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战场的大溃败和史迪威的丛林大逃亡(二)

缅甸战场的大溃败和史迪威的丛林大逃亡(二)

首页游戏大全丛林大逃亡更新时间:2024-06-08

历史有时令人恐惧,有时让人发笑,有时则让人振奋激昂;

关注@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新防线、远征军和微操大师

缅甸所有的交通线都是沿着境内的三条大河从南到北分布,这三条大江把缅甸崎岖的山脉划成了一道又一道。

和蒋介石协商后,史迪威乘坐飞机来到了缅甸的眉苗(Maymyo:又译梅苗、眉谬;旧称是“彬乌温”),一个位于曼德勒东边50公里的避暑胜地。这里到处都是英国殖民者的花园别墅,街边开满了黄花。

新一任驻缅甸英军总司令,陆军中将哈罗德·亚历山大,主导了英国人在仰光的大撤退行动,就在这里和史迪威会面了;虽然亚历山大将军因为成功地指挥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而在英国家喻户晓,可是显然并没有得到史迪威的认可,同样,亚历山大也没有怎么把史迪威放在眼里。

亚历山大将军接过指挥权后,他认为,如果盟军能够控制住以下的流域——西北的钦墩江,中部的伊洛瓦底江和东部的锡唐河-萨尔温江,那么盟军还是有可能保住缅甸北部的一块地盘。

和史迪威商量后,亚历山大决定在仰光北部150英里的地方设立一道新的防线,这条防线从 西部的卑谬到达东部的古都同古,中间穿过彭古雅玛山脉。

史迪威和他指挥的中国远征军负责守卫东翼,重点是古都同古。因为守住这一城市就可以控制整个锡唐河流域以及曼德勒到仰光的铁道线。

而英国人的缅甸军团,将在陆军中将威廉·J.斯利姆的指挥下,负责防卫西翼的卑谬;令人不安的是,在缅甸的英国军队士气低落,人心惶惶;而他们不但要防御日军的主要攻击方向——伊洛瓦底江,还要防御钦墩江流域。

斯利姆刚刚从中东调到这个战区,虽然他善于应付紧张的局面,但是他的处境还不如当初的亚历山大将军;他手下的两支部队,分别是第十七印度师和第一缅甸师;这些部队中只有四个营是由英国人组成的。

第十七印度师里面有廓尔喀人、印度锡克教徒、拉其普特人以及其他各个种族的印度人。他们是一流的士兵,却接受着怯懦的白人指挥;而更加不利的是,这些印度人长期以来接受的都是针对北非和中东战场的,配合高机动性装甲部队的沙漠战训练。

至于第一缅甸师,他们的成分和想法更加复杂:低地的缅甸人和缅甸山间部落的克伦人、克钦人等共同组成了这支部队;山间部落的士兵勇敢善战,他们坚决地拥护英国人,因为只有这样,山间部落才能够摆脱低地人的统治。

至于低地缅甸人,表现却正好相反——越来越多的缅甸国土被日军占领了——这恰恰就是这群缅甸人的家乡和村庄,所以,这批人是开小差,当逃兵的主力——保住自己小命的同时,还可以回去照顾家人。

斯利姆指挥着部队进入处处是漏洞的防线后,只能做到尽量让手下那些吓破了胆的英国军官和士兵重振士气。

另外一边,史迪威的日子也不好过,自从1942年3月11日他到达缅甸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一直被各种难题所困扰——交通线路异常糟糕,医药设备缺乏,弹药供应不足。

蒋介石倒是答应给他三个军的部队,也的确做到了——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 可是事实上每个军的规模都只相当于美军一个师。

第六十六军驻守在中缅边境滇缅公路和萨尔温江的交叉点,他们是机动部队。

而中国远征军的另外两个军,只有第五军的第200师驻扎在防线东段的古都同古(又名:东吁)——他们直接面对着进攻的日本人,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

