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骑手,我们都困在系统里

不止骑手,我们都困在系统里

首页模拟经营月球殖民地2049更新时间:2024-08-03

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刷爆全网。

一夜之间,各大外卖平台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最快作出反应的是饿了么。

这波操作赢得了不少围观群众的点赞。

然而,更多人嗅到了不对:

我愿意多等5分钟,但骑手不会因为这5分钟而放慢速度、遵守交规。

相反,他们会再多接一单。

不仅没解决问题,还让「好心」的消费者吃亏。

更鸡贼的是,它将骑手和企业之间的矛盾,甩锅给了消费者。

仿佛是订餐的人把骑手逼到了现在的地步。

而不去正视「系统」本身的不合理。

还企图歪曲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系统不是死的,它被人制定,也可以被人改变。

饿了么的危机公关非但没有雪中送炭,还变成了火上浇油。

接下来,更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央视新闻在微博发起了一项调查。

傍晚时分,大部分的网友都选了「多等5分钟不能缓解骑手压力」。

然而到了晚上,一股神秘力量强势翻盘。

调查结果变成了超六成网友认为「能缓解」。

对此,白岩松神吐槽:

这股神秘力量难道姓「水」吗?


原本一声不吭的美团,随后也发表了声明:

「系统的问题,始终需要系统背后的人来解决。」

还表示将会定期派工程师到一线送外卖。

态度还算到位,但究竟能不能改善还有待观察。

其实早在《人物》报道刷屏之前,外卖骑手就是热搜常客。

疫情期间,一位叫老计的骑手滞留在了武汉。

纪录片《空荡荡的街头,到处都是方向》

虽然餐量骤减,但他还是坚持每天穿行在空荡的街头。

帮市民代买口罩、医药品、生活必需品,替回不了家的主人给猫铲屎。

他用微博记录下这一切,迅速成为新晋网红,还登上了《新闻联播》。

另一位北漂骑手高治晓,则登上了《时代周刊》的抗疫专刊封面。

一场疫情,让大家对外卖骑手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份职业,前所未有地被如此庄严的社会责任感笼罩。

而在特殊时期之外,骑手受到关注的情况相当极端:

一边是袋鼠耳朵、竹蜻蜓,和各种开挂技能塑造出来的卖萌搞笑人设;

另一边则是习惯性无视交规,甚至搞出人命的「危险人物」。

这些戏剧性、碎片化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火出了圈。

但同时也遮蔽了不那么「吸引眼球」的现实:

行业困境已经把外卖骑手变成了边缘人。

最实际的问题,就是人身安全。

上半年,有学者对上海的外卖骑手做了抽样调查:

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都有过骑车摔倒的情况。

但是,即便受了伤,很多骑手的第一反应都是客户的餐有没有洒。

然后收拾好继续赶路。

「摔车的事情太常见了,只要不要把餐洒了,人摔成什么样都不是大事儿。」

——《人物》

因为一旦停下,就意味着订单连环超时、罚款。

超时次数多了,还会被减少派单,甚至禁止接单。

这和英国导演肯·洛奇的电影如出一辙。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当中,男主角瑞奇失业后找到了送货司机的工作。

本来就穷困潦倒的他,还遭遇街头小混混抢劫。

不仅被抢了钱,还被打得头破血流,泼了一身的尿。

昂贵的扫码枪也被踩成了碎片。

然而即便如此,第二天还是照常返工。

仅仅是想多挣点钱吗?没这么简单。

快递平台有规定:

请假要罚款,还可能丢了工作;扫码枪丢失,必须交巨额赔款。

正是这套泯灭人性的规章制度,让他根本没可能停下。

肯·洛奇几十年如一日地关注劳动人民、社会底层,但他无法想象中国外卖骑手的困局。

随着科技升级,互联网巨头入局外卖行业,一切都发生了巨变。

送外卖变成了一条虚拟的生产线,骑手在选择上线的那一刻开始,就进入了被安排好的闭环。

每到高峰时段,就化身高速运转的送餐机器。

循环完成着app给出的接单-到店-取餐-送达的流水线任务。

八成以上骑手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8 小时,吃饭时间不固定,基本都是凑合了事。

