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开始将开启二战非洲战场系列,将从德国二战名将,被人称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的视角出发,较为详细的了解北非战场的战史。本期将讲述德军出兵非洲前的二战北非战场与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抵达非洲初期的战斗。
(全文约9千字,内容较长,感谢您的观看)
1940年夏,当英法联军在欧洲大陆上节节败退的同时,自诩为古罗马帝国的后裔、“恺撒”再世的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目睹德军在西欧的攻城掠地,以及英国当时在非洲殖民地军事力量的空虚,也开始按捺不住了。6月10日,几乎与法国宣布投降同时,意大利宣布站在德国一边参战。墨索里尼随即从北非利比亚和意属东非派遣军队,入侵英国控制下的埃及和东非,企图实现把地中海变为意大利内湖的梦想,重建新罗马帝国的荣光。
北非沙漠中的英军装甲巡逻车队。
作为争斗的一个部分,北部非洲位于撒哈拉大沙漠与地中海之间,面积极其广袤。这个地区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罗马帝国和迦太基之间长达百余年的“布匿战争”(Punicwars,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也曾把这里当作战场。1869年,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这个地区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列强在该地区的争夺也愈演愈烈。对英国来说,控制北非,就能保住通往亚洲殖民地的生命线,此外,通过亚非两大洲之间红海的运输线当时也是美国“租借”和援助物资的重要通道。而对意大利统治者来说,在法国投降后,只有把英国赶出北非和东非,才能向国内证明参战的意义,实现建立非洲帝国的梦想。
1940年7月初,东非阿比西尼亚〔即今埃塞俄比亚)的意军首先向苏丹和肯亚的英军发起进攻。1940年9月,驻北非的意军趁德国正在大规模轰炸英国本土之机,从利比亚东部席兰尼加( cyrenaica)省的东部向埃及英军发动进攻,企图夺取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英军为了维护在地中海、北非的殖民利益和苏伊士运河这条生命线,调遣增援部队保卫埃及这一战略要地,与北非意军形成对峙局面并伺机准备转入反攻。
墨索里尼—副趾高气扬的神态,其身后背景是古罗马竞技场遗址。
在北非沙漠这样最适合机械化部队行动的地形中,装甲力量的薄弱无疑是意大利军队(虽然墨索里尼号称他拥有“800万把刺刀”)的一个致命弱点。意大利数量不多的所谓“飞雅特”坦克其实只是装备了机枪的薄铁皮装甲车,早已过时了。英国军队只要把重机枪架设在装甲汽车上就能够和意大利坦克相抗衡,甚至轻而易举地把后者击穿。好大喜功的墨索里尼宁可把金钱花在毫无意义的巨型纪念碑和大型阅兵仪式上,也不懂得给意大利军队多采购一些先进装备(意大利糟糕的国际收支状况使得大量先进装备只能优先出口换取外汇)。
意大利的其他武器装备也同样问题多多,数量虽然很充分,但大多是老掉牙的货色,有些甚至是第--次世界大战中从奥匈帝国获得的战利品。如他们在北非一直要大量使用到1942年的149/35型重炮( 149mm或5.87英寸是意大利重炮的标准口径,是他们师从奥匈帝国的标准),是阿姆斯特朗公司早在1900年的设计,每发射一次,巨大的后坐力使得大炮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搬回到原来的位置,代替这种炮的是1934年设计定型的149/40型重炮,虽然这是一种很不错的炮,但直到1940年9月整个北非意军才拥有12门(再加上意大利本土布置的3门,而军方的订单早已下了590门)。
意大利的149mm重炮,是1900年设计的老掉牙装备。