而第五军的另外两个师:新22师和第96师,进军的速度一直让史迪威心焦不已,重庆方面的解释是:他们必须要等到物资供给有保障才能动身。后来,这两个师集结在曼德勒附近。

至于蒋介石承诺派遣的最后一个军,第六军,它的三个师已经进入了缅甸,但是他们沿着滇缅公路只前进到了缅甸东北部的掸邦。

第六军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接到了蒋介石的命令,要求他们原地待命,以防御日军从泰国北部进攻云南。

按照史迪威和斯利姆最初的战斗计划,他们认为可以凭借优势兵力,迎头痛击进犯的日本人,当日军受阻于防线之前时,盟军部队就可以协同从东西两侧包抄,围歼日军。

计划总是美好的,当3月17日,日军沿着伊洛瓦底江沿岸由南向北发动进攻后,西侧的英军防线一触即溃,反击的计划还没有实施就彻底作废了。

英国人的部队是彻底没有指望了,可是在同古的远征军第200师却给了进犯的日军一个教训;随着西侧防线的崩溃,第200师即将被包抄的日军包围。

史迪威费力地和蒋介石争论,最终,他于3月19日获准——或者说他以为得到了批准——把新22师调入缅甸,以驰援在同古的处于危险中的第200师。

在同古作战的远征军,就在拍完照片不久,图中的3名士兵被日军狙击手射*。

这名美国将领很快就领教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智慧——蒋介石不是傻子,明知道战役已经毫无胜算,他怎么可能还继续将自己的精锐部队拿去填英国佬的天坑呢?

中国的综合实力可以说是当时盟国中间垫底的,数万最优秀的部队在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中白白损失掉,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队来讲是完全无法承受的损失。

也正因为如此,第五军的指挥官杜聿明和新22师师长廖耀湘,采取了一系列让史迪威暴跳如雷而又无可奈何的举动:

他们每天都会用不同的借口不让第二十二师上战场。这些理由包括:铁路的问题太多,行程太危险,日军的坦克太多,廖耀湘想等待增援;大部队不能调动,因为该地区有日本的特遣部队。。。等等等等。

每当史迪威对杜聿明施加压力的时候,他要么避而不见,要么装模作样地对他的下属发脾气。

被耍弄得无计可施的史迪威后来在日记中这样描述杜聿明和廖耀湘:“懦弱的混蛋! 我不能把他们正法,我也不能相信他们。可是仅仅跟他们说话起不了任何积极作用。”

对于史迪威这名纯粹的战场指挥官来讲,政治和外交的问题实在是超出了他的能力,很明显,杜聿明是根据蒋介石的命令而采取拖延态度的。蒋介石根据他的纵深防御理论,从一开 始就明确反对史迪威增援第200师的计划。

蒋介石在授予远征军的指挥权时,他摆了史迪威一道——他只是口头授权给史迪威,由他来 指挥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在书面任命书上来明确这一点。所以中国远征军的将军们在接到命令后,都会先和蒋委员长核对一遍,否则就不会执行。

不但如此,远在千里之外的蒋委员长其实一直没有放松过对远征军的关注和指挥,更精确地描述,应该是远程微操控制。

在整个缅甸战役中,蒋介石经常越过史迪威给杜聿明和其他的中国将领下达命令。在2000多公里以外,他常常会对团级战斗单位直接下达战术指令;可是因为蒋介石离前线的距离很远,所以他的很多命令在下达的时候显得非常愚蠢。

让史迪威感到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的关键时刻,他接到了蒋介石的一条指令:“西瓜有利于提高在酷暑中战斗的部队的士气。史迪威应该给每四个中国士兵发一个西瓜。”

