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9年,鳌拜被擒,议政王大臣会议给他定出了三十条大罪。
最终判决:革除鳌拜一切职务并立即斩首,财产全部没收,家人宗族一并受罚。
曾权倾一时的鳌拜自然不甘于落得如此下场,他在狱中请求见皇上一面,康熙则恩赐准见。
见到康熙,鳌拜也不多说什么,直接脱掉了自己的上衣。
康熙见状竟眼眶湿润了起来,最终宣布:“免去死罪。”
那么,康熙饶恕鳌拜死罪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考虑?为何突然免其死罪了呢?
(鳌拜)
这些问题都要从鳌拜被擒说起。
一 权臣鳌拜的落网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皇宫内的南书房里正发生着一件令世人惊叹的事情,这件事对清初的政治格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天,16岁的康熙帝召齐整日里与自己玩库布(一种摔跤游戏)的少年随从们,列举鳌拜种种罪行,接着便宣布了自己今日的行动方案。
少年们虽心有畏惧,但也明白此刻只能拼命一搏,因为皇命难违。
随后,皇帝召见鳌拜,南书房外站岗的正是康熙提前安排的索额图,索额图是清朝开国大臣索尼的儿子。
他找借口收了鳌拜的武器,鳌拜心想,就算赤手空拳,里面几个毛孩子又怎会是我的对手呢?于是没有多想,便进入殿内。
(康熙擒鳌拜)
鳌拜位高权重,每次面见皇上都会被赐座,这次康熙事先对鳌拜的椅子做了手脚,并且准备了在开水里煮了几个小时的茶杯。
待鳌拜落座后,一名布库少年便站在他身后服侍,另一名少年则端来茶杯。
鳌拜接过茶杯,一时被烫得厉害,连忙松开手里的杯子,身体也不禁剧烈晃动,这时本就坏掉的一条椅子腿便彻底断了。
鳌拜毫无防备地摔在了地上,康熙于是大呼:“鳌拜大不敬!”,两位少年顺势一前一后压住了他,其他藏在暗处的少年听到杯子落地的声音,一拥而上,团团压住了鳌拜。
(康熙擒鳌拜)
武将出身的鳌拜身强体壮,大有挣脱束缚的态势,康熙大喊着鼓舞士气,少年们拼尽全力才将鳌拜擒住,康熙当即细数了鳌拜三十条罪行,条条当诛。
随后皇帝命人将鳌拜先行关押起来,择日再审。
至此,权倾朝野的鳌拜被康熙帝以诡谲难料的办法打倒了,年少的康熙终于不再受人压制,有名无实,终于可以做一个真正的皇帝,一展“千古一帝”的雄心和谋略!
那么权势如日中天的鳌拜到底有没有谋逆之心呢?想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我们还要仔细了解一下鳌拜其人。
(摄政王多尔衮)
二 鳌拜的家世鳌拜家世显赫,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时期,他的祖父索尔果带着儿子费英东投奔努尔哈赤,费英东非常骁勇善战,为努尔哈赤抗击明军和建立后金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备受努尔哈赤器重。
而鳌拜就是费英东的侄子,从小就精于骑射,在少年时代就经常跟随皇太极四处出征,在对明朝和朝鲜的战争中,都表现不错。
(清朝八旗制)
但真正让鳌拜崭露头角的还是皮岛战役,皮岛是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重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由明朝的名将毛文龙镇守在这里。
鳌拜率领军队来到皮岛,立刻遭到了明军的猛烈攻击,他们从城墙上扔下源源不断的大石,一时之间没有人敢冒死攀登攻城。
就在这时,鳌拜大呼随我前来,冒着矢石攻击奋勇直上,明军被这样的勇猛给镇住了,最终让清军攻下了皮岛。
这一战让皇太极注意到了鳌拜的军事能力,对其大为称赞,赐号“巴图鲁”(满人对英雄的称号)。
此后鳌拜在松锦大战以及在攻打李自成和张献忠大军的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清军入关做出了很大贡献。自己的爵位也是一路晋升,为他后来能成为四大辅臣之一奠定了基础。
当然鳌拜的仕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顺治帝即位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由于当初反对多尔衮继皇位,因而遭到了多尔衮的各种打压。虽然鳌拜一直在战场效力,却常常有功而无赏,无过而受罚。
比如顺治五年,鳌拜就两次被判处死罪,一次是因为鳌拜参与了当年谋立肃亲王豪格一事,另一次是有人告发,在皇太极死时,鳌拜曾擅发士兵守门。但最后罪行都由死刑改为了罚钱降职。
虽然看起来都有惊无险,但是那种朝不保夕的感觉带来的不安、愤懑和隐忍,也让鳌拜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顺治皇帝)
直到多尔衮死后顺治帝真正掌权,鳌拜的仕途才再次迎来春天,不仅恢复了名誉和官职,还受封了公爵。
但值得关注的是,顺治朝手握重权的核心人物,并不是鳌拜等旧臣,顺治帝掌权后意图突破满洲重臣对他的控制,倾向于重用宦官和汉族官员,对待鳌拜等旧臣可以说是近而不亲。
其实鳌拜真正主政的时代是他做四大辅臣的十年,顺治皇帝去世时年仅24岁,此时皇太子康熙还太小,于是顺治亲自指定四大辅臣(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辅佐康熙执政。
(四大辅臣)
所以当时的政治实权其实是掌握在四大辅臣手中,而鳌拜的野心不止于此,他要做四大辅臣中势力最强的那位。