意大利的利比亚总督巴尔博(Maresciallo Italo Balbo,著名的飞行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在开战几天后坐飞机时在托布鲁克上空被1艘老朽的意大利巡洋舰“吉尔季奥”号的高射炮火击落,这样也好,他可以对以后意大利军队的一连串悲惨的失败眼不见心不烦)在1940年6月开战时写给意大利总参谋长巴达格利奥(Badoglio)将军的一封信中,就绝望地认为意大利军队将要经历一场“肉体和钢铁的战斗”。这种想法其实早已弥漫于色厉内荏的意大利军队上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能勉强应付对阿比西尼亚土著人的殖民战争,一场使用“欧洲人的武器”的“欧洲人之间的战争”是他们所不能想象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相对较为贫弱的意大利-共组建了超过70个的陆军师,但是其中只有4个师,即第131“人头马”( Centauro)、第132“阿雷特”(Ariete)、第133“利托里奥”( Littorio)和1943年4月最后组建的第135“阿雷特”装甲骑兵师这4个师勉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装甲师,其他如号称装甲师的第136师,其所有的装甲力量充其量只是把几门大炮装在卡车上而已。而且在北非战场上,装备了L3/35轻型坦克(还有少量M11/39中型坦克,意大利的坦克编号L代表轻型,M代表中型)的“阿雷特”装甲师要一直到1941年2月才随德国非洲军全部运到利比亚。
(上图)1941年1月21日,澳洲军队占领了意军在利比亚的重要港口——托布鲁克。燃料、垃圾产生的浓烟笼罩了小镇的上空,澳洲士兵在缴获的意军坦克上画上了袋鼠的图案。
北非英军在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Archibald Percival Wavell)将军的指挥下,英国、印度、澳洲和新西兰共计9个师于1940年12月开始向意军发起反攻,英联邦军队以澳洲第6师为主力,一路所向披靡地从埃及向利比亚推进。数量庞大的意大利军队,训练不足、武器装备也不充分、战斗意志更为薄弱,一交手就接连败北,成千上万地被俘,大量物资丧失,一溃上千公里,而英军自身伤亡甚少,墨索里尼只能在广播中自欺欺人地宣称进攻意大利军队的盟军有“25万澳洲野人和1000架飞机”来为自己遮羞。
1941年元旦,英国第7装甲师切断了利比亚、埃及边境重镇巴迪亚(Bardia)以西的公路,澳洲第6师——刚刚转归新组建的英第13军,是第13军仅有的2个师之一。于1月3日向巴迪亚发起进攻,4天后攻陷该地,装备了100门大炮的英军居然一下子缴获了400多门大炮,己方的伤亡也只有456人。同一天,第7装甲师继续挥戈西进,再次故技重施,包围了意大利在利比亚的重镇托布鲁克(Tobruk)。
1月21日,澳洲人攻克托布鲁克,俘虏了30000名意军,自身伤亡仅仅400人(49人阵亡),拥有120辆坦克和76门大炮的意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事实上,意大利人已经对凶狠的澳洲第6师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畏惧,他们惊恐地发现澳洲士兵使用0.55英寸口径的反坦克枪把他们建在岩石中的机枪巢和机枪手统统撕成碎片,这种霸王打法是他们闻所未闻的。雪崩还在继续,在紧接着的贝达弗姆( Beda Fomm)之战中,意军25000人、100辆坦克和216门大炮成为英军的战利品,席兰尼加省的首府、又一个重镇班加西(Banghazi)也终告失陷。
北非战场上成群的意大利俘虏,甚至不需要英军押送,快乐地走进战俘营。
意大利陆军在这次北非战役中的表现实在是丢人现眼(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绝大多数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对这场战争毫无兴趣,意大利不像德国,其国内对于是否参战并没有形成上下一致的意见),短短的时间内,总计133000人被俘,损失400辆坦克,在这过程中仅仅给兵力一直没有超过2个师、空中支持也极为有限的英军造成500人阵亡、1373人受伤和55人失踪的损失。从英军发起反击后,仅仅10个星期的时间,英军突进超过500英里,意大利非洲陆军的脊梁被基本打断,法西斯意大利在北非战场的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次横扫意大利人的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英国第7装甲师是1939年英国第一批成立的2个装甲师中的i个〔另-一个是在英国本土成立的第1装甲师),它的前身是埃及机动部队(由包括3个轻骑兵团的开罗骑兵旅和第1皇家坦克团组成),是由德国“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的英国“导师”―—帕西·霍伯特(Percy Hobart)将军(德军坦克部队.二战前每一次军事演习后军官们都要以“为霍伯特干杯”来表达对这位坦克战理论先驱者的景仰之情,而著名军事评论家李德·哈特(Liddell Hart)曾用“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位真正能称得上军事天才的将领”这样的话语来评价霍伯特的军事造诣)一手调教出来。
