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鲜卑文化落后的蛮族,战胜先进国家并不罕见,从轰然倒塌的罗马帝国,到五胡乱华的中原大地,门口的野蛮人从不放过任何抢劫机会。
但当蛮族放下武器,开始享受醇酒美人,军事上的征服者,往往很快就成为文化上的被征服者。
公元398年,在前秦的废墟上,鲜卑人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山西大同),虽不时南下,但战略重心仍在北方,拓跋氏几代皇帝沐雨栉风,筚路蓝缕,建立起以鲜卑人为主的强军。
一时间,鲜卑铁骑纵横北地,灭胡夏,败柔然,克北燕,降北凉,环顾四周再无一战之敌,历经几十年终于统一北方。
待孝文帝拓跋宏亲政时,北魏已立国近百年,实行胡汉分治:军事上依靠鲜卑兵,农业上依靠汉族人。
北魏传统*母立子,孝文帝从小由祖母冯太后养育。
冯太后出身北燕皇族,被她带大的孝文帝从小喜爱读书,“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在兴而作”,是完完全全汉化了的鲜卑人。
以尧舜为目标的他,越来越看不惯鲜卑传统的索发、风帽和窄袖褶服。
在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鲜卑姓氏改汉姓,禁绝鲜卑语改说汉话,禁穿胡服改穿汉服,建立太学推广儒家,鼓励胡汉通婚,甚至不惜把反对汉化的太子废为庶人,后逼其自*,为的就是“令卿等子孙渐染汉人之美俗”。
北魏迁都洛阳
让他始料未及的是,骁勇善战的鲜卑族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开始堕落,美俗没学到,倒是把西晋骄奢淫逸、腐败成风、涂饰虚伪的缺点,一个不拉的都学会了。
比如河间王元琛,有名马百匹,都从东罗马和波斯千里迢迢买回,黄金为环领,白银做食槽,其豪奢可见一斑。他还对人说“不恨我不见石崇,只恨石崇不见我”,意思是他比西晋首富石崇还要有钱,并且洋洋自得。
本就紧张的胡汉关系因为不断的加税而愈加紧张,更致命的是,驻守北方防备柔然的六镇鲜卑人,忽然发现洛阳的同族们袖手高坐,就享受荣华富贵,并且对他们投来鄙视的目光。
为国戍边的鲜卑人“一生推迁,不过军主”,但”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出生入死反倒仕途受阻,六镇兵愤而反叛。
已经文恬武嬉的北魏朝廷,只能借助契胡军阀尔朱荣平定叛乱,从此大权旁落。
仅仅在孝文帝死后30余年,北魏灭亡,已经适应了峨冠博带的皇族子弟,被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权臣*得血流满地,不复祖辈的精悍之气。
大辽契丹五代十国,中原大乱,辽太宗耶律德光灭掉不听话的后晋,看准时机入主中原,不过皇帝依旧维持着捺钵制度,不时巡狩五京,保持着契丹人“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游牧习俗。
管理上实行双轨官制,设北面官和南面官,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契丹全民皆兵,战力强悍,北宋几次想收复幽云十六州,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澶渊之盟
直到澶渊之盟,辽宋议和,止息兵戈,开放互市,两国人民“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维持了长达120年的和平。
精美商品代替了刀枪剑戟,宋朝先进的文化瞬间涌入,毫不意外的俘获了辽国上下。
辽国学习汉文化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学唐比宋”,“于是秦、汉以来帝王文物尽入于辽;周、宋按图更制,乃非故物,辽之所重,此其大端”。契丹自认是李唐的继承者(唐时被赐姓),而且从后晋获得传国玉玺(真假未知),辽圣宗特意作诗纪念“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君臣奏对,言语间自称“中国”“诸夏”,丝毫不见外,俨然以华夏正统自居。
上行下效,民间也遍布汉家习俗,吃糯米,过立春,着汉服,下围棋,经常让宋朝使者惊讶得目瞪口呆。