四人中只有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其余三人都是镶黄旗人,鳌拜为实现自己的野心,首先选择从打击苏克萨哈开始。
鳌拜一手策划了清初著名的“换地之争”,在朝堂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他提出多尔衮时期划分的黄旗和白旗的属地,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应该将二者的土地进行调换,这一举措明显是为了打压苏克萨哈的。
与此同时,鳌拜换地的主张遭到了几位大臣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现在两地的百姓都已经在当地安定了下来,在这里培育了后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如果将两地的百姓互迁,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势必会引起两旗之间的纷争。
但是这些反对对于鳌拜来说都是无用的,他下令将这几位大臣处以绞刑,然后强行调换了两旗的土地。
这一事件让包括苏克萨哈在内的朝中大臣都感到恐惧,也让小皇帝康熙的内心也感受了鳌拜的嚣张。
到了康熙六年,索尼提出皇上已经十四岁了,到了可以亲政的年纪了。大臣们奏请孝庄太后,得到了应允。
但是要求皇帝亲政的同时,仍需四位大臣辅政。
此时苏克萨哈愈发畏惧鳌拜的势力,向皇帝提出了退出朝堂的请求,他表示自己年事已高又身染重病,不能始终效力于皇上身前,请准许他去给先帝守陵。
令苏克萨哈没想到的是,鳌拜借题发挥,指出苏克萨哈这是反对康熙亲政的表现,为他罗织了二十四款大罪,最终使苏克萨哈被判得凌迟处死。
巧合的是,此前不久四大辅臣之首的索尼因病去世了,现在四人中只剩下鳌拜和遏必隆,遏必隆这个人虽然在战场上有勇有谋,所向披靡,但是在政治上却很没有主见,经常附和别人或是沉默不语。
鳌拜便用了些手段,使遏必隆加入了自己的阵营。这个时候的鳌拜可谓是达到了权力的顶峰,朝中文武各部都安*鳌拜的势力,康熙帝后来描述这种情形时说,“文武百官,尽出伊门下。”
(清八旗制)
那么征战沙场数十载,已经效力了三代君王的鳌拜,此时到底有无取代小皇帝之意呢?这一问题可从历史记载中窥见一二。
三 鳌拜的不臣之心有一次鳌拜称病未去上朝,康熙前去探病,到了鳌拜的床榻前,御前侍卫发现异样,在鳌拜的被子底下发现了一把匕首,此时屋内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康熙这时淡定地说,随身携带武器防身是满人的习惯,不必大惊小怪。
还有记载写道,有一年的新年朝贺,鳌拜身穿黄袍,和皇帝的龙袍几乎一模一样,这个故事里鳌拜想要谋逆的意图是非常明显了。
但正史里给鳌拜定的罪名,并无篡权夺位之辞,而是结党擅权,不尊敬皇帝。不过这两条也足以给皇帝带来很大的威胁了,所以康熙想要真正掌握权力,扳倒鳌拜就是必须之举。
开头我们提到的康熙布局擒鳌拜,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单凭幸运使然,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康熙在亲政之后,就开始着意培养自己的势力。
他将眼光投向了新一代满洲勋贵子弟,他们是在入关之后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他们受传统旧制的束缚较少,而且不喜欢鳌拜等人传统守旧的作风,在思想上和年轻开明的皇帝更容易达成一致。
而且历代青少年的普遍特质都是,相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具有更多的勇气和更少的顾虑,答应了帮皇帝擒鳌拜便去做了。最后让鳌拜出其不意地栽在了一帮少年手中。
而鳌拜在狱中脱掉上衣,实际上是在展示自己的伤疤。
这一举动不仅是希望康熙感念旧情,还透漏出另一层意思,即如果没有我辈当年的奋勇拼*,哪有汝辈今天坐享天下之福?
新一代要掌权不能忘记老一代的功劳啊,否则会凉了天下人的心啊,这也是康熙之所以放过鳌拜的一个重要原因。
鳌拜虽未被处死,但仍然要受监禁,入狱不久后便因病去世了。
但是有趣的是,鳌拜的案件在康熙朝后期以及雍正乾隆时期还有后续。
康熙五十二年,皇帝对大臣们说我朝从征效力的大臣中,没有人能比得上鳌拜的,我想给他的子孙袭官,你们选出一个合适的人选吧。
最终鳌拜弟弟的孙子承袭了鳌拜的爵位,后来又由鳌拜的亲孙子袭爵。这说明康熙晚年又为鳌拜正了名,认可了他巴图鲁的称号。
(鳌拜碑)
而到了雍正这里,他进一步为鳌拜平反,恢复他生前的最高爵位,并且为他赐葬致祭立碑。几年后,他又赐予鳌拜美名“超武公”,充分肯定了鳌拜在军事上为清朝做出的杰出贡献。
至此,鳌拜的命运还没有尘埃落定,乾隆在阅读实录时,认为鳌拜各种不法都清楚地记录在史册,但我祖父和父亲都感念他的功勋,宽恕他的罪过。
这样岂不是会让以后的权臣无所忌惮,这关系到国家的纲纪大事,于是乾隆下令鳌拜的后代从下一代起,不再承袭公爵,降为一等男爵。此后再没有人给鳌拜翻案了。
结尾:
鳌拜自少年时代便从军征战,立下赫赫战功,爵位一路晋升,也是实至名归。他作为开国功勋,一直忠心效力了三代君王,是功臣也是忠臣。
但晚年由于居功自傲,性格跋扈,结党擅权,最终在牢狱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又在死后得以翻案,甚至取得了最辉煌的名誉,这样的命运实在令人感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