英国第7装甲师在和意大利人作战时的编制
这个师的第一任师长是克雷格(Michael O 'Moore Creagh)将军,他的妻子别出心裁地用开罗动物园里的---只跳鼠的形象作为该师的徽章,被该师官兵欣然接受。这个师使用这个徽章参加了北非绝大多数战役,其出色的战绩为他们赢得了“沙漠之鼠”的绰号,英国西非沙漠部队司令奥康纳(Richard o'Connor)中将曾连连称赞第7装甲师是他“曾经见过的最训练有素的部队”,该师以后登陆意大利和诺曼底,攻进布鲁塞尔、跨越莱茵河,--直打到北德重镇汉堡,最后光荣地作为英国占领军到达第三帝国的心脏——柏林。
就这样,一年多下来,意大利非但没有达到开战的目的,反而将自己几乎弄到面临崩溃的境地,拥有多达50万兵力的意大利非洲兵团,却在南北两个战场上被区区数万英军打得狼狈逃窜,直至丢掉了包括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东部在内的广大地域,意大利一百多年的殖民心血亦付之东流,外强中*意大利军队成为世人的一个笑柄(在以后的希腊战役中,极端蔑视意大利军队的希腊军队在考弗甚至拒绝向对阵的意大利伞兵投降,坚持要到德国军队到达后才肯交出武器)。
1940年7月,丘吉尔在将领的陪同下,视察英军防线。
就在韦维尔即将在北非西部沙漠的决战中取得全胜、意大利人即将被赶出北非的时候,德国军队进入巴尔干半岛(这也要归功于意大利人惹出的麻烦),南斯拉夫沦陷,希腊告急。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要求下,韦维尔将北非英军主力尽数调到希腊,参加了希腊和随后的克里特(Crete)岛战役,许多精锐部队和装备都葬送在那里,在利比亚的意大利人由此暂时逃过了一劫,北非战场从这时开始也就不在英国人的轨道上运行了。
“隆美尔,不论到哪儿都要走在最前面”除了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Raeder)海军元帅曾极力建议从地中海方向打击英帝国以外,在希特勒和纳粹德国高层的战略计划中,北非原来是暂时排不上队的。但是从战略、政治和心理上,希特勒都不能容忍盟友意大利的一败涂地,德国决定派出非洲军帮助墨索里尼“稳住”战线(作为代价之一,意大利要派出百万劳工为德国工作),一代名将隆美尔由此被希特勒挑选担任了非洲军的指挥官。
1934年,一部德国彩色电影记录下了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中部哈兹山区戈斯拉(Goslar)检阅一支部队(即隆美尔当时指挥的德军第17步兵团第3营,这个山地猎兵营几乎都是由职业或业余的滑雪运动员组成)的情景,当时在希特勒身旁笔挺地站着一位头戴尖顶钢盔、脚穿一双擦得晶亮的马靴的矮小、看上去有些瘦弱但却目光坚毅.果敢的少校军官,站在他身旁,身材平常的希特勒显得特别高大,这个军官就是日后二战中被人们谈论得最多的德国将领——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这也是这位传奇人物和希特勒的第一次偶然相遇,或许就在这次相遇中,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宣传喉舌戈培尔博士发现了隆美尔这个平民出身的军事天才,他也就此开始了作为一位伟大的战术家的生涯。
德国非洲军的标志。
1941年1月、刚刚率领“魔鬼之师”(德军第7装甲师)横扫法兰西的隆美尔被提升为陆军中将,并在2月被召回柏林担任刚组建的德国非洲军( Deutsches AfrikaKorps,DAK)的司令(这个名称是由希特勒亲自决定的)。非洲军最初由2个师组成,即第5轻型装甲师和第l5装甲师,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战术后勤辅助单位,他们的使命就是支持已经从1940年起在北非和英联邦军队战斗的那个不争气的意大利盟友。
在此之前,鉴于地中海上意大利和利比亚之间正常航道上英国马耳他海空军基地的存在和巨大威胁。希特勒在1940年12月已经命令德国空军第10航空队(拥有近200架飞机)从挪威移驻意大利西西里岛,准备压制马耳他和地中海地区的英国皇家海空军,为非洲军提供空中掩护和支持。到了1月,第10航空队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Ju88轰炸机已经做好了一切攻击的准备。
