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争先 青春弄潮
青年的气质代表着时代气质,青年的风貌塑造着未来面貌。青年人勇于挑战“不可能”,中国就能创造更多可能。
北京的创新答卷里,镌刻着新一代开拓者的奋斗风采。遨游宇宙的机械臂,自主可控的“长安链”,铁甲钢拳的科幻梦,钢筋砖瓦的改造图……令人赞叹的“黑科技”背后,那些勇敢而坚定的追梦脚步,那些炙热而无畏的拼劲闯劲,生动诠释了“少年之人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前之草、如长江之初发源”。
从躬身田垄,到汗洒车间,再到伏案实验,劳动形态更迭出新,劳动者形象日益多元,但核心逻辑莫不是“劳动开创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生产力飞速进步,更加凸显了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紧迫性。青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造的有生力量。当代青年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更是新技术新业态的弄潮儿。今日北京,“四个中心”“四个服务”的能量进一步释放,正为首都新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只要敢于突破创新、敢于奋勇争先,这个时代都会敞开怀抱,为你的梦想提供舞台。
青春是一段大好年华,更是一种奋进的姿态。风已起、潮已动,面对一个千帆竞发的活力时代,永葆朝气、一往无前,所有奋斗者将给自己闯出一片新天地,也将为这座城市打拼出一个新未来。
王潮 北京铁甲钢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逐梦“钢铁侠”
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都机场的乘客好奇地发现,地服人员的背上背着一个钢铁支架,连接着一个从腿部延伸到腰部的U形支架,腰部两侧的装置不停地闪着亮光。
这又是什么“黑科技”?原来,这是一套电动腰部助力外骨骼,它通过背部的动力系统帮助使用者完成弯腰和起身的动作。
这套外骨骼自重只有5公斤,当工作人员穿着外骨骼搬运较重行李时,设备却可以给予工作人员35公斤的助力。冬奥会期间,面对航空运输的繁重任务,这套外骨骼大显身手。
这套神奇的外骨骼出自北京铁甲钢拳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创始人是年仅28岁的王潮。而他当年创业时,还是一名大二学生。
电影《钢铁侠》是许多人的年轻记忆。还是初中生的王潮看完电影后,也梦想成为“钢铁侠”,把电影里的那些变成现实。第二年,王潮开始尝试制作外骨骼的雏形,甚至高考前也没有停止这项爱好。结束了高考之后,王潮做出了他的第一个外骨骼原型机。虽然只有一只胳膊,但可以协助单手引体向上。
上了大学,王潮继续用课余时间钻研这个“机器人”。2014年,王潮做出了全球第一款动力包裹到手指的外骨骼手臂。这套外骨骼手臂概念机还显得有点笨重,重14公斤,可以使手臂增力60千克力,握力增加40千克力。2015年,王潮做出了全身动力外骨骼概念机,这套设备就不只是一只机械臂了,而是将上肢和下肢都包裹起来,有了机器人的雏形,可以奔跑,搬运重物。
王潮介绍说,柔性机械外骨骼系统,就像昆虫的外骨骼。人将这套设备穿在身上,搬运重物时,实际上是机械臂在做功,人的手臂只需要用很小的力气就可以了。背起一台冰箱如同背一台笔记本电脑,轻轻松松。这套外骨骼还可以用在助残、军事、工业等领域,比如帮助腿残疾的人自己上楼,让士兵能健步如飞、无障碍奔跑且不会疲劳等。
2016年,王潮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铁甲钢拳科技有限公司,并拿到第一笔订单——与京东物流合作,为快递一线员工“撑腰”。有了机器人的辅助,快递小哥抬起几十斤重的货物时会轻松很多,而且对腰的伤害也会减小很多,效率提高了一倍。
在第三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上,“铁甲钢拳外骨骼”作为北京市唯一代表参加了实体项目展示并获得了“创翼之星”奖。