吃穿用度好学,汉文的精髓——诗词就难学多了,所以最受欢迎的是白居易简单易懂的新乐府诗。
出使辽朝的宋使不少是当世文豪(注),于是衍生出无数用对联、诗词教训契丹人的野史故事。苏辙出使辽国,到达燕京,接待他的人上来就问他哥苏轼的新作《眉山集》,完全是迷弟模样,让苏辙不禁感叹“ 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
重熙五年尊号册礼,皇帝服龙衮,北南臣僚并朝服,盖辽制。
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
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常朝仍遵会同之制。——《辽史·仪卫志》
可以看出到辽后期,连大礼仪的服饰都全是汉服,所以辽道宗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并不是自夸,不同于北魏是统治者强行推广汉化,辽国是发自内心的拥抱汉文化,因而汉化程度更高。
辽代木雕彩绘水月观音菩萨像
百年和平浸润下的契丹人,上层贵族崇佛耽乐,挥霍无度,同时争权夺利,空耗国帑,下层百姓“比年以来,群黎凋弊”,各地盗贼蜂起。
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只顾享乐,对国事无所作为,导致人心涣散,辽国陷入内外交困的泥潭。
公元1114年,完颜阿骨打以2500人起兵反辽,彼时契丹这个以镔铁为名的民族,却早已如瓷器般脆弱,仅仅12年就亡国了。
金朝女真注:出使过辽的名臣有富弼、包拯、欧阳修、苏颂、沈括、苏辙等。
金朝踩着大辽和北宋崛起,在建国的最初几十年,他们忙着征战,对于润物细无声的汉文化毫无防备。
入主中原35年后,金世宗完颜雍登上皇位,看到的景象是女真人穿汉服,说汉语,互相拱手问好,当初灭辽臣宋的主力——猛安谋克(注)“往往好文学,喜与士大夫游”。
虽无政令推动,但女真人的汉化丝毫不逊色于契丹人,这让金朝皇帝如芒在背,忧虑不绝。
金世宗下令“不得改称汉姓、学南人衣装”,强调“女直(真)旧风最为纯直”,希望“汝辈当学习,旧风不可忘也”。同时“猛安、谋克皆先读女直(真)字经史然后承袭”,把女真话女真文和饭碗直接关联,在科举中加入“试弓箭、击毬”等传统项目,期望以此保留本族文化。
但他的太子完颜允恭“好文学,工诗善画,尤工画人、马及墨竹”,完全是一个宋徽宗式的才子,连太子都被汉化,金世宗对汉文化的抵抗注定只是徒劳。大力推广的女真文是如此不得人心,以至于后世出土的金朝墓葬,没有一块墓志铭是女真文字所写。
后来的章宗、宣宗一方面继续高举传统文化大旗,一方面却又“喜好文学,崇尚儒雅”。
1206年开放通婚,这并非鼓励政策,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女真汉化的脚步没有丝毫停歇。一年后,科举考试“诏策论进士免试弓箭、击毬”,最后的抵抗也宣告放弃。
随着本民族特征一起消失的还有尚武精神,女真人日益沉迷饮酒赌博,“舍戎狄鞍马之长,而从事中州浮靡之习”,“不亲稼墙,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莳田,取租而已”,成了只会吃喝玩乐的包租公。
南宋使者看到,昔日“俗本鸷劲,人多沉雄,兄弟子弟皆良将,部落保伍皆锐兵”的女真人,再次面对战争时,“当其出军,其金人与亲戚泣别,自谓极边,有往而不返之虑,其军怯畏如此”。
这就不难理解,当铁木真统帅蒙古各部南下牧马,金朝为何比南宋更加不堪一击。
大元蒙古注: 猛安谋克为女真军事组织,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对于鲜卑、契丹、女真来说,中原先进的汉文化,是他们唯一可以学习的对象。
但蒙古铁蹄踏遍欧亚大陆,他们已经见识过太多的宗教和国家:回教的花剌子模,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东正教的俄罗斯公国,基督教的神圣罗马帝国……儒家中华只是其中之一。
毫不夸张的讲,蒙古人是那个时代眼界最为开阔的民族,真正做到了“我来,我看,我征服”。
他们对于先进文明的态度,简单明了:不学。
理由很充分:如果你们更优秀,那为什么打赢的是我们?