而绝大多数骑手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

对于普通人而言,透支身体的长期后果恐怕比摔车更可怕。

技术当然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但却是以个体的福利为代价。

现代科技「28分钟送达」的神话,泯灭了为之奔命的活生生的人。

而最让人感到无力的是,这一切根本就是明目张胆的违法。

工作时间、工作强度都违反了劳动法,但却因为没签合同而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有人说,应当建立工会维护骑手的权益。

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已经指出了悲观的事实:

支持建立工会的工人,都被以各种原因解雇。

同时,反对工会的工人能得到每小时两美元的提薪。

资本家要镇压工会,大部分人迫于生计只能妥协。

假如骑手面临降薪甚至丢掉饭碗的风险,还会赞成工会吗?

他们大抵会做出和影片里一样的选择。

剥削无论换上怎样的外衣,也依然是剥削。

外卖行业,俨然变成了一座看不见的血汗工厂。

然而却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地涌入。

饿了么旗下注册骑手300万,美团270万,再加上其他各种配送平台的骑手,中国骑手数量可能早已突破千万。

一边是外卖用工井喷,另一边是工厂用工荒。

人力资源从传统制造业流向新兴共享经济。

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钱,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线城市外卖骑手平均工资达到了7000元,少数骑手能做到过万。

对于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人们来说,待遇确实很有竞争力。

但更让人好奇的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特殊的原因。

B站一位骑手给出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回答——

为了自由。

没错,大马路上跑来跑去,的确比在工厂里坐一整天要更自由。

众包骑手还可以自主决定上下班时间。

但是从管控程度来看,送外卖同样「不自由」。

骑手的全部轨迹都受到平台的监视和规划,智能技术前所未有地强化了劳动过程的管控。

自由只是假象。

真相是自由本身已经被利用,成为强有力的统治工具。

就像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所写,这是一种不容易被察觉的「欺骗性自由」。

它成功地将人们吸引到了新型的剥削当中。

关于监控的经典美剧《疑犯追踪》

随着现代科技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

技术非但没有实现人的自由,反而限制了人的自由。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外卖骑手的讨论不应该止于外卖骑手。

外卖平台,只不过是「系统」的一种存在形式。

谁又能真正逃离现代科技建造起来的系统?

他们的困境,也是所有人的困境。

《她》

前阵子,「数据女工」这个饭圈用语火了。

指的是给偶像转发、评论、打榜,做数据的粉丝。

所谓的做数据,说白了就是帮着资本割韭菜还乐在其中。

在大众眼中失了智的饭圈,其实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

我们逃过了数据女工,却逃不过「数字劳工」

习惯性地刷刷手机,就无形中为互联网巨头贡献了数字劳动。

转发、评论、积攒、拼单……

不经意间的指尖划动,都沦为商业资本的筹码。

互联网产业到处进行「数字殖民」,整个社会都变成它们的大工厂。

英剧《黑镜》就是应运而生的经典作品。

它想象出了很多种反乌托邦社会,比如人们全面放弃了现实世界,靠踩自行车赚取虚拟世界的财富;

每个人都被系统打分,分数决定了人们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关系。

虽然有戏剧夸张的成分,但分分钟会变成现实。

毕竟几年前,我们都没想过「直播」能全方位入侵公共生活。

大数据、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等很多人不了解的词汇,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塑造我们获取的信息,利用我们的偏好建造信息茧房;

塑造我们的人际关系,左滑右滑就能完成配对;

甚至塑造我们的性欲,大数据比任何人都更懂我们的「口味」。

《银翼*手2049》中风情万种的安娜·德·阿玛斯,便是根据男主角「私人定制」的情欲化身。

毋庸置疑,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与此同时,科技也从未停止拷问人性。

在《美国工厂》的结尾,资本家将一部分工人替换成了机器。

在人性和效率之间,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后者。

而早在2017年,京东机器人就完成了全球首单配送任务。

这或许揭示了未来的走向:相当多的人类劳动都将被科技代替。

这也让我们更应该去珍惜那些不能被代替的东西——

情感、思想、记忆。

外卖骑手的困局,需要平台、消费者、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改善。

而我们自己也需要保持警惕,拒绝奴役

借用在威尼斯电影节口碑惊喜的国产新片《不止不休》当中的一句话:

「这个世上发生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呢。」

我们都困在系统里。

但愿我们都不屈服于系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