这几年,王潮的创业团队不断扩大,实现了融资,目前已经拥有数十项国家发明专利,与德邦物流、京东物流、康明斯、施耐德电气、北京啤酒等多家公司达成合作。
“随着生物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的融合发展不断进步,外骨骼机器人会更好地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下服务人类。我们也会在未来不断推出新的外骨骼产品。”在王潮团队面前,一个亿万级市场在等待发掘。
郭雅兴 北京建工集团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技术部部长
复建工体
4月14日下午,北京国安一线队全体教练员、球员重新回到工体,提前探访“新家”。还有7个多月,这座全国一流的专业足球场将华丽回归。
今年还不到30岁的郭雅兴,是建工集团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技术部部长。工体对于他和所有同事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意义。
1959年,老一辈北京建工人仅用15个月就完成了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工人体育场建设。60多年后,改造复建的任务落到郭雅兴等新时代年轻建设者的肩上。这是一次致敬和传承,更是一份期待和创新。
“传统外观,现代场馆”,仅8个字的定位无疑对建设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在还原传统外观的基础上创新工艺?建设团队大胆选用了没有雕梁画栋、没有华丽装饰的清水混凝土极简风格,与体育赛场展现出的运动阳刚之美遥相呼应。
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省去二次装修成本,既节约成本又环保美观,但实施起来却不易。仅清水混凝土模板加工图纸,郭雅兴和团队就花了近3个月时间,绘制了1万多张。最终,十万平方米清水模板精准施工,所有浇筑一次成活儿。
新工体总规划建设面积38.5万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二位于地下,多达27.8万平方米。也正因为如此,小到塔吊的布设,大到看台板的生产安装、幕墙的作业,每道工序的施工组织设计都需反复推敲。
地铁3号线和17号线未来将在工*会,与场馆无缝连接,但带来的是两类工程施工之间的工序制约。由于接驳区正好位于地铁施工的竖井位置,经过反复验证,郭雅兴和同事们舍弃了角撑、对撑的传统施工方法,选择地铁一体化共坑设计施工,不仅保证了各自进度,还节省了4个多月的工期。
新工体的智慧系统,也让郭雅兴颇为自豪。技术方案确定前,郭雅兴和同事们调研了许多体育场,经过多次技术研讨,最终敲定采用国际先进的锚固草技术,在95%的天然草基础上植入5%的人造草。锚固草往下扎18厘米,配备了排水、加热、通风等系统,保证天然草的耐久性。
由于是全国首个地下体育场专业草坪系统,没有丝毫经验可以借鉴,建设团队还在顺义建了一个实验基地。郭雅兴时不时会去看一看,期待这种国产草皮尽快铺到工体球场上。
郭雅兴还是工体项目的团支部*,组织管理11支青年突击队。队伍中九成以上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大家敢冲敢闯,迎难而上,正向着今年12月全面完工、2023年亚洲杯办赛的目标继续迈进。
融合了最新建筑工艺和数字化科技元素的新工体,将在这群年轻人手上迎来“花甲之年”的芳华再现。
梁常春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机械臂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
擎臂太空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举国欢腾。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内,一个瘦高个小伙子眉头紧锁,戴着耳麦,紧盯屏幕。天地交互,扣人心弦。随着空间站机械臂解锁展开、在轨爬行以及舱外巡检等任务成功执行,小伙子站起来与同事激动相拥,热泪盈眶。成功了!