直到最后,新22师也没有参加同古的战斗,第200师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围。

英国佬

在西部防线的伊洛瓦底江流域,日军把斯利姆的缅甸兵团向北驱赶到了仁安羌附近的油田。

日军对那些英军俘虏残暴无比——它们把俘虏扒光衣服后绑在树上,当成刺刀靶子和枪靶;还把受伤的士兵都塞进救护车,然后浇上汽油连车带人一起烧成灰烬。

一名受伤的英军军官被日军捆在防御工事的木头上,他眼睁睁地看着向工事发动进攻的英军炮兵的炮弹就在几十米外炸响——炮兵搞错了坐标,打偏了;这名逃得一条命的军官后来趁乱逃跑了,他告诉炮兵他们打歪了,炮兵纠正了偏差后,撤退的英军才得以冲破日军的防御工事。

日军的空袭炸毁了眉苗。

英国人的士气彻底瓦解了。

随着仰光的陷落,英军的供给线也无法保障了。斯利姆的部队只能靠罐装牛肉和硬得可以磕掉牙的、长了虫的饼干度日。

而4月份的缅甸,恰恰是最热的季节,这些溃败的英国部队又热又渴——虽然东南亚的雨林中并不缺乏水源,可是这些倒霉的家伙们已经被日军赶到了缅甸中部最干燥的山区。

为了保命,英国佬喝下小便,为了一个存水的储水罐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他们是如此勇敢地反复进攻,以至于日军都被惊住了;当日军被击退后,这些被干渴折磨的快疯了的英国佬直接用机枪在罐子上射出许多窟窿,然后一拥而上,争抢着这些漏出来的,沾满了铁锈的污水。

日军的飞机天天在空中肆虐,可是对于英军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扫射和轰炸,而是他们不得不躲到烈日下的掩体里,然后,英国佬们就更加口渴了。

发现大势已去的斯利姆,当即下令炸掉英国在缅甸的最有价值的资产——仁安羌附近的大片油田。4月15日,油井和当时缅甸最大的电站化为一团火海。破坏是如此的彻底,后来日军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让这些油井重新产油。

英国人炸毁了仁安羌的油田

斯利姆倒是反应迅速,但是后路还是让包抄过来的日军给截断了,日军依托地势,设立了牢固的防御工事,把第一缅甸师的后路堵得严严实实;英国军队出动了坦克和步兵轮番攻击,可是因为丘陵地带根本无法发挥装甲车辆的优势,反而被日军消灭了不少坦克。

虽然英国佬一直认为,中国这个盟友毫无用处,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只能求助于中国远征军;亚历山大将军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第66军的新编38师被派往仁安羌,解救被困的第一缅甸师。

新编三十八师的师长孙立人是中 —缅—印战区最有才*中国将领,他在战场上总是冷静而又积极进取。

4月18日凌晨,新编第38师113团向日军发起进攻,历时12个小时攻入仁安羌,与被围英军会合,除解救出被围英军7000多人外,还从集中营救出被日军俘虏的500多名英军官兵、传教士、新闻记者。此役,113团全歼日军一个大队。

这些不被英国佬放在眼里的中国远征军不但解救了第一缅甸师,还解救了东边的第17印度师。孙立人获得了大英帝国的勋章。

崩溃

东边的史迪威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他在距离同古北面60英里的地方建立了一条新的防线。而防线的交通枢纽是由中国第六军暂编55师负责防卫。

暂编第55师的师长是陈勉吾,史迪威一直看不上他,认为他极不称职,多次想解雇他,当然蒋介石不可能让这个美国佬如愿。

后来的战事发展如同悬疑剧,史迪威和陈勉吾各执一词,出入之大,让人不知道相信谁:

史迪威说,陈勉吾的部队沿着公路布防,阵地前后拖了几英里。卡车和士兵散布于狭窄的路面上,机枪被布置在高高的草丛里,根本看不见路面,也无法开火。司令部设在离前线3英里的地方,而陈勉吾本人又待在离司令部1.5英里的后方。

美军的参谋建议他将部队驻扎到周围的山中以控制路面,但是陈勉吾根本听不进去。第二天,日军的进攻把暂编55师打崩了,然后——用史迪威的话讲就是:“第五十五师一点踪迹也没有留下。这是我见过的最离奇的事情。 昨天晚上还有一个师,可是今天它消失了。”