意识到意大利海军并不足以和英国皇家海军相抗衡,德国通过地中海向非洲军实施海上后勤补给的能力注定薄弱,德国总参谋部给非洲军的指令是保守和防御性的,但是隆美尔的性格使得德国非洲军以及以后的非洲军团注定要在战争中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
从一开始,德国非洲军就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环境中,他们的上级只是希望他们在非洲保有一个基地而已,因此给了他们非常有限的支持,而他们的统帅隆美尔则抱有更大的抱负,希望他们承担更大的职责。问题是,他们刚开始的服装很不适合北非灼热的沙漠环境,在这个寸草不生的地方,他们带来的却是烧木材的行军炉;他们的口粮也根本不适合热带沙漠地区的营养要求,最后连隆美尔本人的身体都搞坏了。在这个他们---点也不熟悉的环境里,他们唯一的优势也许就是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统帅。
“他知道怎样激励部下,就像迪特尔站在纳尔维克(挪威港口名,世界上最北端的不冻港口,德国将军迪特尔指挥德国水兵和山地步兵在德国海军失利的情况下最终依靠顽强的精神迫使英国军队知难而退,夺取了这个港口)一样。这对于一位必须在特别艰苦的气候条件下一-一诸如北非或者北极这样的环境里作战的指挥官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希特勒后来对一位意大利外交官谈起当初他挑选隆美尔任非洲军指挥官的初衷时,是这样说的。更何况,有些英国在北非的官兵来北非之前,在脑海深处已经深深记住了这个狂热的德国装甲师师长。在法国瑟堡( Cherbourg),正是他驱使着“魔鬼之师”的坦克群,差一点就把此地的英国远征军全都俘虏,那种在海边焦虑地等待着救援船只,心里不断祈祷德国坦克慢一点到来的恐惧心情至今仍在英军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德国的Ju52飞机正在的黎波里机场降落,运来非洲军的人员和装备。
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受命抵达利比亚首府的黎波里(Tripoli)的卡斯特尔·本尼托机场,这是他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2月14日,隆美尔的先头部队——第5轻型装甲师部分人员和大约60吨军事装备也通过海陆两条路线到达的黎波里,这支先头部队主要包括第3侦搜营和第39反坦克营。第5轻型装甲师的主力第5装甲团(拥有120辆各式坦克)要到3月11日才能全部到达,将与他们同时到达的还有意大利“阿雷特”装甲师的主力。由于运输工具的匮乏和护卫力量的不足,第15装甲师则计划要到5月份才能完全到达。
的黎波里是意大利非洲帝国最闪亮的明珠,意大利人的辛勤努力使得它有着非常漂亮的街道和建筑,但是那些在运兵船上好奇地观看热带风景的德国士兵们并不知道,他们即将朝夕相处的生活环境是迥然不同的。
第5轻型装甲师是在1个月前刚刚以精锐的德军第3装甲师的部分军官和几个完整的小单位作为骨干,补充后备兵员后在德国本土组建的。其首任师长是冯克将军(Hans Freiherr von Funck),先期到达非洲的冯克将军由于受意大利人的失败主义情绪影响太大,被希特勒认为不适合非洲军的指挥职责。2月7日,改由49岁的施特莱彻( Johannes Streich)任师长,同年8月,又在北非的胜利中被改编成第21装甲师。
初抵北非的隆美尔踌躇满志,可是这只“漠之狐”最终败给了蒙哥马利。
至于意大利“阿雷特”装甲师,它于1939年在意大利米兰由第2装甲旅扩编而成,番号是第132师,由第8摩托化步兵团(3营制)、第32坦克团(3营制)以及第132炮兵团(2营制)组成,其中第32坦克团的坦克第1和第2营在登陆北非前最新装备的是M11/39中型坦克,第3和第5营装备的是M13/40中型坦克,登陆北非时,又加强了第132坦克团(以后完全取代了第32坦克团的编制),第132坦克团的坦克第7、8、9营装备的是M13/40或者M14/41中型坦克。
这个师是意大利参战时陆军中唯一装备了最新型中型坦克的装甲部队,也是二战中意大利陆军表现较为出色的一个师,后来在北非战场因其显赫的战斗力和战绩获得了与隆美尔原来指挥过的德国第7装甲师一模一样的“魔鬼之师”的称号。如果不是意大利的坦克装甲、火力都相对薄弱的缘故,相信这个师也能有更大的作为。该师在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中遭到盟军歼灭性打击后一蹶不振。
