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奏折可以保留吗?雍正:我看过的必须上交,否则按大逆处理

清代奏折可以保留吗?雍正:我看过的必须上交,否则按大逆处理

首页枪战射击纸上战机更新时间:2024-05-02

雍正是清朝最注重批奏折的皇帝,他每天要批阅的奏折大概在四五十件,遇上突发事件奏折数量更是要翻倍。雍正皇帝除了在批阅奏折方面细致认真之外,他还改变了康熙帝之前的奏折制度:所有皇帝批阅的奏折必须收回宫中,否则按大逆不道处理。他之所以采取这一措施,和一位大臣的不懂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雍正五年,贝勒苏努擅自涂抹修改清圣祖的朱批,这件事情引起了雍正皇帝的震怒,贝勒苏努也因此被禁锢起来。

雍正皇帝在此次事件之后立刻下旨:凡是私自修改皇帝奏折的臣子一律按大逆处理,此外所有奏折不再由臣子保存。雍正皇帝之所以震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臣子涂抹皇帝朱批是一种不恭敬的行为,有失帝王威仪;第二点则尤为重要,那就是奏折一旦被修改恐怕会引起祸端。事实上,民间传说雍正皇帝的上位不正,就是和他修改康熙皇帝的遗诏有关。当然,野史上的记载并不可靠,然而雍正皇帝一路披荆斩棘,对于这些细节是相当在意的。

清朝的奏折制度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清朝初年的奏折披阅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根本要求则是必须皇帝亲自批阅。以康熙皇帝为例,他的所有奏折都是亲自披阅的,从未经由他人之手。而雍正一朝设立了军机处则改变了这种局面,奏折中的一部分可以由臣子代为披阅,也就是交由军机大臣来处理。《南屋述闻》是清代军机处的一本见闻录或者说是工作日志,里面明确表示:“照批”等同“御批”。

照批的意思就是皇帝先将自己的意见写在纸上,军机大臣们在商议之后誊写在奏折上,在法律上的效率是等同于皇帝亲自披阅的。正是这样的制度使得军机大臣的势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雍正后期简直是一手遮天的人物。清朝中后期的“代批”演变成为了一种固定的形式,皇帝在奏折上写下“朕安”二字,就表明军机大臣可以直接代笔书写。军机大臣的权力范围在“代批”之后得到了明显增强,除了一些重要指示之外,其他的奏折都是由他们代笔的。

“知道了”、“朕知道了”“览”这种字眼经常会出现在清代的奏折中,尤其是嘉庆皇帝的朱批中有许多类似的批文。这实际上是皇帝政务松散的一种表现,康熙、雍正之后的清朝皇帝大都不太爱批折子。康熙皇帝每道奏折必定自己亲自阅览,而后亲自动手作出指示,即便是手痛或者疾病也不由他人代笔。雍正皇帝虽然设立了军机处,然而他采用的是“誊写”或者“跪受笔录”的形式,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

对于一些重要的奏折,雍正皇帝的批阅是相当细致的,他不仅在大臣的行文后面做出指示,甚至在中间还有细致的眉批。对于一些他器重的大臣,连文法乃至错别字都会帮助修改,一篇折子往往有洋洋洒洒数千言的批文。自他之后的乾隆皇帝虽然不如雍正一般勤劳,对于一些重要的奏折还是自己亲自处理的,并不完全交由军机大臣“代批”。而嘉庆之后则要敷衍地多,不仅出现了大量代笔的情况,皇帝的批文往往比较简单甚至是敷衍。

而与之对应的事实是,嘉庆之后的清朝国力一路衰退,“康乾盛世”的繁华景象一去不复返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道理是不会错的,从清朝历代皇帝对待奏折的态度,就可以窥见其中的端倪。虽然不能将大清国的江河日下归结于奏折,但是和皇帝们对待奏折的态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