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新华社哈尔滨9月30日电 题:“海归”张大鹏的“幸福农场”
新华社记者杨喆、杨思琪
从下定决心“不种地”,“逃离”黑土地,到回到家乡办家庭农场,“80后”农民张大鹏如今再次扎根黑土地。眼看着近些年家庭农场越办越红火,他越来越相信,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家园。
“我这个‘海归’,不是海外归来,是从海南归来。”张大鹏家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烟筒屯镇广胜村,从小看着父母种地的辛苦和劳累,张大鹏小的时候就决心要走出村子。
“春耕时,凌晨4点就要起床,在地里一干就是一天,天黑才回家,常常吃不上午饭。”张大鹏的母亲陈义芬回忆说,那时候种地靠人力,晚上累得连炕都上不去。
初中没念完,张大鹏就选择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海口……张大鹏越走越远,干过装卸工、采石工,尽管一个月工资只有数百元,他也不想回家种地。
直到在海南成家立业,张大鹏的生活似乎真正远离了黑土地。可就在2014年,张大鹏的父亲生病,无奈之下,张大鹏带着妻儿回到东北老家。村里人纷纷议论:“这娃从小没种过地,回来能行吗?”
张大鹏暗暗下定决心:“他们说他们的,既然我回来就得种出个样儿来!”
没经验的张大鹏第一年种地还是“栽了跟头”。春耕时犁的位置没掌握好,垄距不对,秋收时收割机一进地就把玉米压倒了。
从那时起,张大鹏开始虚心向村里“老把式”请教,只要县里和乡镇组织农业技术讲座,他都去听。第二年春耕时,他量好垄距,用粉笔画好标记,靠着这种“笨办法”,终于有了收成。
慢慢地,张大鹏种地步入了正轨,他也着手扩大种植规模,流转更多土地。为了提高效率,张大鹏从亲戚朋友处借来23万元,购置了大型农机具。2017年他流转土地220多亩,2018年“张大鹏家庭农场”注册成立,经营更加规范、管理更加科学。
如今,张大鹏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380亩。张大鹏说,这些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还加大了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
“我买的免耕播种机总价4.35万元,国家补贴1.3万元;拖拉机7万多元,国家补贴1万多元;去年底家庭农场获得了省级示范农场奖励发展资金8万元……”张大鹏掰着手指头算着说,他越干越有劲儿,如今怀疑过他的村民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以前我不想种地,现在我为自己是个农民而自豪。”谈及未来,张大鹏希望学到更多农业技术,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并继续扩大规模,带领乡亲们在黑土地上写下更多致富故事。
责任编辑: 刘笑冬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