装备了M型中型坦克的意大利装甲师编制
意大利迷你型的M11/39坦克在战斗中很快就显现出它的缺陷,于是,以它的引擎、变速箱和行走装置等为基础,很快发展出了二战中意大利装备最多的(大约生产了2000辆)、乘员4人的M13/40中型坦克,装备了优秀的47mm坦克炮和4挺机枪,但是重量也才14吨,装甲最厚处也只有40mm(差不多只相当于英军“马蒂尔达”坦克正面装甲的一半)。
显然,意军的坦克只适宜担任辅助任务,无法担任主战坦克的职责。二战中意大利坦克的落后与垄断意大利坦克和装甲车辆生产的意大利飞雅特–安萨尔多(Fiat-Ansaldo)公司在战前追求垄断利润、极少向国外购买成熟的生产专利有着直接关系,同时飞雅特-安萨尔多自身又缺乏这个领域的研发能力。整个二战期间,英国试验了26种新坦克设计,最后投产了9种;美国试验了28种,投产了5种﹔德国试验了13种,投产了4种﹔意大利则仅仅试验了8种,最后投产了4种。也许我们无法过多指责飞雅特公司的自私,因为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在二战中和日本三菱公司以及飞雅特公司谈判有关飞机引擎和坦克设计的专利费时也是毫无商量余地的。
被英军俘获的意大利的M11/39坦克,英军用它来执行辅助任务。
当隆美尔在2月12日抵达的黎波里时,十分担心英军乘胜追击到此地,当时他缺乏人员和装备组建强有力的防线(德军第5装甲团先头部队初抵的黎波里时只有区区10辆III号坦克和3辆IV号坦克,而且极度缺少反坦克武器和地雷)。因此他反其道而行之,把希望寄托在极力显示他的防御力量的强大上来“吓阻”英国人。他后来是这样写道的:“我相信如果英国人感觉到阻力,他们很可能会继续向前推进,但是如果他们看出他们将不得不进行一场恶战,他们就会首先停下来筹备军需物资。这样我们就可以赢得时间加强自己的力量,直到我们强大到足以抵抗敌人的进攻。”
于是,隆美尔在非洲军一到的黎波里后,就立即组织德军进行了旨在鼓舞人心和震慑敌人的阅兵式,邀请了意大利人和当地居民来一睹横扫欧洲大陆的德国铁军的英姿。诡计多端的隆美尔此时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他命令参加检阅的坦克在向东驶去之前,要绕着的黎波里的检阅台转上好几圈,被英军打得胆战心惊的意大利军队望着隆美尔那似乎“无穷无尽的”强大的钢铁阵容,再把意大利军队原先多少有些可笑的“飞雅特”3吨坦克和重达20多吨的德军III号和IV号坦克比较一下,在被威武的德军阵容压得喘不上气来的同时,心里多少恢复了一些信心。
(上图)一个装甲兵正悠闲地坐在编号为“521”的Ⅲ号战车上,膝上的军帽并不违合沙漠作战,例是的钢盔较为普遍,钢盔的涂装和战车一致,适合沙漠隐蔽的要求。装甲兵军靴没有沙漠作战步兵所穿军靴的鞋钉,以避免划伤战车涂装。
但是这种欺骗对于敌人一方的效果究竟如何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虽然英国人要到1941年11月才完全破译德国非洲军团所使用的代号为“Chaffinch”的电报密码,但此时英国人至少已经部分破译了德国空军所使用的密码,因而对于非洲军能利用的地中海航线的运输船只数量、航期等相关情报都有所了解。事实上,韦维尔对非洲军1941年二三月间的实力(德军1个加强坦克团及2个意大利师)做出了还算比较准确的判断,由此他认为德意军队在短时间内(当年夏末秋初前)不会主动发动进攻。
作为这种赌博的结果,他把战斗力完整的部队或是调回埃及休整补充,或是调到希腊作战。但是,他不了解隆美尔,不知道隆美尔对于荣誉和胜利的那种渴望,而这种极度的渴望是可以战胜一切物质上的不利条件的。准确的情报并不一定能带来准确的决策,这在战争中是司空见惯的,隆美尔很快就会让他大吃-一惊的。
比起英国人来,隆美尔对对手的情况反而要了解得多许多,这要归功于一个当时没有人能够想得到的情报来源-—美国驻开罗大使馆武官波纳·菲勒斯(BonnerFellers)上校。这位上校每天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要把他所了解到的北非英军第13军的实力、装备、位置、动向和士气情况报告给华盛顿,美英两国的特殊关系使他得以在前线随意行动和观察,由此他掌握了较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他又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不幸的是,意大利人早已破译了菲勒斯发送报告所使用的美国外交“黑色密码”(Blackcode),这样隆美尔就能够每天从罗马得到菲勒斯报告的同步副本,在情报战中占了上风。