而在陈勉吾的自述中,则是简短地说,4月末,因英军弃守防线,不战而退,暂编第55师陷入三面接敌,一面背水的险地。

陈勉吾当机立断,率部三路突围,分别由西盟、孟连、澜沧撤回国内,随后移师西双版纳,在车里(今景洪)边境一线布防,阻击日军进犯。

我们也不用去讨论到底谁在歪曲事实,只用知道一点,暂编五十五师的崩溃留下了一个缺 口,日军可以通过这儿向北到达腊戍 ——滇缅公路的西侧终点。

从那儿,日军可以沿着公路迅速进攻中国。为了不顾一切地堵上这个缺口,史迪威命令第200师迅速去阻击日军。

生死攸关之际,国民政府的官员们再次没有辜负日本人的厚爱,管理物资和后勤的于飞鹏(音译:蒋介石的一个亲戚)把所有原本用于军需运输的卡车都用于了黑市走私;结果,当第200师需要150辆卡车紧急赶往前线时,他仅仅提供了22辆——远征军晚到了整整一天,而日军已经控制了目标地区。

史迪威亲自到了前线,希望能够收复阵地。他不但站在枪林弹雨中鼓舞士气,也以事实证明,中国的军队如果能被正确地激励的话,完全可以勇敢地和日军对抗。

可惜的是,反击实在是太晚了,日军已经穿过了这一地区直扑向北面的腊戍。继西侧的英军溃败后,防线的东侧也被击溃,整体防线即将全面崩溃。

斯利姆将军率领的英国军队只剩下了1.3万人左右,对于日军的恐惧已经彻底摧毁了这支军队,准确来讲,他们已经不能够被称之为军队了,这些穿着军服的人群仅仅是因为害怕日军的*戮才勉强聚集在一起,军官们已经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

第一次缅甸战役的最后时刻来到了,大多数的见证者用恐怖甚至疯狂 来描述这一情形;而在缅甸的一百多万的印度人的感受则更加强烈。

这些来到缅甸的印度人是作为殖民政府的公务员或者是想来“淘金”的,他们也的确*不错,可以说,在缅甸,除了华人,就是印度人最为成功。

当印度人想要逃离缅甸的时候,沿途的缅甸村民会袭击他们,一部分印度人死在了逃亡途中;同样,缅甸的贫民也认为勤劳的中国商人是导致他们贫穷的原因,所以他们同样仇视中国人。

他们同样袭击中国士兵,落单的远征军士兵落到他们手里后,会被砍掉双手,虐待致死;作为报复,撤退的中国商人和军队看见可疑的缅甸人就会开枪射击。

难民们被掠夺、抢劫和殴打。似乎是一夜之间,信佛的缅甸人都被唤醒了心中的野性,各路强盗遍布全国,纵火和劫掠成为了许多人的新工作;恐慌和火焰在各个城镇飞速蔓延。

曼德勒,这个旧缅甸王国的首都(英国人占领前),日军的轰炸引起了大火,而城中潜伏的缅甸人内应也在四处纵火,这座被抛弃的城市熊熊燃烧了整整27个昼夜。

在旧皇宫周围的护城河里,尸体漂浮在白色和粉红色的莲花之间。在街道上,猪、狗、老鹰撕扯着肿胀的尸体。

日军如潮水般涌上掸邦高原,奔向东北的腊戍,威胁西北的钦墩江, 剩余的盟军部队面临被包围的危险。

4月25日,史迪威和亚历山大在曼德勒以南25英里的城市考克斯进行了缅甸战役期间的最后一次会面,两人面对败局,除了无比沮丧,都无计可施——两人都认为,全体撤退是他们能够采取的唯一手段。

剩余的英军部队将开始他们最漫长、最不光彩的一次撤退;中国远征军各部分头向国内和印度撤退;而史迪威自己,将率领着一支乌合之众的队伍,进行一次奇迹般的大逃亡。

待续。。。

感谢各位的阅读,喜欢这个故事的话,麻烦点个赞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