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正式宣布:灭绝

痛心!正式宣布:灭绝

首页枪战射击人工灭绝更新时间:2024-05-09

据“WWF世界自然基金会”21日消息,白鲟(Psephurus gladius)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

欧洲时间7月21日下午14:00(北京时间20:00),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名录显示:

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这一消息冲上热搜

引发关注↓↓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Arne Ludwig)表示,“结果是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根据物种数目的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等规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灭绝”,然后依次是“野外灭绝”,“极危”,“濒危”和“易危”等。此次被提级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前两种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中华鲟仍维持“极危”等级。

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表示,“白鲟灭绝和长江鲟野外灭绝,给我们敲响警钟,长江旗舰物种保护任重道远。”危起伟说,长江中华鲟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野外生存状况堪忧。他表示,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需要更大的努力。

今年5月,在危起伟等人的发起下,武汉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行,中华鲟等长江旗舰物种的命运有望迎来新的转折。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

是2003年大年初一

2019年12月,危起伟和其学生张辉博士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白鲟体型硕大,可达七八米长,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危起伟在宜昌江边拍到的受伤白鲟

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第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白鲟1993年或已功能性灭绝

2019年9月中旬,围绕长江白鲟等欧亚十几种鲟鱼物种的濒危评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组连开3天会。危起伟和张辉参会。此前,IUCN及国外专家曾几次认为应宣布白鲟灭绝,危起伟一直不同意。

但这一次,危起伟接受了白鲟灭绝的评估结果。在多年监测无果的情况下,近两年来,他和团队开始按IUCN评估模型研究白鲟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即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

白鲟灭绝的结论,主要基于现场调查和白鲟误捕记录的理论推导。2017年至2021年,农业农村部支持开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个调查站位,20余家单位参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调查工作中未发现白鲟。理论推导,则主要基于从80多篇文献资料收集而来的、1981年至2003年间共210尾白鲟误捕记录,反推得出灭绝可能性。

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通俗地讲,如果一个物种已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这个物种寿命的时间期限,期间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该物种灭绝。”危起伟说,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1991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

人工养殖白鲟最长只活了29天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16年未发现白鲟活体。

“作为长江旗舰物种,白鲟的灭绝,折射出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状态。”危起伟说,白鲟是江海洄游鱼类,在长江上游繁殖,葛洲坝的修建,阻隔了白鲟的繁殖通道。另外,航运、捕捞、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增多,特别是长江鱼类的减少,已无法支撑体型硕大白鲟的生存。

“白鲟目前没有长期养活的案例,也没有人工养殖的留存下来。”危起伟说,他养活过的最长存活期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鲟。

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危起伟解释:一是当时交通条件不便,接到渔民误捕信息后赶到现场,白鲟多已奄奄一息;二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养殖白鲟需要近20米直径的池子,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

“等我们有能力去了解和帮助它时,它却再没有出现了。”危起伟遗憾地说。

长江中华鲟:

30年累计放流700万尾,

已5年未发现自然繁殖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监测,2017年以来,在中华鲟唯一天然产卵场———葛洲坝下游中华鲟核心保护区,已连续5年未发现中华鲟自然繁殖迹象。

“在幼鱼入海的必经通道上海长江入海口,监测也一无所获。”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葛洲坝截流前,中华鲟产卵场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场景上游约600公里的江段,已报道产卵场有16处以上;1981年截流后,原产卵场全部丧失;1982年发现葛洲坝下形成一个新产卵场,至今仍是唯一一个。

2013年,中华鲟在此产卵场的自然繁殖出现第一次中断,2015年出现第二次中断,此后的2017年至2021年,连续五年没有自然繁殖,该物种的野生种群的自我更新能力已经完全丧失。近30年来,已累计人工放流700万尾以上,但其野生种群自然繁殖仍无法恢复。

今年发布的《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蓝皮书》指出,我国先后通过物种及其关键栖息地立法保护,长期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人工群体保育及大量科学研究等,开展专门针对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严峻问题,如筑坝、航道建设及航运、水污染和城市化等各自人类活动影响不断加剧。

蓝皮书指出:中华鲟野生种群自我维持能力可能丧失,针对中华鲟的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也不足,人工保种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根据《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到2030年中华鲟的自然种群要得到有效恢复,建立中华鲟遗传基因库,并在21世纪中期,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明显恢复,栖息地环境明显改善,人工群体保育体系完备,群体稳定健康。

2022年5月21日,在危起伟等专家的发起下,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揭牌。这是长江生态修复的武汉速度,也是保护中华鲟的湖北作为。

“要拯救长江中华鲟,当务之急是在洞庭湖与长江连接的支流,重建适合中华鲟的自然生境。”危起伟说。

中华鲟保护按目标可分为低、中、高3个层次:第一,可人工或迁地保护维持物种延续;第二,自然种群可延续,尽管其种群数量和地理分布远不及历史水平;第三,野生种群和栖息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得以恢复和延续。

危起伟说,目前中华鲟已经突破了人工繁殖和全人工繁殖,保存物种不至于灭绝理论上可行。但人工群体长期可持续需要有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支持,故中华鲟保护目标是确保实现第一层次目标,努力实现第二层次目标,终极目的是实现第三层次目标。

网友很痛心

来源:钱江晚报全媒体编辑中心综合南方都市报、极目新闻、网友评论

值班编辑:实习生 吴嘉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