窝阔台刚继位时,身边近臣提出过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建议:“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所谓“空其人”就是要对汉人进行种族灭绝。
这绝非不可能,曾经与辽宋对抗,立国200多年的西夏党项一族,被蒙古人抹去,从此消失在历史之中。
这时候挽救汉人的是耶律楚才:“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
耶律楚材出身契丹贵族,辽太祖的九世孙,是高度汉化的契丹人。他的话打动了实用至上的蒙古人,让北方汉人以赋税换得继续生存。
耶律楚材还寻访孔子后人,让衍圣公得以继续传承,修复孔庙,恢复科举,将儒生引入元廷,但仅止于此,终蒙元百年,儒生始终未能进入决策层。
除了忽必烈、元英宗、元顺帝,其他元朝皇帝汉语都很差,蒙古贵族也不穿汉服,对儒生视而不见,即使写诗用到”胡“、”虏“之类的字眼也毫不在意(因为看不懂)。
今我的侄皇帝生天了也么道,迤南诸王大臣、军士的诸王驸马臣僚、达达百姓每,众人商量着:大位次不宜久虚,惟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长孙,大位次里合坐地的体例有,其余争立的哥哥兄弟也无有;
这般晏驾其间,比及整治以来,人心难测,宜安抚百姓,使天下人心得宁,早就这里即位提说上头,从着众人的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了也。交众百姓每心安的上头,赦书行有。——元泰定帝《即位诏》节选
作为新皇帝第一次亮相,这篇即位诏书全是大白话,语句不通畅如同机器翻的英译中,显然在当时只是作为蒙文诏书的陪衬。后来好事的乾隆皇帝让人写了一篇文言文的版本,用词工整,文采斐然。
充分吸取金人教训的蒙古人,坚持蒙古本位,走向汉化的对立面,将汉文化积累几千年的治理经验,完全排除在国家政策之外。
管理上实行种族歧视,财政上靠色目财臣,采取包税制:先由官府测算出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整年收税总数,然后由特定商人向国家一次性国家缴纳,然后再由此商人向百姓征收。
这种粗放的财政政策,造成色目财臣为了中饱私囊,加倍搜刮百姓,而一旦新的财臣上台,收税的手段往往更甚前任。
拒绝汉化的蒙古人在贪污腐化上,表现出超越汉人的创造性:部属参见要“拜见钱”,逢年过节要“追节钱”,例行公事要“常例钱”,拘追人犯要“赍发钱”,审理诉讼要“公事钱”,迎来送往要“人情钱”,即使无事也要“撒花钱”。
再加上繁重的徭役,“筑城、排河、运粮、采打、木植、制作船只器甲、马草等都自民间征发”,人民的怨气终于在“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下彻底爆发。
各地民变已成燎原之势,元廷的内斗却日甚一日。我们常惋惜岳飞死于奸臣之手,元末蒙古人可能也有同感:宰相脱脱镇压红巾军,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被朝廷召回,被勒令自尽,从此起义大潮不可阻挡,虽有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亦无济于事。
蒙古人只得逃回草原,百年光阴,赫赫武功,恍如隔世。
北魏被动汉化后三十几年便亡国,鲜卑族融入汉族,只留下令人叹为观止的众多佛教石窟;
辽积极汉化不过百年多年就沉沦,只残存在土耳其语和俄语中,中国一词的意思是“契丹”;
金对汉化半推半就后文恬武嬉,进入汉地的女真人都被汉人同化;
凶悍如蒙古人拒绝汉化后,也只能回到草原放羊,黄金家族的荣光就此散去;
异族仿佛无法逃脱的宿命:汉化则失去自我,融入汉文化,不汉化则被驱逐出中原。
当女真人再次从白山黑水间走进中原,汉不汉化,依旧没有没有答案。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究竟作出了怎样的选择,才让满清的国祚得以延续近三百年。敬请期待下篇《面对汉化,满清做出了什么选择,才避免了异族入住中原的宿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