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杭州亚残运会轮椅网球项目最后赛程日。在男子单打铜牌战中,中国代表团轮椅网球运动员董顺江(肢残)遗憾告负,无缘奖牌。至此,中国代表团结束了杭州亚残运会轮椅网球项目的全部赛项。
比赛告一段落,但轮椅网球运动员们的征程并未结束,接下来他们马上就要进入备战残奥会的训练和比赛中。
对不少观众而言,赛事结束了,但“后劲”也才开始。许多人关注起了轮椅网球,并在这一运动本身之外,看见了更多积极生活、努力战胜困难的残疾人。
遗憾但更有收获
27日上午10时多,“小莲花”网球中心场地轮椅网球男单铜牌争夺赛开战。开场董顺江率先得分,但随后被对手追平,双方你来我往,每局比分都咬得很紧。91分钟的胶着下,两盘均以“6:3”惜败。走下赛场,董顺江难掩遗憾,“还是有些紧张,没有把平时训练的水平发挥出来。”他说。
此番主场作战,中国代表团轮椅网球派出6名战将出征4个项目,其中女单项目包揽了二三名,女双项目卫冕失败拿下第二,最终以2银1铜收官。
尽管成绩没有达到预想的突破,但对残疾运动员来说,参与本身就是意义,奖牌之外的收获同样令他们珍惜。
“我们以前国际比赛特别是大师级的比赛打得少,但这次面对的很多都是世界排名前十的选手。”同时出战男单、男双项目的董顺江表示,和高手过招,看到了对方在接发球、轮椅移动等处理上的不同,回去后将复盘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
小将郭珞瑶在赛事中的一个举动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在中场休息时,她打开书包掏出一本笔记本,拿笔快速写了些什么。
“比赛时间短,记了几个关键词。”郭珞瑶说,通过及时记笔记,发现自己的不足,赛后复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她向记者展示的随身笔记本中,有的还画了示意图。从2017年开始打球后,像这样的训练笔记、比赛笔记,郭珞瑶已经写了三四本。
观众从“小白”到“粉丝”
在中国,网球运动还相对小众,更遑论轮椅网球。但这几天,在“小莲花”网球中心,球场上座率一天高过一天。
轮椅网球起源于1976年,是由美国滑雪运动员布拉德·帕克斯受伤后坐在轮椅上复健发明。除可以“双跳”外,轮椅网球和健全人网球赛事规则基本相同。1982年巴塞罗那残奥会上,该项目成为正式竞赛项目,此后成为常驻项目。
这次亚残运会,因为运动员们的精彩表现,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关注轮椅网球。
“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怎么看网球了。”观众汪女士说自己是“网球小白”,最开始也是抱着“见识”的心态,但在观看了一场比赛后“上头”了。在那场比赛中,郭珞瑶鏖战3小时46分钟,逆转战胜世界排名第14位的日本选手舟水刊。“太燃了。”汪女士随后果断购入了轮椅网球其他赛程日的门票,现在比赛的基本术语、得分项都难不倒她。
“网球迷”宋先生此前对轮椅网球也了解甚少,但看了男子单打第一轮比赛,此后有中国队成员出战的比赛,现场几乎都有他的身影。“竞技性、观赏性一点不比健全人网球比赛差,因为运动员坐着轮椅,更有难度。”几场观赛下来,宋先生还成了00后小将纪旭珍的“粉丝”。
更多残疾运动员值得“被看见”
几天的赛事,让运动员朱珍珍、董顺江、王紫莹等人每天“增粉”不断。赛场上,他们的名字随着加油声一遍遍响起;赛场外,他们的故事也被更多人了解。
轮椅网球在中国起步晚,其实算得上一项“大器晚成”的运动。要打出成绩,离不开运动员多年默默无闻的付出。
34岁的朱珍珍,在轮椅网球的道路上征战十多年,才成为首位通过资格赛闯入四大满贯赛轮椅网球比赛的中国运动员。
90后“汶川地震截肢男孩”董顺江,两次获得国际赛事冠军,今年已是他网球职业生涯的第14个年头。即便是00后纪珍旭,从最开始加入轮椅网球训练至今,也已经10年。
从赛事中脱颖而出,残疾运动员背后往往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无腿选手冯小敏每天早上6点起床,用双手推着轮椅在田径场和一到四楼来回跑100多圈、20000多米训练耐力。
1998年出生的王紫莹,从11岁接触轮椅网球,每天都要挥动一千次以上的球拍,打一千个以上的球,手上常常被轮椅磨出水泡。
和其他运动不太一样,要提升轮椅网球的成绩,运动员们还需要“走出去”。但选手们出国比赛大多是自费,没有教练和团队,在外期间都需要靠自己。
朱珍珍遇到过“人到了比赛轮椅没到”的窘境,后来全程靠借其他国家选手的轮椅完成了比赛。纪珍旭在机场丢失过球拍、钱包,“吃饭的家伙都没了”,最后也是在选手朋友救济下完成了比赛。
为什么能坚持?“我在体育中获得了生活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朱珍珍说。
在他们的很多苦中,看到了更多的热爱。这或许,也正是让观众们“后劲”十足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