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见的人越多,我越怀念那只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见的人越多,我越怀念那只猪

首页模拟经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更新时间:2024-07-31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作家王小波的一本杂文集,同名篇目是本书选录的第一篇。但事实上,这本杂文集的每一篇都没能逃离“特立独行”这个主题,恰如王小波在许多文章中所引用的哲学家罗素的名言,“不加检点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在《一直特立独行的猪》一文中,王小波和我们讲述了那只猪的故事。王小波在插队的时候遇上了那只猪。它有些“与众不同”,和普通的肉猪、种猪都不一样,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后来这只猪因为学汽笛叫而被下令捕*,最终逃走了。

王小波坦言,“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和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相比,我们许多人要么想要设置别人的生活,要么对自己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

正因如此,王小波才一直怀念那只猪。见的人越多,他越是怀念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毫无疑问,在王小波眼中,那只特立独行的猪,要比随波逐流的人的生活好太多太多了。

在另一名题为《刘罗锅子与雾都孤儿》的小说中,王小波提及了狄更斯的那本社会小说,并说“宁愿去做雾都孤儿,手捧着木碗,一遍又一遍地说:先生啊,再给一点罢。”

在这里,对《雾都孤儿》有过了解的读者更能体会王小波的深意。奥利弗要求添粥是《雾都孤儿》中的经典情节,同时也体现了这位雾都孤儿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这与王小波想要传达的“特立独行”同出一脉,并在本书选录的多篇杂文中被一次次加深强化。

在《有与无》一篇中,王小波发出了他对生活的战斗檄文,“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在《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一篇中,王小波直言不讳,“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在《有关“给点气氛”》一篇中,王小波告诫我们别让生活变成“磨得光秃秃的母猪架子”“那里绝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四通八达的,你可以做出选择。”

王小波借助上述文字,不厌其烦地将平等与自由的概念传输给所有读者,如果没有这两点,那就会活得像一只猪。一只安于被设置的生活的猪,而不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除了特立独行、自由平等之外,王小波还在他的杂文中谈及了许多其他的话题,主题不一,但往往能传递出一种尖锐的哲思,让人臣服于他的坦率与真诚。

在《跳出手掌心》一篇中,王小波谈论起了文学和道德的话题。

他准确地戳穿了国人在文学艺术以及其它人文领域内的“双标”做法: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

王小波认为,这种局面会导致“外国人可以做超越人类的事业,中国人却不能。”因为国人对于中国人的作品总要局限于“现世的人所欣赏。”

这些发言是多么的大胆而又辛辣。但王小波说这还不够,他还要再添一把火,彻底撕下一些国人读者的遮羞布。

于是他说,“现在在中国,文学不是一种超越现世,超越人类的事业。我们评论它的标准,和三姑六婆评论身边发生的琐事的标准,没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这种状况也不单单存在于我们国内。早在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文豪歌德在与艾克曼的对谈中就指出,“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邪的、梦游症式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今天,我们有才能的作家都放在公众的托盘里,受到公众的监督。”

文学艺术应该是一种自由的舞蹈,但读者往往要给它强加上镣铐。王小波说“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很是不利。”

因此这片杂文的题目叫《跳出手掌心》,王小波希望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不仅是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如此,在生活的时候也因如此,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

于是我们会发现,王小波说了许多,到最后依旧回到了同一个话题——一直特立独行的猪。在一生一世中,人们都应该自觉自愿的去生活(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的约束下),有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来,对别人的事少起点哄。

王小波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这些文字,依旧能让如今的读者热泪盈眶。在这一层面上,王小波永不凋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