卡车里两名士兵收到了邮寄包裹,拿品难得绿色和新鲜了,不过能够小小地享受一下美食,其欣喜之状如围。
早在1937年写就的《步兵攻击》一书中,隆美尔就提出在战争中要多运用欺骗和恫吓等手段。老于此道的他此时身体力行,再次暗中施展另一诡计:命令部下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假坦克,让卡车和摩托车在这些“坦克”之间绕来绕去,而真正的坦克却避开英国侦察机,悄悄向东开去。
大吃一惊的将不只有英国人,还会包括柏林和罗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认为像阳台一样伸向地中海的(同时又有许多机场)利比亚东部席兰尼加省对于轴心国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占领了席兰尼加,以克里特岛和席兰尼加为基地的德国空军就可以有效地抑制马耳他岛,而从意大利本土到席兰尼加的班加西港更是--条便捷、安全许多的补给输送路线。因此到了3月21日,德军总参谋长弗兰兹·哈尔德(Franz Halder)要求隆美尔首先制订--个重新征服席兰尼加省的作战计划,规定他不得迟于4月20日交出这份计划,以便在第15装甲师到达后发动一次攻势。
隆美尔(右一)在意大利将军陪同下视察轴心国部队。
但是隆美尔却很快让总参谋部的那些官僚们明白在北非指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军官,在4月11日,离交出作战计划的最后时间还有9天,隆美尔已经依靠手里有限的兵力完全占领了除托布鲁克以外的整个席兰尼加省,兵锋已达利比亚、埃及边界。那么,旋风般的这个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飞抵的黎波里仅几个小时后,隆美尔就登上“亨克尔”式轰炸机,对的黎波里以东的沙漠进行空中侦察。经过观察,他决定首先派出部队向东进行威力挺进以改善自己的防御态势,位于锡尔特(Sirte)湾的埃尔阿格拉(El Agheila)是他认为建立前进基地和防御阵地的良好所在。第5轻型装甲师的部队在施特莱彻指挥下开始向东出发,一路上出乎意料地没有怎么遇到敌人,一直推进到埃尔阿格拉。
韦维尔原来依据自己得到的情报,认为德意军队在的黎波里登陆的速度很慢,而从的黎波里到埃尔阿格拉的距离是471英里,到班加西是646英里,中间唯一的一条公路有超过410英里的路段是极度缺少饮水的。因此他认为德意军队最多只会派出侦察部队对埃尔阿格拉的英军实施威力侦察,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立即收复整个席兰尼加。
(上图)隆美尔和意大利加利波尔蒂(左侧)将军在的黎波里一起迎接刚刚到达的非洲军,正是在北非这块土地上,这位此时还不出名的隆英尔咸就了其军人生涯的巅峰,并以“沙漠之狐”的美称名垂青史,现在英国人还不了解隆美尔对于蒙誉和胜利那份强烈的渴望,这种板度的渴望甚至可以使他战胜所有物质条件上的不利,毕竟在战争中准确的情报并不-一定能做咸准确的决策,所以英国人很快就会因此而大吃苦头。
英军的不作为极大地刺激了隆美尔,在了解到英军布置分散、没有进取心的情况后,他很快决定不待全部力量到达,有多大兵力打多大的仗。理论上,隆美尔此时要受意大利的加利波尔蒂(Gariboldi)上将的指挥,已经没有多少斗志的加利波尔蒂当然不愿冒险让他尚存的为数不多的部队向着敌人的方向大举前进,但是隆美尔坚持这样做。“鉴于形势的紧张和意军指挥的迟缓”,他说:“我已决定尽快将前线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重新鼓起意大利人的斗志和信心,所有的德国军官在和意大利同僚交谈时,都按照隆美尔的指示,用一种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口气说话(也许和俄国人一样,意大利人对他们的德国邻居本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就这样,在隆美尔的坚持下,2个意大利步兵师和“阿雷特”装甲师也开始向东进发。
2月14日,英军第11轻骑兵团(阿尔伯特亲王亲卫队))的1辆装甲巡逻车在利比亚大沙漠中遭到1架Bf109s在超低空使用机关炮和机枪进行的娴熟大胆的攻击,这架飞机属于德国空军第10航空队,英国人马上意识到,一个完全不同于意大利人的敌人就要出现在这片沙漠上了!
【未完待续……】
感谢您的观看,下期将继续讲述隆美尔的北非军在非洲早期的战斗,点关注不迷路
只做历史长文,拒绝碎片化的阅读体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