小伙子名叫梁常春,34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机械臂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近十年时间,他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只太空“百变神臂”。
与航天结缘,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前,梁常春陪同学参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宣讲会,被点燃了航天梦。
进入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后,梁常春很快就接到了一个“大单”——为嫦娥五号采样机械臂安上“大脑”。航天产品重量限制严格,在“减重”同时,还要确保动作毫米级精细。这根钓鱼竿般纤细的机械臂,给团队出了大难题。
没有先例可循,梁常春一头扎进实验室,一年多时间,反复推倒、试验,最终自己编写MATLAB程序代码几千行,形成了空间机械臂控制算法的第一代SIMULINK模型库。
机会,只有一次!不容出错。嫦娥五号落月后,完成月面任务的时间只有48小时。
为了万无一失,梁常春他们模拟月面环境,试验了数百次,为所有能想到的故障都做出预案。不确定月壤密实度,他们就设定多种参数,让这只“手臂”根据触感调整“力度”。深钻、浅钻、铲土、挖土、夹土,约1.7公斤的“月宫特产”被封装带回。
挑战没有止境。
2016年起,梁常春同步为中国空间站大型机械臂设计控制系统。这个“大力神臂”既要能搬运25吨大舱段,又要能快速动态抓捕悬停的飞行器。然而,运载火箭对机械臂尺寸有限制,轻量灵活与作业面全覆盖,成了一对矛盾。
每天都在“头脑风暴”,图纸像雪片一样,梁常春连做梦都是机械臂,家人说他已经“魔怔”了。终于有一天,团队从画图的圆规得到灵感,为这只机械臂设计两只脚(手)——末端执行器,一个大脑——中央控制器,还有7个关节,最真实地还原人类手臂。靠着设置在舱壁上的“脚印”(目标适配器),这只展开有十多米长的手臂,甚至可以覆盖整舱地“爬行”。
每次飞跃,都要经历无数次推倒重来。梁常春说,“归零”是最折磨人的,试验中出现问题,他们必须寻根溯源,举一反三,重新出发。航天科技领域,有一个词叫“后墙不倒”,意为一定要在规定时间“攻克山头”。因此,每一次“归零”,都意味着加班加点、追赶进度。
为了确保机械臂飞行程序万无一失,关键飞行程序前后共易稿23版。梁常春经常推演程序到后半夜,顾不得回家,只能由妻子承担起照顾年幼孩子的重任。在他看来,航天工程容不得失败和遗憾,“只有完美的过程,才能促成完美的结果。”
唐琳 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主任研究员
铸出中国“链”
2019年初,一家仍在筹建阶段的研究院向唐琳抛出了“橄榄枝”。
几乎没有任何纠结,唐琳就放弃知名外企相对安逸的工作岗位和令人羡慕的收入,成为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的一员,投身到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研发中。
彼时,尽管区块链已成为全球数据交易、金融结算、国际贸易、政务民生等领域的重要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但我国仍未实现区块链技术独立自主。
铸出中国人自己的“链”!唐琳踌躇满志:能为国家做点事情,机会难得。
研发进入紧张阶段,熬夜加班到凌晨成了常态。这边笔记本在敲着代码,那边的电脑屏幕上在调试程序,唐琳和200余名团队伙伴争分夺秒,全身心投入到独立自主区块链技术的研发中。上午坐到电脑前,如同闯关般打通软件开发中遇到的一个个棘手麻烦,再一抬头,时针已经悄然移到了第二天凌晨的四五点钟。
“很多好的想法,我们不做,就会被国外竞争对手抢得先机。要抢占技术前沿,保持技术领先,必须不断给自己施压,快速把想法落实。”没日没夜的拼搏,只为了实现全自主可控梦想的那一刻。
那一刻,在2021年1月27日终于到来。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正式对外发布,交易处理能力达到10万TPS,相当于每秒可处理10万笔交易,位居全球领先水平。
长安链的迭代开发也从未停止脚步。继首发长安链1.0版本后,2022年3月,长安链2.2版对外发布,期间,迭代推出了11个不同版本,每个版本都会有新的技术特性加入。
每当在外面听到有人提起“长安链”三个字,唐琳就会立刻竖起耳朵,内心是满满的自豪感。
长安链不仅要更好用,还要用得更好,应用于更多领域。2021年中旬,唐琳的工作重心调整转移,开始负责长安链应用推广和生态建设。
区块链是什么?不少客户一头雾水,人人脸上都画满了问号。
有些人甚至提出,区块链那不就是个骗局吗?最初的业务推广,变成了科普讲座。唐琳打开电脑,从最基础的区块链理论知识开始讲起。
第二次再去推广,客户们开始由单纯的听讲,变成了围着唐琳主动提问。长安链的优势是什么?能带来什么价值……唐琳结合不同单位的特点,一一给出有针对性的业务解决方案。
长安链协作网络在不断壮大。生态联盟已拥有国家电网、建设银行等50家成员单位,长安链协作网络已接入政务、金融、医疗、通信、能源、工业互联网等多个国家级关键领域。
“长安链协作网络要助力国家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让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把长安链用得更好!”唐琳对长安链充满信心。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 记者 代丽丽 任珊 孙宏阳 张楠 美编 琚理
流程编辑:郭丹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