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黑的顶流,只有她不屑翻身

全网黑的顶流,只有她不屑翻身

首页枪战射击僵尸特工队安卓版更新时间:2024-07-31

歌手、音乐人题材影片成为时下的“富矿”。

从《与歌同行》、《波西米亚狂想曲》到《火箭人》,再到奥斯卡封后的《朱迪》。

歌以咏志,借题发挥。

主角几乎都是殿堂级人物。

但敢代表一个国家之名的。

Sir看就只有她了。

《美利坚女士》

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

泰勒·斯威夫特。

社交平台调侃称她“霉霉”。

Sir不算熟悉,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唐人街探案2》的插曲《Welcome to New York》。

魔性洗脑。

纪录片系奈飞出品,豆瓣高达8.7。

Sir好奇去看,在粉丝滤镜下还是经典话题:

好女孩&坏女孩。

好女孩

现在知道了。

全球一代人的青春逃不开她的声音。

不管被荷尔蒙鼓动投入恋爱的《Love Story》;

还是决心在情敌角斗中力拔头筹的《Look What You Make Me Do》;

……

每一张专辑,一定有那么一两首歌曾有意无意萦绕在你的耳边。

就像脱口秀节目《诺顿秀》中所说:

她的专辑上榜和流行的程度,堪比披头士曾经创下的记录。

所有这一切,最初是上苍给予“好女孩”最好的礼物。

纪录片里,29岁的泰勒打开她13岁时的日记。

把自己都吓一跳。

小小年纪,整个信仰体系就是做一个“好女孩”。

何为“好”。

外型气质的甜美亲民,持续产出,堪称劳模的才能。

年仅16岁,已经写出了150多首歌。

最重要的是,她几乎选择了全美音乐最“乖巧”的类型:

乡村音乐。

做个类比,就好像民谣在本国的基本“人设”,不愤怒不浮躁,恰如其分的小哀伤,代表着诗与远方。

泰勒一炮而红,成为青少年偶像和史上最年轻的乡村音乐冠军。

奖杯纷至沓来。

随之到来的,不用猜,熟悉“名人传记片“的都知道:

出道即巅峰,总会有一股力量拽着自己坠落。

越慌乱,越对抗,反而被名利拖曳下滑。

于是,“好女孩”会仔细翻看每一张媒体拍摄的照片和评论。

只要看到一点小肚腩或是负面评价,就是她节食的开始。

她希望身材与唱功都无懈可击,却因为长期节食,连开演唱会都差点晕厥。

她希望自己依旧像16岁那年一样甜美,与人为善,爱人也被人爱。

人人都会像粉丝一样,最爱自己在音乐里分享成长故事。

像闺蜜无所不谈。

一张张专辑,就像众所周知,全民打开的“少女心事”。

跟谁拍拖了,又跟谁分手了,初吻如何、她恨不恨前任。

……

她被打上花心、矫情、虚荣甚至放荡的标签。

走红毯也会被主持人揶揄。

谁让你公开谈论感情经历?

他人即地狱。

在泰勒视角的故事里,公主命中注定的“反派巫师”出场了。

2009年,众目睽睽的颁奖舞台上,嘻哈天王坎爷夺去她手中发表感言的话筒,指出应该得奖的另有其人。

当晚一身闪耀的银裙,更加放大了她的尴尬和无措。

当时总统奥巴马都“吃瓜”,公开批评坎爷行为不妥。

但两人还是暂时和解。

2016年,坎爷写了一首歌《Famous》。

结果,事儿闹大了。

其中一句歌词直接问候泰勒,并且把对方半裸蜡像放进MV。

泰勒勃然大怒。

但坎爷和金·卡戴珊却指出泰勒事先知情,并放出了部分录音证据,但泰勒始终否认事前听过完整歌词,事情至今没有定论。

……

旷日持久,牵扯的人越来越多。

总之,泰勒终于堕入“地狱”:全网黑,被认为是一个满脑子诡计、谎言的坏妮子。

Sir简述了“瓜”的长成。

但更想提醒诸位能够琢磨“瓜”的余味,思考一下:

“好女孩”的标准是谁定的?

