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8月27日电(记者任卓如)每天下午5点,马春风的农家小院就热闹非凡。他的网络短视频账号“唢呐村的事”,每天此时准点直播,笙、梆、唢呐、二胡等民间乐器合奏出耳熟能详的曲调,不仅吸引上万人线上观看,还引得十里八乡的村民搬着小板凳来瞧。
“唢呐村的事”在抖音直播间吸引数万网友。
今年47岁的马春风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洪恩乡马庄村人,这个仅200多人的自然村,因家家都会吹唢呐而远近闻名。
马春风回忆,自己八九岁就在节假日跟随父辈们演出,最早从打梆子学起,到了十岁就能熟练吹奏唢呐。“太爷爷、爷爷那时候名气很大,几十公里外的人都请他们去演出。”谈及过往,马春风语调中充满了自豪。
“马庄唢呐已有上百年历史。”马庄村所属的白桥行政村党支部*杨素芹介绍,一开始,一个村才能凑出一个演奏队,后来村子名气大了,夫妻搭班,父子同台,生意忙时,最多有八九十个演奏队在外演出。
百年来,马庄人用唢呐吹鼓了腰包,也吹得全村人精神昂扬。然而,时过境迁,近年来,唢呐演奏市场越来越不景气。马春风告诉记者,村里不少唢呐匠纷纷转行,外出务工,村子也逐渐冷清。
传统手艺没了用武之地,乡亲们三三两两闲坐地头,这门世代传承的手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风险,这可急坏了马春风。
2022年1月,“唢呐村的事”网络账号在他的摸索下诞生了。
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都成了村民们表演的舞台。视频里的马春风拉来村里老少,先是简单寒暄,而后唢呐声起,拘谨的村民瞬间来了劲头,沉醉在吹笙打梆里。“随便拉出一个都是人才”“个个都是多面手”,网友见此场景连连称奇。
“酸甜苦辣都经历了。”马春风笑道,最开始做直播根本摸不着门道,就一个旧手机,也没有任何收声设备,我四处游说老乡们来帮忙,他们看到场地,摇摇头就走了。
无奈之下,马春风只能自掏腰包,有时请来的乡亲们吃顿饭,有时给他们送点小礼物。妻子杜小艳十分不解,俩人争吵多次,“没收入还倒贴钱,不如老老实实做哨片,看得见摸得着。”
马春风却执意坚持,身为商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唢呐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决心要为这个传统民乐、为自己的村子找到破局之路。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唢呐村的事”所有参演人员都兴奋异常。下了播,马春风就兴冲冲地给母亲报喜:“我们最高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有两万多人,咱周围这么多村子,加起来最多也就上千人。”
“唢呐村的事”发布的短视频截图。
网友的热情让大家对直播的态度开始转变,他们没想到,传统艺术与网络接轨,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朝阳沟》《百鸟朝凤》《沧海一声笑》……马春风和村民们从豫剧表演到民乐,再到流行歌曲,式微的民间乐器有了新舞台,沉寂的村子也重回热闹。
“我父亲不爱笑也不爱说话,现在老人家每天在直播间打梆子,有了事做,精神头可好了。”马春风说,还有村民专门找到我,说我把村子拍“活”了。
现在,杜小艳与马春风偶尔还会争吵,不同的是,争论主题已经变成了如何把合奏演得更好。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直播间,他们不仅点赞,还有专门来邀约演出的,甚至不少人给马春风留言:“收不收徒弟?”
如今,马春风一家上午拍短视频,下午直播,一有空闲还制作哨片。“还好现在不是农忙时节。”他笑道,“直播为我们村的唢呐事业带来了新生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