就会无所不为, 乃至手段本身也会变成目的。
“禄命” 的存在向人昭示, 天地之间有许多事, 为个人力量所不能及, 仅有主观愿望是不够的, 主观愿望加上能力, 也还是不够的, 仍然有很多不可知的变数。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努力尽人事, 又要知天命之所限。

总而言之, 德命与禄命合一之“天命” 使“德性之天” 与“德性之人” 得以联结, “命” 也使“天” 成为人们可以理解之物。“天命” 一词, 蕴含着“德命”与“禄命” 两个层面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展开, 这就是孔子所言“天命” 的实质所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