泰勒?恐怕不是,就是这需要话题刺激销量、赢得眼球的名利场。

金发、乖巧、热情,沉溺恋爱……

“商业”就像居心叵测的老男人,讲述有关好女孩的童话的同时:

背在身后的双手,又准备好了砸烂童话的锤子。

破损的花瓶,比花瓶,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卖”。

最后无法收场,也没关系,反正总有新的‘好女孩“。

除了泰勒,奥斯卡影后的角色朱迪是,古早天后小甜甜也是,玛丽莲·梦露更是。

坏女孩

既然纪录片的主角是泰勒。

她当然会留一手,必将绝地反击的。

整整一年,拿出风格大变的专辑《Reputation》。

连Sir都要推荐主打歌的MV。

像是泰勒主演的“洛奇恐怖秀”,极富Cult气质。

一人分饰数角。

丧尸、特工、混混,当初在舞台上被夺走话筒的自己,还有自己出道时的甜心形象等等。

她要讲:

这些都是你们眼中的我。

掩饰不了的愤怒和不屑。

于是重整旗鼓,再次赢得掌声?

不。

曾对她青睐有加的格莱美,这次一个奖都没有给她。

是不是有人被激怒了?

镜头前,她从经纪人的来电中得知此事,相比起之前的焦躁,失落得很明显。

但那又如何?

她已不再想做那个活在掌声中的“好女孩“了。

她的目标,是下一张更好的专辑。

并且,她更“贪心”了,要在音乐之外的领域发声。

“冒犯”更多人,让更多人不爽。

她用一美元起诉猥亵自己的电台DJ。

加入me too运动,登上《时代》封面,成为年度人物。

她公开表明政治立场,只要谁保护女性权利,支持性别平权,泰勒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支持谁。

很公平啊。

但政治议题的波谲云诡,无异于“玩火”。

就算公司和家人都反对,也曾经有乡村音乐女团的事业一朝被毁。

泰勒也不想退缩。

要站起来,声称“必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在国会的中期选举中,她公开反对家乡田纳西州某位看不惯的议员,并且鼓励大家投票倒戈。

有效果吗?

有。

自她发推特24小时内,就新增了5万多人注册投票。

但最终,该议员还是赢得了席位。

不可避免,她迎来媒体的嘲讽。

但那又如何?

她的目标,是下一次选举。

看到这里。

恐怕会有观众觉得:好爽。

Sir不可否认,明星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去为更进步、更文明的声音“扩容”,是好事。

但如果这种发声,悄悄成为发展新人设的种子。

又是需要保持理性的距离去观察。

比如泰勒的“坏女孩”形象。

这会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炒作?还是发自内心的涅槃?

很遗憾,纪录片并没有给够细节。

女孩

豆瓣分高,Sir也要说真话。

从作品角度看,纪录片传达信息的维度是非常单调的。

几乎都站在泰勒本人的立场上去拼贴新闻,梳理脉络,连家人、朋友、经纪人的声音都非常少。

再加上其中提到关于女艺人35岁的事业停滞惯性。

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这部作品更像是破圈,巩固新人设的“公关行为”。

泰勒凭借自己的影响力,获得了一部完整“服务”自己的个人纪录片。

证明了流量倒逼作品的力量。

别忘了,作品留着一个”猜想“:

泰勒的下一次选举。

在美利坚的社会文化里,这是明星突围的经典路径。

如果说,这部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其实是标签意味不强烈的段落。

回到音乐,是这样的场景:

霉霉穿着简单舒适的T恤,要么在家弹着琴哼唱,要么在录音室和同事一起工作。

卡顿时沉思,顺畅时欢欣。

每一件爆款作品还原到头来,从词曲、创意到MV的构想,每一步都有她的影子。

眼眸里都是光。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泰勒无所谓“好”与“坏”。

仅仅是一个爱唱歌的女孩。

好的剧情片或许需要叠加、映射等手法,而好的纪录片,实际上要做到的就是,萃取和还原。

女孩,是女孩最本质的“身份”。

所有的美丽、可爱、任性,乃至臭脾气、坏情绪。

如果不被标签所固化,就只是成长的一部分。

看到最后,Sir始终没有被解答:

现在的泰勒,还能找回女孩时唱歌的快乐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